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幫助孩子度過新生適應期?
新生第一天入園,此起彼落的哭叫聲,讓校園顯得更加熱鬧;接著放了二天的假日,本週雖然還有小孩的哭聲,但明顯的減少了,孩子的分離焦慮已減弱,慢慢的對新環境、新朋友和新生活展現出好奇心,有的會想要探索園內寬廣的環境。
從中發現,幼兒園和家裡的不同,有很多小朋友,有不同的空間、玩具和活動,和家裡的生活作息也不一樣;園長想要藉此機會分享幾個幫助孩子度過適應期的小技巧:
新生第一天入園,此起彼落的哭叫聲,讓校園顯得更加熱鬧;接著放了二天的假日,本週雖然還有小孩的哭聲,但明顯的減少了,孩子的分離焦慮已減弱,慢慢的對新環境、新朋友和新生活展現出好奇心,有的會想要探索園內寬廣的環境。
從中發現,幼兒園和家裡的不同,有很多小朋友,有不同的空間、玩具和活動,和家裡的生活作息也不一樣;園長想要藉此機會分享幾個幫助孩子度過適應期的小技巧:
對於第一次離開親愛的家人,初次入園的小孩,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他們需獨自面對陌生的人事物,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裏,是可以被理解的。學前的孩子,特別是四歲以下,語言的詞彙與表達力尚在學習階段,說不清楚只好以哭來表達不安的情緒,不論哭的方式是何種,大人們都應該接納,將他們抱在懷裡…
開學第三週,仍有小孩來園時會哭,也有想到家人時或是起床或是吃飯時會哭泣的;孩子們藉著哭釋放自己的情緒,是可以被容許、被接納的,因為哭泣是人類表達情緒的現象之一,也是情感流動的自然反應,在人前不隱藏自己內心的緊張情緒,像開水龍頭一樣,宣洩不停,尤其是二、三歲的小孩,語言詞彙不多,只好用哭來告訴身旁的人,他目前的身心狀況,這是應該被理解、被同理的。因為哭也是一種語言的表達。 每當聽到小孩的哭聲,園長一定會過去,蹲下來問:「想爸爸媽媽齁?」接著會說我們一起去找,牽著小朋友的手,離開原地,繞校園一圈再帶去找班級的媽咪,通常小孩情緒就會得到安撫。而不是叫他們不要哭,壓抑他們的情緒。在人前哭也是勇氣表現的一種。有些小孩在園表現良好,回家後在家人面前大哭,這也是情緒宣洩、釋放的表達,只要擁抱、同理就能得到安撫。 除了情感的不捨哭泣外,吃飯(餐點)、睡覺這二種生活的日常,也是小孩們無法適應哭泣的原因,因為這是每天必須面對的;在家吃飯是家人餵,但到幼兒園須自己吃,餐食也和家裡不同,睡覺的地方也不同,小孩都必須去面對、適應與調整的。 父母要注意,若孩子已上幼兒園,在家吃飯的時候就不要再餵,試著讓他們自己動手,即使飯粒掉滿桌也要鼓勵。想像讓小孩上學的初衷,是希望他們可以學會獨立、適應團體生活。 倘若回家還是照樣餵,就變成本末倒置,孩子會耍賴的。當孩子開始在適應過幼兒園的團體生活時,家長切忌不要用「老師」來威脅孩子。如:「你不乖乖吃飯,明天要跟某某媽咪說;不乖、亂丟玩具,我就要跟某某媽咪說!」如此會讓小孩以為,幼兒園的老師是個很嚴格、無法親近、像老虎或獅子一樣的人,有距離感,讓孩子更加無法適應。 午睡也是另一種挑戰,在家是軟軟的床墊,在幼兒園卻是硬硬的木板,團體一起睡,無法適應。可以試著和孩子溝通,如:「午睡的時候,如果真的睡不著,可以閉上眼睛就好。」孩子換睡覺、休息的場所,難免不適應,沒有安全感,所以一開始不午睡,是可以理解並容許。孩子累了,自然就會睡;不想睡也沒關係,只要眼睛閉起來、不說話、不影響別人,老師們都可以接受的。 時間是最好的良藥,大人們需要有耐心、愛心的等待,牽小孩們的手,陪伴他們走在這段學習、適應、成長的路上。的關係。 祝 平安喜樂 Mandy
好不容易把孩子挖起床,結果孩子一到幼稚園就抱著媽咪不放,淚眼汪汪、崩潰大哭,不管怎樣都不願意下車,甚至躺在地上不願意起來等等狀況,眼看上班就要遲到了,但是看孩子哭成這樣,做父母怎麼捨得?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因此分離焦慮的外顯行為及適應期是因人而異,隨著幼稚園開學,許多朋友們在臉書分享孩子分離焦慮的情形,因此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一、什麼是分離焦慮? 孩子到了幼稚園的哭泣、耍賴、抱著爸媽不肯走,當媽咪離開時,孩子緊抱著安撫物、咬手指來降低焦慮,還有拒絕參與團體活動等等的行為,都代表著孩子的分離焦慮。『幼兒分離焦慮』,是指幼兒與主要照顧者分開時,害怕自身安全及擔心不知何時能再見面,因此表現出超乎預期的過度焦慮,在外顯行為的部分,主要是抱著父母不放、大哭、倒在地上耍賴、恐懼等等。 各位父母應該都能明顯感受到,隨著孩子在7~9個月開始進入『選擇性依附』階段,就開始特別會黏某個大人,也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狀況,一旦主要照顧者離開,孩子就會大哭、不安等情形,這狀況直到孩子兩歲才趨緩。 二、為什麼要好好的處理分離焦慮? 國外學者Howard(2011)曾針對2080個家庭樣本進行為期五年的縱貫研究,發現嬰幼兒早期曾與媽咪分離一星期甚至更久的時間,這樣的孩子在3歲時個性會變得比較消極,3~5歲之後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出現攻擊行為,也比較容易出現負面的親子關係,足見嬰幼兒早年依附關係對其社會適應及認知等發展的影響。 另一方面,如果主要照顧者因為害怕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而趁著孩子不注意時偷偷離開,會更加深孩子的不安全感及不信任感,因此,如何好好的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減少對人際關係、社會適應的衝擊,真的是很值得學習的課題。 三、蝦咪?媽咪也會有分離焦慮! 一般來說,網路上許多親職教養文章提到的幼兒分離焦慮都是指孩子,然而,依附關係是雙向的,不僅孩子會有分離焦慮,媽咪與孩子分離時產生的焦慮、害怕、悲傷、不捨、罪惡、愧疚等等的感受,外顯行為則是依依不捨、欲走還留、在校門口上演十八相送等等。其實這些屬於媽咪本身的分離焦慮,然而,當孩子感受到媽咪的不安與害怕,或是感受到媽咪不信任幼稚園這個環境,孩子的分離焦慮就更加深了。 四、克服分離焦慮的五大重點 (一)生活技能的學習-上幼稚園之後要自己穿襪子及鞋子、整理物品,還有上廁所、洗手等的衛生習慣。 (二)提早為進入幼稚園做準備 1. 和孩子一起購買入園物品 2. 循序漸進地增加團體活動 3. 規律的生活作息 4. 帶著孩子認識新環境與老師 (三)預告的重要性-除了初次入學的分離焦慮,其實星期一症候群、放長假後的第一天上學也是孩子分離焦慮很高的時候,預告可以讓孩子有心理準備,降低不安的感覺。例如:拿著日曆跟孩子說:『你看看時鐘短針指到4,長針指到0,媽咪下午四點就會準時來接你,我保證會做到喔!』一旦向孩子預告了時間,家長就真的要做到,若有突發狀況也要跟孩子說,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四)溫暖而堅定地離開-『今天是你第一天上學,你很緊張,要跟媽咪分開,會害怕。』『媽咪有感受到你的害怕,如果是媽咪第一天上學也會跟你一樣害怕。』接著說,『你看看幼稚園裡面,媽咪之前有跟你說過、帶你來看過,裡面有好多小朋友,還有好多玩具,你聽老師說故事、玩玩具、睡午覺、吃點心,媽咪會準時來接你。』在說的過程中,媽咪蹲著靠近孩子、注視孩子的眼神,以平穩的語氣和緩地說,孩子會更安心。家長要好好地跟孩子說再見『媽咪下午四點就會準時來接你。』該離開還是要離開,但別忘了給予一個溫暖的抱抱,好好地說再見。 (五)持續的正面鼓勵與陪伴 當孩子從幼稚園回家之後,可以多做一些親子互動,除了減少因親子疏離而產生更嚴重的分離焦慮之外,也能透過好好地陪伴,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及安全感。每次孩子有進步,家長別忘了給予正面鼓勵: 『媽咪看見你今天主動找同學一起玩,我有看到你的改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