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說故事比賽

故事分享賽與生活母語

五月下旬開始,園內舉辦一系列的故事分享,首先登場的是英文故事分享賽,大班的孩子說故事,中小班的小孩則是兒歌分享。 每年此時都會舉辦故事分享賽,讓小朋友自由報名,分別以英文、中文/華語以及台語/閩南語上台,練習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故事的內容,一方面是讓小孩們有更多練習使用六大領域 – 語言的機會,同時也讓孩子累積更多上台的經驗,從中建立自信心。 故事分享和與同學一起上台表演不同,如果是和朋友一起上台,還能左右看一下他人的動作,或者老師也會在台下示範,但說故事可不一樣了,必須一個人主打全場,壓力可不一樣。上台的勇氣可是後天培養出來的,只要多上幾次台,一定會進步的 。 故事分享賽,依次分為英文、中文和台語;每年都是中文故事報名最踴躍,其次是英文,台語最少。中文是台灣的主要語言,在家、在學校以中文交談或聽的次數、機會較多,自然就較熟悉、也較熟練,聽得懂說話的內容,就會有共鳴。 英文則是許多爸媽的期許,也有所要求,想參賽的人雖然沒有中文的多,但還是比台語報名的人數多;台語,敬陪末座,小朋友興趣缺缺,沒有信心,好說歹說才說動小孩願意報名參加。 把母語教學融入生活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母語教學,也鼓勵幼兒園能在校園裡多提供一些母語活動。母語不只限於台語,還有客語,原住民語或其他語言。 現今生活中還會使用母語交談的,除了老一輩的父母、長輩外,年輕家長很少會用母語和小孩交談,原因是自己也不會說、不懂,小孩們也因為日常生活中聽與說的接觸機會少,自然就不會了;加上資源也少,孩子對母語的熟練度可以說是很難跟上。 那該怎麼辦呢?其實語言是一種工具,光是單純學語言會感到無聊而放棄,最好的方式是透過孩子們喜歡的活動進行,例如唱兒歌或童謠、 聽歌曲故事、看戲曲等等,孩子們透過進行自己喜歡的活動而被吸引, 自然而然就有學習的動機。 其實現在網路上很多母語資源,例如教育部的「本土語言資源」網站就有很多兒歌,Youtube網站上也可以找到很多各種不同母語兒童故事影片。 另外,很流行的播客Podcast上也有給孩子聽的母語頻道,例如「阿嬤講古予你聽 ~ 台語繪本唸讀」以及「牽囡仔 ê 手,來聽囡仔古」,只要在手機上加入這些Podcast頻道平常就能隨時播放給孩子聽,當然市面上還有很多母語繪本或有聲故事等,如果您有其他好的母語資源,歡迎推薦分享。 「阿伯阿伯,稻子種真濟,有的家已吃,有得提去賣;有的送乎厝邊頭尾,有的留咧作甜粿。」 祝 闔家平安 喜樂滿足 Mandy

繼續閱讀 »

母親節、家和上台的勇氣

母親節慶祝會雖已過了,但那股暖流還在,一首「愛我們的家」繼續在傳唱,成為與孩子們間的通關密語,時不時就會聽到孩子的歌唱聲~讓愛天天住你家,讓愛天天住我家……;也時不時的問小孩「你家今天有沒有光彩?大家有沒有合作?有沒有相親相愛」 每個孩子都渴望自己的家有光彩,更希望家是溫暖的。有首經典的兒歌-甜蜜的家庭「我的家庭真可愛,整潔美滿又安康;姐妹兄弟很和氣,父母都慈祥;雖然沒有好花園,春蘭秋桂長飄香,雖然沒有大廳堂,冬天溫暖夏天涼;可愛的家庭呀,我不能離開你,你的恩惠比天長。」 短短幾句歌詞勾勒出家庭的理想樣貌,然而,有多少家庭真的是如此美滿呢? 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家庭結構的改變,人們所追求的不再只是那單純的甜蜜的家庭,而是更富足的享受,那個甜蜜家庭的場景已經回不去了,只能成為追憶。 整理活動當天的照片,看著一張張的畫面,重現了當時的情景,有孩子們在舞台上的表演、合唱、送花時母子女的擁抱、闖關遊戲、送禮物等的照片,每一張都很珍貴、都值得珍藏。 孩子與父母相處的童年非常的短暫,上小學後,課業變多了、事情也更多了,相處時間相對的少了,家長可得把握並積極參與孩子這段童年的歲月,這些都將是未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財富,也是父母最美好的回憶。 上台的勇氣 每年此時我們會安排故事分享會,有中、英、台語不同的語言,週四是英文故事與兒歌分享會,每班派代表參加。從中也發現有些小孩平時表現落落大方,但就是不敢上台,理由是害怕。 大班分享會參與者中只有一位男生,其他都是女生,大都有備而來,珍惜分享的機會,上台落落大方,不慌不忙以流利的英文、口齒清晰的說著所準備的故事,加上表情動作,圖片、道具,生動活潑;中班雖只差一歲,但差別還真不小,第一個上台的緊張的在台上哭了,跟在後面的雖然沒哭,但也說不話來,還好接在後面的小朋友不受影響。 雖然只是個簡單的故事分享會,但對孩子來說,不僅是勇氣的訓練,也是台風、表達能力的訓練。幾個年幼的小孩成熟度還不夠,怯場,但只要敢站上台,一樣都是非常難得的體驗,讓孩子了解原來上台真的是不容易的事。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只要多練習、多累積經驗,孩子的進步絕對有的…… 祝 假日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語言不僅是認識自己的方式,更是打開世界的鑰匙

故事分享賽進入最後階段-台語,在週四舉行,參賽者為大中班小朋友,大班有九位,中班二位,少了好幾位,因疫情停課沒上學而放棄;不過也有為了參賽而來上學的小孩。 5月19日英文故事分享賽後隔週,疫情升溫,5月23日政府宣布各級學校停課,許多小小孩跟著國中小的兄姊們停課,至今已三週,週四政府又宣布6月13日至17日停課。 此期間,幼兒園也曾考慮取消中文、台語故事比賽的念頭,但想到對有興趣參與的小朋友而言,會很失望;去年三級疫情停課期間,我們都不怕麻煩以線上方式來進行,今年此時有三分之二的小朋友來上學,更要舉辦才是,於是取消的念頭很快就不見了。 取消不舉辦,省時又省力。 感謝在此期間,我們仍能照著計畫進行,實在是恩典。 參賽的小朋友,上台落落大方,以平常較少使用、不孰悉的台語,說著流利的故事給大家聽,雖然只有一、二分鐘,但台上的一分鐘,可是費了許多的功夫才有的成果,除了小孩本身的動力,老師的鼓勵外,家長可是幕後最大的推手與功臣。 從英文、中文到台語的故事分享,參與的每位小朋友都用心的做準備,不論是自願或被指定,都能勇敢面對,從報名到上台的那一刻,就是一種自我訓練與負責的表現,不僅僅是對自己,還有對班級,對活動本身的尊重,是值得給予肯定的。 賽後,園長就小朋友所說的故事題材,和小朋友對話,園長說國語,小朋友以台語來回答,訓練他們聽與說的能力,大班小朋友表現很不錯呦。 語言表達是一種技能,需要操練,練習就會,不僅是認識自己的方式,更是打開世界的鑰匙,與孩子們分享,多學習一種語言,可以幫助自己和不同的人說話。 問小孩:和阿公、阿媽會用甚麼語言-台語;爸爸媽媽呢?國語或英文;和外國人呢?英文。 語言是文化保留重要的資產。政府這幾年一直推動母語教學,除了國語、台語和英文,也鼓勵孩子們學習各種母語,無論是原住民語、 客家話或越語、泰語等新住民語言,都是讓小孩們更加認識自己家人、文化或歷史的好方法。 任何一種語言都有獨特的文化與歷史意義,有時候光是一句常見的問候,代表的意義也不一樣,讓孩子從母語開始,認識多元文化,無論任何一種語言,就算只會幾句,都是很美好的事。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口語表達的重要性

所謂的口語表達,指的就是清楚表達的能力、簡報能力以及推銷自己的能力,更深入的說,就是敢於公開表達的自信與技巧。 當一個人的專業知識很充足,想法很厲害,一旦他無法與人溝通或是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別人就無法從他身上學到任何知識,也無法了解他到底有多厲害。所謂的口語表達,指的就是清楚表達的能力、簡報能力以及推銷自己的能力,更深入的說,就是敢於公開表達的自信與技巧。 美國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內基對於口語表達有深入的研究,他認為「演講不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技術,而且是人人都需要的一種技術。」也就是說,一個人是否具有口語表達的天分並不重要,只要是透過訓練和不斷的練習,這種公開表達的自信是可以被培養出來的。 這樣的自信,是一個人能夠擁有卓越公眾表達能力和團體溝通能力的基礎。當每個人都站在相同的起點時,口語表達的能力與自信,便是能讓你脫穎而出、在別人面前建立良好的印象的重要關鍵。 打擊上台恐懼症的四心法!  接受自己會緊張、會害怕的事實:在上台之前對自己承認「我現在很緊張」、「我不想上台去說話」之類的情緒,然後用肯定句鼓勵自己、為自己打氣。  深呼吸、練習微笑,準備通關密語:運用大量重覆性的語句,像「呼、吸、呼」或「張手、握拳」等等一邊做、一邊說,以及張開嘴誇張的練習嘴型,都可以稀釋掉腦子裡那些「不要怯場!要冷靜!」的念頭,這時候反而能夠真正冷靜下來,讓精神保持放鬆。  把台下聽眾視為風景,掃描一遍:在開場時與聽眾交換視線,以抓住聽眾的注意力;如果真的很緊張,也可以把聽眾當成風景的一部分,視線掃描過每一排的聽眾,但不用停留在某一位聽眾身上太久。 充分準備、提早到場,累積更多經驗:不管是演說的內容,或是掌握上台發表的節奏,都不可能一蹴可幾,想要上台說話時表現得從容自在,成功的不二法門,就是練習。可以事先到場感受一下站在台上的感覺,想像自己等一下能夠保持笑容,與聽眾充分連結,完成一場成功的演說或簡報,這些都能有效降低壓力帶來的緊張與恐懼。

繼續閱讀 »

未雨綢繆 累積勇氣

梅雨季來臨,台南一連下了幾天的雨,雨水潤澤大地,大地因著雨水的滋潤,空氣也更加的清新。雖是如此,心裡卻擔心著雨若繼續下,週三拍照的計畫可能又要延後了。 緊盯著氣象預報,週二開始放晴,緩解了心裡的壓力。 週二,果然是晴天,望著綠草如茵的草場,因雨水滋潤,草更加茂盛,土也鬆軟,週三若要作為拍攝場地,恐怕得先鋤草才行。 然因草地鬆軟,需要陽光的照射、吸收水分,使草地乾硬些,鋤草機才能進場工作。除了拜託太陽以外,再啟動抽水馬達,且不時地進草場踏查,一天下來,鋤草機還是無法執行工作。心想,若草場無法拍攝,就換到前門廣場。心裡有了備案就放心多了。 週三,晴朗好天氣,攝影師和助理一早來園,踏查拍攝的場地, 園長告知草場的草太長了,拍起來不好看,並提供前門的場地,然攝影師說因為人數較多,會顯得擁擠,較不建議。 就在此時,謝謝任叔叔即時的救援,在我們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推著鋤草機到草場,在攝影師所需要的範圍內進行除草的動作,讓拍照能順利進行。 草地原是安排在上週四鋤草,因故耽擱,想週一進行還來得及,沒想到卻遇到下雨。 記取教訓,凡事要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孩子的照片是最難拍的,不是這個動就是那個在抓癢,還好專業的攝影師不是蓋的,在攝影雙人組合的配搭下,順利的完成,為孩子留下寶貴的童年回憶。 畢業照的拍攝雖然有些狀況,但也是教育孩子的好機會,趁機讓孩子們了解,一件事的完成有賴團隊的合作,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需要每個人看見自己的責任,貢獻己力,才能達成共同的目標。 週四英文故事分享,大中班小朋友不怯場,能勇敢地上台用平日不常使用的英文來分享,實在是不容易。有的小朋友準備了道具,藉著道具讓台下多數聽不懂的小朋友猜想故事的主題,也讓故事的分享更加生動。 藉上台的機會,參賽的孩子勇氣又增加了;請假的亭伶,珍 惜比賽的機會,特地來參加,有備而來,享受在故事的分享中。 小班的孩子上台略顯緊張,音量小到幾乎聽不到,不過敢上台就值得鼓勵了。萬事起頭難,每個孩子都是如此,上台說話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上台的勇氣和能力是需要長期的累積和訓練,有的孩子在台下練習很流利大聲,上台前信心十足,實際上台後還是會緊張怯場,原本信心十足100分的故事,可能只發揮到60分,這可是正常的現象。 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學會了自信。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祝福大家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幼兒學語言.父母與同儕都重要

擁有良好的口語表達力,可說是具有無往而不利的優勢!只是這樣的能力非一朝一夕可養成,必須從小培養,讓孩子從理解父母的話語開始,到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需要反覆不斷地練習。當自身需求被清楚了解、滿足,幼兒的自信心於焉而生,更能主動探索學習,為豐富自己的人生而努力! 父母.引導孩子學習的最佳導師 想為幼兒奠定良好的語言發展基礎,父母責無旁貸!就在親子相處的互動中,孩子透過聽覺聽父母說話的音調、透過視覺看著父母的嘴型變化,並感受父母的情緒起伏,一點一滴學習如何說話。 恩主公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王麗婷表示,唯有讓孩子在自然的環境下學習口語表達,才有實際意義與效果,因此,請父母務必提供足夠且愉快的語言環境,讓孩子多有說話的機會,包括: 製造讓孩子主動溝通的機會,並引導用口語進行表達。 等待孩子有聲音或口語回應時,再給予需求滿足,替孩子累積愉快的表達經驗。 利用示範或提示,鼓勵兒童表達新詞彙。   同儕.刺激孩子進步的最佳團隊 當家中的環境未能給孩子足夠的學習刺激時,不妨考慮讓孩子就讀幼兒園,三軍幼兒園園長王金蓮指出,「團體活動對於孩子的學習頗有幫助,因為同儕的刺激是學習的橋樑,孩子可從互動與模仿中學習,並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有愈來愈好的表現」。 很多孩子剛進小班時,不敢主動舉手回答或上台,但是看到其他孩子勇敢上台說話或表演,也慢慢有了上台的勇氣,即使剛開始只敢站在一邊,但經過多次練習後,到大班已經敢主動大方上台展現自己。「過程中,只要有一點點的進步,都要適時給予鼓勵,培養自信心與持續進步的動力」。 她補充,勇敢又會說話的孩子不愁沒舞台,反倒是老師要為能力還不足的孩子適時搭舞台,如:「敏敏已經講兩次了,換人試試看好嗎?赫赫要不要試一試?或敏敏陪赫赫一起表演好嗎?」當然,不能強迫孩子上台,而是要讓其心甘情願上台,尊重每個孩子的特質與意願。 父母陪伴.加速學習效果 王金蓮園長指出,在父母的用心陪伴下,孩子學什麼都容易又快又有效果!因為孩子與父母在一起,讓他有安心的感覺,進而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使孩子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的欲望與學習的熱情,逐漸展現出應有的能力。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習慣是培養的,優秀是訓練出來的

「我的小孩戴口罩後,不會咳嗽感冒了」「阮孫馬是,以前定定感冒請假,自從戴口罩了後,真少感冒。」婆婆、媽媽早上送小孩來幼兒園時,分享這些日子小孩身體的狀況,認同戴口罩的效益。 因著防疫解封,市政府的公文-防疫新生活: 勤洗手-注意洗手五時機: 吃東西前、照顧小孩前、看病前後、上廁所後、擤鼻涕後 量體溫-民眾出門前量體溫,發燒在家休息或就醫。 戴口罩 無法維持社交距離 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 民眾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 d.進入醫療院所及長照機構 服務業人員(臨櫃員、攤商、大眾運輸/計程車駕駛等) 民眾隨身攜帶口罩 探 病-醫院及長照機構採預約制 口罩存量-個人2週儲備量,不要囤積。 讓我們一起遵守政府的規定,過著解封後的防疫新生活。 幼兒園的小朋友彼此在互動中無法保持室內或室外的社交距離,因此目前仍要求要戴口罩來園,請家長務必配合。 有位爸爸說:他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求他戴口罩,已經習慣戴口罩了,沒戴時還會覺得怪怪的。習慣是培養的,正如優秀是訓練出來的一樣。想要有健康的身體,可是需要付出的。 孩子是需要教導更要訓練,不能隨心所欲,甚麼都不想做、不想付出。 每年五月下旬到六月中旬,幼兒園會舉辦中、英、台語故事分享會,除了訓練孩子的口語表達力外,還有上台的勇氣,這其實是不容易的。學習的步驟為~聽、說、讀、寫、算(做),小孩們聽了很多的故事,進入第二個說的步驟,讓他們有機會說說看,練習看看,挑戰自我,當然家長的陪伴、鼓勵就很重要了。 面對未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身處面試、口試愈來愈重要的潮流中, 世界各國領導人、國際一流大學校長都疾呼:「表達溝通能力是未來關鍵競爭力。」 台灣學生在口語表達上卻有四大病徵類型:沉默羔羊、火星人、裝可愛和驚弓之鳥。 優秀是訓練出來的。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好的口語表達,需要不斷練習!

好的口語表達,是清楚表達的能力,也是推銷自己的能力,更是敢於公開表達的自信與技巧! 你知道嗎?全球首富巴菲特在他年輕的時候,其實是個害羞、內向、結巴的年輕人。後來他決心去改善自己的這個弱點,就特地去上溝通表達的課程,因為他發覺到,一個人即使有好的點子、好的建議還不夠,還要別人能夠相信你,你才會成功!這也證明口語表達能力是可以訓練與學習的。 那該如何練習呢? 1.多說多進步-克服內心的恐懼,養成多開口的發言的習慣,不要害怕犯錯,害怕被批評,也別害怕跟人家說得不一樣,或是害怕講出來話題會不周延,畢竟那就是自己現在的樣子,接受現在的自己,嘗試著說出來,才有不斷改進的機會! 2.裝備內在-其實表達能力就等於這個人的思維、邏輯,甚至是EQ的能力,所以口語表達的訓練,也是腦力的訓練! 說出來的語句不完整、缺乏邏輯、不知所云,是會讓人聽得很辛苦的!若要說出來的話有內涵,就需要透過大量的閱讀,以及生活經驗的累積。 3.洞察人心-敢開口以及說話的材料都備齊了,最後要留意的就是「說對話」! 與人互動溝通時,要懂得察言觀色、有同理心、具備應對進退的智慧。 「說話」是為了表達自己,打動別人,無論說話的主題、目的是什麼,哪些話該說,哪些話又不該說,一定都要以聽者的需求與立場為出發點,這也是培養社交智慧、EQ的能力之一! 學習如何流暢、明確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順利與人溝通、分享、討論,甚至說服、影響別人,已經愈來愈重要了,而口語表達的能力,不能只看教學指南,或背標準答案,就像在學游泳一樣,必定要去實際不斷的練習,公開表達的自信也是可以被培養出來的!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培養孩子的表達力

台上的睿瑜態度從容,以著柔和又甜美的聲音,音量適中,順暢且自然的英文,述說著愛心樹的故事;此時,台下的小朋友們,雖然聽不懂,卻也能安靜不出聲的坐在椅子上,實在是令人好奇,此刻的他們,小腦袋瓜裡不知在想些甚麼? 為何大中小班小孩們的目光、焦點都能放在舞台上?也許是被柔和的聲音所吸引,也許是羨慕她為何能用英文說這麼流利的故事,也或許目光是在看一旁的道具;也有可能是現場沒有說話聲,自然的小孩就不敢出聲;不論是何種原因,總之,就是能靜下心坐在椅子上,安靜片刻,這樣的態度,對台上的小朋友而言,可是一種鼓勵與肯定的表現。 不過,想要別人的肯定與鼓勵,除了先天具備的條件外,後天的努力可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學習、不同能力的展現,男女表現也大不同。 參與分享的小孩,不論大中小,都是男多於女,女孩們除了聲音較輕柔外,表達能力也優於男生。 女生比男生表達力較好,其中一個原因是男女大腦的差異。據研究,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半球,一般認為左半球是理性腦,與口頭語言、語言描述、語法、概念、邏輯等有關;右半球是感性腦,與感覺、知覺、圖像、視覺、情緒等有關。但左右腦並不是分裂的,它們之間有一個聯繫的橋樑,叫胼胝體,完成左右腦信息的溝通和整合。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要處理的大大小小事務,通常需要感性、理性合力完成,所以左右腦要協同工作。 研究發現,女生的胼胝體體積比男生要大,導致女生左右腦之間互通性更強,情感、理性的整合能力更強,且女生的語言中樞所在腦區也大於男生,所以女生的口語能力、表達流暢性要優於男生,她們也更懂得把情緒通過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是天生的社交高手。而男生說話方式則更有邏輯和簡明扼要,表述過程中內容欠豐富,因此給人有口拙的印象。 雖然先天條件女生優於男生,但後天的努力、學習更是重要。 父母、師長們的身教與言教,是他們學習模仿的對象;肯定、鼓勵的言語,陪伴的支持,則是增強孩子們在學習路上信心最大的動力。 祝  闔家平安 健康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如何成為一個說故事高手

說故事,除了打發空堂時間,還有哪些用途呢?找到一個好的、適合的故事,學會適當的技巧,說故事,可以讓我們的教學便的更生動、更有內容、也更能引起小朋友的興趣。 技巧予方法另列如下: 一、肢體語言表達方式 (一)大動作的肢體語言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二)走下講台,走進孩子的座位,讓孩子的眼神隨著你的移動而移動,注意力也跟著你移動。 二、與聽眾的互動-讓聽眾「參與」故事的發展   說故事的時候不要只是單方面的「說」,應該將故事檢視一下,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讓聽眾「參與」,這樣可以讓聽眾保持對故事的興趣,也因為參與而讓他們對故事印象更深刻。 三、讓聽眾「看」見故事 當你要告訴他人你親身經驗的事情的時候,通常腦海中會浮現當時的景象;當時的空氣、味道、週遭的環境、聲音、事件發生的細節、動作等等,說給他人聽的時候,只是有條理的將剛才提到的這些東西敘述出來而已。 這樣的情況之下,聽眾可以感受到事件發生時的情境,因為你的敘述是「立體的」,除了時間及事件的過程之外還有環境的敘述,其實這就是一個成功的敘述、溝通,因為聽眾可以完全的與你「同步」,一起感受到你親身的經歷。我們說故事的時候就是要這樣,在你閱讀故事的同時,是否能先走進故事之中,想像、感受故事裡的氣息與場景。 四、營造戲劇張力 為了使聽(觀)眾保持興趣、想繼續聽(看)下去,想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或如何解決等。在說故事的時候必須掌握說的節奏,製造一點懸疑性。五、適當的聲調和語氣適當的聲調和語氣對故事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如何用適當的語氣去膠帶故事的起、承、轉、合,甚至故事的發展、主角的語氣,情節的交代等,都是一項重要的技巧;另外,將故事分段,每一段安排一個重要的情節,或是段與段銜接的部分用比較不同的語氣,可以維持孩子的注意力在故事本身,而不會覺得乏味,或是產生注意力轉移、疲乏等現象。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