Tag: 腸病毒

園長的話 – 可惜的戶外參觀

雨斷斷續續的下著,時而出太陽,時而下著雨,捉摸不定,此刻豔陽高照,不一會兒烏雲又密布。 週二下午的雨連著一整夜,到週三一整天不停歇,大人、小孩都問:「明天奇美博物館的行程取消還是照常?」會不會下雨,不知,很難下決定耶,只能週四早再決定。 為此整夜難眠,不時的往外看;感謝,到了清晨六點都沒下雨,不過天空布滿烏雲,擔心一個不小心雨掉下來;七點半左右,下了毛毛細雨,但仍信心滿滿;沒料到才一會兒功夫,雨就霹哩趴拉的下著,且愈下愈大,沒有停的跡象,得面對了;討論之後,決定取消行程,通知遊覽車司機(七點半已來電詢問)。 雨就這樣下到十點才停止。第一次戶外參觀,因下雨取消行程。 奇美博物館參觀活動,其實都是在館內,但就是從停車場入館的那段長距離,需要走路。為此,園長想如何突破這個難題,而不讓小孩們失望?是延後參觀日期嗎?博物館需要預約,不是想去就能去,且團體預約時間至少二週;於是,異想天開,週三上午,電話詢問館內人員,若下雨,可否讓我們以娃娃車接駁小孩到博物館?等了一個多小時的回覆,答案是,遊客很多,他們只針對身心障礙者才開放,所以很抱歉無法通融。沒策略了,只好看天候行事了。 外出參觀,一切以安全為前提。 天候的不穩定,帶來各地的震雨,相對的環境也受到影響。衛生單位不時提醒民眾們注意環境的清潔,特別是積水容器的整理,避免登革熱的發生。 今年北部登革熱疫情升溫,新北市已有好幾個案例發生,防疫人員不敢大意;不禁想起幾年前,台南登革熱疫情爆發的景況,只要附近有人罹患,家裡就得被噴藥消毒。 希望民眾都能自主性做好自我管理,保護自己也愛護他人。 每年4月至9月為腸病毒的主要流行季節,由於5歲以下嬰幼兒是腸病毒重症及死亡的高危險群,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家長及托嬰中心、幼兒園、國小、補習班及安親班等教托育機構,加強注意幼童健康狀況,並落實用肥皂勤洗手、環境清潔消毒及生病幼童請假在家休息,降低疫情傳播風險。 每到週一,我們都會很緊張,因為放了兩天假,生病的小孩就增多,擔心是不是腸病毒;門口老師每天都把關,消毒手、量體溫、檢查手和口,若發現有異樣,立刻通知家長帶去看醫生。衛生單位為防止傳染,班上只要有兩個小孩罹患,就得停課,也因此造成部分家長的困擾。 在此呼籲家長,家裡一定要做好管理,落實正確洗手的好習慣,不可吃手指,才能遠離腸病毒。 祝福大家 暑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

96年10月15日將「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列為「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之第三類傳染病。腸病毒感染為幼兒常見的疾病,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一個種類還可分為多種型別,總共有數十種以上。 目前小兒麻痺病毒已經在台灣根除,腸病毒病人都是感染其他腸病毒造成,其中以感染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5歲以下的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此外,近幾年國際間陸續發生流行疫情的腸病毒D68型,幼兒感染後亦可能引起嚴重的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症狀。台灣氣候溫暖潮濕,適合腸病毒生存,以4到9月為主要流行期,但其實全年都有腸病毒感染個案,冬天也有腸病毒病例,只是比較少而已。 感染腸病毒痊癒之後,只會對這次感染的型別產生免疫,所以一生中可能會得好幾次腸病毒。腸病毒感染並不是幼兒的專利,大人也會得腸病毒,只是大多症狀比較輕微,與一般感冒不易區分。 腸病毒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及疫苗,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就可以降低感染的機會。 【傳播方式】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經由接觸病患皮膚上的水泡及分泌物而傳染。家中嬰幼兒常因父母或照顧者從戶外環境或公共場所將病毒帶回家中,經由接觸或飛沫而感染,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家長的口鼻分泌物,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幼兒喜歡咬弄的帶毛玩具,容易殘留或吃進含有腸病毒的口水,也是傳染媒介之一。 【預防方法】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腸病毒的預防方法如下:1.勤洗手,注意咳嗽禮節,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2.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3.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4.注意居家及校園等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5.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6.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7.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8.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9.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家長回家後應洗手、更衣後(沐浴尤佳)再接觸家中幼童。10.於腸病毒流行期間進出擁擠的公共場所,應戴口罩並勤洗手保持衛生,可降低感染機會;已有症狀者可避免傳染他人。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預防腸病毒需要你我一起幫忙

  上週六晚到文化中心假日廣場,欣賞中山國中舞蹈班的成果發表會。這場以天為幕、以地為席,並架設專業音響與燈光,觀眾席上坐滿了家長和民眾,由三個年段共七十幾位學生擔綱演出,節目內容豐富且多元,有民俗舞、芭蕾舞、現代舞、民族舞… 曲曲精彩、支支動人,精湛的舞技,表現可圈可點,更展現團隊的精神,獲得現場來賓熱烈的掌聲,年紀才十三、十四、十五歲,就有如此的表現,真是不容易,也讓我好感動;除了有堅強的師資群外,平時肯定下了很多的功夫做準備、練習與排演,培養彼此的默契,才能有如此好的成果,是她們在國中階段美好的回憶。 看著她們在台上的表演,想起在美的外孫女,小學二年級,同媽媽一樣,自幼學舞,她跟媽媽要求要參加舞蹈比賽,且設定得獎為目標;一連參加三場,都如願以償,旁人看來得獎好像很容易,其實不然,過程的付出相當辛苦;每天要花上二、三個小時做練習,媽媽一定要陪伴在旁,雖然辛苦,但孩子即使練到腿瘀青、汗流浹背也不喊累,因為是她自己的選擇,是主動的,縱使父母心疼請小孩再考慮,不一定要得獎,參加就好,但孩子態度堅決不退縮。賽後媽媽問:辛苦齁,明年還要參賽嗎?沒想到小孩說:「當然要囉,要自我挑戰,才會進步呀!」 主動學習,一個人的態度如果是積極主動,就算遇到了挫折、困難,都能迎刃而解,相對的如果一個人的態度是消極被動的,就算機會到來了,最終還是會從自己手中溜走。 給孩子一個舞台,讓他們在玩樂學習之外,有另一個盡情揮灑、展現自我的機會。每學年第二學期五、六月,我們會舉辦各種分享賽,有積木創作、中英台說故事;仲夏之際舉辦「學習成果發表會」。這一直是我們重要的理念之一,更是小朋友難得的經驗。 週一來園,例行性為小孩量體溫、檢查口腔,天鵝家就發現有小朋友發燒、喉嚨有異樣,立刻通知家長帶去醫院做檢查;午休後,再做檢查,又有小孩發燒,哎呀真是緊張,因為若有二個以上罹患腸病毒,就必需停課,停課就會造成一些家長的麻煩。 所以呼籲家長,不可忽視腸病毒的預防,勤洗手、正確的洗手步驟、洗手五時機、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等。 幼兒園為了預防腸病毒的發生,將衛生單位規定每二週洗曬一次棉被,更改為每週讓小孩帶回清洗、曝曬,但發現家長沒有洗的比例很高,為此,週報上近期行事曆,請家長要做記號,為自己所做負責。另外老師每天還要以漂白水稀釋,擦拭地面、桌椅門窗,洗玩具曝曬等。 因著炎熱的天氣,油電雙漲,六、日放假,多數家長選擇外出到公共場所,如百貨公司、賣場、遊樂場等戲水、吹冷氣,密閉式空間、群聚,若沒注意勤洗手的衛生,往往是病菌傳染的最佳途徑,也因此週一生病的比例偏高,請家長務必留意,為了小孩的健康,絕不可疏忽,不可偷懶。 祝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

96年10月15日將「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列為「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之第三類傳染病。 腸病毒感染為幼兒常見的疾病,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一個種類還可分為多種型別,總共有數十種以上。 目前小兒麻痺病毒已經在台灣根除,腸病毒病人都是感染其他腸病毒造成,其中以感染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5歲以下的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此外,近幾年國際間陸續發生流行疫情的腸病毒D68型,幼兒感染後亦可能引起嚴重的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症狀。 台灣氣候溫暖潮濕,適合腸病毒生存,以4到9月為主要流行期,但其實全年都有腸病毒感染個案,冬天也有腸病毒病例,只是比較少而已。 感染腸病毒痊癒之後,只會對這次感染的型別產生免疫,所以一生中可能會得好幾次腸病毒。腸病毒感染並不是幼兒的專利,大人也會得腸病毒,只是大多症狀比較輕微,與一般感冒不易區分。 腸病毒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及疫苗,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就可以降低感染的機會。 【傳播方式】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經由接觸病患皮膚上的水泡及分泌物而傳染。家中嬰幼兒常因父母或照顧者從戶外環境或公共場所將病毒帶回家中,經由接觸或飛沫而感染,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家長的口鼻分泌物,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幼兒喜歡咬弄的帶毛玩具,容易殘留或吃進含有腸病毒的口水,也是傳染媒介之一。 【預防方法】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腸病毒的預防方法如下: 1.勤洗手,注意咳嗽禮節,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2.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3.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4.注意居家及校園等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5.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6.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7.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8.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9.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家長回家後應洗手、更衣後(沐浴尤佳)再接觸家中幼童。10.於腸病毒流行期間進出擁擠的公共場所,應戴口罩並勤洗手保持衛生,可降低感染機會;已有症狀者可避免傳染他人。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預防生病的守門員

「園長!你看,我會洗手哦!」「園長我也會;我也會….」 洗手台前一群上完廁所的小孩,正在洗著手,看見園長高興的說著。 孩子們認真且用心的洗著自己的手,按著洗手的五步驟「濕-搓-沖-捧-擦」一步步的進行,口裡念著:打開水龍頭,把手淋濕,關起水龍頭抹肥皂,手心 1.2.3.4.5.6.7.8.9.10,手背1.2.3.4.5.6.7.8.9.10,指縫1.2.3.4.5.6.7.8.9.10,指甲1.2.3.4.5.6.7.8.9.10,手腕1.2.3.4.5.6.7.8.9.10,打開水龍頭沖水.5.6.7.8.9.10,捧水沖水龍頭,關起來,拿出手帕把手擦乾」,完成洗手的動作。每一個動作都很仔細、認真的進行,真的好棒哦! 週一,晨間時間,保育組Kady媽咪做腸病毒與登革熱的宣導,並教導小朋友正確的洗手方式,與洗手的五時機。大家跟著Kady媽咪一邊說一邊加上動作,加深印象;園長也跟著做加強,並告訴孩子,手洗乾淨的小朋友,細菌就不會跟著他。 「洗手」兩個字,像鄰家小孩,很普通,不起眼,但卻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用,是一個衛生習慣,養成,一輩子受益。 手有很多的功用,它很重要,因為重要,所以要好好的珍惜與愛護。 吃東西要它幫忙,上完廁所擦屁股也要它幫忙,抓頭要它,穿衣服要它,玩遊戲要它,拿東西、搬東西要它,做東做西,摸東摸西,假如沒有洗,擦完屁股又拿東西吃,還有喜歡咬手指,吃手的,不就很髒、很噁心嗎?所以保持手部的乾淨很重要,特別是對幼小孩子而言,可是預防生病的守門員。 何時需要洗手?小朋友洗手的五個時機為~吃飯前、上廁所後、玩遊戲後、回家後、擤鼻涕後;而一般大人洗手的五時機為~吃飯前後、上廁所後、使用公共物品前後、看病後及抱小孩前、接觸眼口鼻後,另外處理食物前、摸完寵物後、處理過排泄物後、從外面返回住家或辦公室時、及任何時候手部髒的時侯,都需要用肥皂來洗手。 洗手可預防腹瀉、呼吸道傳染病及腸道寄生蟲等疾病。 九月是腸病毒流行期,若大人、小孩都能養成洗手的個人衛生習慣和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提昇身體的免疫力,保持家裡環境的整潔,玩具定期用漂白水稀釋清洗、曝曬,如此,生病或罹患腸病毒的機會就會降低。 預防腸病毒不能單靠幼兒園,必須家園合作,人人有責,否則一個班有兩個小孩罹患,就必須停課,造成大家的不便與困擾。 洗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小處著眼,讓我們一起把這件不容忽視的小事做好,利己又利己。 祝 假日愉快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

腸病毒感染為幼兒常見的疾病,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一個種類還可分為多種型別,總共有數十種以上。 目前小兒麻痺病毒已經在台灣根除,腸病毒病人都是感染其他腸病毒造成,其中以感染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5歲以下的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 台灣氣候溫暖潮濕,適合腸病毒生存,以4到9月為主要流行期,但其實全年都有腸病毒感染個案,冬天也有腸病毒病例,只是比較少而已。 感染腸病毒痊癒之後,只會對這次感染的型別產生免疫,所以一生中可能會得好幾次腸病毒。腸病毒感染並不是幼兒的專利,大人也會得腸病毒,只是大多症狀比較輕微,與一般感冒不易區分。 腸病毒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及疫苗,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就可以降低感染的機會。 傳播方式 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經由接觸病患皮膚上的水泡及分泌物而傳染。家中嬰幼兒常因父母或照顧者從戶外環境或公共場所將病毒帶回家中,經由接觸或飛沫而感染,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家長的口鼻分泌物,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幼兒喜歡咬弄的帶毛玩具,容易殘留或吃進含有腸病毒的口水,也是傳染媒介之一。 潛伏期: 感染腸病毒後,約2到10天(平均約3到5天)會開始出現症狀。腸病毒病人大多數可以在一週左右痊癒,痊癒後,腸病毒還會持續經由糞便排出,所以要持續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 在發病前幾天,喉嚨與糞便中就含有病毒,具有傳染性,一般而言,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在家庭與學校中有很高的傳染率,人群聚集且空氣流通不良的場所容易發生傳染情形。 發病症狀: 腸病毒的臨床表現多樣,許多人感染了腸病毒沒有明顯症狀,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較具特徵的腸病毒感染表現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有時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 1.疱疹性咽峽炎: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例多數症狀輕微無併發症,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2.手足口病: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3.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皮膚或是粘膜的顏色出現變青、變紫情形)、嘔吐。開始可能誤以為肺炎,接著會有明顯心跳過速,快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存活的孩子則復原迅速。4.流行性肌肋痛: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合併發燒、頭痛及短暫噁心、嘔吐和腹瀉。5.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特徵為發燒、頭痛、喉嚨痛、咽喉處有明顯白色病灶。6.發燒合併皮疹:特徵為發燒合併皮疹,有些會出現小水泡。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腸病毒大家問】

《為什麼叫做「腸病毒」,是因為它會讓我們的腸子生病、拉肚子嗎?》腸病毒是過濾性病毒的一種。它會被叫做「腸病毒」的原因是腸病毒會較長時間聚居在人類的胃腸道黏膜生長繁殖。所以,它不是因為會讓你拉肚子、嘔吐等胃腸疾病才被叫做「腸」病毒。 《如果媽媽懷孕了但是感染到腸病毒,會不會生下的畸形兒寶寶?》 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腸病毒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的可能,但孕婦須避免感染的風險,以預防生產時感染給新生兒。 《腸病毒有沒有特殊治療藥物?》 目前並沒有殺死腸病毒的特效藥,一般都是針對發生的症狀,採取對症療法。另外有一些藥廠發展出可以抑制腸病毒的藥物,大多是抑制腸病毒對於人類細胞的感染能力。但是,這些藥物在國際間都還在初期的試驗階段,尤其是對於小孩的安全性,都還沒有經過適當的評估,所以還無法使用。 《我感染過腸病毒已經好了,這樣是不是有免疫力?以後會不會復發?》 得到某一種腸病毒感染以後,至少會持續有數十年的免疫力。所以對於同一種病毒而言,不會復發。但是腸病毒不只一種,有幾種腸病毒會引起同樣的手足口病或庖疹性咽峽炎,所以有的人會得到一次以上的手足口病或庖疹性咽峽炎。 《腸病毒感染之致命機率有多高?》 大多數腸病毒感染者,症狀都很輕微,甚至沒有症狀。民國八十七年台灣地區腸病毒流行時,雖然專家對感染致死率推估不同,但是一般的估計是在十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一之間,雖然感染腸病毒以後,99.9%以上的患者都會恢復,但當年由於致病的是腸病毒71型,造成相當震撼,因此認識腸病毒及瞭解其傳染途徑,避免感染的風險是刻不容緩的。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從小事做起

因著先前有腸病毒通報的案例,衛生所人員再次於本週來園訪視,針對各項衛生保健資料詳閱過目,班級的點名簿,簿本後面的備註欄,小孩請病假,有否詳細填寫病因及就診醫院等等,這些平日均依照規定進行,沒問題,最後檢視洗手的情形,各班請一位受檢。訪視人員問小朋友,洗手的五時機,孩子們很清楚的回答-吃飯前、上廁所後、抱小孩前、遊戲後、回家後;接著請小朋友到洗手台前洗手,訪視人員很仔細的看著每個小孩洗手的情形,濕(以乾淨的水將手濕潤,使用肥皂塗抹於手)、搓(20秒搓洗雙手至手肘,手指及指甲也需洗淨)、沖(用清水將手徹底沖洗乾淨)、捧(雙手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一下在旋緊)、擦(用手帕雙手擦乾或烘乾)。 受檢小孩,通過洗手檢驗的佔多數,但有一、二個小朋友被點出在搓的方面不夠仔細,沒搓20下,指尖、指縫的搓洗沒做好。 檢視人員提醒就是搓的不夠、洗的不徹底,才會讓病菌有機可趁,才會罹患腸病毒,請園長再加強宣導,務必做到正確洗手的五時機、五步驟,才能確保病菌不上身。 洗手真的很重要,感謝檢視人員的提醒,不是有洗就好,是有沒有洗好?不是有做就好,是有沒有做好? 請家長務必抽空看看小孩洗手的情形,讓他們養成正確洗手的好習慣,洗手不是為了檢查,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身體。 小兵可以立大功,健康原來可以這麼簡單。 生活上有很多的小事,教育問題亦是,是不容我們忽視的。每一個小點累積起來,就可能變成大問題。 孩子們現在二歲到六歲,大人們總認為還小,殊不知他們像海綿一樣,吸收力很快,照單全收;隨著時間加添歲數,慢慢的累積了各方面的能力和習慣,長大後的好與壞,其實是日積月累而成的。 教育問題大小事一籮筐,究竟是出在哪裡?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若大家的觀念、價值觀不改,制度再怎麼改,都是徒然的。 祝 闔家平安 健康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大家一起配合防治腸病毒

腸病毒疫情升溫,全國進入流行期,衛福部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全國門診急性腸病毒就診人次達一萬一千一百七十四人次,突破流行警戒值,累計十個縣市就診人次超過流行警戒值,疾管署宣布全國進入腸病毒流行期,統計目前全國有一百八十一班次停課,比前一週增加七成。 疾管署說,未來若腸病毒七十一型成主要流行株,將設置署及指揮中心;若有死亡或疫情不尋常,指揮中心層級會向上提升。 腸病毒防治是疾管局疾病管制的重點之一,以學校單位而言,一班七天內有兩名學生被診斷為腸病毒,依規定得通報停課;目前適用停課的機構包括國小、幼兒園、補習班、安親班等,若未按規定通報或停課,由衛生局依傳染病防治法稽查,違者處三千元到一萬五千元罰款;教育局也會依衛生局稽查結果,給予限期改善,甚至撤銷立案。 勞動局說,孩子因腸病毒停課,家長可依性別平等法,請家庭照顧假,且可以口頭臨時申請,持有教育局停課證明就可佐證,也可事後補件。若雇主不准假,查證屬實可處兩萬元到三十萬元裁罰。 這些規定與罰則看了讓人好害怕。以學校單位而言,每天不厭其煩的宣導,口頭與文字;執行-漂白水稀釋擦拭教室內外,清洗玩具、曝曬,老師的辛苦可想而知,還有幼兒園定期消毒;每週帶棉被、毛巾、漱口杯回家(但未曾追蹤家長棉被、毛巾、漱口杯是否確實清洗、曝曬);落實勤洗手-濕、搓、沖、捧、擦,設置好多洗手台,方便小孩們可隨時洗手,洗手評量單,除了觀察在園,本學期加了在家的欄位,請家長觀察小孩在家洗手的情形,希望小朋友能確實做好洗手五步驟,讓正確洗手成為帶得走的好習慣,遠離病菌入侵,減少生病的機率。 幼兒園能做、該做的,都確實做了,家長是否有配合?是否落實?是我們無從掌握的,只能盡我們的能力、做我們該做的了。 執行,為了保護小孩,家長們真的要配合,否則會徒增大家的困擾。 每次週末放假,老師都很擔心,不知家長又要帶小孩去哪兒玩?會注意衛生與安全嗎? 週一五一勞動節補假一天,週二有二班各二人請假,老師就很擔心,去電了解,一班沒問題;另一班兩人都說是感冒,一人後來說換醫院,確診為腸病毒時,老師的心很忐忑;週三,晨間集合時再聯絡感冒的小孩,家長才說昨晚換醫院,醫生確診是腸病毒。老師頓時呆住了,二個病例,依規定得停課,沒事先說,小孩都來幼兒園了。立刻告訴園長,至校安中心通報,並啟動停課機制,再通知家長。臨時告知,會有很多的不便,但,還是得通知家長停課;告知家長,若是不方便,吃完飯後才回家。其中,有家長可立即來接,有要等中午,有的更晚,有的有怨言… 唉~幼兒園真無奈!希望家長們都能配合,確實執行各項預防保健的工作,利人又利己。 後天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今年對內舉辦慶祝活動,以繪本-魔法親親揭開活動的序幕、吟唱母親節歌曲、猜猜是誰的媽媽、愛的畫像、闖關活動、園長贈送愛的禮物,孩子們享受在活動當中,在吟唱母親節歌曲時,園長問:「想媽媽嗎?」「想~」一起大聲說:「媽媽我愛您…..」 闔家平安 健康快樂 母親節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腸病毒治療室】

《腸病毒從感染到發病多久?會有些什麼症狀?》 腸病毒進入人體之後,潛伏期:2~10天,平均約3~5天。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它們有時候則會引起一些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庖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心肌炎等。尤其新生兒及小嬰兒感染者,偶爾會發生電擊性病毒性休克症候群,侵犯多種器官,死亡率很高。《何時要緊急就醫?》 大部分感染腸病毒的病童都不會太嚴重,只要就近至社區的小兒科診所就醫即可得到妥善的照料,但是若有下列的症狀出現,則最好轉診至設備完善的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及觀察。 1.活動力降低,行為異常、嗜睡、肢體無力、意識模糊。 2.食慾變差,並出現連續嘔吐,無法進食。 3.呼吸困難,呼吸或心跳急促、盜汗、四肢冰冷。 4.持續高燒超過五日以上。 5.抽筋。 《家中有小朋友感染腸病毒時應該注意什麼呢?》 1.小心處理病患之排泄物(糞便、口水鼻涕之類的分泌物),如果碰到他們用過的衛生紙 或其他物品,應立即洗手。 2.對已經感染腸病毒的小朋友,可建議他適當休息補充睡眠與適當補充水分,並依照醫生 指示接受治療、在家休息等。 3.對家中之第二個感染到腸病毒的病人,尤其是小寶寶要特別小心,他所接受的病毒量往 往較高,腸病毒病狀嚴重程度可能提高。 《診斷及治療》 1.只有經由實驗室檢驗,才能確定是由何種腸病毒引起,但是,病毒的類型對於治療並無助益。 2.絕大多數症狀輕微者,予以症狀治療即可。對於極少數有併發症之個案,則採對症療法 。請洽可信賴之小兒科醫師診治。 3.目前全世界除小兒麻痺症之外,沒有疫苗可供預防。 4.病患於身體免疫力克服感染後即逐漸康復,但病毒仍可經由糞便排出,持續數周之久, 而致感染他人。 5.如出現持續或反覆高燒、嘔吐、嗜睡、不安、意識不清、活力不佳、咳嗽、呼吸急促等 非典型症狀,或有任何疑義,請儘速就醫。 6.有關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因其效果尚在試驗階段,同時必須考慮其可能的潛在危險,故 應由醫師審慎評估。 7.腸病毒感染後,免疫力可持續一段時間;對於不同類型之腸病毒,亦可有短期之交叉免 疫。 8.有關例行預防接種之問題,特別是兩個月大嬰幼兒,請於接種前洽請醫師審慎評估。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