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學習領域 – 身體動作與健康

孩子在學校受傷了怎麼辦?

週一信箱有封來自孩子親屬的信,寄件者表明是孩子的舅舅,這位舅舅說,孩子在園裡常常受傷,但老師不知情,是家長先發現孩子受傷,再問老師,老師才知道,但都不曉得受傷的原因。 園長收到信後立刻回覆,因為不知道是哪位孩子以及發生什麼事,受了什麼傷,因此請寄件者提供更多細節,例如哪一天受怎樣的傷,可惜尚未接獲回覆,詢問老師也不清楚家屬指的是那個事件。 孩子的安全是我們非常在意、也最重視的,除了各項設備的安全外,人為因素的安全議題更是不輕忽。 園長時常利用晨光集合時間,叮嚀小朋友在幼兒園裡有關走路、運動、飲食、上下樓梯、跑步等以及課室裡的安全,甚至在路上的交通安全,新聞報導的意外事故等事件;提醒小孩要負責把自己的身體保護好、照顧好,不要讓它受傷。 園長認為有必要趁此機會透過週報的分享,讓家長們理解幼兒園對於孩子受傷的處理方式和理念。 孩子來幼兒園時,老師都會先看小孩身上是否有瘀青或傷口,如果有,會立刻詢問家長,嚴重時則需通報教育局或相關單位。 孩子在園內,跌倒受傷,我們會根據意外傷害事故處理流程進行以及紀錄(嚴重者送醫)並通知家長。 以仁和而言,園內的動線規劃,都經過嚴謹的安全考量,小孩在幼兒園發生的意外事故受傷機率很低,多半是擦破皮、小傷、碰撞淤血等等。 當然老師有看護孩子的責任,不過孩子玩的時候,難免會碰撞受傷,如果孩子覺得沒有關係或沒有告訴老師,老師也很難知道,也不會沒理由的掀孩子的衣服檢查,不過如果家長或主要照護者,在孩子回家時發現有明顯受傷但老師沒有告知,務必立刻來電和老師、園長溝通。 都不受傷真的好嗎? 現今孩子是兩代人的心肝寶貝,父母家人照顧保護的很好,家長期待老師能像家裡四個大人照顧一個小孩的標準,盡量不要受傷,有的甚至小孩一有傷口就要求學校調監視器、投訴等,簡直把幼兒園和老師當成犯罪嫌疑犯,給老師和園所很大壓力。 園長曾聽說過,為了因應家長要求怕孩子受傷,有園所乾脆讓孩子盡量做靜態活動,連規定的大肌肉活動也簡單虛晃一下,都不要做小孩才不會受傷,也能乾乾淨淨回家;但這樣對孩子好嗎? 仁和辦學的核心理念-運動感覺智能,從動態活動中提升孩子腦細胞的成長與開發,重視孩子身體的健康與體能活動,不僅規定的大肌肉活動做好、做滿,每週還外加巡迴遊戲、游泳、跳箱、足球等,在豐富的體能活動課程下,孩子受點小傷幾乎是很難避免的;但只要不嚴重,受傷並不一定是壞事。 從受傷中學習才能成長 小孩回到家,身上有小傷,其實是很好的教育機會,例如可以先詢問小孩今天好玩嗎?開心嗎?然後用聊天的語氣問(千萬不要用指責的方式,引起孩子防衛心不願分享),這裡(指受傷處)發生什麼事?為什麼會發生?如果再一次,那你會怎麼做會更好? 透過親子之間針對受傷事件的回顧,不僅能訓練孩子的記憶力溝通力,還能教導孩子如何理解環境發現危險保護自己,以及最重要的,採取行動的能力。 孩子總有一天會脫離家庭的保護,在幼兒園相對安全的環境受傷學習成長的孩子,以後遇到挫折或傷害時,才會有能力理解環境應對處理,保護自己和家人,這些能力不是學會ABC或ㄅㄆㄇ那麼簡單唸書就有,只能是孩子透過不斷體驗接受挫折,並從事件中回顧學習,雖然辛苦,卻會是伴隨孩子一生的寶藏。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水的第一步

有一句氣象俚語:未吃五月粽,破裘不敢放。意指還沒到端午吃粽子前,還先不要收冬衣和棉被。這句話甘有道理?明明國曆的五月就已經熱到爆,為什麼要這麼晚,到端午才收棉被冬衣,這樣的說法需要從氣象統計或科學的角度才能理解。 在充滿粽香的端午節的到來,我們也不免俗的進行節慶活動-划龍船和立蛋,講述端午的故事,讓孩子感受節日所帶來的意義。端午來臨進入炎熱的夏天,也正是擁抱水的季節,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泳課,將在下週三開始囉! 對仁和多數小朋友而言,人生的第一次與水親密接觸,就是從仁和的游泳池開始。 仁和的幼兒專用游泳池 這座「幼兒專用游泳池」和其他地方的不太一樣,這是創辦人洪南海先生,為了讓第一次接觸游泳的幼兒,能在最自在且安全的環境下熟悉水,為孩子們量身設計的。泳池的水深是經過特別考量,循序漸進地從淺到深,30- 55公分。 這樣的深度,即使是年紀較小的孩子,也能輕鬆在泳池中站起來,降低對水的恐懼感。在最淺處,設計了可以讓孩子們安心坐下的小階梯,較深處則有不鏽鋼圓形旋轉扶手,孩子們可以抓著扶手站立,或者用來練習踢水,幫助他們逐步適應在水中的感覺。 循序漸進的親水體驗-事實上,大多數的孩子天生就喜歡玩水,他們只是需要一個安全且友善的環境來循序漸進地熟悉水性。 因此,仁和游泳課的目的並非像傳統游泳班那樣,期待孩子短時間內學會標準泳姿,而是希望孩子能熟悉水、親近水,在水中也能培養安全感,了解一些基本的戲水與漂浮動作。當然,最重要最重要的還是讓他們享受玩水的樂趣! 泳池一年用的時間不多,所佔空間又大,不過卻是符合創園的核心教育理念-運動感覺智能,因此即使維護不易,游泳課從未間斷。就像孩子們在寬敞的草場上盡情奔跑、挑戰跳箱、騎三輪車或進行各種體能活動一樣,游泳也能幫助小孩發展肌力、提升協調性與身體反應的能力。 不同的運動樂趣 運動不僅能發展孩子的體能,也能促進智能發展,而在水中, 更能感受與陸地上完全不一樣的活動樂趣。 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美麗島嶼,越來越多人喜歡水上活動。 我們希望透過游泳課程,讓孩子們從小就能享受玩水的樂趣,與水建立一份正向、愉快的關係,培養孩子對親水的美好體驗。 為了不讓孩子錯過快樂的玩水時光,請務必記得在游泳課當天,讓孩子攜帶泳衣等必備用品。每次上課,總有少數孩子忘記帶,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同學快樂玩水,實在太可惜了。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哇!建築」

教學主題:「哇!建築」 「我是一個小小建築工人,戴上我的安全帽,砌上一塊、兩塊、三塊四塊磚,我要蓋一座漂亮的大房子,蓋一座漂亮的大房子。」一首旋律簡單、淺顯易懂的歌詞,孩子們很快就朗朗上口,一面哼著歌,一面動手玩積木,堆疊著他們夢想中的房子。 本月教學主題 「哇!建築」,小孩們很感興趣,對建築的課題他們並不陌生,因為在居住的生活環境中,建築物處處可見,有新建中的大樓,透天厝、別墅、新的舊的房子到處林立…,還有許多正在改建中的房子。    環伺仁和幼兒園四周,前後左右目前就有四間舊屋正在進行改建工程。此起彼落的敲打聲,著實感到刺耳不舒服、心煩。想想幼兒園也會有整修工程的時候,大家就彼此體諒。 老師也趁機帶小朋友前往改建中的房子參觀。期待舊屋翻新後的新生命,讓社區的居住環境更舒適、美好。 春季旅遊:史博館 四月24日週四的春季旅遊-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又是一趟知性之旅,充滿了感恩的旅遊。在決定地點的同時,考量的就是和建築有關的課題之連結,和提供資源的豐富性與教育價值。幾經評估,這個以台灣這塊土地所發生的歷史沿革為核心的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雀屏中選。 博物館是一座不同於一般的建築,以「渡海」、「鯤鯓」、「雲牆」、「融合」四個與臺灣意象相關的概念為設計核心,讓孩子們欣賞不同的建築所呈現的特色;除了建築物外觀,還有內部的設計、空間的規劃、展廳所呈現的擺設等,讓孩子們從參觀置身其中,體會建築的美學。透過參觀,體驗、操作、影片介紹等,增長見聞、開闊視野。 本週積木創作主題:台灣歷史博物館、 我是一個小小建築工人… 幼兒園這兩年添購了許多木頭積木,名為單位積木,同時並添購置物箱與烏龜車,置放在活動室的角落,方便移動與使用。每週五晨光時間小朋友齊聚一堂,分四組進行,共同討論設計的主題,分工合作、動手動腦玩設計,小小的腦袋創意無限,設計出來的作品往往令人驚艷。同時也訓練小朋友的表達能力。

繼續閱讀 »

幼兒園教育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

幼兒園是孩子離開家庭,步入團體生活的第一站 因為孩子還處於很依賴父母、很需要保護的時候,要踏入一個新的團體生活又沒有爸媽的情況下,對於在這麽小年紀的孩子來說,是一件十分難適應的事情。但爸媽送小孩去上幼兒園的原因有很多,譬如:雙薪家庭,父母都要工作,沒空照顧小孩;或是父母希望小孩可以學習獨立,學習團體生活等。不管我們的原因是什麽,最重要的還是希望小孩可以快樂的成長。 幼兒園教育,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 幼兒園教育,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2016年美國經濟學家研究顯示,小孩幼年時期的校園生活會影響他們長大後的收入增長、婚姻生活、以及生活態度和行為。美國多所名校持續追蹤700多位孩子20多年(從他們的幼兒園時期到25歲以後)。 研究發現,孩子們在幼兒園所學習到的社交技巧和經驗,對於未來20年後的他們有著深遠的影響。孩童時期人際關係就表現相對出色的孩子,至25歲時無論是在人際關係上還是工作上,相較於比孩童時期社交能力較不足的孩子表現得更好;除了更能夠在25歲以前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得到一份全職工作,擁有存款買房,也更有心且更能以適當關懷的方式幫助他人。 不少研究都顯示,幫助孩子學習良好的情緒控管和社交技巧,能夠使他們在未來更能有健康的人生狀態。因此,決定上學後,爸爸媽媽如何幫孩子做準備是很重要的幼兒園教育不僅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更將是幫助孩子飛向更寬廣世界的力量,父母應在判斷該不該讓孩子上幼兒園時,進行各種不同的考量,才不會道聽塗說,事後後悔選擇不是最適合自己孩子的,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 讓孩子喜歡運動、養成運動習慣 運動能夠訓練肌力及身體反應能力,提升自我免疫力,也能促進多巴胺(Dopamine)的分泌,而多巴胺是影響孩子情緒與專注力的重要元素。運動機會較少的孩子,肌力及身體反應能力較弱,或缺乏自我控制與自我保護的能力,當遇到跌倒、衝撞或意外發生時,較無法運用身體的力量及反應支撐,受傷的程度往往比起有運動機會的孩子更為嚴重。因此每天能有戶外體能活動,是非常重要。 讓孩子擁有能帶著走、一輩子受用的能力 我們期望養出什麼樣的小孩?試想如果這個孩子,雖然年齡上逐步成長,但無法照顧自己,因鮮少承擔責任而不敢負責、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團體互動,更不善於處理自己的情緒,過於自我中心,覺得一切是他人的錯,這樣的孩子即使學習成就佳,但是爸媽會不會擔心他/她的社會生活能力? 憂心於未來與他人無法相處?我們期許孩子能夠具備挫折忍受力,帶著我們培養他們的能力,不只面對小學,在未來面對中學、搬家、轉學、大學、就職、轉換跑道等等都能帶著走、一輩子受用的能力,而這些正是許多幼兒園每天正在做的事! 重要人生階段,都能從容面對。在幼兒園裡,我們培養的是孩子。

繼續閱讀 »

連假也是學習獨立思考的好機會

時間真的過得很快,每半年一次的牙齒塗氟就在週四進行,藉著塗氟的日子,與合作多年美加美學診所的呂醫師、林醫師見面,知道又過了半年,彼此問安,可也是件幸福又快樂的事,就連醫生媽也來關心,醫生媽說~仁和辦學,始終如一,讓身為家長的我們很放心。 醫師親切、仔細、用心且耐心的為小孩們服務,小朋友依序一班班、一個個輪流著,張口讓醫師為他們的牙齒塗氟、把關,塗氟活動進行超順利的,連幼班小孩也能主動張口接受檢查;醫師用心的準備小禮物送給每位參與塗氟與口腔檢查的小朋友。  接著進行衛教宣導,呂醫師特別以AI生成製作仁和幼兒園牙齒小英雄影片,介紹牙齒保健的相關課題~有乳牙有幾顆?多久要檢查牙齒?正確刷牙的方法?甚麼是蛀牙?乳牙和恆牙?…..答對的小朋友可以領到一份小禮物。 連假也是學習獨立思考的好機會 週五過後,接著又是週休二日,不知道小孩們的例假日是怎麼過的?還有連休三日以上的假期?問~放假都在做甚麼?答~去阿媽家、到公園、百貨公司、圖書館…. ~四月初兒童、清明連假,加上運動會補假,共五天的假期,原以為連假五天大家應該很高興才是,沒想到卻有不同的反應。 家長尤其是長輩,因為連假,必須照顧孩子好幾天,小孩精力旺盛,整天跑跑跳跳的,照顧者實在吃不消,體力也透支,心裡頓時佩服起幼兒園老師了。 網路上也看到類似的問題,有幼教老師分享,班上小孩家長,因為連假,孩子在家裡無聊,吵著要去幼兒園,媽媽傳訊息給老師,問老師假期間若沒有特別的安排,媽媽願意花錢請老師陪小孩玩,老師的回答是沒辦法哦! 連假,孩子的反應通常兩極化,有的孩子覺得在家太無聊了,想到學校:有的是連假期間放飛自我,平常家長不讓做的事,例如看電視、玩手機,因為連假的關係,爸媽只好讓孩子沒限制的玩,這種一旦恢復正常上課後,又得花時間去調整。其實上述兩種狀況都是反映出平常孩子可能沒有自己的想法或喜好,只是照著爸媽、師長的安排,才會在沒有他人規劃的時候,不知道要做甚麼。 讓孩子自己選擇 對幼兒來說,規劃可能比較難,但可以從發展喜好來作選擇,培養基本的獨立思考,可以問小孩,最想做的是什麼?畫畫、美勞、到公園運動或看書…,盡量讓小朋友自己做選擇。 一旦做了選擇,若有兩天的連假,可以再問~第二天想做什麼呢?孩子也會開始思考,我最喜歡什麼,想做什麼,慢慢再細問,上午或下午,需準備什麼工具或材料?如畫畫需要圖畫紙和色筆,家裡有嗎? 這樣的過程可以慢慢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而且也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以及事先準備的好習慣。 連假對家長來說可能是額外的工作,不過只要培養,多數孩子都能從中建立「自己也有能力安排生活」的信心,隨著時間,慢慢展現出更多主動與想法。而這些從生活中萌芽的獨立能力,會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養分之一。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幫孩子學習自我保暖

進入春天早晚氣候變化大,生病請假的孩子依然有,以台灣有句俗語說,囡仔人尻川三斗火,意思是孩子屁股下好像有火一樣,體溫較高,但是保暖還是很重要,有時候孩子因為感覺熱而不注意保暖,反而吹到風就容易感冒。   幼兒園的孩子如何穿搭保暖?  一般而言,來到幼兒園的孩子活動會比家裡多,尤其是仁和有各式各樣的體能活動、遊戲、沙場等等,因此孩子需要適合活動的衣物,寬鬆的似乎較適合。 我們都聽過所謂的洋蔥式穿法,意思就是天氣冷的時候,不要只靠一件厚重衣服保暖,而是用多層衣服來調節。 像現在早晚氣候溫差大,以3層衣服比較適合,內層以寬鬆透氣內衣或現在流行的排汗保暖衣為主,中間層可以搭配適合活動的薄長袖T恤/套頭衫,外層則主要為防風保暖外套。這種穿法,足以面對多變的天氣,且孩子活動時也不會不方便,只要脫下外套就能進行。  頭部/頸部保暖 頭部/頸部保暖比較容易被家長忽視,園長發現,特別是以機車接送孩子的狀況下,有時候天氣較冷容易吹風,在趕著上下學時,很容易忽視;因此在選購外套時,可以選擇有保護頸部的,有的外套設計把領子拉出來就可以擋風,很方便,天氣更冷的時候也可以考慮讓孩子帶保暖帽來學校;此外也務必在接送孩子時帶口罩,沒有帶口罩騎車直接吹風也常常是導致感冒的原因。  慢慢來 比較快 – 幫孩子學習自我保暖 孩子體溫一般較高,活動又多,因此即使氣溫低,但一活動也可能立刻滿頭大汗,又忙著玩,有時候玩到忘記,內衣溼答答;老師看到就會提醒,不過,沒辦法時刻注意到每個小孩,SO~教導小孩如何穿、脫衣服、學習自我保暖調節就很重要了。 在家裡可以先引導孩子感受到環境天氣的變化,例如起床準備穿衣前問孩子,今天天氣是冷還是熱,冷該怎麼穿,熱該怎麼穿?今天有甚麼活動?穿什麼衣服較適合?盡量以引導的方式,讓孩子自己思考因應氣溫變化,該穿什麼衣服;多數孩子只要以此方式教導,一段時間就會學到自己選擇穿衣服。 有些家長懶得教導,就會直接幫孩子穿上衣服,這樣雖然一開始比較快,但孩子少了學習的機會,天氣和衣服的關係,與思考因應環境變化的學習過程,當孩子習慣被要求、被告知後,事事仰賴父母師長決定,反而往後學習上會更慢。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衛生檢查與宣導

週一衛生所人員來園訪視有關衛生保健方面的檢查,項目包括:活動環境、飲食安全、衛生保健、腸病毒防治等。衛生所人員逐項仔細檢視,毫不含糊。 為了保護孩子們的健康,園內平時自我督促,確保每個項目執行到位,並希望家長能全力配合,一起守護孩子的健康。 檢查項目 活動環境 每學期至少實施一次全園環境消毒。 教室桌面平均照度至少500 Lux,不得高於750 Lux。 每名幼兒均有獨立、通風透氣的棉被收納空間,且至少每二週清洗一次棉被。 飲食安全 公布當月餐點表並告知家長。 餐點至少留樣200公克,標明日期與餐次,保存於7℃以下48小時。 冷凍設備應保持-18℃以下,冷藏設備應保持7℃以下。 點心與正餐供應時間應間隔至少二小時。 幼兒使用之餐具不得為塑膠或美耐皿材質。 廚房出入口應設病媒防治措施(如紗網),且無損壞。 食品製備設備應保持清潔。 食品從業人員需每年進行一次健康檢查。 衛生保健 盥洗室(含廁所)應保持通風良好,無積水。 盥洗室(含廁所)應有隔間設計。 建立託藥措施並告知家長,餵藥紀錄完整。 訂有緊急事件處理機制。 腸病毒防治檢查項目 A. 洗手環境與行為 洗手台數量與肥皂 擦手紙或手帕 洗手台高度 洗手的正確步驟 洗手的正確時機 B. 衛教宣導 宣導幼童與家長正確腸病毒防治知識及「生病不上學」概念。 教育幼童落實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 張貼腸病毒防治相關宣導資料。 C. 環境清潔與消毒 使用有效消毒藥品,正確配置500ppm漂白水。 定期進行環境清潔與重點消毒,並製作清潔消毒紀錄。 D. 防疫機制 每日關注幼童健康狀況,建立健康監視紀錄。 瞭解縣市腸病毒疫情通報與停課機制,並依循運作。 依據「教托育人員腸病毒防治手冊」,落實機構內防疫工作。 配合縣市政府督導查核,提供相關衛教、健康監視及清消紀錄。 祝 假日愉快,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一群孩子在戶外活動區域玩彩虹傘氣球遊戲,周圍有老師指導。

幼兒體能好有何益處?

本週最令人振奮、舉國歡騰的大好消息是台灣棒球隊在日本東京巨蛋,戰勝地主國日本隊,終止了日本國際賽事27連勝,在世界12強棒球賽,奪下史上第一座世界冠軍獎盃,更是隊史上首次拿下三大賽冠軍得主,是值得全體國人一同慶賀的事。 雖然一開始各界都不看好中華隊,但對上韓國、美國、日本等傳統強隊都能有突出表現,難得拿下少數的國際賽冠軍,讓Team Taiwan被世界看見,為台灣棒球締造新的歷史,讓無數球迷流下眼淚。 從賽前不被各界看好,受盡各種冷嘲熱諷,在一場場比賽中證明自己的實力,寫下一個美好又勵志的故事,讓全台球迷至今仍沉浸在深深的感動之中。 沒有不可能的事,只有不夠努力的心。 這次代表隊的球員都很年輕,如投手林昱珉今年才21歲,不過已經在美國打球,真是英雄出少年,非常了不起,這批新生代的選手能在本次大賽中奪冠,也反映了這十幾年來我們社會越來越重視體育,新一代的孩子體能被提升,讓更多優秀人才進入體壇,在世界運動賽事上發光發熱。 幼兒體能觀念轉變 仁和從創園以來就很重視體育,以運動感覺智能為辦學理念,除了有豐富的體能設備外,還有草場、甚至游泳池,平常安排許多的體能活動,有跳箱、氣球傘、巡迴體能遊戲等大肌肉活動,在當年台灣社會仍然有著傳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和其他幼兒園相比是有點另類。 不過時代在變,觀念也在變,現在台灣社會看見體能的重要性,特別是已經理解幼兒體能對學齡前幼兒發展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六大學習領域 No 1 – 身體動作與健康 幼教的發展史上,自101年幼托整合後發布「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歷經四年研修後,於105年12月1日修正發布為「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簡稱課綱),並自106年8月1日起生效。 課綱由「幼兒的發展」和「社會文化的期待」出發,區分為身體動作與健康、認知、語文、社會、情緒和美感六大領域,以建構社會文化中之「孩童圖 像」,期能培養幼兒擁有覺知辨識、表達溝通、關懷合作、推理賞析、 想像創造及自主管理等六大核心素養。 在實施準則中明定,幼兒園必須每天安排至少有三十分鐘的大肌肉活動,這些規定對許多幼兒園而言是新增的規定,不過對仁和來說,就是數十年的日常活動而已,我們給孩子的活動空間和時間,早就遠超過教育部的最低規定。  幼兒體能好有何益處? 也許有爸媽會問,孩子體能好有何益處?是不是該多學點注音、英文、寫字或者九九乘法?這些不是不重要,不過對幼兒而言,這些知識並不是幼兒發展的基礎。 創辦人洪南海先生著作「幼兒體能遊戲500例」一書中提到,二至六歲是人體發展的黃金時期,這時期的多樣及重複性的體能練習,可以大量刺激孩子的神經發展。  培養幼兒體能絕對不是意味著要孩子走體育這條路,在眾多校友中的確有人是職業棒球選手,但更重要的是,體能活動可以奠定孩子的整體發展基礎,透過一些基本體能和動作,也可以辨別出孩子是否有發展遲緩的現象。 四肢發達 頭腦更靈活 過去有人說「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這句話可是錯大了,是錯誤的迷思,有運動的人頭腦才會好。因為手腳是外在的頭腦,頭腦靈活的人,四肢也會發達。 在進行大肌肉活動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碰撞,導致瘀青、小傷或弄髒衣服,家長可千萬不要責怪孩子或責難老師,父母長輩應該開心才是,因為孩子在玩當中學習,學習如何讓自己成功、快樂,為明日做最好的準備。 祝 假日愉快 闔家平安 Mandy

繼續閱讀 »

預防流感

春夏秋冬四季循環,時序又再次迎來季節的轉換期,進入秋冬的天氣,早晚氣溫明顯轉涼,沒有了夏天的炎熱,氣候宜人、天氣涼爽,當人們感到舒適時,一些病毒也跟著來報到。 目前正在流行的病毒有四種-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腸病毒、腺病毒。 天氣轉涼,醫院診所看病的人也陸續多了起來,預防流感就很重要了;流感疫苗每年根據病毒變異都不一樣,接種後需兩週才產生保護力,台灣的流感季大約從冬天延續到春天,因此提前施打疫苗做預防更顯關鍵。 流感疫苗防流感 衛生機關在每年八月中旬來函調查,是否有意願讓小朋友在園所接受流感疫苗的注射?這項服務仁和已行之多年,雖然增加了一些瑣碎的工作和須負的責任。 今年流感疫苗施打在11/11週一進行,依然是由侯世婷小兒科診所來園服務,與診所合作多年,彼此已有很好的默契。 少數小孩家長已經提前帶去施打,不過仍有一半以上的家長選擇讓孩子在幼兒園施打,相信園所的安排,省時又不費力。 當日進行流程每個環節都不馬虎,先核對健保卡,兒童健康手冊,還有醫師把關,過關後才可注射。 特別安排五歲的大哥哥、大姊姊先進行施打,經驗認為哥哥姐姐較勇敢、不害怕,沒想到第一個施打的哥哥是害怕一族,哭叫得很大聲,也影響後面小孩的情緒;而排在最後的甜甜家小孩,未滿三歲由老師抱著施打大腿,當針扎下那一霎那沒感覺,抽出來時才大哭幾聲,一旁的醫師看著他們,直呼好可愛、好勇敢,沒有拳打腳踢的,也稱讚老師好有耐心、好專業。 學齡前幼兒為流感重症高危險族群 根據疾病管制署的宣導資料,學齡前幼兒為流感重症高危險族群,感染後有10%至50%會併發中耳炎,併發重症以肺炎為主,且腦炎、橫貫性脊髓炎、多發性神經炎GBS等神經系統併發症機率比成年人高。 且由於孩子之間人際接觸更頻繁,因此流感傳播比大人更快,因此很有必要幫孩子施打流感疫苗以防萬一,其實家裡有了孩子,最好家裡大人也一併施打流感疫苗,別讓病毒有破口入侵。 醫師第一次來仁和,結束離開園長送他到門口時,醫師告訴園長,他不知道巷子裡有這麼大的園所,一踏入校園感覺就很舒服,像一間小型的學校。 醫師的觀察果然仔細,其實孩子天性就是愛奔跑玩耍,有寬闊安全的環境讓孩子能自在發展,能自在發展的孩子情緒更穩定、心胸更開闊;孩子過多待在狹小的空間,會產生壓抑的心理,這也是當初仁和創設時保留許多空間的目的。 祝 假日愉快 闔家平安 Mandy

繼續閱讀 »

感冒、流感、類流感有什麼不同?

感冒、流感、類流感分不清楚?感冒是發生在鼻腔、喉嚨的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類流感則是指任何病毒造成和流感一樣嚴重的症狀。 感冒 (common cold)指發生在鼻腔、喉嚨的上呼吸道感染。 引起感冒的病毒多達數百種。症狀以咳嗽、打噴嚏、鼻塞、流鼻水為主,不一定會發燒。大多數人感冒會在1~2週內痊癒。 流感 (flu or influenza)則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流感,病毒有A、B、C三型,其中以A型流感所引起的病症最為嚴重、 B型次之,C型流感的症狀較輕微。 每年疫情從11月下旬開始升溫,接著在年底到隔年年初達到高峰,持續至農曆春節,在二、三月後趨於平緩。 流感病毒主要藉由咳嗽、打噴嚏等飛沫傳染方式,將病毒傳播給周圍的人,亦可能因手摸到沾有流感病毒的桌子、門把、電梯按鈕,再觸摸自己的口、鼻而感染。 流感病毒在人體內的潛伏期約1~2天,初期症狀以發冷、發熱、頭痛、乾咳為主,接著出現高燒、全身肌肉痠痛、疲倦、厭食、流鼻水、喉嚨痛及咳嗽等,發燒的情況可能持續2~3天,痊癒約需1~3週的時間。 由於A、B型流感在感染人體後,特別是感染抵抗力較弱的老人,或是患有心臟病、慢性肺病的病患,常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比方中耳炎、鼻竇炎、腦炎、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等,甚至造成死亡,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高危險族群,應接種流感疫苗。 類流感 則是指任何病毒如果造成和流感一樣嚴重的症狀,若不能證明是流感病毒(比方病毒培養)引起,可以稱為類流感(與流感類似的意思)。台灣家庭醫學會指出,流感流行期,類流感七成以上是流感病毒所致。 如果出現流感症狀(如高燒、全身肌肉痠痛、)應儘速求醫,在症狀出現48小時內服用抗病毒藥物,不但可以縮短病程1~2天,還有助於預防嚴重併發症。 因此疾病管制局網站指出,醫師遇到類流感患者,應提高警覺,特別是有慢性病史、出現危險徵兆(呼吸短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或低血壓),或經醫師評估需及時用藥之孕婦或過度肥胖之類流感患者,及早給予抗病毒藥劑,以減少重症及死亡。 是感冒、還是流感?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