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幼兒安全

安全環境和良好的習慣

最近聽到一個令人難過的消息,園長有個教會會友四月初發生車禍,騎車自摔,導致顏面受傷、內臟嚴重受損、腦部出血,經過十幾天的住院觀察療傷,接下來還需進行顏面骨折的修護手術。 馬路如虎口,真的不是口號而已,每天上下班時刻,路上車水馬龍,快車道慢車道,滿滿的汽車、摩托車,車速很快,大家都趕著上下班,實在很危險,不禁要思考,我們所處的道路環境,對用路人開車、騎車、走路而言,是否安全? 根據交通部統計,台灣每天有8人死於交通事故,而且趨勢還逐漸上升,如果跟其他國家比較,北歐國家每10萬人約有2人死於交通事故,跟台灣同樣人口密集的日本為3.6人,台灣大約12人;比起最近讓大家緊張不已的疫情,交通事故造成的傷害其實還更可怕。 在路上,常看到有車子突然就停下來,併排停車,有的則停在路口轉角,有的是停在別人家門口,就是為了一時的方便,或者省一點停車費用,這些不良的用路習慣,導致別人的不便,也增加風險。 可是用路人也有話說,台灣都市的道路設計不良,停車位也少,又不像日本,強制車主必須先有停車位,因為車主很難找到停車位,繞了好久找不到,只好亂停,不良習慣建立後,越來越多人把錯誤的事情當正常現象,當然交通越來越危險。 在仁和校園裡,安全一向是我們的最高優先課題;除了校園的設計一開始就是以幼兒安全為考量外,教學上在孩子一入園就不時的提醒建立良好的安全習慣,如走路、上下樓梯靠右邊、不奔跑等,每學期舉辦交通安全宣導、消防安全宣導、地震宣導等系列教學。 除了宣導,演練更為重要,加強師生緊急應變能力,期望當遇到事故時,讓傷害降到最低,例如:地震防災演習、火災逃生演習、幼童專用車逃生演練等。 週三邀請崇善消防分隊葉先生來幼兒園做消防宣導,並開了一台消防車來,透過影像和影片,了解火災發生時如何應變? 火災發生時的口訣-小火快跑,濃煙關門;電器電線插頭的使用;火場的救星-住警器的重要性;CPR心肺復甦術-叫叫CD,最後體驗用消防水帶來滅火, 讓孩子們熟悉應變措施,在事件發生時就不會慌亂。 2-6 歲階段的幼兒,初次離家學習團體生活,身體及情緒都正在萌發,擁有安全的學習環境,建立良好的習慣,才能讓小朋友快樂平安的長大,外面的世界我們可能無法立刻改變,但從小培養安全習慣,重視環境安全,等小孩們長大時,相信他們的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好。 祝 周末假期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師齊手-識別災害、避開災害、減低災損

時時刺一下小孩的厚殼甲,讓他注意到殼甲外面的世界,思考、對應真實生活,是現代父母應有的角色。 《愛的生存遊戲》是一本由熟諳天象地理,講究科學管理的父親,與心思細密、耐心傾聽、反複思辨保護與不過度保護女兒的母親,聯手說小孩安全教育的書。  二○○八年因為主持教育部的幼兒防災遊戲書編制計畫,我開始認識災害管理學者單信瑜。在眾多「小孩子不必教他那麼多,告訴他(地震是)地牛翻身就好」「要編防災課本」喧嘩聲中,單委員提出:「小小孩更應該要教,但拜託不要變成制式教材。」讓人眼睛一亮,印象格外深刻。 台灣幼教界原來並不存在天然災害議題的。遊走幼教二十年之後,我才發現,壞人不見得一定會碰上,但是地震、水災,台灣每個人都避不掉。 談孩子的創造力發展、談品格、談人生規劃……但是,不保命,如何有未來發展呢? 我們愈來愈在意小孩,政府以及個人都愈來愈肯花錢在幼兒教育上。 官方注重教保活動課程發展,強調教保人員專業素養的提升,但是許多現場老師戰戰兢兢於發展特色課程、設計幼兒本位課程,面對與實施安全教育、防災教育時,卻有迷惑。有的老師以為一年一度或幾度的防災演練是官方規定,跟課程沒有關係,在規定時間依指示演出便是;有的老師努力蒐集各種防災資訊教育教材,卻苦於彙整以及不知如何融入主題課程。 其實,安全教育課程,正如食衣住行日常生活一般,是生活的一環,是幼兒園及幼兒家庭都可以,也應該進行的活動,也就是現行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綱要所說「自信、主動、能與人合作、對生活環境關心、有勇氣面對問題、有能力解決問題」的活動。可以是意外開展出來的活動,也可以是大人計畫性誘導的活動。例如本書針對小學生談的篇章序號「通學之路:打造上學黃金路線」,就是幼兒園可以依而炮製的「黃金路線」主題。 從幼兒每天上學路線的環境觀察開始,在幾個小孩的發表之後,設計一個名為「柯南辦案」的全班性校園環境觀察活動;或是在社區散步時間裡帶個名為「小問題大安全」的遊戲,提引小孩社區裡「哪些地方路有坑洞? 圍牆有裂縫? 陽台有花盆? 冷氣戶外機鐵架鏽蝕嚴重? 哪些店家招牌看起來很老舊?」等觀察重點,再延伸至小孩回家觀察居家、社區環境。 這樣的活動可以配搭地震、火災逃生路線演練,發展成「安全教育」主題課程,或是不拘主題,自成培育生活自理能力的一個環節。環環相扣,幼兒園應該有計畫地在二至四年期間裡,引導幼兒發展對於周遭異常現象的敏感度、觀察與分析的習慣,以及推理、解決問題的訓練。 幼兒家庭可以炮製本書的新聞聊天,跟孩子一起聊人禍天災,一起思考安全的意義與做法。 羅怡君說得好:「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點」。她以「刺蝟媽媽」自稱,以「穿山甲」譬喻女兒,雖然是一個母親的自省,但是,時時刺一下小孩的厚殼甲,讓他注意到殼甲外面的世界,思考、對應真實生活,是現代父母應有的角色。 沒有小孩傳衍的社會,稱不上富足;沒有適切教導孩子識別災害、避開災害、減低災損的社會,是不負責任的社會。還是老話:投資小孩,社會是最大贏家! 文/翁麗芳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暑期生活營

暑期生活營開課了,週一的校園熱鬧無比,有孩子的呼喊聲、歡笑聲,哭叫聲和雨聲,此起彼落的;老師們忙著招呼家長、小朋友,各個應接不暇的,想像章魚一樣能多幾隻手,將小孩們擁抱在身上。 多數舊生由家長送到門口後就能自行入園,快樂的和老師、朋友打招呼,少數因換班、換教室、換老師而顯得焦慮,尤其是幼幼班的小孩,不安的情緒藉由哭泣來抒發,此時的大人應能理解孩子,容許並安撫和擁抱來穩定小朋友的情緒;新生則不分年齡,雖然期待來幼兒園,但因親愛的家人父母要離開,而有了分離的焦慮感。 孩子因著要單獨面對陌生的人、事、物的害怕與壓力,是可被理解與接受的,大人們應該更有耐心且感同身受的接納與等待。 時間是最好的良藥,當孩子們心裡準備好了,迎接而來的將是那天真活潑又可愛的笑臉。 當然,第一天沒哭的小孩,不代表就不會哭,家長可是要有準備心,包容、理解、擁抱、同理他們,給孩子最少一個月的時間去調整他們的情緒,才能迎接美好的未來。 週二、週五游泳課(週二因雨改週三),在教練的帶領和老師們的守護,孩子們像小魚兒一樣,安全且自在的在水中玩水。 游泳前的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是必須教導且遵守的,除了生病的小孩,手腳有受傷、膿瘡的,游泳的時間不要攜帶泳具來園外,入泳池內的服裝與規則為~ a泳衣、泳帽、泳鏡、大浴巾;b.泳池內不能奔跑、嬉戲;c.不能在泳池內大小便、吐痰、噴口水;d.要聽從教練、老師的帶領。  泳池的水,每週更新;環境,每週清洗。水深,淺處35公分,深處55公分,設有一圓形轉盤可以扶手。 游泳的期程為端午節後,中秋節前,今年泳課上到九月底。 週四去騎士堡,不同的空間、環境,增強孩子探索的好奇心。 明天八月八日爸爸節,祝福每位爸爸身體健康、平安喜樂。 週六、日放假,下週一來園,小朋友又得重新面對挑戰,家長可得 有心理準備。   親、師、生一起加油囉! 祝 闔家平安 順心愉快  爸爸節快樂 「父親是兒女的榮耀。」 註:為體諒老師的辛勞,每週教學分享改為每二週(雙週)分發一次。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玩水摟

端午四天連假的安排,從家長資料本的分享~有提早一天請假出遊,避免塞車;有因天氣太熱,選擇在家休息或到附近的公園走走;有的利用假期,好好補眠的;有的與親友相聚,敘舊;有到知名景點出遊,塞車塞到爆;不論假期如何安排,大家的時間都一樣長,就是內容不一樣而已,有的很平常,有的精彩、豐富。 只是出遊遇到塞車,心裡難免會嘀咕、不舒服。端午是解封後第一個連假,全台民眾紛紛出遊,各各景點人山人海,對開車出遊的民眾來說可是個惡夢。這樣的場景其實不用當日,不必在現場,事前就可預測到的,因為大家都在同一時間用路。塞車,可是平常就有的經驗,何況是在假日又是連續假日。 解決塞車問題,絕非易事,無論都會區上下班或連續假日的高速公路,塞車就是個問題。對用路人而言,每天都得面對,且無力去改變。若是可調整上班、上課的時間,讓車流量分散在不同時段,應可改善;但這工程浩大不容易執行;調整放假日,也或許較簡單,分區,不僅交通會較順暢,且旅遊景點、餐廳亦能分散人流。 端午過後,幼兒園開始游泳,這是小朋友所期待的,也是炎炎夏日消暑的最佳方法。但氣象報導週一至週四會有陣雨、雷雨,週二天氣果真如此,一會兒放晴,突然又烏雲密布、傾盆大雨,小孩們好失望。好不容易等到可游泳的日子,天空卻不作美。 望著一張張渴望下水的臉,真的不忍心,但為了安全,不因為他們想要就冒險。仁和的泳池是露天的,下雨時不宜入池。也藉此機會做水和火的安全教育宣導。 孩子們游泳、玩水,除了有老師,還需有教練在旁;與教練約定的時間是週二、週五;第一天游泳、戲水,遇雨,於是聯絡教練,隔天週三可否來指導?教練說好,立馬廣播告訴小孩們好消息,孩子們才放下失望的情緒。 週三,一樣的場景又出現,於是帶著小朋友一起吟唱祈禱歌,懇求天父上帝賞賜好天氣,讓太陽公公露臉,可以順利的游泳、戲水。果真,天父上帝垂聽小孩們同心的禱告,成全他們,順利入泳池玩水,在教練的帶領,老師的協助下,快樂、開心的玩著。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水域遊憩活動警示旗幟

【水域遊憩活動警示旗幟】 【水域安全標誌】 「水域遊憩活動警示旗幟」之適用範圍以提供游泳等海灘活動,並設有救生人員專責守望之水域為原則。 旗幟之懸掛由該水域設置之救生組長視水域狀況判斷水域管理原則並懸掛適當之旗幟。 「水域遊息活動警示旗幟」分為四種,其色彩、形式、代表意義及懸掛原則分別如下: 色彩形式:上紅下黃,四角旗。 代表意義:救生員守望範圍,得於水域開放時間內,在兩支紅黃旗之間游泳。 懸掛原則:泳區開放時,懸掛於泳區範圍兩側邊界各一支。 建議尺寸:90cmX120cm 色彩形式:紅色三角旗。 代表意義:水域關閉,危險!請勿下水。 懸掛原則:因各種氣象因素、突發狀況或其他管理上之因素必須關閉泳區。 建議尺寸:90cmX120cm 色彩形式:黃色三角旗。 代表意義:當心!水域狀況不佳,游泳特別注意安全。 懸掛原則:水域狀況並非平靜,不善泳者及老幼婦孺須特別小心。 建議尺寸:90cmX120cm 色彩形式:綠色三角旗。 代表意義:水域開放,適宜游泳。 懸掛原則:水域狀況在救生員守望之下,適宜開放供遊客游泳。 建議尺寸:90cmX120cm 水域安全標誌WATER SAFETY SIGNS 【水域遊憩活動警示旗幟】【水域安全標誌】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娃娃車安全宣導

每學期必宣導的娃娃車安全在本週進行,對幼兒園小朋友而言,遵守搭車安全的規則並不陌生,不過仍須提醒,成為他們帶得走的自我保護能力。 老師首先就搭乘娃娃車應注意的事項~如上下車應排隊、不可推擠;在車上頭手不可伸出窗外,坐著不能站起來,手要抓緊前方的把手;不能大聲喧嘩;不宜看書、玩玩具或吃東西;這些事項小朋友應對自如,老師說,不能只有知道,要做得到才行哦! 接著就娃娃車的車體、外觀、乘載人數、司機與車內需備的物品做分享,有關司機的資格,需具有小客車的職業駕照;醫藥箱、滅火器不可少;車上還需裝內外行車紀錄器,紀錄行車時,車內和車外的情形。小朋友覺得很好奇,問:為什麼車內也要錄影?好問題耶,這是規定,需記錄小孩和老師在車上的情形,評鑑時要出示近兩個月影像的紀錄,因此每天要存檔保留紀錄,需購買容量大的硬碟空間。 再就萬一受困在車上時,如何自救?大中班有了先前的學習經驗,異口同聲地說~拍窗戶、大聲喊救命或爬到駕駛座按喇叭,引發他人注意;現場請小朋友做示範,增強他們的記憶;同時也介紹安全門和使用方法。 講解後,讓每個班級實際操作演練,從排隊上車、入坐、手握手把、從安全門下車後,再觀賞交通安全的影片,從娃娃車的搭車安全到小客車的安全與路上的交通,不能開快車(有速限)、不能超車,不能闖紅燈等,加深小朋友的印象。 最後延伸到平常在校園內,除了草場或上體能需跑步時,其他地方都請用走的,因為跑步就像開快車,易發生碰撞或跌倒。 問小朋友:「可以遵守嗎?」「可以。」雖然口說可以,但說完就忘了,依然在跑……,需不時提醒。 跌倒受傷了,要去看醫生。於是,帶小朋友一起吟念「醫生」的囝仔歌「王醫生,人無老,看病功夫上界敖;掛號排隊著等候,囝仔予看攏勿會哭。」問小孩了解意思嗎?除了「人無老」外,真的都有人知道耶。 醫生對小朋友而言並不陌生,因為大都數都生過病,看過醫生;且中班的主題探討剛好在談「好忙的醫生和護士」,透過教學,加深、加廣孩子們對醫護人員的認識,也讓他們對這個工作有所嚮往。 「郁森昨天生病去看醫生,醫生都沒哭。」園長舉例時口誤了,一旁的睿玹笑翻了,連著身旁的小朋友、老師都笑了,園長自己也笑得說不出話了。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幸福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安全教育與急救

在醫藥發展神速的現在,意外事件仍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尤其是自己沒有保護能力的幼兒,很可能因照顧者的疏忽而造成一生的遺憾;因此如何預防兒童意外事件的發生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兒童意外事件可分為外傷性和非外傷性意外。外傷性意外事件指的是因外傷而造成身體的創傷,例如跌傷、割傷、頭部撞擊、骨折、燒燙傷、過度搖晃嬰兒而致顱內出血…等等。至於非外傷性意外事件則包括了誤食藥物、家用化學物質、異物等,或吸入有毒氣體、溺水、窒息等。一般而言外傷性意外多於非外傷性意外,大多數屬於皮肉傷,但當較嚴重的外傷或非外傷性意外發生時,結果常常令人扼腕,輕則造成器官功能失常,重則危及生命。因此預防意外事件的發生實在是非常重要,以下是數點防治原則︰ ★不可讓小孩獨處 (尤其是6歲以下),或留小孩照顧小孩。 ★託人照顧小孩時,必須注意對方的居家安全和育兒能力。 ★注意家中擺設,任何危險物品或藥品不要讓幼兒伸手可及。 ★注意幼兒的食物,避免果核或含有韌性物質食物給幼兒吞下,以免嗆入或堵塞呼吸道。 避免過度搖晃小嬰兒。 ★從小施予安全教育,要有良好的身教,並從小教導孩子如何避免危險。 ★坐車時,孩子應坐後座,並最好有安全椅固定。 ★注意家中的熱源、電源、瓦斯等開關,應隨時關好,並且避免孩童觸及。 ★端熱湯或放熱水時應特別注意孩子的動向。 ★勿用飲料瓶裝其他物質例如清潔劑、農藥等。 ★平時應多研讀並收集安全照護之相關資料,以充實自己的知識,並可在事件發生時做最妥善的第一線處理。 ★家中應有緊急醫藥箱,家中的裝潢與設備應以安全為第一考量 ★所有的公共設施都應有安全的考量,政府部門應嚴格執行安全把關 。家人外出時自己也應注意安全設施和逃生通道。★冷靜沈著,先設法脫離危險。急救第一,追究其次。 一般急救準則︰ A(維持呼吸道通暢),B(維持呼吸,若不能自行呼吸時,要立刻施行口對口人工呼吸)C(維持血液循環,若沒有脈搏時應立即施行心臟按摩)。 此外須及早求救及送醫治療。 若是燒燙傷意外,則謹記「沖、脫、泡、蓋、送」五字訣,並切實執行,切勿胡亂塗抹東西。 若有傷口出血時,應避免污染,儘量以乾淨的紗布或毛巾局部壓迫止血,並立即送醫。 移動病患時,應注意是否有骨折或脊椎受傷的可能,注意固定,以免病況加劇。 不當處置有可能造成二度傷害,因此平日多充實安全與急救知識是相當重要的;當對傷害程度不確定或對處理有任何疑問時,即使暫時穩定,仍應送醫診治。 希望在你我共同努力下,我們的下一代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在一個安全的空間。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學習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事情

當我們還在與小朋友談論意外事故安全的議題時,新聞又播報了震驚社會的兩則駭人聽聞的案件,令人不禁毛骨悚然,其中一件兇手以極其殘暴不堪的手段來對待被害者,猜不透他為何要如此行,做出這麼傷天害理的事?是一時衝動被激怒?抑或是…,而遇害者都是女性,兇手則是男生、熟識的人,又是知識份子。當男女雙方吵架到動手時,女方一定吃虧,因為身高比不過、力氣又輸人。 不論是在何種情況,從小到大受教的過程,父母師長常教導且告誡,當與人發生不愉快時,要好好溝通,動口不動手,否則先動手打人的就不對,何況是男生打女生? 王陽明先生說:「知易行難阿」。確實,知道很多,但做出來卻很難,立志行善由得了我、只是行不行的出來?真是由不得我啊! 問小朋友:「在家快樂的小朋友請坐下?」小朋友瞭解話的意思,大家都坐下,只有幾個幼班小孩不清楚,站著不動;再問:「每天都高高興興來幼兒園的請起立」誒~一個個都站起來,問:「為什麼」「因為可以玩,有朋友,可以學習,做體能,有老師,有好吃的點心….」接著問老師:「每天都快樂來上班的請舉手?」啊哈~有老師沒舉手哦!問:「為什麼?」「大班小朋友還大便在褲子裡,感覺很不舒服。」「小朋友們常打小報告,不會相親相愛,覺得很難過。」「小朋友常說我不跟你好。」「每天要處理這些事,很辛苦。」 是啊!小朋友高興快樂地來上學,老師則是有責任、有壓力的來工作。和小朋友一起討論,如何讓老師也能快樂的來上班?「我們要乖,要相親相愛,不要吵架,要會分享,不要愛講話、要體貼….」哇!小朋友很聰明,都知道餒,不過很快的又有了爭執,有人不小心碰到他,就說小朋友打他,這些問題每天都會發生,都需處理。小孩回家會向父母告狀,家長就興師問罪。 有時他們在玩樂中不小心碰撞,有小傷、瘀青,家長也會質問老師為什麼會這樣?老師為什麼不知道?在戶外玩時,老師一定在場,還會叮嚀小孩,玩的時候要注意安全,但偏偏不遵守、不小心,而老師不是一對一,移動速度也不能像小孩那樣快,若是家長常常質問、指責,老師情緒也會不好,也許老師就不想讓小朋友到戶外玩,減少不必要的困擾。 同理心很重要,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事情,就能減少紛爭和對立,不論是大人或小孩。當一個人被激怒時,情緒就容易失控,易做出不可挽回的憾事。 每個人都不能離群而居,都需要有朋友,朋友乃相親相愛,互相關懷,彼此安慰。帶小朋友一起吟唸「和你做朋友」的兒歌-交朋友有一套,排隊、分享有禮貌,關心、問候真週到,相親相愛不吵鬧。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祝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學會為自己的安全把關

往會議室的走廊走著,突然「碰」的一聲,一看,有個小朋友剛巧跌倒在身旁,連忙將他扶起,檢查是否有受傷?還好沒有大礙。 於是問小孩:「怎麼會跌倒,是用走的還是跑的?」「跑的。」所以囉,身體不聽使喚,左腳右腳拐到就跌倒了,還好沒有撞到人,否則不僅自己會受傷,還會傷及旁人。 走廊、活動室、大蝴蝶遊戲場不能跑,只有草場可以跑,是校園裡的規定,是預防意外事故發生,也是安全教育的學習;為了更落實行的安全教育,走廊地面貼了黃藍色的線,引導小孩走路要靠右邊。時常叮嚀孩子,但右耳進左耳馬上出,口裏說知道,卻還是跑。 問小孩:為什麼不能跑?因為走廊、活動室都是堅硬的地面,跌倒了會受傷,而遊戲場裏有許多設施,是玩樂的地方,會撞到人。草場地面是草,才可以跑。小朋友很清楚、明白安全的規範,但知易行難,時常觸犯,也因此常發生不必要的紛爭。 週二一早,有家長來電,說他家小孩嘴唇被他人用物品打傷,要園長查明後告知原因。經過瞭解,是在下課等候家長接送時,小孩說他們在大蝴蝶玩警察抓小偷的遊戲,有個小朋友因口渴拿水壺喝水後沒拿去放,在玩時因甩手,手上的水壺因此去碰撞到他人的嘴唇,使之受傷;在場的老師也沒看到,當受傷者告知老師時,另一位小孩已回家了,那時無法了解受傷真正的原因。 為此,再次與小朋友們一起討論安全的問題-意外事故的發生,走與跑。在校園裡,跑步就像是在馬路上開快車一樣,不小心時自己跌倒,若有人從轉彎處跑出來,對撞,受傷就很嚴重;還有走路要保持距離。希望孩子在幼兒園學會行的安全,為自己的身體把關。 馬路如虎口,交通規則要遵守。新聞報導幾乎都有交通事故的發生。例如:有個婦人在大馬路上未遵守二段式左轉,結果被後面直行的重機快速行駛撞個正著,婦人飛出去傷亡,重機騎士和乘客受傷。 一輛保時捷汽車在馬路上快速行駛,突然撞到前面分隔島,駕駛飛出車外傷亡,汽車爆炸起火,車上乘客燒亡,車子支離破碎又波及路旁的商店,損失太慘重了。 這些意外事故幾乎天天都在發生,透過電視報導,是希望提醒大家注意行車的安全。但現代人,凡事都求快,快快快,殊不知「吃緊弄破碗的道理」。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好習慣的建立非常重要。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新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稱之為「21天效應」。 安全與我們的身體、生命息息相關,不能馬虎,也疏忽不得。 祝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的本領

討論,取得共識,是很重要的溝通課題,即使是面對小小孩都應如此,不是大人或師長決定就可以了,同時也要讓相關人員知其所以然。因為下雨,親子運動會無法照原訂時間舉行,孩子們知道為什麼,且大家有一起翻閱日曆的過程,了解延後日期與決定的因素,所以沒有人complain,不過卻有著失望的情緒,這是可以被理解的。 情緒,往往會因突發事件而容易被挑起。 本週台灣人的情緒,因著內湖女童的案件,起了憤怒的情緒,不分行業、族群、年齡,大家對這起隨機殺童事件,憤怒的情緒到了頂點,同聲撻伐。面對一個天真、活潑又可愛的小小孩,疼愛都來不及了,怎會這麼狠心,想必下毒手的人已喪失理智了。 在婦幼節的前一週,發生這駭人聽聞事件,且媽媽親眼目睹事件的發生,叫她情何以堪?媽媽哀傷的情緒將如何被撫平,是值得大家關切的。我們的社會安全系統一再失靈,政府無法提供百姓一個安全的生活空間,人民對政府失去了信心,人與人間的距離將因此事更疏遠了,不知在我身旁的人是誰?我安全嗎? 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 不論是交通、居家、上學、旅遊、運動、參觀等等,都需要安全。安全真的很重要。 大班家長已開始為孩子要上哪間小學而煩心,考量的因素很多,是離家近?校風佳?校園安全?好老師..等,是否都能兼具?若不能、校園安全將是優先考慮的條件了。 濬翔媽媽:「有沒有像仁和校園一樣,孩子可玩樂又安全的小學?」沒錯!仁和校園真的很安全,沒有死角,每樣設備規劃之初,創辦人就蹲下來以孩子的高度來規劃,小孩活動量大、好奇心強,創辦人有智慧、有遠見的盡其所能,以安全為考量,營造一個屬於小朋友安全友善的樂園,小到教室窗戶的高低、沙場進出的通道、樓梯每階的寬窄…,大到泳池大小與深淺、草場的空間、遊戲場的各樣設施、活動室的設計,以及整個園區的規劃,讓孩子得以徜徉在陽光、綠地中,享受童年的生活,建造屬於他們美麗的回憶。 小學,課間戶外時間,沒有老師看護,對低年級學童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他們必須學會自我保護的本領,才能安全且自在的玩樂。因此,安全教育的教導可是幼小銜接重要的課題之一。 父母真的很擔心。 鈺暉、鈺暄爸爸同濬翔媽媽彼此分享他們的想法,園長也加入討論的行列,透過對話,希望能有更好的對策。 ※※※別忘了下週六4月9日上午八點與仁和有約※※※ 祝  闔家平安 健康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