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學習領域 – 情緒

園長的話 – 讓孩子認識自己情緒的來源

健康操的音樂播放,值週老師與大班小朋友帶領大家,跟著音樂一起進行,動動自己的身體,讓身體得到伸展;孩子們認真的跟著做,園長則隨著音樂加上口白,欣賞著孩子們認真、不協調、沒到位的動作,展現十足的童趣,有孩子的fu~;突然間,被一張笑咪咪且目不轉睛跟著台上做動作的可愛娃娃臉吸住,我好受感動的去帶她上台,與台上的老師、小朋友一起示範。 小幼班的小晴落落大方地跟著音樂做動作,笑容加上可愛的臉兒超吸睛的,台下的大、小朋友又更認真地舞動著身體,哈哈~原來可愛、美加上笑容是可以這樣迷人的! 剛上小幼班的小晴,經過一個月的適應期,從大哭的分離焦慮慢慢的調適,走過媽媽不在身邊,接受老師與同儕的那段日子,對小孩而言,不安的情緒是需要被理解、被同理的;記得有次她大哭怎麼都不被安撫時,園長手上剛好有手機,說要把哭哭的臉拍下來,沒想到小孩就停止哭泣說不要,自己擦乾眼淚跟媽媽說再見,自此以後很少有大哭的現象,媽媽說小女孩很愛漂亮,這是她在乎的事。 上台的表現,讓她更有自信,心甜、臉甜,所散發出來的愉悅感,是那麼具有感染力。讓孩子認識自己情緒的來源,也學會管理、紓解自己的情緒,可是很重要的教養操練功課。 情緒的出現,須先有內外刺激,有事件的發生,而且有個人覺察這件事的感受及想法,才會出現情緒。嬰兒自出生即產生喜、怒、哀、樂等情緒狀態,並藉著肢體動作、臉部表情或聲音來表達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並經由學習,幼兒可覺察與辨識的情緒種類會由少變多;而隨著同理心的成長與自身情緒經驗的累積,幼兒在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上,會從注意事件,進展到了解情緒是源自於個人對該事件的想法。在情緒表達能力上,幼兒會從較個人化、立刻表達,進展到符合文化規範的表達;在情緒調節能力上,幼兒會從需要他人花很長時間協助才改變,進展到能儘快嘗試改變自己的想法。當幼兒擁有良好的情緒能力時,就能清楚地辨識自己的情緒,關懷及理解他人的情緒,然後以正向思考及各種策略調節負向或過度激動的情緒,並運用合於文化規範的方式表達情感,獲得健康的身心,以及優質的人際關係、學習效能與工作品質。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紓解情緒 改善失語孩子的表達力

嘉琪緊抿著嘴,儘管被媽媽催促著打招呼,卻仍然不發一語。媽媽無可奈何地說:「她小時候是個經常問東問西,也會和姐姐鬥嘴的小女孩,大概從四歲以後,忽然變成只用搖頭、點頭回應的小啞巴。」 現在十歲的嘉琪,在學校裡,即使老師問也不大說話。她會和同學玩,也會開心的笑,就是很少發出聲音。經過輔導室的老師鑑定,嘉琪並不符合自閉症的徵候,後來經過心理醫生診斷,是具有心因性失語症(aphasia)的傾向。 驚嚇壓力導致失語 嘉琪很喜歡看電影,透過動態性的聲光畫面,牽動喜怒哀樂的情緒起伏,從兩眼凝視,開懷大笑的反應裡,能令人感受到她是一個情感豐富、心思敏銳,理應語言表達正常的孩子。最令人注意的是,每次出現父母爭吵的影像時,嘉琪就顯得非常煩躁,側頭不想看,甚至雙眼緊閉、雙手掩耳,想要逃避不舒服的狀態,甚至還出現大叫的歇斯底里情緒。 原來,嘉琪四歲的時候,爸媽因為相處的適應問題,經常爭吵。當時姐姐暫時被送到外婆家照顧,年幼的嘉琪白天託給保母帶,晚上由媽媽下班後接回家。記憶哩,有一次半夜爸媽發生口角,讓熟睡中的嘉琪驚醒,下床抱著媽媽褲管嚎啕大哭。情緒激動極了的嘉琪,突然被一個斥喝的吼聲驚嚇到,雙手緊抓住媽媽,雙眼露出驚懼的神情,無聲的啜泣……。此後,即使爸媽怎麼引導,嘉琪就是不說話。 心理負荷剝奪語言 語言是一項訊息溝通的媒介,失語症是一種語言障礙的現象。從語言溝通的功能探討,語言處理和語言表達都容易因情緒干擾而受影響,出現「心因性的語言障礙」,主要是由於語言表達與發展受到情緒困擾所導致。 研究上曾經出現孩子因為生活適應困難、受到的壓力太大,或是突然遭遇重大變故,心理上無法承受打擊,導致出現心因性失語症的行為案例;也有的是因為父母管教太嚴厲、常常不讓孩子表達意見,或是教養者年邁而較少使用語言和孩子交談、少和孩子互動而形成。 四歲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大腦左半球的語言中樞,在遭受超過負荷的震撼哩,容易產生抑制的現象,潛意識影響語言表達的順暢性及意願性。孩子除了說不出話來,主要也是不想說話。有些兒童因為照顧者沉默寡言的個性,或是常常被關在家裡,缺少玩伴互動,形同被剝奪了語言學習的機會,有容易形成失語。 父母要避免使用:「不說話像啞巴!」等負向語言來形容孩子的表現,也不要催促和責備孩子的沉默。心因性失語症的孩子,具有敏銳的聽力和情緒感受,擁有極大的可塑性。結合學校輔導室的專業,透過父母親在家用心關懷與有計畫的引導,讓失語的孩子開口說話是可能的。 玩模擬情境遊戲 引導說話 輔導孩子調整心因性失語現象,在父母關係良好的前提下,可以透過「木偶」或「桌遊」的方式,讓父母和孩子一起玩模擬情境的遊戲。以類似孩子幼小受驚嚇的故事,透過對話、傾聽及交談,還原歷程,讓孩子紓解壓力,漸進放鬆心情,平復舊日的傷痕。另外,也可結合手足和同儕一起相處和共同遊戲,透過自然接觸與人際互動的機會,讓孩子流露出語言表達漢字在說話的行為與習慣。 最好的群性活動,是引導孩子參加話劇、戲劇等對話和表演性的社團,或是參與服務性的志工等公益性活動,在促進合作與表達的工作中,轉移情緒、培養興趣焦點。 當孩子一出現語言表達的情況時,父母就可點頭示意,表示傾聽及肯定繼續說話,或是豎起大拇指,勇手勢或摸頭、擁抱等讚許孩子「很好,繼續說!」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經常使用正向和建設性的語言,多鼓勵並和孩子常交談,情況就能有所改善。 文/黃世鈺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