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獨立思考

孩子的獨立來自父母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每週五放學時刻,是孩子帶棉被及盥洗用具回家清洗的時候,書包加上棉被袋,重量可不輕,且年紀愈小,攜帶的袋子好像較大;不分大班小班,自己的東西多數都會自己負責,也教導小孩需要幫忙時主動告知。 而幼幼班的棉被袋則是由老師幫忙拿到活動室。不過當中卻也發現有位小小孩不要別人幫忙,手上拿著書包、棉被袋還有其他物品,拖著拖著也不想要別人幫忙,不慌不忙地走到門口。 園長說,小孩怎麼這麼厲害,自己拿、不需要別人幫忙,媽媽說,對啊,她覺得自己可以,所以堅持要自己拿。 園長心裏好感動,一個幼幼班的小孩;班級老師分享,當她需要協助時會主動告訴老師,清楚且明確的表達自己的需要;另外與小朋友的互動也能明白表示,何時想跟小朋友玩,什麼時候想自己一個人玩,也不從眾,對於自己會做的事情,喜歡自己動手,有著獨立自主的性格,並且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行為方式,不輕易受到他人影響。 園長從事幼教工作幾十年,看過無數的孩子,以兩歲左右的小孩,這麼小就有獨立個性和自理能力的還真是少見,即使是到了四、五歲,也不一定能這樣。 孩子的獨立來自父母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園長在想,孩子的獨立個性或許來自原生家庭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從拿大包包的事可以看到,這位幼班小孩父母沒有如同多數的家長那樣,直接幫小孩拿包包,而是選擇尊重孩子的意願,讓她自己拿包包 。 信任小孩的能力,相信她可以,也許剛開始需要許多的耐心等待,陪著孩子慢慢的走在信心的路上,這種教養態度對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成就感與自信心是非常好的。 台灣目前有很多家長偏向直升機式的教養態度,意思就是父母像直升機那樣,盤旋在孩子上方,事事介入孩子的生活。 園長不會完全用負面去解讀父母的介入,畢竟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不犯錯,父母、師長確實有時候需要介入糾正孩子的錯誤,但如果變成直升機式過度介入,沒能給小孩學習成長的空間,孩子永遠不可能獨立自主,當父母願意等待小孩,給予學習成長的機會,耐心引導,這對於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培養孩子自理能力需從家庭開始

7:25時間一到,在門外等候的小孩陸續入園,幾個幼幼的小小孩如常的放聲大哭,嘴裡喊著媽媽、媽媽,家長雖不捨,還是得放手,趕著去上班,讓老師抱著、牽著,哭著進園。 開學快二個月了,哭的小小孩仍舊不少。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展現出來的地方也不一樣,有的孩子兩個禮拜就適應,有的孩子三個月到半年才適應,沒有誰比較好或比較差,他們只是不一樣而已。孩子適應期的長短,除了個別差異之外,還取決於家長的應對方式,家長如表現出焦慮,那麼孩子也會感受到焦慮,而拉長適應期;家長如果表現出相信,那麼孩子也會相信自己,減短適應期。 去年大班小朋友較多,幼幼班只有一班,本學年幼幼班報名人數較往年多,雖然增加幼幼班對我們的壓力不小,然思考後決定多一班幼幼,少一班大中小生,也因此二歲小孩不再是園裡面人數較少的族群,是每天早上合奏樂不小的原因之一。 一般幼兒園對收托幼幼班的意願較低,原因是師生比低1:8(三歲以上為1:15),收費和補助無法符合成本,加上三歲以下的幼兒自理能力不足、難帶,得從基礎教導-用餐、穿衣脫鞋、取物、包換尿布等勞心又勞力,非常辛苦,以至於許多老師無法勝任,特別是年輕族群,不願意從事幼教工作。 或許是少子化的原因,這幾年入園的孩子自理能力似乎越來越弱,許多爸媽沒能意識到,三歲以前是孩子發展的黃金時期,在個性、肢體、智能等是成長變化最明顯的;獨生子女的家庭,父母把焦點都放在孩子身上,什麼事都主動幫孩子做好,過於寵愛,很少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好比上廁所、吃飯、穿衣脫鞋等,這些只是基本能力,必須盡早在家裡讓孩子自己動手做,重點是降低孩子依賴大人幫助的習慣,學會打理自己的生活,這是培養孩子獨立人格、獨立思考的第一步,父母可透過說明,讓孩子了解事務運作的原理,和為什麼該做這件事的邏輯,譬如飯前後該洗手、天氣冷了該穿衣服、睡覺時間該睡覺等,透過這些小事累積孩子的思考能力、動手能力以及責任感。 有些父母覺得,這些事讓學校老師來教就好了?其實這樣的觀念反而會造成更大的教養問題。因為任何老師學校都是暫時的,原生家庭的影響才是一輩子,就算老師在學校如何用心教導自理,只要孩子一回家就可以躺平,不僅老師的教導沒發揮作用,孩子還會意識到只要在學校忍耐一下,回家就可以享受,導致孩子更加依賴父母,以後孩子遇到問題就會下意識的想回家庭依賴爸媽,而不是自己去面對外界挑戰、解決問題,為了培養獨立的下一代,爸媽可要重視這些問題,好讓自己能夠當個快樂的父母。 疫情之故,二年未舉辦的親師座談,隨著校園防疫措施的調整,上週五晚上舉辦,將近七成的家長參與座談會,不論是園長、班級老師或家長,大家都珍惜這個機會;疫情期間校園不開放,趁著座談會進班參觀了解,從園長、老師的分享中獲益良多,彼此相談甚歡,帶著滿足的笑容回家。感謝幼兒園,更感謝老師們的付出,對幼兒園有男老師,覺得很特別。 看過一部日本NHK的紀錄片,有位從IBM退休的高級主管,以前是位只知道工作不知道家庭的傳統大男人,卻在退休後去修幼教課程,考取執照到幼兒園服務,孩子稱他爺爺老師,找到全新的退休生活,令人非常感動;我們已經進入平權時代,希望能破除傳統的刻板印象,無論男女年紀,只要能給孩子健康快樂的童年,就是好老師。 祝 假日愉快 平安 健康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