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教養

別把孩子教養外包給手機

手機鈴聲響起,是課後興趣班的老師打來的,聲音聽起來有點緊張,告訴園長她的小孩在學校發生事情,必須去處理,臨時請假深感抱歉。 本週老師來上課,園長關心的詢問她的小孩上週在校發生了甚麼事?老師說她的孩子今年國三,被發現在學校廁所裡抽電子菸,於是追查電子菸的來源,孩子說是同學給的,同學說向朋友買的,朋友說是向一位小學生買的,小學生說,是在網路買的… 園長原本不了解電子菸是怎麼回事,以為和一般香菸類似,頂多只是被老師責罵,一查才知道,原來電子菸是違法的,而且罰則還不輕,販賣電子菸要處罰20~100萬元,供應的罰1~25萬元,使用者也要罰2000到1萬元。 哇~好嚴重餒!孩子因著好奇或同儕心理,不小心觸法,但身為父母的為了孩子則是操心不已。 教養路上不會一帆風順 作為過來人的園長,知道教養孩子不容易。教養這條路,從來都不簡單、輕鬆、不費神、一帆風順的;孩子在不同年級的成長階段,或多或少給父母帶來不同的挑戰,而父母也在當中學習。 沒有一百分的爸媽,大家都在一次次的挑戰中,學習如何更有智慧的去愛、去引導孩子。 被手機餵養的世代 這事件反映了以前沒有、但現在普遍的教養困境。這一代的父母,成長的路上就已習慣有網路和手機;現在的孩子,更是名符其實的「數位原住民」,許多孩子甚至在幼兒時期,就已習慣了手機。 在餐廳或公共場合,父母為了安撫小孩,很自然的會給手機播放影片或遊戲。 孩子沉浸在螢幕世界裡,彷彿與周遭的一切隔絕。手機似乎變成了一種「電子奶嘴」,卻也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許多與孩子真實互動、建立情感連結的機會。 別把孩子教養外包給手機 手機讓孩子很容易接觸網路,網路雖然方便,卻也潛藏著他們無法分 辨的風險。園長知道,父母很難完全杜絕孩子接觸網路,但在孩子心智 尚未成熟無法分辨的階段,為他們守住那道必要的「界線」,父母責無旁貸。 幼兒階段,即使讓孩子看影片或遊戲,也得過濾影片的內容,更應避免把陪伴孩子的課題「外包」給手機。 幼兒時期正是對外界充滿好奇探索環境的階段,需要大人們的關注、陪伴,從中學習人際關係、語言、認知等,這是人格成長發展的重要時期,國外也有醫學研究報告,過早接觸3C的幼兒,容易罹患自閉症和過動,情緒也比較不穩定。 幼兒時期所建立的習慣與依附關係,將會深刻地影響孩子的一生。今天我們選擇用手機安撫小孩,未來他可能就會習慣性地在虛擬世界中尋求慰藉。  此刻多花一點心力陪伴孩子,引導他們探索這彩色世界,走在成長的路上建立好習慣、好品格,就是在為孩子儲存一生受用的專注力、情緒穩定力與社交能力。 祝大家 雙十國慶,身體健康、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午飯後的時光

午飯後散步是本學期每日作息新規劃的時段,目的是希望藉著飯後的散步,來幫助食物的消化。沒想到反應超好的,孩子們很珍惜,老師們也給予很大的自由空間,讓小孩們可以自在且隨意的到處走動。 小孩們把握且享受此段自由的時間,和三五好友、或成群,或獨自一人。哈佛家幾個小孩雀躍的跑到花園,欣賞各種花卉和植物,園長也加入圍觀,有小孩說「這是蘆薈,可以敷臉哦!」園長說「也可以煮湯來喝,上次林阿姨就有煮哦!」「金桔樹在哪兒呢?」「在那裡,等它開花後就會結果,結果後就可摘下來煮金桔茶來喝。」孩子們好奇的東問、西問,也在當中學到一些課外的新知識。 有的小孩到生態池旁,觀察烏龜的行為和習性,有的則三三兩兩坐在活動室、升旗臺周圍,隨意的聊著生活瑣事,也不時的哈哈大笑。這種自由自在的時間,讓他們有所互動,與享受獨處的樂趣,靜下心的機會。 有次,園長走到司令台旁哈哈鏡前,發現詠婕獨自一人在鏡前舞動身體,看著鏡中的自己,那畫面吸引了園長的目光,悄悄的在一旁觀察。這種自由的時間,不僅讓孩子們可以玩樂,還能夠啟發他們的創造力和表現力,讓小孩有機會展現自己。 午飯後的散步時間只有15分鐘,是希望飯後散散步,來幫助消化,沒想到在短時間內,他們能創造出許多的樂趣,變成一段珍貴悠閒的時光。 現代人生活越來越忙碌,父母忙著工作、孩子忙著上學,忙著讀書做功課、忙著吃飯,佔據了每日生活的大部分。 雖然有週休二日,但週末也安排了不少活動,鮮少有真正的空閒。 在每天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記給自己和孩子留一些時間,晚飯後帶著小孩一起在家附近散步,看看社區的環境,抑或是什麼都不安排,空出一段時間,讓孩子自己決定想要做什麼,享受自我學習的樂趣。 記得兒女在小學期間,每到寒暑假,我的公公(孩子的爺爺)要求 他們自己安排並製作每日作息表,不論孩子怎樣安排,都會尊重,訓練他們時間的計畫,才不會每天不知道要做甚麼。 大人們看似「浪費」時間的安排,或許是孩子們最享受、最期待的時段,可以讓小孩自由的發展自己的創造力和自主性,同時也能幫助放鬆心情,紓解日常生活中的壓力,說不定孩子的決定和行動,也會讓我們有意外的驚喜。 祝 假日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培養孩子自理能力需從家庭開始

7:25時間一到,在門外等候的小孩陸續入園,幾個幼幼的小小孩如常的放聲大哭,嘴裡喊著媽媽、媽媽,家長雖不捨,還是得放手,趕著去上班,讓老師抱著、牽著,哭著進園。 開學快二個月了,哭的小小孩仍舊不少。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展現出來的地方也不一樣,有的孩子兩個禮拜就適應,有的孩子三個月到半年才適應,沒有誰比較好或比較差,他們只是不一樣而已。孩子適應期的長短,除了個別差異之外,還取決於家長的應對方式,家長如表現出焦慮,那麼孩子也會感受到焦慮,而拉長適應期;家長如果表現出相信,那麼孩子也會相信自己,減短適應期。 去年大班小朋友較多,幼幼班只有一班,本學年幼幼班報名人數較往年多,雖然增加幼幼班對我們的壓力不小,然思考後決定多一班幼幼,少一班大中小生,也因此二歲小孩不再是園裡面人數較少的族群,是每天早上合奏樂不小的原因之一。 一般幼兒園對收托幼幼班的意願較低,原因是師生比低1:8(三歲以上為1:15),收費和補助無法符合成本,加上三歲以下的幼兒自理能力不足、難帶,得從基礎教導-用餐、穿衣脫鞋、取物、包換尿布等勞心又勞力,非常辛苦,以至於許多老師無法勝任,特別是年輕族群,不願意從事幼教工作。 或許是少子化的原因,這幾年入園的孩子自理能力似乎越來越弱,許多爸媽沒能意識到,三歲以前是孩子發展的黃金時期,在個性、肢體、智能等是成長變化最明顯的;獨生子女的家庭,父母把焦點都放在孩子身上,什麼事都主動幫孩子做好,過於寵愛,很少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好比上廁所、吃飯、穿衣脫鞋等,這些只是基本能力,必須盡早在家裡讓孩子自己動手做,重點是降低孩子依賴大人幫助的習慣,學會打理自己的生活,這是培養孩子獨立人格、獨立思考的第一步,父母可透過說明,讓孩子了解事務運作的原理,和為什麼該做這件事的邏輯,譬如飯前後該洗手、天氣冷了該穿衣服、睡覺時間該睡覺等,透過這些小事累積孩子的思考能力、動手能力以及責任感。 有些父母覺得,這些事讓學校老師來教就好了?其實這樣的觀念反而會造成更大的教養問題。因為任何老師學校都是暫時的,原生家庭的影響才是一輩子,就算老師在學校如何用心教導自理,只要孩子一回家就可以躺平,不僅老師的教導沒發揮作用,孩子還會意識到只要在學校忍耐一下,回家就可以享受,導致孩子更加依賴父母,以後孩子遇到問題就會下意識的想回家庭依賴爸媽,而不是自己去面對外界挑戰、解決問題,為了培養獨立的下一代,爸媽可要重視這些問題,好讓自己能夠當個快樂的父母。 疫情之故,二年未舉辦的親師座談,隨著校園防疫措施的調整,上週五晚上舉辦,將近七成的家長參與座談會,不論是園長、班級老師或家長,大家都珍惜這個機會;疫情期間校園不開放,趁著座談會進班參觀了解,從園長、老師的分享中獲益良多,彼此相談甚歡,帶著滿足的笑容回家。感謝幼兒園,更感謝老師們的付出,對幼兒園有男老師,覺得很特別。 看過一部日本NHK的紀錄片,有位從IBM退休的高級主管,以前是位只知道工作不知道家庭的傳統大男人,卻在退休後去修幼教課程,考取執照到幼兒園服務,孩子稱他爺爺老師,找到全新的退休生活,令人非常感動;我們已經進入平權時代,希望能破除傳統的刻板印象,無論男女年紀,只要能給孩子健康快樂的童年,就是好老師。 祝 假日愉快 平安 健康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