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學習領域 – 認知

【親子教養篇】 運動智能是人類最原始的智能,也是最重要的智能。

運動是生活中不可缺的要素,無時無刻不在動,它不只是單純的一種感覺動作,而是必須綜合各種感覺刺激的輸入,透過神經元傳遞至大腦的整合再表現於外的一種外顯行為。因此運動智能愈佳,前庭愈好,在學習上更快速有效地去吸收到知識和能力,並且全面提升智能發展。運動能帶來哪些優勢?1.身體強健、抵抗力強。 2.不會暈車暈船。3.肢體動作協調。 4.增強整體耐力。5.全面認知學習機能佳。 6.大腦細胞靈活。(神經元迴路佳) 7.情緒穩定得到紓解(更能專注、思考)。8.促進其他智能的發展。9.間腦起動快速,具備高層次學習,自然聰明。 運動技能的發展功能:增進感覺運動能力:1.手眼協調─取物、敲擊物品、玩球、玩小沙包、堆積木。2.腳眼協調─腳觸摸操控物體、跳呼拉圈或跳格子(房子)。3.控制身體的能力─爬、坐、站、跑、跳。4.強化肌肉的能力─吊單槓、攀爬雲梯、舉、搬、堆、拉。5.靈活敏捷的身手─跑、跳、爬和速度有關的運動。 增進身體意識能力:翻身、爬行、滾翻、被單遊戲→身體各部位大量接觸彈簧床跳躍、鑽爬活動→肌肉不斷收縮和放鬆走平衡台、盪鞦韆和單腳站立→左右知覺和平衡感 增進各種身心發展:從心理學上來看,運動可促進腦部、眼睛、視覺中樞、半規管鄧系統的發展,絕對有助於認知能力的發展與感官整合學習。 同時使大腦皮質中的語言中樞活躍,可增進孩子語言能力。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幼托整合的挑戰

上星期六參加了一場由中國幼稚教育學會主辦,臺南市幼稚教育學會承辦的「邁向幼托整合的成功之道-幼兒園師資的整合與蛻變」,邀請二位臺師大教授、三位台北市立幼兒園的園長、台南的園長、老師,針對目前幼教職場的現況,透過對話,分享自己的經驗,勉勵職場的老師,當幼教人必須有一顆願意付出的心,遇到挑戰時要去面對及解決問題。幼托整合是去年台灣幼教政策上重大的變革,也寫下亞洲幼托整合的第一。幼稚園、托兒所整併前業務分屬教育部和內政部,整合後為幼兒園,隸屬教育部管轄,未來的發展到底會如何,有待觀察。 整合的同時在課程方面~幼兒園的新課綱也因應而生,由原來的六大領域健康、音樂、工作、遊戲、常識、語文,改為身體動作與健康、認知、語文、社會、情緒、美感,還有很多的學習指標。 地方教育局忙著舉辦研習,職場老師也跟著更加忙碌,當然園所也不得偷閒,很多的文書資料要做、要推動,大家忙得人仰馬翻!相信不僅幼教職場工作者如此,各縣市教育局主管、承辦人,甚至教育部相關業務單位,大家都有忙不完的事等著去處理。 改革,理論上都很棒,但實務會遇到很多的困難,特別是工作者的挑戰。而這麼多的改革、忙碌到底果效會如何?是需要時間的評估。 有次與任職國中的朋友談到幼教新課綱的議題,朋友驚訝的說:連幼兒園都有新課綱!是啊!幼兒園老師真的是十八般武藝都要會,文武要雙全,什麼都要會,但在教育體系裡,社會地位卻最低,實在欠公平。 不管是幼托整合或新課綱的改革,目的都希望台灣的幼教能夠愈來愈好,但理想若定得太高,不夠務實,沒有配套措施,一下子好多政策同時上路,讓第一線工作者無法負荷,不能吸引年輕人加入幼教行列,也會徒勞無功的。 就像台灣的教改一樣,這麼多年下來,老師、家長、學生都在適應多變的教育政策,從過去的聯考,到升高中的基測,到目前以在學成績及各方面的表現為參考值;升大學的學測、指考等,老師、家長辛苦,學生更辛苦,每天早出晚歸的,目的就為了考取一流學府。 但我們所用心想要栽培的下一代,當他們考取後進入校園或畢業後在職場的表現,往往不是我們所預期的,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課題。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態度對事情就對了

認識小提琴 「小星星是夜空的眼睛,數也數不清,它放出如水晶的光芒,像鑽石的眼睛,一顆顆在黑夜裡,給黑夜點綴得更美麗;一粒粒像在低語,它們到底在說些什麼?小星星你能否告訴我,要如何去找你。~~」孩子們隨著音樂,認真的唱和著,天真童顏唱出了無邪歌聲,有如一股清涼微風,舒暢了我們的心,他們的歌聲,迴盪在活動室的空間,好好聽哦,特別是大班小朋友,每個孩子都陶醉在音樂裡,享受在歌詞的意境中,好感動! 今年大班寶貝似乎特別喜愛音樂,也許與本學期增加了一堂小提琴課有關。說來也幸運,剛巧崑山科大姜教授申請到一筆研究經費,希望能到仁和來做實驗,從九月下旬到明年四月中旬,每週一堂小提琴課,由教授親自指導,還帶了二個學生來協助。 小朋友每人一支小提琴,從開始的認識小提琴的外觀、構造-八個耳朵〈四大、四小〉、四條弦、腮托、音柱,收放與用肩膀夾琴;認識弓的構造-弓桿、弓毛,到拉琴時站的姿勢,一步步耐心的指導,在教授的用心下,孩子們已漸入佳境,他們因著有機會接觸小提琴,而有了此方面的認知,雖然未必每個寶貝都有興趣,但提供每個孩子都有學習的機會。 學習是點點滴滴的累積。小朋友在音樂老師專業的帶領、班級老師的協助下,從小班、中班到大班,培養對音樂的興趣與喜好,從認識節奏樂器、敲打節奏樂器到吹奏直笛、打太鼓;園裡一天的作息也以不同的音樂做提示,集合、收拾、中午用餐、刷牙、就寢、放學等,體能課的音樂、排積木時的音樂..,寶貝們生活在音樂的氛圍裡,相信音樂的種子正慢慢的在孩子的心裡萌芽。 不僅是音樂,任何一種學習看重的都是態度。 。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開學了!

開學了!經過一個月的暑假,新的學期又開始了!每當新學期一開始,就是我們最值得高興、也是最忙碌的時候了。新的學期,幼兒園有新進的小朋友、有新進的老師、教室有新的佈置、新的簿本、新的書包,到處充滿了希望,從小朋友的眼中,我們也看到他們對未來的憧憬與夢想,從家裡到幼兒園,似乎看見未來~空間大了、玩伴多了、習慣變好、能力變強、知識增多…。 既然又是新學期,那麼不能不談談新目標。以仁和而言,新的學期除了延續過去好的優良傳統,我們也希望新學期能朝向「愛與健康」前進。 比起考試或分數,「愛與健康」或許比較難以察覺,不過仔細想一想,其實這些不就都在我們的身邊嗎?例如你的孩子會不會關心父母?平常的生活作息?會不會挑食?等等,如果家長稍微用點心,就可以發現孩子生活的點滴,透過幼兒園的洗禮,是在改變的。 和督促孩子的課業一樣,其實愛也需要培養。因此我們希望家長們在新的學期開始,能與幼兒園更密切的合作。透過不同的工具與管道~每日聯絡本、每週學習資料、電話聯繫、座談、活動的參與和互動等,了解寶貝在家與在園的點滴、情緒、身心與認知的發展等,和老師媽咪保持聯繫,攜手合作,互相加油打氣,共同為寶貝營造一個愛的園地。 這幾天,活動室有幾個心理尚未準備好要融入團體生活的小寶貝,往常在家可以隨心所欲要睡、要吃、要玩、要看電視都不受限制,如今到了幼兒園,生活作息開始有了變化,心理尚未準備好,不進教室,哭著找媽媽,比馬龍效應,一個哭、二個哭、大家一起合奏,有夠熱鬧。寶貝調適的速度雖然慢一點,但我們眼中的一小步,卻是他們心裡的一大步。他們正在考驗著老師的耐心,家長說你們好辛苦哦! 相信不只幼兒園老師很辛苦,家長們一樣辛苦。但,不管工作、家務如何繁忙,每天都需撥空,關心寶貝,和他說說話,問問孩子幼兒園的生活,不一定只問課業方面的進度,例如寶貝交友狀況、最高興的事、跟老師或朋友聊了些什麼,這些生活的點點滴滴累積起來,對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會有相當大的正面影響。 因此下星期二(9月11日)晚上,仁和特別於開學後舉辦第一場親師座談,期盼家長能撥空來參加,透過座談彼此認識、了解老師的班級經營、幼兒園的理念、家長的期待,孩子的情形等。 凝聚家園共識、提昇教學品質、加強親師合作,建造一個以愛為中心,以生命帶領生命的健康的幼兒園,是我們的目標。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父母如何選擇幼兒園

社會不斷的進步,幼稚園、托兒所,也隨著時代的演變,開始了一連串的改革。不論是在有形的硬體建設,或是無形的軟體教學更新,更是千變萬化,讓眾多家長在面臨為兒女選擇幼稚園,或是托兒所時就深感頭痛。較積極的家長,會花時間在住家附近,一家家的參觀幼稚園、或托兒所,再在這中間選擇一所讓孩子去唸,而父母選擇的首要條件,就是學校的外觀,也就是第一眼的印象,接著再選擇常常聽到的教學名詞,聽起來似陌生卻又很炫的教學法,通常父母對教學法是似懂非懂,只要所收的學費是貴的,就以為是好的;一般較忙碌的父母,會讓子女隨著左鄰右舍的同年齡孩子,一起去唸同一所學校,或者就近在住家附近選擇一所幼兒園所來唸。 而究竟要如何選擇幼稚園、托兒所?筆者在文中簡明扼要的介紹幼稚園、托兒所,各式各樣的教學法及其優缺點,以及您在參觀幼稚園、托兒所、應注意的事項,作為選擇幼稚園之參考。 全省有眾多的園所,標榜著各式各樣的教學法,讓家長眼花撩亂,家長們選擇園所時,除了看見到光鮮亮麗的外觀之外,您更要注意的是以下所提到的六大重點。 (一) 何謂幼托整合?幼稚園與托兒所之異同 台灣當前的幼兒教育機構,大致上可分為幼稚園與托兒所,以及公立私立的區分,而這兩者之間相同的部份是,都以收托幼兒保育工作為主,只是托兒所的師資要求只要具保育員資格,而幼稚園教師必須具備師院幼教學系畢業方能任教。一般公立幼稚園托兒所學費較便宜,而私立的幼稚園托兒所收費較貴,因此在教保上也有著或多或少的特色。 台灣在95年開始進行幼托整合,預計98年後將幼稚園與托兒所整合為幼兒園,其整合工程不但專業,更是一個巨大複雜的計劃,然經眾多專家學者努力以赴,讓幼兒教育邁向更完美、更理想,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二) 幼兒教育中最重要的環節 幼兒教育中最重要的課題,是您必須認知到幼兒的教育是「在歡樂中成長,在遊戲中學習,在操作中領悟」,因此觀察學校的好壞,不在孩子學到多少,而在於孩子喜不喜歡學習,學得快不快樂。 (三) 正確的幼兒發展與輔導 幼兒的發展什麼是必要的?什麼是在成長過程中應注意的?這些的重要性更遠勝於其他,因此任何標榜各式各樣教學特色的園所,如果不能讓幼兒快樂的成長,學習完美的人格教育,應有的生活態度您就應深思。 (四)該園所是否立案 經由專業行政單位認可立案之園所,受有關單位的監督,並經常接受專業學者專家的輔導,園所內的教師們定期的接受在職進修及各種成長課程的研習,不論在教學方面、教師成長方面、園所的專業方面都具備著一定的水準。 (五)園所的教學理念是否正確 透過園所長的介紹以及觀察,瞭解該園所的教學理念,對孩子的成長、智能的發展、氣質常規的養成是否有完整的活動規劃,活動的設計是否具備延續性,而非片斷性,教學規劃是否達到德、智、體、群、美、育。 (六)園所長及教師的態度 家長們在參觀園所的同時,可透過旁觀者的角度,觀察教師與其他幼兒之間的互動情形,來探討教師是否具備著愛心、耐心、關心的態度,及解決事務的能力。 以上六點提供您做為選擇園所的參考,讓我們共同來為孩子們編織一個最完美的童年。 文/資深教育專家李慧雲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子寧姊姊的經驗分享

大班寶貝九月即將上小學,面對不同階段的學習,心理的壓力一定不少,對他們而言,是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寶貝們都知道他們要上那個國小,也都去參觀過學校,家中若有哥哥姐姐的,多少了解小學的生活型態。 但,當自己要成為主角時,感受則不一樣了。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兒童心理認知與發展」理論,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是處於個性較依賴、愛幻想的「前運思期」,和具初步邏輯思維、較獨立的「具體思維運思期」之過渡階段。 孩子的身心發展是逐漸形成的,不會因為孩子九月要上小學,八月份就會大幅成長,剛上國小一年級的小朋友,在心理上並不會一下子就能獨立自主。因此,適當的「幼小銜接」環扣措施,可以縮短寶貝的適應期,讓寶貝儘早適應新環境,並融入學校規律的團體生活中。 上星期五下午邀請去年的畢業生,就讀安平國小一年級的郭子寧〈思圻姐姐〉來園與大班小朋友座談,分享一年級的生活。寶貝們提出很多具體、切身的問題,如:老師會不會很兇、早上幾點到校、課程是什麼、有沒有戶外教學、上一天還是半天、有沒有遊樂場所、有沒有點心、有沒有地震、幾點下課、會不會淹水、有沒有游泳池….好多的問題,子寧姊姊一一的回答,最後Mandy致贈感謝狀一張,謝謝子寧來園受訪。 這經驗對小朋友而言是非常寶貴的,孩子對孩子,平行的分享,很自由的將心中的疑慮提出,對即將上小學的他們幫助很大。而看似簡單的座談分享,子寧媽媽說她好緊張哦!的確是,第一次邀請小朋友,第一次總是有壓力,不過子寧突破了。 計畫中是希望也能邀請崇學、崇明或復興國小的畢業生,但小朋友都因「害怕」而回絕,只有子寧勇敢面對挑戰。這次成功的經驗,給大班寶貝們做了很好的示範,當Mandy問:「明年誰願意來幼稚園做經驗分享?」舉手的佔八成,真是太棒了,口袋裡的名單好多哦! 本星期開始兌換親子共讀本,這是每學期末的例行事項,只要一學期閱讀達40本,即可兌換獎品一份。想像中是一件很容易達成的任務,不過卻不如預期,有的班級比例不到一半。 一一過目孩子的紀錄本,有的記錄完整,有的則不當一回事,日期、第幾本空白,甚至連書名都沒寫,出版社、作者則更不用說了,從記錄本中就可以看出家長的重視與否,是否配合與珍惜幼稚園所擬定的各項學習計畫,若是家長能如此行,長時間下來,孩子從中學習到家長的好態度,養成好習慣、好品性,享受聽故事的樂趣,進而走入閱讀之門。 寶貝們像一塊強力海綿,吸收能力很快,在他們成長的歷程,不是只有檢視外在環境-社會、學校、老師,更要緊的是父母本身。 ※※※※※ 別忘了下星期六上午8:30分與仁和有約※※※※※※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親子共讀好修行

漫長的暑假,是進修充電和發展興趣的好時機。很多家長來信問,不知該如何利用暑假為孩子打基礎,準備迎接十二年國教。其實,父母不必太擔心,孩子出社會所需用到的知識還未發明,現在能準備的是「基本功」,即「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聯合國經濟發展組織(OECD)列出了十個身在二十一世紀必備的競爭能力,其中第一個是「使用母語的能力」,因為二十一世紀講究速度和正確率,孩子必須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意圖。 加強語文能力,最好的方式是看小說,高潮迭起的故事情節,可以增加孩子閱讀的動機。如果孩子本來沒有閱讀習慣,那麼父母就要趁暑假功課壓力較小時,帶孩子走入閱讀之門。 一開始,父母要挑孩子喜歡的書一起陪讀。當父母也看孩子的書時,孩子會很高興,驕傲的說:「我爸媽也看這本書耶!」這個「跟爸媽一樣」的認同感,會增加他們閱讀的動機。很多經典如《泰山歷險記》、《海底兩萬哩》、《福爾摩斯》,都是引領孩子入門的好書。 小時候,父親不讓我看《水滸傳》,因為中國有句話:「讀《詩經》會說話,讀《易經》會卜卦,讀《水滸傳》會打架。」但是天下事是「越禁越叫人感興趣」,小學六年級我就把《水滸傳》看完了,雖然似懂非懂,卻沒有影響我看它的樂趣。我沒有因為認同魯傑而去打架,後來反而對京戲〈林沖夜奔〉,林沖「有家難歸,有國難投」的心情非常同情,第一次了解到什麼叫「官逼民反」。所以,父母不必太擔心書的內容太深奧,生字太多;孩子看不懂,就會自己略過,生字看多了就會認得。研究發現,只有透過同一個生字在不同情境中反覆出現,孩子才能真正學會這個字的用法。 我童年最愉快的回憶,是晚飯後到院子裡乘涼時,聽父親跟我們談他對各種書的看法。比如《三國演義》,父親就對我說:「時勢造英雄,太平時,日子好過,英雄出不來,但是社會一動亂,人的高下就分出來了,人須經過考驗才會成為英雄。」他說:「在『天時、地利、人和』中,『人和』最要緊,『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 周武王因為眾望所歸,所以能牧野誓師、以寡敵眾。天下事成敗都在人。」父親一直告訴我們做人比念書重要。其實,我們不太願意父親談三國,因為只要想到三國,他就會念「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我直到現在六十多歲,才體會到這句話背後的無奈,難怪人家說「老不讀三國」。 又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恨恨的說,為什麼女孩子婚前是珍珠,婚後就變成魚眼睛了;父親說,人性最美是天真,最醜的是世故,但是人總會長大,脫離父母而自立。這世界不美好,但為了生存,人才會逐漸失去純真,變得世故。父親又說,他會盡量讓我們當「珍珠」久一點,不過希望我們年老時,還記得幼時的純真,莫忘初衷。 有了親子分享閱讀的美好的美好經驗,使我非常鼓勵親子共讀。物質享受過眼就忘了,但有父母陪讀的記憶,卻能長久的陪著我們;即使父母不在了,他們的話還是會迴盪在我們耳際,好像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 常常看到某一本書時,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爸說過……」,如果一個人有這樣溫馨的回憶,那他的人生便能圓滿而豐富了。 摘自國語日報 文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好態度帶來好機緣

學校有項辛苦的觀測工作,地點在中央山脈的深山中,大家都不願意去。有個學生去了,想不到在那裡,遇見了落難的登山隊女學生, 兩人一見鍾情,現在孩子都三歲了。每次看到他,我都感到人生的機緣妙不可言。有時萍水相逢會改變一生, 所以凡事不可太計較;不但要隨遇而安,且要任勞任怨,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誰在看著你。我有個朋友原是某飯店的會計。有天一位先生進了電梯,她就很禮貌的跟那人打招呼問好,想不到那位先生伸手給了她一張名片,對她說: ﹁你若願意,可以來我公司工作。﹂ 她看名片,那正是她夢寐以求的大公司,但她連想都沒想,就很直覺的回答:﹁現在不行,旺季是最忙的時候, 要走也要等到淡季。﹂那人吃了一驚說:﹁好,我等你。﹂後來她過去那家公司做事,一直做到退休。退休時, 老闆告訴她,服務業最重要的是熱情和忠誠—她主動和客人打招呼,是有服務的熱情;沒有因為高薪而立刻跳槽,等旺季過了再走,這是忠誠。一個熱情而忠誠的人,值得等候。 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機緣。那時,我在學校報上看到一個徵求工讀生的廣告,就依著地址去應徵。因為留學生沒有車,我一路走過去。在某個超市附近,我看到有位太太一手提著一加侖牛奶、一手抱著剛買的菜,可能蔬菜裡有水,紙袋破了,裡面東西掉出來,就跑回超市去幫她拿紙袋。這位太太問我要去哪裡,她可順便載我一程,沒想到那竟是她先生的公司,我就順利拿到了這份工作。 我寫信回家跟父母說時,父親立刻回信,告訴我這麼順利找到工作是福分,叫我要感恩;做雇員要勤奮, 不要計較勞力;工作時,臉上要有笑容,只要心存感恩,笑容就會真誠。一個月後,我加薪了,雖然只有二十元,但那是我一個月的伙食費。暑假結束,我回學校去上課時,老闆叫我第二年再去;但是第二年我有獎學金不必打工,我寫信跟老闆說時,他還寄了一盒巧克力來,祝我好運。 這件事讓我了解,在職場中最重要的是工作態度與職場倫理;學識固然重要,但是知識可以學,態度卻不易改。在職場,大家最怕的是愛計較的人,因為只要有一個人計較,其他的人都開始計較,團隊就垮了。 現在十二年國教要施行了,每個父母都很緊張,其實父母只要把眼光放遠,就不必擔心。你孩子出社會所要用到的知識現在還未發明,試想, 三年前,有誰知道什麼叫﹁雲端﹂? 人只要有學習的能力,隨時可以學新知;但若是沒有做人的品德和敬業的態度,再好的工作也做不久。念明星學校,說穿了,是父母的面子問題; 看破這一點後,父母就不必這麼焦慮。人生很長,父母要在乎的不是孩子現在念哪所學校,而是他以後能否快樂的過一生,有機會把他想要做的事做出來。 文/洪蘭教授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陪孩子迎向未來

有位父親帶孩子到一所著名的學院入學,這位父親希望孩子上的課程比別人短。他對院長說:「我的兒子絕對不能上所有的課,我想要他快一點畢業,你能幫他安排一下嗎?」院長聽了回應他:「噢!可以啊!他可以上速成班,你就能依照你想要的去塑造他。上帝造就一顆橡樹需要花一百年的時間,但祂只花了兩個月就造就出一顆南瓜了。」 姑且不論橡樹和南瓜各有各的價值,但要「怎樣收穫,先怎樣栽」是明顯可見的,只不過生長在這個變遷快速又趨向全球化的年代,父母很難看透:什麼才是孩子長大後足以依存的優勢。現在流行與熱門的學習,對將來是不是一定有用?學有專長但並非志趣時,算不算幸福?生活環境品質一再面臨挑戰時,又該何以面對?當未來合作與競爭並不單單是自己生長的所在時,如何與他人交流或展現自己的特色才能有所成就?這些問題錯綜複雜連趨勢專家都小心翼翼翻新論點,隨時修正,父母自然也不是憑著速成的方法,就可以為孩子的未來來鋪好路,然後高枕無憂。 想讓孩子擁有未來生存的競爭力,是必須有所預備,卻又得保持著足夠的彈性。預備的方向一方面在於父母對週遭環境的認知有多少、視野有多廣;一方面在於自己的生活態度及對孩子的期待在哪裡。我們從多位教授的訪談中,凝聚出最根本的一個答案:從小帶孩子閱讀、好好生活吧!在閱讀中,孩子將能建構自己的人生答案,有學會面對他未來所處的社會。 我想起讀過的一段話-亞歷山大大帝曾經問哲學家戴奧金尼斯想要得到什麼賞賜?這位提倡儉約的哲學家卻悠閒地說:「請你讓開一點,給我陽光!」養育孩子,陪伴與放手,永遠是一體兩面,當您好意經營孩子的未來時,先看看什麼才是他眼中的陽光吧! 文/學前月刊總編輯黃美湄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培養孩子運動習慣

女兒收到大學學測成績之後,決定申請幾個她比較喜歡的科系。在準備的眾多資料當中,她覺得自傳的內容比較沒有把握,要我幫他檢查。在充滿「後現代」風格的自傳中,我看到一行粗體標題字:「因為他,我注意身體健康;因為他 ,我有不服輸、勇往直前的性格。」標題之下寫著:「農家子弟出生的爸爸,因為經歷過窮苦的日子,所以非常在乎飲食健康。 他不求名牌,不求奢華,但飲食絕對要好,運動一定要足。他不求我們將來成名於世,只求身體健康。」看了這段話知道到她懂得健康的重要,我心中異常欣慰。 我的確非常重視孩子的運動狀況,老大從小就很喜歡運動,可以說是五育均衡的學生。小學畢業典禮當天,校長問她未來的志願時,她豪不猶豫的說:「我未來想當奧運選手。」因為她曾經憑著興趣,參加台北市西區運動會,得了跳高銅牌。去年讀大學之後,第一次參加校慶運動會,就拿到女生組跳高冠軍,讓她高興好久。 老二從小喜歡看書,中英文都看,不論是歷史、地理、自然或文學都喜歡。一得空就是看書,而且看得津津有味;但是一說到要運動就懶洋洋的,即使勉強和大家一起出門,也只是很秀氣的動兩下。直到進入高中,參加班際排球比賽之後,才開始有足夠的運動量。但是看她為了練球早出晚歸,雙手練得青一塊、紫一塊,不免關心的說她幾句,她立刻反問:「你們不是要我多運動嗎?」因為女兒所言甚是,我也只好無言收場。 和兩個姐姐比較起來,老三喜歡運動可以說到了熱愛的程度,姊姊們常說她是過動兒。他在美國讀幼稚園的時候,就參加足球社團,回到台灣後繼續踢足球,一直到今年國三要考基測了,還是不忘情足球。因為踢足球踢出成就,連帶的對其他運動產生興趣,連耐力跑他都拿過冠軍,其他像桌球、羽毛球、籃球、網球……他都有興趣,而且表現不錯。有一次,他甚至說未來要讀體育系,後來才改口說運動只是要讓自己更健康。 許多家長擔心「運動」會佔去孩子讀書的時間,所以雖然贊成他們運動,但是並不鼓勵。事實上,運動可以讓人頭腦更清醒,讀書更有效率,洪蘭女士依據認知科學的相關研究結果,就支持運動有益讀書的說法。 當然運動不只是為了讀書,更重要的是為了身體健康。歷年來的健康檢查資料顯示,台灣在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同時,也產生「青年老化」的現象,現在已經陸續在年輕人身上出現,如高血壓、心臟病、肺炎等,而且年齡有向下延伸的趨勢。造成這個現象的因素很多,但是長期缺乏適度的運動是最關鍵的因素。 有良好運動習慣的孩子,學業成績不一定樣樣好,但是因為身體健康,在「比氣長而不是氣短」的人生,一切充滿無限的可能;沒有健康,不僅事業沒了、生活無趣,家人也失去歡笑。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就讓他們出門運動吧! 摘自國語日報文/林天祐(臺北教育大學校長)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