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學習領域 – 認知

【親子教養篇】 我很重要

人,是個麻煩的動物,不是自找麻煩,就是認定別人老是給自己添麻煩;但絕對沒有一個人願意承認,自己可能就是製造麻煩的根源。因此,不管上課還是演講,我最常聽到的抱怨對象幾乎是最親密的家人、朋友。當學員說到慷慨激昂處,卻往往忽略了,當自己的一根手指指向他人時,也有四根手指反向指著自己。面對這種情境,如果時間允許,我會要求學員在限時內寫下自己的十個特質;但這個簡易的練習常難倒他們。每個人搔著頭,苦著一張臉,在一次次寬限時間過後,一張空白的紙上依然寫不出幾個字。有人耐不住性子,抱怨:「我們為什麼要做這麼無聊的練習?」 我驚訝的反問:「難道你們平常沒有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覺察自己的習慣嗎?」 結果換來一個更令我驚嘆的回應:「了解自己、覺察自己有那麼重要嗎?」 我不禁深深的吸了一口氣,接著詳細的補充說明。 「我」從哪裡來? 遠在西元前六世紀,希臘哲學家赫拉克萊塔斯(Hera Clitus)就提出了真知灼見:「一個真實的自我印象(self-image)是一個健康心靈的印記。」後來,希臘哲學家臆測:「一個人的心靈狀態決定外在行為的表徵。」許多研究也指出,當真實的「我」與自己認知的「我」落差愈大時,一個人的人際、事業和幸福指數也會出現問題。那麼,到底「我」是從哪裡來的呢? 人出生後不久,腦內約一兆個腦神經元就隨著環境、教養、人生歷練、知識、文化薰陶、社會規範……慢慢伸出觸鬚,密密建構出一個「我」的雛型。從一開始有能力認出鏡中的自己,到覺知自己的肢體可以有意識的創造出一言一行,並覺察自己須為這些言行舉止負起責任,最後期盼這個「我」能夠充分了解自己,釐清心中的澎湃洶湧與生活裡的波瀾起伏之間的微妙關係。 雖然「我」披著層層神祕面紗,時時幻化出不同面貌,但科學家為了方便在實驗室裡細細分析、解剖,通常用簡易的二分法,把「我」分成可以感知自己身體的「生理的我」,以及覺知自己在滾滾紅塵裡所依存形貌的「認知的我」。 「我」在腦裡 居住的地方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超博士莫瑞(Joseph Moran),在二○○六年進行一項測試:當一連串的形容詞用在自己或是熟識的人身上時,腦內會不會起變化?結果發現,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形容詞,只有人們認為適用在自己身上時,從功能性磁振造影中才看得見腦內內側中央額葉的活化程度,似乎表示認知的我正熱切回應著。更奇妙的是,人類腦內有特殊的神經迴路,能區分來自於「自我」和「外在」這兩種不同的刺激。 德國、瑞士和美國的研究也發現,當參與研究的個案看到自己的照片時,腦內的腦島、扣帶皮質層會積極活化起來;即使只是期待看到自己的照片,也會增加這些腦內區塊的活化程度。 腦內內側中央的額葉、腦島、扣帶皮質層正好是負責「規畫、思考、人際社交」的中心,但為什麼是由這些區塊來處理「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做什麼,以及「我」的感受呢?其實道理很簡單,這個自我覺察的能力,不僅讓人增加許多生存競爭力,也能與自己瞬息萬變的情緒互相聯繫。 瑞士日內瓦精神醫學院教授哈維克(Uwe Herwig)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冥想所強化的腦內迴路,就是認知的「我」。它可以引導人們用強大的自我覺察力來冷眼看世界,用自我調適力來紓解情緒,排除衝突不斷的情感,並且把負面的情緒轉化成正面的力量。 認識「我」只是一個起步。最終目標是要拉近真實的「我」與認知的「我」之間的差距,當兩者愈來愈靠近時,麻煩就不會輕易找上門,也不會亂找別人的麻煩。 文/王秀園(腦神經訓練師)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貴的迷失

好多社會新聞,不是每週一報,就是每日一報,而最新最夯的則是胖達人手感烘焙屋,經網友以文章踢爆,標榜天然養生的麵包竟然是假的,剛開始還回擊踢爆者,但謊言終究會被拆穿,經過相關單位檢驗,無法掩蓋添加香精的事實。紙包不住火,不認錯已不行了,總經理只好出面向社會大眾道歉,也承認一開始就添加人工香精,這樣的事實對消費者而言如同晴天霹靂,傻眼了,怎麼會這樣呢?因為相信,縱然價位昂貴咬緊牙關也買了,只為了能吃得安心;藝人的加持、宣傳,更增強大家的信心,沒想到卻是一場謊言,和其他店家一樣採用人工香料,還被檢驗出另有兩款酵母也含有化學添加物質。 「講白賊面不紅」真是讓人心寒,公開欺騙就像郝市長說的是「民生詐欺」,是很嚴重的欺騙行為,擴及層面是廣大的消費族群,而這種蓄意的詐欺行為只輕罰了十八萬元,消基會質疑這區區十八萬元罰款,對一家年營業額達六億元的業者來說,根本不痛不養,何來嚇阻作用?那消費者只能自求多福了,到底能相信誰?什麼東西是能吃能用的?為什麼會這樣呢?不是政府要為我們把關嗎?台灣的社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身為百姓的我們真是無奈。 很多人迷失在「貴」就是好,價錢高品質一定好,生意人了解消費者的想法和心裡,所以就會迎合消費者的口味,包裝讓商品賣相好,價位高,利潤就多。所以再貴的東西有人買,再貴的學校有人讀,但真的品質就好嗎?這就要看創辦人、經營者的良心以及消費者的認知。所謂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 仁和收費不高,但品質卻不差,實實在在的辦教育,空間大、設備豐,創辦人好的辦學理念,奠定了好的根基與認真負責的態度,所傳承下來的精神,在邁入四十年的今天,我們以感恩的心,感謝一路上支持愛護仁和的家長,感謝為幼兒付出的老師和工作人員,有您們真好。希望未來的日子,仍能與您們共享。 在暑期班即將結束的前夕,原本大家都不以為意的康芮颱風所帶來的超大豪雨,讓不輕易放颱風假的賴市長臨時宣布下午停班停課,在冠圻媽媽來電告知又收到簽收公文後,忙著發佈消息,通知司機接送正在誠品書局參觀的小朋友,確實是手忙腳亂了些,還好過程都很順利。 暑期班即將在今天結束,緊接著下星期一是新學期的開始,新的學期,新的氣象,我們將以歡喜心來迎接寶貝們的到來,更期待家園、親師合作愉快。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新的開始

7月27日是仁和第39屆畢結業典禮,感謝各位家長與工作夥伴, 39年來的支持與愛護,讓仁和能一路陪伴許多小朋友走過人生最初,最重要的關鍵時刻。39年的歲月並不短,是能夠讓一個五歲的幼兒成為人父、人母。這些年校園裡孩子群中有許多是昔日校友的寶貝,今年也不例外,畢業生中依芯、芹安、峻瑋、昕翰、祈佑、宥蓁的媽媽以及佩昀、祈佑的爸爸是仁和的校友,經過歲月的成長,時間的洗禮,心中依然對仁和的肯定、支持與愛護,我們懷著喜悅與感恩的心,為孩子們服務、奠定根基,讓他們的童年締造如同父母那樣美好的回憶。 畢業典禮的英文是commencement,另外一個意義就是「開始」;畢業只是另一階段的開始,大班小朋友畢業後,要到國小另一個學習旅程,期盼在仁和所奠定的各項基礎,不論是語文、身體動作和健康、美感、社會、情緒、認知等的學習,都能繼續的加深、加廣向上發展。學習是持續不斷的,沒有休止符的,父母的陪伴與關心是非常重要的。當孩子有需要時,必須適時的伸出援手,陪伴他們渡過每一個學習成長的階段,面對所有的挑戰。 27日的畢業典禮,我們以很認真的態度,為孩子營造一個屬於他們的畢業禮,特別是手工製作了一頂畢業帽。從開始的入場、小提琴演奏、自我介紹、園長祝福、家長祝福、薪火相傳…,一項項的依照程序進行,這難得且珍貴的畫面,讓家長們忙著用相機來捕捉,也因此讓會場秩序有點亂;會場秩序亂的問題是每次都會提出來討論的,如何改善?租場地?請人來拍照、錄影?都有人建議,若是這樣做,家長可得多花錢了,問家長:租場地好不好?「租場地的都是因為沒有空間,既然仁和自己有場地又有舞台,何必要開錢,擱加囝仔搬搬搖搖ㄋㄟ?只要家長能自我約束那就沒有問題了,嗯~說的也是。 典禮後接著是成果發表,今年是以少年Pie的奇幻旅遊漂流記展開表演活動,在英文、音樂老師和班級媽咪的合作,以及小朋友的配合下,從序幕-舞蹈班的異國風情到華盛頓家的慶豐收,寶貝們都享受在表演中,其中侯賽雷有兩隻猴子哭著找媽媽,可愛的模樣惹得大家呵呵大笑。在歡樂的氣氛中成功且圓滿的結束第三十九屆畢業典禮暨成果發會。最後幼兒園備有餐點,請大家一起享用。 畢業典禮後也象徵著學期要結束了,今天七月三十日星期二是最後一天,除了頒發早到獎、閱讀獎外,還有中小班上課滿二個月以上,就可獲得獎狀一張,以資鼓勵。 下星期一八月五日暑期班開課,作息時間與平常日一樣,暑假期間只開放前門,請家長留意。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親子共讀,從零歲開始

一九九二年,英國伯明罕民間機構、大學和圖書館等非營利組織,合作發起「從零歲開始」(bookstart)運動,伯明罕的保健人員在為七到九個月的嬰兒做例行健康檢查時,都會送父母一包禮物袋,其中包含兩本免費童書、閱讀指南,以及圖書館的邀請函。第一批獲得贈書的有三百個家庭。 伯明罕大學持續追蹤這三百名嬰兒的表現,結果發現,幾年後,獲贈童書的家庭無論是全家人對圖書的興趣、親子共讀的頻率、全家一起上圖書館的次數都增加了。這些孩子上小學後,基本學力測驗的成績也優於其他小孩,不但語文程度好,連算術能力都較佳。後來英國便開始全面推廣,其他國家如日本、美國,也開始紛紛採用。從零歲開始親子共讀,可奠定孩子一生的閱讀習慣、興趣與基礎。以下是專家提醒親子共讀時應注意的重點: 1.把閱讀放進孩子一天裡的不同時段。但很重要的是,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抱著孩子閱讀,由三分鐘、五分鐘開始,例如睡前的時間。閱讀時,不要有其他嘈雜聲音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如果父母堅持下去,可以透過這睡前的共讀儀式,建立閱讀習慣。2.隨身攜帶書,有機會、有空檔時就唸給孩子聽。3.讓孩子有個固定放書的地方,便於他自己取得。4.讀你自己或孩子覺得興奮的書。孩子可能會要你重複唸很多次。5.用帶著表情的聲調唸書。透過不同的語詞,可以想像並感受到所描述的現象不同。當書中角色改變時,也試著改變聲調。6.除非情節需要,否則最好用中等速度讀,不要太快。孩子需要時間去消化那些字和故事。7.隨時停下來和孩子討論、回答孩子的問題,或是停下來欣賞圖畫。8.幼兒和學齡前孩童可以一邊動個不停,一邊還是在聽故事。如果他們的確享受這本書,讓他們邊聽邊玩。9.讓孩子有主導權。如果孩子表現出不喜歡這本書、注意力不夠時,不一定要唸完,才能減低負面制約學習的效應。10.出聲讀,形成親子互動平台。 唸故事給孩子聽是分享,更是把內在、私自的「思考」外顯,孩子接受了故事,親子就有共同的知識,成為互動的平台。你的目標不是要教孩子去讀,而是共享讀書的樂趣。如果不習慣大聲唸書給孩子聽,不用擔心,嬰兒和幼兒是你最完美的聽眾,他們急於想聽到你的聲音和看到你的臉。現在,請拋開所有的認知、方法,忘掉所有「目標」,選一本你自己最喜歡的繪本,把孩子抱在懷裡,用你的聲音和愛,帶孩子一起翱翔在書的美麗世界!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運動好處多

一位外國教授來台訪問,他告訴我他在飛機上看到了「鼎泰豐」的小籠包廣告,說每一個包子都有十八摺,令他很好奇,人的手怎能做出跟機器一樣的東西?於是我選擇「鼎泰豐」為他洗塵。在等待上菜時,他告訴我他覺得現在的學生比過去胖。他十年前曾應國科會之邀來台講學,他覺得那時候胖學生不多。他接著告訴我,多年前他們曾在芝加哥附近的一所中學做過一個體能實驗,效果非常好,學生不但減肥成功,學習效果也增加了。 這個計畫叫「Zero Hour PE」(零時體育課),這個(零)是指正式上第一節課之前的體育課。學生一早點到校,先跑操場、做運動,再開始上課。除了運動,這門課還教孩子如何監控自己的健康,培養正確的健康習慣。最主要的是,他們希望讓孩子看到運動能改善孩子的情緒,不會動不動就發脾氣,人際關係因此也改善,使孩子交到知心朋友。 青春期的孩子最重視「人氣」,人際關係變好了,自然就肯繼續運動下去;一旦養成習慣,不運動會覺得不舒服,這時大人就不必操心了。孩子不但因此少生病,還可以節省許多慢性疾病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同時,有好的體魄,才能把所學的知識、技能長久的應用出來。 這位教授說,一開始家長很反對,怕運動後太疲累,孩子上課會想睡覺;想不到運動後,學生反而更清醒,因為運動會促進多巴胺,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釋出,使情緒正向、精神亢奮、心情愉快。 一學期下來,這組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比正規上體育的學生高出百分之十;而且因血氣方剛、一時衝動而打架的事件也減少了。在全美有百分之三十的人過胖時,這所學校的胖子只有百分之三。後來家長不再反對,反而早早把孩子送進學校運動。現在美國已有很多州在推動這個零時體能運動。 研究也發現,在「史坦佛成就測驗」(Stanford Achievement Test, SAT.)中,體能好的學生,他們的數學成績勝過全體的百分之六十七;英文勝過全體的百分之四十五。 二○○四年,由小兒科醫生、認知科學家等組成的團隊,對學童的健康做了一個評估,發現一週只要運動三到五次,每次三十到四十五分鐘,能大大提升孩子的記憶力、注意力和教室行為的正向果。 治療過動行為的「利他能」(Ritalin),是藉由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來達到抑制 注意力不足和過動的症狀;憂鬱症的患者所服用的「百憂解」(Prozac),則是阻擋血清張素回收,使大腦存有比較多的多巴胺。假如運動可以達到同樣的藥效,何必要服藥呢?因此,醫生很鼓勵病人用運動的方式來減少藥物服用,甚至替代它。對於校園有越來越多的注意力缺失和過動學生,這不失是一個減少父母憂心、減輕老師壓力的好方法。 看到運動對學生學習和行為的好處,學校體育課的節數不但不該減少,還應該增加才對。運動絕對比吃藥好,我們應該讓孩子用最自然的方式來體升體能與學習效果。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爭執和原諒

最近因著菲律賓公務船攻擊台灣漁船事件,導致一漁民喪失生命連帶的我國與菲律賓之間出現緊張的外交關係,引發國人對菲國的撻伐,更期盼政府能夠拿出魄力提出嚴厲的譴責。此事件自5月9日起至今仍未落幕。很簡單的一件對錯事情,在大人的世界,且是國與國間的問題,就變得更複雜。我們常教導孩子,做錯事就要勇敢的認錯,誠心誠意的尋求被害人的原諒,讓問題能夠獲得解決,來修護彼此破裂的關係。 「對不起,請你原諒我!」「好,我原諒你。」原本有爭執的兩人,很快的又手牽手玩在一塊了,這就是孩子,而我們不都也是這樣長大的嗎? 儘管時代進步,社會變遷,人們思想不斷改變,身為教育者的老師或許教育下一代的方法有所更新,但基本精神無法脫離古訓的範圍。教育的目的不僅包括了知識、經驗的傳授,心智的啟發,更包含了行為模式,情感認知,及性格心性的養成。 人不能離群而居,必須與他人一起生活,而生活中摩擦、紛爭常有的事,彼此的退讓、容忍,都是需具備的重要修養。很多時候大人錯誤的示範,成了孩子模仿的對象。一句對不起會有這麼難嗎?實在很難理解。想想當幼兒園老師雖然很辛苦,但卻能享受在他們的單純中,是忙碌中一種幸福的生活。 幼兒園在四月底舉辦創意積木觀摩賽,看著一件件出於孩子們動手動腦所組合出來的作品,心裡有好多好多的感動,參賽小朋友游刃在他們的想像世界裡,專心的以積木拼組想像中的圖像,當作品完成時,所露出的那種滿足的笑容,是自我肯定所散發出來的一種生命力,令人為之動容。 創意主題是交通工具,問寶貝所組合的作品是什麼?~自動車、運輸車、公車、噴射快速機、暴龍車、火車、機場與飛機、火車站…,他們很清楚自己所設計的作品是什麼,好有成就感。 欣賞也是重要的學習課題,老師們也趁機帶著小朋友一件件的欣賞,開闊他們學習的境界與視野。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啟動孩子語言發展

很多家長詢問孩子語言發展的問題,有些父母為孩子兩、三歲仍未能說出單字而感到憂慮。這確實不能掉以輕心,須及早改變這種現象。很多研究顯示,幼兒最早始於胎兒期便開始學習語言,胎兒在母胎中已能分辨母親的聲音。當嬰兒出生後,啼哭、牙牙的聲音已經是語言的開始。語言是與人溝通及學習的工具,思維的工具。人類的語言可分為「外在語言」及「內在語言」。「外在語言」是指口頭表達的語言、符號語言即文字、手語及圖像等。而「內在語言」是指我們思考時大腦所運用的語言及圖像。所以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有很大的關係。語言發展影響 颿臚l的智能、情緒、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發展。孩子遲遲未懂說話,情況嚴重的話,就有可能影響其溝通能力及認知的發展。 一般說話遲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孩子先天的語言功能出現問題,這情況父母必須及早帶孩子進行專業語言評估,以作出跟進及輔導。另一個原因是孩子  乏語言學習的生活環境。由於父母忙於工作,無暇與孩子溝通,孩子少了學習語言的機會。這種情況在香港愈趨嚴重。 及早觀察孩子語言能力語言是一個社會化的學習過程,孩子的語言發展必須經由環境互中模仿及學習而獲得的。當然孩子的語言發展亦受到先天因素所影響。所以,孩子雖然天生已具備語言學習的能力,但如果沒有後天語言環境的刺激,他們的語言發展便會受到影響。反之,縱使孩子已有良好的語言環境,但其先天語言能力有所障礙,也會令孩子語言發展遲緩。因此,父母必須多多留心觀察孩子的語言表達,以判斷他們的語言發展情況,及早給予孩子語言輔導是非常重要的。 零至三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孩子會從生活環境中學習運用語言及與人互  溝通。這時期語言表達亦會影響幼兒的思維發展,因此,父母應讓孩子先學習第一語言 (母語) 以建立語言表達的穩固基礎,才進入第二語言 (外語) 的學習。不然,會令孩子語言學習產生混亂,更甚者會令孩子語言發展遲緩。與小朋友交談時,他們的童真常令你會心一笑:3歲的欣欣得意洋洋地說:「甘校長,我同媽咪做了很多曲奇餅請小朋友吃,很好吃喔!」我笑?問:「真的嗎?可否請我吃一塊?」欣欣神氣地說:「沒有了,小朋友全部吃完了。」我問她可否下次再做曲奇餅請我吃。欣欣猶豫一會說:「如果你乖,我會請你吃。不過,我很忙,沒有時間做。」我好奇地問她:「你忙甚麼?」她數?手指一本正經地說:「我要玩啦,要睡覺啦,要吃飯啦,還要上學啦……所以無時間。」 語言是人類溝通的重要工具,也是反映每個人的思維發展。孩子講出第一個詞語以前,就已經能聽懂簡單的意思了。例如說:「媽媽和你上街啦!」一歲的孩子便馬上去拿他的鞋子。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幼兒學習語言是聯繫?生活中的情景,透過模仿而學習得來的。因此父母應在生活中善用機會,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 啟動孩子語言發展的層面: (1) 教導正確發音:由出世到2歲的孩子會「牙牙學語」,這是孩子自發性的聲音,隨後他們發出的一連串聲音,是孩子模仿成人說話的開始。以正確的發音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如:「你想吃蛋糕?」同時父母與孩子說話時,應與孩子眼睛成水平,因為嬰幼兒最初學習語言,是模仿成人口形發音的。所以父母與年幼的孩子說話時,速度應稍慢一點,發音要正確,以利孩子從中學習。(2) 增加豐富的詞彙:與孩子說話,父母可以用完整的句語表達,以增加孩子學習詞彙的機會。如:「看!有一隻小花貓。」、「媽媽和俊傑一起去逛街。」、「俊傑現在飲奶。」。(3) 發展連貫性的語言:如「媽媽抱俊傑講故事。」、「我們吃完飯之後,便可以吃雪糕。」讓孩子學習用連貫性及完整的句子表達,有助他們描述生活的情景,及表達自己所想所願。父母應多與孩子說故事、唸兒歌及鼓勵他們學習描述圖畫及生活照片中的情景 0至3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孩子通過語言認識自己,與外界溝通聯繫。孩子的語言學習是融合於生活的經驗中,父母應抓緊與孩子的每一個生活片段,作為孩子的語言模範,並鼓勵他們運用語言表達自己。 作者-甘愛萍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上台的勇氣

集合的音樂響了,分散在四處的小朋友依序到活動室集合,並隨著音樂做動作,此時會邀請兩位孩子上台示範,帶領著全部的小朋友,一方面安靜他們的心,二方面又可加強節奏與肢體動作的訓練,每個孩子的機會均等,通常被邀請到的寶貝都會很大方的上台,但也有少數孩子膽子較小。 上台,看似簡單,但其實是不容易的,必須要有勇氣接受挑戰,要大方,要有能力;示範時動作要大且清楚,有變化,才能吸引台下小朋友的目光,這其實是需要時間的訓練。不過藉此可以觀察到小朋友的性向、模仿、表演與專注的能力。以往園長會介紹上台的孩子,但也只是介紹他們的班級和姓名而已;為了更進一步的讓彼此互相認識、了解及訓練口語表達能力,最近改變策略,讓他們自我介紹,從大班表達能力較好、較大方的小朋友開始,孩子示範完動作後,將麥克風交給他們,小朋友就需即興做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是 × × 班的× × ×,我今年七歲,我住在台南,我喜歡畫畫,我喜歡上體能課,我的好朋友是….,我將來要當….,謝謝大家。」 一開始,他們只是簡單的說班級、姓名、幾歲,隨著上台介紹的孩子增加,見識增廣,介紹的內容也加深加長,愈來愈豐富,每個小朋友都能清楚的表達,展現落落大方的態度,雖然有幾個寶貝聲音較小。 自我介紹其實是很重要的課題,除了能訓練表達能力與台風外,透過介紹讓人能更進一步的認識你,在人群中,可因此找到興趣相同的人,進而成為麻吉。從小處著手,累積經驗,成就大事,看見未來。四月三日大班小朋友參加衛生局假慈幼高工舉辦的「健康102.寶貝篩檢樂」活動,平時的訓練就派上用場,對當日副市長的提問,張弼丞小朋友很快舉手,被請上台回答,口齒清晰、口條清楚的表現,贏得熱烈的掌聲。 仁和的小朋友真幸福,有愛他們的爸爸媽媽、老師媽咪、園長媽咪,有訓練膽量的舞台,促進大肌肉發展的場地與器材,有益眼睛並能呼吸新鮮空氣的草地與植物,有增強身體的抵抗力,還能促進體內產生維他命D的陽光,有玩樂學習的同伴,以及建立各樣認知與技能的學習。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而學前是建立根基的重要階段。不論是在家、在園,父母或師長都疏忽不得。家長和老師要成為夥伴關係,彼此互動、切磋,不能將小朋友所有的事都交給老師,因為父母才是孩子重要的陪伴者。 祝 平安喜樂 假期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如何提昇表達能力

教育體制無法提供良好的語文訓練,然而企業對於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卻愈來愈高。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指出,由於全球化與專業分工的因素影響,未來的工作需要更複雜、更密集的人際互動,因此具備互動能力的人將是企業最重要的人力資產。人際互動依靠的就是語言的表達與溝通。勤業眾信人才資本協理黃中人表示,目前多數企業徵才時,都會將語言表達與溝通列入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原因就在於許多工作都是跨部門的合作,需要頻繁的溝通,再加上一切講求速度,如何在短時間內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將會直接影響工作表現。 那麼該如何提升語言能力?事實上,重點不在於語言本身,而是如何活用語言,達到有效的溝通。語言能力的好壞可以從以下3大層面來分析:閱讀、思考、與表達 中文力要素1:閱讀 現代人普遍的現象是不喜歡閱讀文字、只愛看圖片;不太會寫文字,只會敲鍵盤。 這背後最根本的原因是傳播科技的發展。以前的傳播是以文字為主,兒童的娛樂就是看故事書,要聯絡朋友只能靠寫信。但是現在,網路、電視、手機相當普遍,人際之間的溝通雖然更方便,但是對於文字的應用能力也大幅降低。今年4月,台北市針對國小學生進行國語文能力抽驗考試,結果發現,愈常上網、看電視時間愈長的學生,國語文能力的通過率愈低。 因此,現在的年輕人不習慣閱讀長篇而複雜的文章。然而,閱讀是吸收知識的最重要管道,閱讀能力差,就無法有效的學習與累積知識。許多人以為,閱讀是天生就會的能力。事實上閱讀是一個複雜的認知過程,需要練習。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公布的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閱讀能力的好壞可以從3個面向來看: ※擷取資訊:能否從閱讀的文字資料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資訊。※解讀資訊:能否正確解讀資訊所代表的意義。※判斷力:能否將閱讀的資訊和既有的知識與經驗連結、判斷,最後提出自己的觀點。 養成閱讀的習慣,便能提升自己對於複雜文字的理解能力,加快知識吸收的速度。 中文力要素2:思考 除了閱讀文字的能力降低之外,年輕人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在退步。「說話沒條理、沒重點,是因為思考沒有邏輯,」周中天認為,要訓練一個人的思考能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寫作。口語溝通和文字書寫是不同層次的語言活動,必須透過嚴謹的思考過程,才能寫出一篇通順的文章。 因此,平時要給自己寫作的機會。周中天就鼓勵學生參加報紙或雜誌讀者投書,訓練自己用簡短的幾百字說出自己的想法。此外寫日記也是很好的方式。 中文力要素3:表達 表達能力差的另一個原因是字彙太少。「現代年輕人用語太過簡單,沒有層次,」政治評論家、曾出版多本關於語言研究書籍的南方朔表示。「生氣時,只知道用『生氣』這兩個字。」但是,表達生氣的字彙其實有很多,恨、怨、怒、咆哮等等都是。這又與閱讀有關,文章看得少,知道的字彙就不多。因此,常常無法清楚表達,造成溝通上的困難,對未來在職場上的發展其實相當不利。當然,我們不是文學作家,不需要對文字精雕細琢。但是如何說得精準與明確,卻很重要。假設你是電玩遊戲企劃人員,當你設計好一款遊戲,你必須和美編溝通,你希望角色人物的設計呈現什麼感覺或特質,背景畫面有哪些元素等等。 「描述得愈具體、愈詳細愈好,美編才有辦法做出你要的東西,」遊戲橘子研發處專案主任王文瑋說,「遊戲企劃人員不僅要會設計遊戲,還要會表達。」 專業能力的提升固然重要,然而,具備良好的中文能力,更可以為你在職場上的表現加分。 尤其,中國的經濟體已經超越德國、法國,僅次美國、日本,這也是為什麼全球瘋中文的原因,如果要深深打動13億的消費人口,外加遍及全世界的華裔人口,中文能力無異是21世紀最重要的工作能力。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運動智能是人類最原始的智能,也是最重要的智能。

運動是生活中不可缺的要素,無時無刻不在動,它不只是單純的一種感覺動作,而是必須綜合各種感覺刺激的輸入,透過神經元傳遞至大腦的整合再表現於外的一種外顯行為。因此運動智能愈佳,前庭愈好,在學習上更快速有效地去吸收到知識和能力,並且全面提升智能發展。運動能帶來哪些優勢?1.身體強健、抵抗力強。 2.不會暈車暈船。3.肢體動作協調。 4.增強整體耐力。5.全面認知學習機能佳。 6.大腦細胞靈活。(神經元迴路佳) 7.情緒穩定得到紓解(更能專注、思考)。8.促進其他智能的發展。9.間腦起動快速,具備高層次學習,自然聰明。 運動技能的發展功能:增進感覺運動能力:1.手眼協調─取物、敲擊物品、玩球、玩小沙包、堆積木。2.腳眼協調─腳觸摸操控物體、跳呼拉圈或跳格子(房子)。3.控制身體的能力─爬、坐、站、跑、跳。4.強化肌肉的能力─吊單槓、攀爬雲梯、舉、搬、堆、拉。5.靈活敏捷的身手─跑、跳、爬和速度有關的運動。 增進身體意識能力:翻身、爬行、滾翻、被單遊戲→身體各部位大量接觸彈簧床跳躍、鑽爬活動→肌肉不斷收縮和放鬆走平衡台、盪鞦韆和單腳站立→左右知覺和平衡感 增進各種身心發展:從心理學上來看,運動可促進腦部、眼睛、視覺中樞、半規管鄧系統的發展,絕對有助於認知能力的發展與感官整合學習。 同時使大腦皮質中的語言中樞活躍,可增進孩子語言能力。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