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教改

園長的話 – 上課越久越多真的有用嗎?

活力的早晨,校園裡充滿著孩子的歡笑聲與嘻戲聲,一早就享受在老師為他們預備的活動,三五好友一起,更具樂趣,加上配樂,熱鬧滾滾。不論是玩體能、做運動,玩沙,拼積木,孩子們都樂在其中,享受著幼兒園為他們打造的歡樂時光,以動動身體展開一天的開始。早晨是一天的開始,能夠握住這一刻,就能夠牽動住一天的生活;懂得善用它,也將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最近有網友在政府「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目前台灣高中生普遍睡眠不足,高中生上學時間應延遲」,再度引發一些討論,其實這不是新話題,去年親子天下雜誌就做過一系列關於延後上學利弊的報導。 台灣的高中生在校時間長達9.5小時,早上7:30到校,下午5點才回家,加上有升學壓力的學生,還得補習和自我複習,晚上就寢時間也許已經是十一、二點了,六點就要起床,睡眠時間是真的不足。 比起先進國家,歐美、日本、新加坡7小時,中國大陸8小時,台灣的9至9.5小時,確實是最長的。每天上這麼長的課,學生是否能集中注意力,吸收到老師們這八節課所敎導的內容和所敎的知識?或許並不然。 台灣的教育體制不斷的改革,不斷的改制,有些制度對學生是有益的,而有些卻是沒任何幫助。上課時數這麼長,課這麼多,對學生真的有益嗎?只是把他們的體力及玩樂時間減少了。一個工作者,一天上班八小時,就已經覺得很累了,何況這些學生,上了9小時的課後還得加班去補習和自習。 很多醫學研究也都指出,青少年每天睡眠時間其實應該在8-10小時,在校時間過長是大部分人的認為;事實上,很多縣市多年前就已經推動彈性上下學,可是幾年下來,實際調整上課時間的學校非常少,無法調整的原因,大概就是配合家長上班時間,或者要上的課程太多,課業教不完,調整的空間有限,各級學校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情況。 課程上除了中國、韓國和台灣外,很少國家會用課業填滿學生的生活,大部分的國家在高中階段已經讓孩子找到方向,例如想申請大學的就去選修進階課程、想走技術類的就去社區大學或技術學校等,這樣當然也必須辛苦學習,但學生的學習有目的、有方向,知道如何取捨發揮長處,而不需要用同樣繁重的課程要求所有學生。 學前教育一般來說,不會有所謂課業過多的問題,不過很多望子女成龍鳳的爸媽還是會擔心,現在沒學好注音符號、沒學英文會不會跟不上?當然如果寶貝們可以接觸這些知識很好,但千萬要記得,這些都是知識,不是能力,也並不是幼兒教育的核心。 以仁和而言,我們希望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從運動中打造健康的身體;學會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與好習慣的培養。因為知識是一時的,健康的身體與自理能力、好習慣,卻是跟隨孩子一輩子,也是學習吸收知識的基礎。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蔡英文總統談教改-不改觀念會越改越吃力

總統當選蔡英文今下午出席由《今周刊》舉辦的「妳的世代 我們的未來˙與小英姐姐面對面論壇」,與高中女生進行對談。蔡英文表示,教改確實是一個困難的過程,政策領域教育是最困難,教育不只是學生問題,也是老師、家長和社會價值對教育期待的問題,這是一個累積式的過程,非常牢不可破,要做一個改革是一個很鉅大的過程;「改制度,不改人的觀念會越改越吃力」,四個迷失不打破的話,再怎樣的教改都不會很好。蔡也家長要學習放手,讓小朋友學習決定自己要什麼。現場唯一位來自台中一中的陳姓男學生提及,教育體制令人失望,教改二十年沒結果,學生上課時數過多、考試升學主義,課程僵硬。 蔡英文說,十二年國教完成時,十八歲的年輕人可以承擔責任,目標如此就要回頭去檢查十二年國教課程重新檢驗一遍,包括年輕人所需要的人格教育、數位能力、語言能力,也讓高中學生自己主導學程,在高中的過程中希望學習到什麼。 蔡英文表示,國民教育在高中教育,不是只是制式國文、英文和數學,教育的場域可以在其他地方,也必須學習生活技能與知識性教育,這樣才能完整,不要高中畢業了,還不會換電燈泡。 蔡英文表示,她也呼籲所有的家長要放手,家長要學習放手,讓小朋友學習決定自己要什麼;她希望年輕人在十八歲以後,考大學不再是唯一的志願,可以出去受訓及有足夠的生活技能,讓人生社會的元素增加,讓年輕讀大學時更有效率,而大學也很可能縮短為三年。政府也計畫開一個帳戶,國家、雇主和學生的存款,讓年輕人唸大學時可以不用學貸。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把每個孩子帶上來,是國家最大的財富。

前幾天報紙刊登,目前國內有20萬中小學生未達基本學力,以全國200萬國中小來算,就佔了一成,比率遠超過越南、芬蘭、日本以及新加坡,甚至前後段學生的學習落差更高居世界第一。根據2015年國中會考成績,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五科待加強的學生比率分別為18%、33%、33%、15%、23%,其中五科都待 加強的學生約佔總數的7%。 這些孩子還沒長大就在等待失敗,實在令人擔憂,他們的未來在哪裡? 教育是弭平貧富落差的關鍵,為何一路走來的教改,在現今的社會,仍有如此令人質疑的結果?這是身為父母、師長、政府首長、官員,甚至國家領導者必須正視的嚴肅問題。 台師大所舉辦的教育論壇,建議即將上任的新政府,未來不要再強化明星學校,應該把弱勢者教育視為「國安議題」,投入資源在最弱勢的學校與學生。 台灣目前的教育現況,是把很多教育資源挹注在明星學校,對弱勢學生的學習卻是長期放棄。值得擔憂的是,弱勢學生大都來自中下社經背景家庭,代表他們無法透過教育,翻轉社會階層。 諾貝爾經濟得主Amartya Sen說;「補助越能精準地給予貧窮者,則浪費越少,且達到預期目標的花費愈少。」 芬蘭在國小低年級採用1對1的教學方式,確保每位學童都有相同的學習品質;英國教育也證實,在小學階段結束前,消除分數差距,是弱勢協助最有效的方式。 教育系統要維持高表現的唯一方法,不是繼續強化明星學生的表現,而是帶好每一位孩子。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台灣所有學生如在2030年都具備基本學力,國民生產毛額將增加8520億美元,會比現在增加八成。研究發現,投資在弱勢學生身上,不僅犯罪率較低,未來投入市場,也會有極高的經濟效益。 今天是5月20日,新任總統就職的日子,也是台灣第一位女總統,大家對新政府有著很高、很大的期望,期待台灣社會不論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均有所改變,變得更好,更符合民主社會人民的期待。 把每個孩子帶上來,是國家最大的財富。 祝 闔家平安 健康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