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親子教養

光輝十月,光輝從何而來!

就我印象所及,從小學、國中、高中到大學, 似乎沒有懷疑過十月是光輝的,為什麼光輝,一時也難以回答; 是要訴諸民族情感,還是要理性看待光輝十月被塑造的過程。 日曆上印著雙十節,也有印國慶日,反正就是放假的日子, 我來到名間鄉靠近濁水車站附近,看到幅布條; 署名是國民黨南投縣黨部。 但除此之外,街頭甚少看到祝賀的標語、看板或布條。 國慶日,是國家的生日,在這國家認同仍有歧異的島嶼,有人升起台灣國的國旗。 以往,十月之所以光輝,對學生而言,就是放假超多的。 10月10日國慶日、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與10月31日的蔣介石生日(以前要恭稱為總統 蔣公華誕,死了之後,又稱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 台灣光復節,還有一首台灣光復歌(歌詞忘了,其中有句是:光復歌兒大家唱), 光復節前,學校的音樂課會教唱。 光復嗎?有人稱終戰紀念日,就歷史意義而言,就是日本在台北市中山堂台灣統治者遞降書的日子)。 如果,當時台灣由美國託管,最後住民自決而獨立;又或許,台灣成為美國的一州,現在會如何? 歷史無法倒流,但台灣就是台灣,台灣的主權主體是所有的住民,不是任何一黨一派, 台灣的前途與命運,要由全體台灣人決定,說來簡單的道理,卻是紛擾許久, 更成為族群與意識型態對立的爭議。

繼續閱讀 »

地震發生時你該做什麼?

破解關鍵點:地震發生時,該如何保護自己? 「因地制宜」、「保護頭部」是最重要的準則,無論是躲哪邊,一定 是要以堅固的物體為保護,唯有保護頭部,沒有失去意識,被救援的 機率才會提升。 躲桌底或桌旁都有人說 消防隊員:保護頭部最重要。只要網路估狗一下,「地震發生時該如何逃生?」、「地震保命 術」、「地震正確逃生知識」的一堆文章馬上如雪片般出現,但看了這麼多,地震發生時真的知道該如何保命嗎? 不如閃開點,讓專業的來吧。 消防隊員表示,地震發生時,還是建議躲在桌底下或是堅固的物體旁,保護頭部為第一優先。不過網路上有許多文章分享,地震發生時不要躲桌底,要躲桌旁,不然桌子被壓垮時,底下的人也跟著扁了,關於這個說法,消防隊員是怎麼看的呢? 「那你怎麼確定東西是砸到桌子,而不是砸到躲在桌子旁的你呢?」消防隊員這樣說道。隊員表示,地震發生時,東西到底會怎麼倒,根本沒人可以預測,如果說因為害怕被壓扁,所以先躲在桌子旁,看桌子有沒有被壓壞,再決定要不要躲進去,這根本是神預測啊! 那所謂的「黃金三角」呢?這個理論(當建築物倒塌撞擊在物體或家具上時,靠近它們的下方會留出一個空間)很夯沒錯,不過,目前這個理論正反意見都有,消防隊員認為,還是用最實際的方法,躲在桌底或是堅固物的下方,抓緊桌腳,保護好頭部,就是最好的保命方法。 消防署建議躲桌底或主要柱子旁 在消防署官網上也有說明,「地震發生時,立即躲在桌子下抓住桌腳或蹲在柱子旁,並保護頭部,以防燈具、吊扇…等懸吊物或玻璃、雜物掉落。」 大家真的不要覺得約翰走鹿煩,整篇下來好像都只是在講保護頭部,這樣就想領500啊! 約翰走鹿真的沒有領500,真的是因為地震發生時,就連消防隊員都無法預測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他們只能以自身的經驗來說,保護頭部以及因地制宜的躲避是最能保護自己的方法。 想想花盆、磁磚~地震發生時,戶外沒有比較安全! 另外,消防隊員也提醒,地震發生時並不一定要逃到戶外,戶外也是 很危險滴~想想磁磚、想想花盆,其實仔細想想,戶外會掉落的東西也真的是不少,消防隊員建議,如果房屋結構安全,待在室內將門打開即可,如果房子都快塌了,不用想了,快往外逃吧! 喔對了,地震發生時,關火關電很重要沒錯,不過也請視現場情況做出判斷,別房子都已經要倒了,還在那邊關火斷電的,拜託不要那無腦,逃命要緊。 除此之外,家裡準備個地震包以備不時之需也是必要的,至於要準備 哪些東西呢?大家可以參臺灣抗震網裡的宣導,基本上水、糧食以及 手電筒是一定要的,至於還要準備哪些,就去瞧一下了。 【地震發生時你該做什麼】 地震發生時請記得口訣:趴下、掩護、穩住 (Drop, Cover, Hold)不要再迷信錯誤的黃金三角理論,在穩固的桌子底下趴好,並抓穩桌腳,才能夠最大化生存機率!

繼續閱讀 »

兒童滑步車、滑板車幾歲可以玩

專家:有這些狀況的孩子不適合,小心內八、長短腳! 當小孩度過學走階段,很多父母就會開始物色滑步車、滑板車給小孩騎,為未來學騎腳踏車做準備。除了讓小孩感受速度的快感,滑步車、滑板車還有什麼優點跟需要注意的事情呢?妞編輯也特地邀請了安美診所的李文瑋職能治療師分析給你聽。滑步車最大的優點就是速度快(笑),能給孩子充足的前庭系統滿足,減少躁動的情形。當小孩的前庭系統若是沒有接受足夠的刺激,就會發生以下情景:「孩子常常衝來衝去、撞來撞去、或是搖頭晃腦,在沙發上跳上跳下,做些很危險的事情」,這些都是因為前庭系統沒有被滿足。 另外孩子在兩腳滑動滑步車的時候,就可以訓練平衡能力:左偏了一點身體就要向右側倒,左腳ㄍㄧㄥ住、右偏了身體就要向左倒,在滑動的時候練習平衡,同時下肢的能力也會提升;還有另一個優點就是因為滑步車的速度相對較快,所以也會訓練到小孩的反應能力:看到障礙物是否能及時轉彎、煞車……等等。 滑板車除了同樣有刺激前庭系統的功能(速度快)、反應能力以外,還有個獨特的優點是能夠訓練小孩的「單腳平衡」:當小孩用單腳滑動的時候,踏在滑板車上的支撐腳是否能維持平衡,也算是另類的平衡訓練。 當小孩能夠順暢自如的使用滑步車、滑板車,就可以漸漸訓練小孩騎腳踏車啦~對李文瑋職能治療師而言,腳踏車的評價可是很高呢!因為騎腳踏車對孩子而言可以訓練到更多功能發展:協調性、重心轉移、平衡、肌肉力量……在踩踏板的時候也不會有內八或外八的姿勢。不過李文瑋職能治療師還是強調:「這些物品設備對孩子而言都只是『玩具』,使用不當、使用時間過久都還會有壞處,最重要的還是要提供孩子多元的刺激環境喔~」

繼續閱讀 »

運動有助免疫力!

培養孩子運動習慣就從現在開始! 小兒科提醒三個原則,讓孩子動的健康,有效增強免疫力! 美國知名保健媒體《預防》(Prevention)雜誌報導,研究指出每天運動三○~四五分鐘,每週五天,持續十二週後,免疫細胞數目會增加,抵抗力也相對增加。周怡宏小兒科診所醫師周怡宏強調,免疫細胞會老化凋亡,需要靠規律運動及適度的休息以新陳代謝,健全免疫功能。 帶孩子運動,專家提醒三個原則: 1、運動要有效,首重規律的習慣: 周怡宏表示,研究證明,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孩子,白血球的動員、吞噬及殺菌能力明顯增強。例如,每天健走三十分鐘就是很好的運動。運動要達到促進健康的效果,一定要每天、持續的進行。《運動健身的科學原理》一書提及,運動是一種「身體不斷破壞又不斷建設的結果」,身體的細胞,運動後會「委靡」,休息後又會「強壯」。每天運動、休息,透過規律的循環,細胞會日漸精實。相對的,動一天、休息六天,當天被強化的細胞其實又回到沒運動前的狀態,下回運動又必須從零開始。 2、運動要持之以恆,最好從小開始: 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系副教授黃永寬說,孩子運動習慣的培養有其階段性。年幼時透過遊戲讓孩子感受運動的樂趣,再依孩子興趣選擇一種運動,如游泳、足球、籃球……,規律性的練習技巧,而非由家長先幫孩子選好一種運動類型,一味進行技巧性的練習,反而會打壞孩子對運動的興趣。 3、過度劇烈運動對身體不利: 太過激烈或時間超過一小時的運動,身體反而會製造一些荷爾蒙,抑制免疫系統的活動。周怡宏表示,美國研究報告指出,經常從事激烈運動的運動員,免疫力指標反而下降。動物實驗上,劇烈運動的猴子比較容易感染小兒麻痺。

繼續閱讀 »

111學年度第一學期各級學校開學防疫措施

高中以下各級學校111學年度第一學期將於8月30日開學,因應開學防疫準備,教育部函請環保署協調縣市政府環保局針對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含幼兒園)等校園環境,以及周邊公共空間與設施進行環境清潔消毒,並請各級學校(含幼兒園)盤整學校口罩、快篩試劑、額溫槍、消毒酒精等備用物資,開學後學期間每週配送80萬劑次快篩試劑,各級學校(含幼兒園)安全庫存量自30%調升至50%,以為因應。 教育部表示,經與中央流行指揮中心就開學相關防疫規定進行討論研處,於兼顧疫情、學生受教權益與家長照顧負擔,實施校園防疫新制,說明如下: 有關高中以下含幼兒園,自111年9月12日起實施校園防疫新制 一、針對確診或快篩陽性個案,實施7天居家照護,期滿無症狀可入校上課。 二、針對確診者(及快篩陽性個案)的同班同學及教師,學校提供1劑快篩試劑,快篩陰性無症狀者可上課,如有症狀應儘速就醫。 三、針對與確診者(及快篩陽性個案)摘下口罩共同活動15分鐘以上(如社團活動等),學校提供1劑快篩試劑,快篩陰性無症狀可上課,如有症狀應儘速就醫。 四、9月11日(含)前依現行規定調整授課方式者,依學校原規定辦理;9月12日起發生之個案即適用新制。 教育部重申,高中以下各級學校含幼兒園開學後仍持續落實入校前量測體溫、「生病不上班,不入校(園)」原則,及各環境空間場域定期清潔消毒等措施,教育部也籲請各級學校教職員工及學生儘速完成指揮中心建議的疫苗接種劑次。

繼續閱讀 »

台灣80%嬰幼兒睡眠不足!

2020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題是「更好的睡眠,更優質的生活,更美好的地球」,人們不斷地想運用高科技追求更好的品質睡眠,因此開發出琳瑯滿目的睡眠商品,像是創造適合睡眠的共振頻率環境、製造引導慢波睡眠出現的磁場環境、利用遠紅外線促進睡眠等等。這些方式捨本逐末,花了大錢卻不見得擁有好睡眠,大家都忽略一件事,影響睡眠品質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其實就是「睡眠時間的長度」。 台灣嬰幼兒睡眠16小時以上僅6.6%,8成低於標準值!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2015年的研究指出,建議新生兒可能 每天需要睡到平均16到19小時左右,因年齡層的不同,建議0〜 3個月新生兒每日睡眠時間為14〜17小時,4〜11個月嬰兒為12 〜15小時,1〜2歲幼兒為11〜14小時,學齡前3〜5歲幼童每日 應睡10〜13小時,6〜13歲國小學童每日睡眠時間需9〜11小 時。 2003年蘇黎士長期追蹤研究的發現,6個月大嬰兒平均每日睡 眠時間14.2小時,至18個月大嬰幼兒的平均睡眠時間有13.6小 時。而在台灣的嬰幼兒,2017年國健署新世紀嬰幼兒調查顯示,0 〜6個月的嬰兒每日睡眠12小時佔33%,6〜18個月的嬰幼兒每 日睡眠12小時的人數僅佔41.4%,低於11小時的佔14.7%,高 於16小時(接近標準值)的則僅有6.6%。 台灣嬰幼兒的睡眠時間 嚴重少於建議的睡眠時數,這是值得重視的警訊,因為睡眠時間 不足對生長發育、身心情緒都可能會有影響。 孩童每日睡不飽染色體端粒變短趨於肥胖 睡眠時間長度會影響老化生物標記—端粒的長度。端粒位於染 色體末端,它的任務是保護染色體在細胞分裂時不受到破壞,隨 著細胞分裂次數增加,端粒會越來越短而失去保護作用。正常情 況下,端粒長度會隨著年齡遞增而越來越短,氧化壓力、炎症反 應等也會影響端粒的長度,還有就是每日睡眠時間是否充足也會 影響端粒。 許多研究都證實睡眠時間越短,端粒長度也會變短,引發細胞 早衰凋亡的現象。2017年美國一項針對兒童睡眠時間與端粒長度 的研究中,就發現睡眠時間越短,端粒長度也越短,睡眠時間每 減少一小時,端粒長度就會有顯著的縮短,這現象還可能增加生 理壓力與損害健康。有學者更進一步分析歷年來針對0〜4歲所進 行的睡眠時間與健康相關的69篇研究,顯示幼童睡眠時間短,容易有肥胖的問題,情緒調節的能力較差,生長發育出現障礙。 家庭作息不正常台灣孩童習慣晚睡 排除生理疾病的問題,造成孩童睡眠時間被剝奪的其中一個原 因是來自於家庭內部問題。常見的現象是家中成員的作息時間干 擾了幼孩童的睡眠作息,造成孩子就寢時間太晚,起床時間太 早,睡眠時間嚴重不足。兒福聯盟曾在2008年針對小學四到六年 級的孩童進行睡眠調查,發現兒童有太晚睡、睡不飽等睡眠困 擾,與家人的晚睡作息形態、手機電視的過度使用、睡前安排不 利於助眠的儀式(吃消夜、看電視等),有高度關聯。

繼續閱讀 »

決勝不在起跑點,眼光要放在終點,過程才是重點

「老師,我看其他念雙語學校幼稚園的孩子都可以跟老外對談了,我的孩子都可以跟連ABC都不會,我是不是會讓他錯過學習的黃金期了?甚麼時候應該要學字母跟拼音呢?」 我得先告訴你,這沒有標準答案。 所謂學習的「黃金期」被英文補習班、雙語/全美語幼稚園過度運用 在招生宣傳上,甚至以威脅的語氣告訴你:「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好像你不讓孩子從1.2歲孩子開始學英文,就害了他一生一樣。 其實所謂的「黃金期」是指青春期大腦側化完全前,很適合學習不同的語言,青春期後大腦側化完畢,加上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因為同儕壓力而焦慮,不好意思開口練習,發音不那麼完美。 說來說去,黃金期後再開始學英文,也不過就差別在是否能有一口道地發音的腔調。(甚麼是所謂道地的腔調又是另一個議題) 但過了黃金期後,十幾歲的孩子所擁有的優勢,是能系統化的學習,邏輯思考也優於幼兒,往往國中一年所學的,可以勝過其他提早起跑九年的孩子(小學6年+幼稚園3年)。 【決勝不在起跑點,眼光要放在終點,過程才是重點】 我很高興最近遇到的家長,都沒有那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舊時概念。 有個媽媽告訴我,「我不要求孩子一定書念得很好,她長大後可以做她任何喜歡的職業,但我不希望她因為英文不好而被限制了出路。 這位媽咪,您說得很好,這就是教育所帶給我們的,一個叫【選擇權】的東西。 當我們受過教育(在本文的例子是學英文),你就有了選擇權。你不會因為受限於語言這個工具,而無法去追求一些學問或是你熱愛的工作。 讓我來引用一段蔡康永的話:「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家長們焦慮的應該就是這個吧? 「所以到底幾歲要學英文字母跟拼音?」爸爸媽媽讀到這段,還是焦急地想問這個問題。 我都會反問他們「那你希望孩子甚麼時候開始認國字跟ㄅㄆㄇ?」每個家庭的狀況不同,對孩子的期待不同,我只會建議,當你決定好之後,母語的學習是優先於外語的。 然後在心裡再提醒自己一次:【決勝 不在起跑點,眼光要放在終點,過程才是重點】 學齡前該做的事是打好母語的基礎,以及閱讀習慣的啟蒙。吳敏蘭老師說繪本及五感玩出孩子對英文的好感度,汪培珽用故事書餵養她的孩子長大。 孩子在學齡前就該好好吃、好好睡、好好玩、好好地跟父母窩在一起享受親子時光。孩子不會記得他幾歲開始學英文,但他會記得和爸爸媽媽憶起哼唱兒歌、讀故事書的美好氛圍。

繼續閱讀 »

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對「不想、害怕去上學的心情」給予同理協助,孩子會更有安全感

孩子會不喜歡、害怕上學,是因為對於環境和事物的不熟悉所導致,除了帶孩子先去熟悉學校等學習環境外、父母不如分享自己過去上學的小故事,除了解除孩子的焦慮外,也增加了孩子的爸媽的認識和感情。 史上最長暑假即將結束,該如何讓孩子好好收心,避免開學症候群、讓孩子與校園無縫接軌呢?《未來Family》請來多位專家,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給家長們務實建議,幼兒園新生最常發生的是分離焦慮問題,國小生則著重學習獨立,國中生應趁著暑假了解升學模式並探索個人興趣與天賦。只要多留心、用點小技巧,就能幫助孩子迅速適應上學生活。 小小孩上幼兒園親師合作、細心守護 ●給新生的建議: 對小小孩來說,上幼兒園不但要適應團體生活、還有學習上的挑戰,生活型態也不同,但小小孩的表達能力不好、也缺乏對情緒的覺察能力,此時,家長能否細心觀察、與老師充分合作溝通,就顯得格外重要。 1.帶著孩子先熟悉環境 幼兒園新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分離焦慮,擁有29年幼教經驗的台北市立信義幼兒園園長陳美君說,孩子從家庭生活進入團體生活,會緊張是必然的,父母不妨利用時間,帶孩子到學校附近走走、甚至進校園玩玩遊樂設施、聊聊未來的新生活,建立學校在孩子心中的正面形象。通常分離焦慮在一、兩週內就能改善。目前幼兒園也常常舉辦公開活動,可以多參加,讓孩子體驗團體生活,可參考教育局網頁上所公布的公立幼兒園對外活動。陳美君說,還能夠多跟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的同齡孩子來往,讓孩子練習交朋友,學習分享與等待。 2.在家練習生活自理 在幼兒園階段,孩子若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如自行如廁、自己吃飯等等,比較容易適應團體生活,也會比較有自信心;如果在開學前還沒培養好這些能力,家長也別急著特訓,曾擔任多年幼兒園老師的《育兒顧問到你家》作者大樹叔叔趙崇甫建議,可用漸進式的態度「邀請」孩子做這些事,例如邀請孩子坐馬桶,若孩子抗拒,家長就自己先坐給孩子看;要穿內褲還是穿尿布,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挑。倘若孩子還沒學會這些能力,陳美君提醒,家長別嚇孩子、千萬不要說「你這樣去學校,老師會罵人喔」之類的話,就讓老師帶領孩子慢慢學習、慢慢進步,只要有耐心,就會有好成果。

繼續閱讀 »

終結寫作業戰爭!從最難的開始做起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寫作業與讀書習慣,是很多家長的問題。不分孩子年紀、不論課業難易,家長都可以鼓勵孩子建立固定的寫功課習慣,作為新學年成功的第一步。 每個新學年都充滿希望:嶄新的作業簿、乾淨的筆記本、井井有條的資料夾。但這種充滿希望的感覺往往維持不了多久,就在孩子抗拒寫作業的嚎啕大哭中被擊碎。 紐約家教中心創辦人艾比·弗賴雷克(Abby Freireich)和布萊恩·普 拉策(Brian Platzer)說,其實家長可以有技巧地引導孩子建立寫作業習慣。首先,引導孩子考慮一個固定的寫作業空間,書包和書櫃裡清理乾淨,不要堆放雜物,避免分心。 然後,建立每天晚上的待辦事項清單,將「寫作業」列為其中的必要事項,每天撥出固定時間寫作業。 許多學生一看到作業就覺得有壓力,他們的壓力主要來自兩方面:有拖拉習慣,或者覺得作業太多太難。家長可以採取以下策略,從小學起引導孩子建立好的寫功課習慣,如此一來,隨著孩子年紀漸長,他們需要的指導會越來越少。 孩子愛拖拉,家長這樣做 減少分心因子– 很多學生寫幾個句子,就滑一下手機,看看IG上有沒有什麼新圖片。這很不理想。學生寫作業的時候,手機或平板不可以放在附近。需要用電腦寫作業?可以,但這時候社群媒體應該要關閉。可以在家指定一個「3C產品區」,手機與平板不使用的時候要放在這裡。家長也要以身作則,手機不用的時候就收起來,不要一邊做事一邊滑手機。這對你自己也有好處!  堅持到底是關鍵-當孩子每天有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時間寫作業,他們會逐漸養成習慣,讀書習慣會漸入佳境。所以必須堅持,每天遵循一樣的規定,該寫作業時就要寫作業。 孩子抱怨作業太多太難,家長這樣做 事先計畫-家長可以示範給孩子看如何做計畫,讓孩子看看你如何安排時間,完成工作上的一連串任務。平常也可以讓孩子參與計畫跑腿行程、計畫家庭旅遊。然後指導他們依據相同的原則,用星期天計畫好下週的寫作業進度。 指導孩子把大型作業分成幾項小任務,然後計畫每項小任務需要完成的日期,標記在日曆上,然後根據計畫完成作業。 在低年級,這個任務很簡單:星期二讀完一本書,星期三寫讀書心得。到了中年級,這個任務就比較複雜了:安排足夠的時間做完科學實驗、足夠的時間完成海報、然後在科展上展示。越早學會計畫,孩子就能越早自動自發寫作業。  練習時間管理-引導孩子估計每項作業需要的時間。就算他們估計錯了,這個過程也可以幫助他們熟練時間管理  從最困難的作業開始-大部分孩子都會毫不猶豫地先完成最有趣、最簡單的作業。但家長應該引導他們先完成最困難的作業。否則,時間愈來愈晚,精神愈來愈差,難的作業變得更難。鼓勵孩子最先完成最難的作業,也可以給他們一種成就感,作業愈寫愈起勁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