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親子教養

【親子教養篇】 從小開始打造閱讀習慣

認知心理學暨神經心理學專家洪蘭教授談「閱讀的神經機制」。 洪蘭教授告訴大家,透過腦部實驗,可以看出腦部愈常受到外界刺激,神經愈能夠加強聯結發展,因此父母若及早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增加他的知識資料庫,對他的判斷及處理事情能力,必有很大幫助。 洪蘭教授自美國回來十幾年,一直熱心推動著閱讀運動。 她說,閱讀能力是文明的指標之一,它能使人的心靈得以昇華,孩子經由閱讀,可以激勵出創造力,別人費盡一生的心血寫一本書,我們卻只要讀完這一本書,就得到了他的經驗,正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透過閱讀能開啟視野、累積前人的智慧。父母如果了解閱讀的神經機制,更能協助孩子開發潛能,她特別提醒家長不要把分數看得太重,鼓勵孩子閱讀,能激發孩子多元的興趣,自己找出學習的方法,更能快樂的學習。 她覺得有幾件事是別人不能干涉的,一個是政治意識、一個是婚姻,還有就是自己想看的書。 洪教授推動閱讀的時候碰到阻力,許多家長認為課本都讀不完了,讀什麼課外書。她也清楚「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她認為必須要有人去跟老師、家長講閱讀的重要性。當時曾志朗做部長沒有時間,所以她才到中小學講「閱讀的神經機制」。 洪教授覺得教改真的不是改制度,制度是死的,制度是人在運作,改制度沒有改變人,其實是沒有用的。但是要改變人的觀念非常困難,你一定要一直不停的去鬆動那個牆角才有可能。 十幾年來,洪教授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致力於閱讀習慣的推廣,去過台灣大大小小近一千所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引起熱烈的迴響;刊載於報紙的專欄文章,也不斷有老師來要求轉載於校內刊物,或張貼於佈告欄。 長期致力於推廣閱讀的活動,洪蘭表示,閱讀和創造力是同一個神經機制,透過閱讀能激發出更多的想像與思考,進一步影響言行談吐,而閱讀的習慣卻是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因此她與曾志朗時常到各地的小學從事演講,向父母宣導閱讀的重要性,並鼓勵「親子共讀」來增進良性的互動關係。 文/洪蘭教授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保護牙齒的重要性及方法

牙齒是我們身體重要的咀嚼器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平時的生活中,保護好自己的牙齒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為什麼強調平時要認真刷牙。 不保護牙齒的後果有哪些 口腔專家介紹,人們每天吞食食物的行為是一種複雜的神經系統工作的結果。嘴唇和舌頭等的信息,通過各種神經系統經由三岔神經節傳到大腦。牙齒根部的齒根膜神經也向大腦提供食物有無可咬性等信息。譬如,當牙齒咔嚓一下咬到小勺時,嘴就會不由自主地張開,這種動作也是齒根膜神經作用的結果。據科學家通過對白鼠的試驗得知,當切除這種神經束時,被中斷信息的神經細胞便逐漸死亡,並且神經死絕的信息一直傳遞到大腦。進一步研究變化的結果發現,它一直波及到使頭腦保持適當位置的後頸肌肉群神經末梢。這說明,更不應該隨便拔牙,不應該隨便切斷牙神經。有專家說:經常咀嚼的白鼠比不咀嚼的白鼠腦子反映靈敏。從小就養成良好的咀嚼習慣非常重要,有助於防止痴呆症。 然而,很多人常因生理性原因或患口腔疾病,造成部分牙齒或全口牙齒缺失,而殘存牙槽留在口內,成為無牙頜口腔。這種情況不僅影響發音和美觀,還可因食物不能充分咀嚼磨碎而影響消化吸收,加重胃腸道的負擔。牙列缺失後,顳頜關節功能紊亂,殘留的牙槽骨不斷萎縮吸收,面部下1/3變短,因而肌肉失去正常張力,會使面部皺褶增加,口角下垂,顯得蒼老。牙列缺失還會影響可出現耳鳴頭暈等症狀,耳咽管阻塞,以及聽覺受影響。 因此,應對缺失的部分牙齒或者全口牙齒及時進行鑲補和修復,以恢復正常的咬合關係和咀嚼功能,保護聽力。 牙齒健康的重要性 牙齒不僅能咀嚼食物、幫助發音,而且對面容的美有很大影響。由於牙齒和牙槽骨的支持,牙弓形態和咬合關係的正常,才會使人的面部和唇頰部顯得豐滿。而當人們講話和微笑時,整齊而潔白的牙齒,更能顯現人的健康和美麗。相反,如果牙弓發育不正常,牙齒排列紊亂,參差不齊,面容就會顯得不協調。如果牙齒缺失太多,唇頰部失去支持而凹陷,就會使人的面容顯得蒼老、消瘦。所以,人們常把牙齒作為衡量健美的重要標誌之一。保護牙齒的小竅門: 1.保護牙齒健康,最基本、最經濟的方法是有效刷牙,以去除食物殘渣和牙面菌斑,按摩牙齦。2、每天至少刷2次牙,每個牙刷3個面,每次持續3分鐘,吃完東西要及時漱口。少吃甜食和過酸的食品,睡覺之前一定不要吃甜食。3、選用磨毛保健牙刷和含氟化物的牙膏,兒童應使用兒童專用牙刷。4、牙刷保養做到每人1把,刷後用清水多衝洗幾次,甩干水分。5、1個月換1次牙刷較好,一根牙刷使用最多不超過3個月。6、牙刷刷不到處可合理使用牙線、牙籤或間隙刷,去除細菌和食物殘渣。7、均衡地攝取食物,保護牙齒健康。牙齒的發育離不開各種營養食物,因此,不論是成人還是少年兒童,飲食要多樣化,不要偏食。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玩積木,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積木對於孩子而言,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甚至連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您都難以招架。玩積木的好處多多,包括認知能力、專注力、手眼協調能力、人際互動、想像力與創造力等,甚至也有研究指出透過積木為媒介可以誘發與促進口語能力。 在感覺統合的領域裡強調遊戲的重要性,學者Neumann曾提出,遊戲必須符合三個條件: (1)內在動機 (2)能自我控制 (3)富涵想像 因此孩子的創造力與想像力是影響孩子感覺統合發展的重要關鍵之一。玩積木將是培養孩子創造力與想像力的最佳玩具之一。 積木的玩法沒有限制是主要的優點之一,尤其是隨時可以重新拆開再組裝的特性,讓孩子自由的玩、不斷的嘗試與實驗,做錯了隨時可以重來,減少失敗的挫折感。此外,孩子可以隨心所欲組裝任何造型,儘管只是將兩塊積木疊在一起,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都能賦予它不同的生命,簡單來說只要他覺得像什麼就會是什麼,家長應該對於這些想像力給予熱烈的正向回饋,千萬不可以潑冷水,澆熄孩子對於創作的熱情。 積木遊戲建議 1. 以「遊戲」的角度來看積木,而非「訓練」與「學習」積木是「遊戲」,而非「訓練」與「學習」,從我們的慣用語「玩積木」就可以看出端倪。遊戲應出自於自願與樂趣,千萬不可以認為玩積木對孩子的成長好處多多就經常「要求」孩子「玩」,甚至排入「每日學習課表」之中,因為「要求就不是玩」囉! 2. 發揮積木的「想像空間」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對於組裝的積木命名,或者利用組裝的積木成品玩遊戲或講故事。家長們可以嘗試將「繪本」與「積木」結合,利用積木創造出繪本故事裡的場景、道具與角色,並利用創造出來的積木成品一起演一場舞台劇,不僅充滿樂趣,也讓孩子充滿成就感,孩子也可能因為期待繪本舞台劇時間,而主動玩積木。 3. 正向回饋,樂趣與動機加倍! 有個關鍵必須謹記在心:在積木的世界裡沒有所謂的對與錯。當孩子興高采烈地完成一個作品時,家長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這像什麼呢?」對於孩子自信滿滿的介紹作品時,我們應給予正向回饋,他們覺得像什麼就是什麼,當然家長也可以給予我們的想法提供孩子參考,例如孩子組了一台火車,家長可以也組一台更精美的,然後跟孩子說:「你看媽媽組的也是火車,你想學媽媽也組一台不同的火車嗎?這一台有不一樣的功能唷!」而不是潑冷水地說:「差很多,一點都不像!你要學媽媽這樣做才對!」如果家長有耐心且正確地陪伴,長久下來,孩子所組裝的積木會逐漸趨於具象化。當然,如果孩子說不出來,也不可以逼著孩子回答,例如孩子將積木排成長條狀,此時則可以試著引導命名(如毛毛蟲),或者可以拿台車子在上面開,引導孩子說出馬路。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防疫大作戰親子先穩定心情

從新冠肺炎開始延燒後,孩子們已經戴了兩三個月的口罩。身為母親,一方面擔心疫情,一方面也心疼孩子要努力適應這個世界變化。這裡和各位家長分享,我們怎樣和孩子「玩」出防疫的心態與方法。 首先,家長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是非常重要的。 某天,我在一家餐館中,聽到有個家長突然大聲斥責孩子為什麼手濕濕的去摸口罩。我其實很能理解家長的擔憂,也能夠體會孩子對於防疫的動作不習慣。家長必須在疫情中保持警覺,但不要過度焦慮,否則孩子的一個動作都會引起家長很大的情緒反應,這會影響孩子對於正確防疫動作的態度。 孩子對於疫情的理解,需要家長耐心教育,尤其對於低中年級的孩子,更要適當且穩定的引導。 接下來,家長要努力穩定孩子的心情。有一回開車時,我們在車上撥放新聞,所有新聞都是關於疫情的。連續撥放十分鐘以後,我注意到孩子不大說話了。我關掉新聞,開始協助孩子轉移注意力到有趣的事物上。 兒童接收訊息的方式和大人不一樣,對於訊息都會以「接收」為主,並未具足夠的先備知識,而能夠過濾、判斷,再下結論。 因此,我們在引導孩子了解疫情時,儘量以教導防疫觀念與保護自己的方式為主,減少他們不必要的暴露在各種媒體撥放的資訊中。 另外,家長可從遊戲中,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防疫概念。我們都知道讓孩子對學習感到好玩,學習效果才會好。如果傳達防疫觀念用「耳提面命」的方式,不僅家長會叮嚀到心累,也讓孩子不容易把學習到的概念融入生活中。 我們家讀小學一年級的哥哥,有一天在家門口設「體溫量測站」,熱心的幫每一個進門的家人噴酒精、量體溫、登記。我看了覺得有趣,這是孩子把生活經驗內化的過程。當然,也可能是他們處理對疫情不確定感的方式,我們大人就配合著他量,也讓他增加對疫情的掌控感,並且替家庭防疫工作效率。 針對更小的孩子,不妨帶著他玩「醫生遊戲」,例如用黏土做出「冠狀病毒」,黏在手上、門把;透過洗手清潔,或醫師的治療來消滅病毒。這就是用生動活潑的方式教導孩子認識病毒的影響,並且透過正向的清潔、醫治過程,減少孩子對於生病的恐懼。 最後,要同理孩子不舒服的感受:孩子上學整天戴著口罩,相信不會是舒服的經驗,即使可以習慣,但可能會有不耐煩的時候。 年齡小的孩子在表達不舒服時,可能會用「口罩太緊了」,或是「我不喜歡這個圖案」等方式表現。家長可先不使用說理的方式告誡孩子,而採用同理式的口吻說:「對呀,剛戴上去時真的很緊,感覺很不舒服。我們調調看。」孩子抗拒的心態被接受後,才有助於情緒緩解。這時家長再和孩子分享一些道理時,他也才能夠吸收。 面對疫情,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身為家長,要照顧家中長輩與子女,實在很辛苦。讓我們彼此打氣,共同面對吧! 文/曾心怡(臨床心理師)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四歲前的正確教養,影響四歲後的智商

在教養的過程中,常會碰到所謂的「撞牆期」,不是孩子變壞、叛逆,而是他們進化的速度,比你想像中的快很多。 要陪伴不同年齡的孩子,絕對不能永遠只用同一個教養方法。很多研究指出,掌握四歲前的正確教養,會影響孩子未來的「責任感」、「正向快樂的情緒」、「高學習理解力」、「好人緣」,這篇來討論如何掌握0~4歲關鍵期,另外也探討4歲後的教養技巧。不管孩子是否已過4歲,都一定要知道: 0-3歳模仿學習期 根據美國心理學協會(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發行的《心理科學》期刊文章指出,當父母面對孩子犯錯時表現出來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和學習能力! 研究發現,父母面對孩子犯錯時,如果是激烈、負面的回應,孩子長大情緒更差、更沒有自信學習;相反的,如果家長的反應是積極正向、具有建設性,孩子長大才有辦法內化和反省自己的行為。 教育心理學研究也發現,4歲前缺乏良好的教養,4歳後智商,每年會降2.5分,而且這個影響在日後非常難彌補。 0-3歲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的智力表現 父母正確的傳達情緒-當孩子有正向的表現,要清楚傳遞出來,當孩子表現不好,也要具體表達,而不是僅僅告訴他「不可以」、「不對」,不要以為孩子年紀小聽不懂,要正確適當的傳達情緒,孩子才會更快學會區辨是非好壞。 不要讓孩子模仿自己的壞習慣-小孩是天生的模仿家,他們就好像一塊海綿一樣,我們給他什麽,他便會吸收什麽,不管你有沒有察覺到或是願不願意,和小孩朝夕相對的父母或是主要照護者,就是小孩最容易和最喜歡模仿的對象。 不要以暴制暴的處罰孩子-當孩子惹你生氣或者是犯了錯誤的時候,因為父母的一氣之下,打了孩子,效果往往是孩子不明白自己哪裡犯了錯誤,而且可能滋生叛逆心理。 經常對孩子的聲音語言回饋-如果父母刻意不及時回應,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創傷。因為孩子在心裡內化了一個不願意滿足自己的苛刻客體,這個客體留在孩子心裡,會使得他在今後的生活中總是去主動創造苛刻與被苛刻的關係,投射性地認為別人都不願意滿足自己,自己不配過舒適順暢的生活。 經常說故事給孩子聽-親子共讀及親職引領的過程中,孩子獲得更多感情釋放及表達的機會,也獲得感受他人心理狀態的深度延伸。因此,這些認知智商以外的情緒培養,是孩子成就人格上更重要的因素。 4-6歲社會學習期 這時期的孩子,會出現強烈的社會探索行為,開始用大人的方式去觀察及建構思考,愛問為什麼,也發展出複雜的情感,爸媽的教養,對孩子人格的養成,有重要的影響。 4-6歲正確教養讓孩子長大更容易成功 用引導說理的溝通取代大部分用命令的-孩子做錯了事,不用立馬就指責批評,可以過一段時間,讓他自己感受做錯事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家長在旁邊適當的教孩子應該怎麼補救,下次應該注意些什麼。 讓孩子有適當表達的機會-教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與他人溝通,才能避免將太多的不滿都埋藏在心裡,積蓄太多的怨氣,才能避免因誤會而失去一些好朋友,才能爭取到孩子應有的權利。 教孩子判斷父母關心的語氣-對孩子來說,情緒判斷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也需要爸媽引導。爸媽在生活中越常與孩子分享心情和感受,孩子分辨情緒的能力會越高,也越能有效率地判斷他人的情緒。 用故事互動,讓孩子説出對故事的感覺-閱讀,不單單是唸書,文字與圖畫的世界深深的與兒童語言發展能力、注意力發展能力、抽象思考與推理、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情緒同理的內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與書對話,就是正確的引導幼童發展,促進學習重要的第一步。 7-12歲心智成熟獨立期 這時期的孩子,希望被尊重、信任,也希望在團体內有自己的角色及地位。所以,不喜歡大人先用懷疑的方式互動。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樹與人的關係

樹與人的關係十分密切,樹在大自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樹能行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廢氣,轉化成新鮮的空氣,供地球上的生物使用。 此外,樹根能深入地底,牢牢的抓住土壤,防止土壤被雨水沖走,避免道路坍方和土石流的發生,有助於水土保持。而且,樹的用途十分廣泛,可以製做成家具、鉛筆和造紙,大樹能夠遮蔭,落葉可當肥料,多種樹亦可綠美化環境。 樹木有這麼多的好處,我們要好好愛護樹木,不濫墾濫伐,保護已經長成的大樹,並有妥善的造林計劃,珍惜有限的資源,使地球永保綠意。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春天後母面! 防堵過敏疾病發作這樣做

入春後,天氣溫變化大,稍不注意,很多人會感冒,且不少人鼻過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眼睛過敏性結膜炎等過敏疾病也會跟著發作,不妨趁此時節為自己打好底,強化免疫力,預防過敏疾病發作。 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表示,由於春天氣候變化較大,對有過敏體質的人來說,的確易因免疫系統的失衡誘發過敏發作,在台灣過敏物質很多,包括黴菌、塵蟎及灰塵等,這些都存在我們的四周環境裡,導致有過敏體質的人幾乎全年都會發生過敏,並沒有特別在哪一個季節較為明顯,因此,要改善或預防過敏,是一年四季都要做的工作。 根據統計,引發過敏的過敏原,有9成以上是塵蟎,李信興指出,因為濕度的關係,多屬於終年性過敏,塵蟎是一種節肢動物,通常活在我們的沙發、床墊、地毯等陰暗的角落裡,其以死的皮膚或是腐肉、餅乾碎屑維生,冬生夏死,若是在溫暖的房間中,可活過冬天,而塵蟎的排泄物及其屍體等蛋白質,有時混和著家中的灰塵,也會誘發人們的過敏反應。 「保持環境乾淨整潔」是避免塵蟎引起過敏發作的首要工作,尤其是床單、棉被、枕頭套等,最好一星期就清洗更換一次,天氣好時,就拿到太陽下多曬一下,藉由紫外線來達到殺菌的效果,要特別注意的是,居家窗簾的清潔經常會被忽略,上面常常附著一層灰塵,記得每隔一段時間就應拆下清洗。 黴菌也是台灣常見的過敏原,更是困擾台灣過敏患者最大的元兇之一。一般而言,從春天至晚秋,這段時間的黴菌量較高,在戶外乾燥有風的季節,是黴菌傳播的好時機,很多人認為雨季的黴菌量多,其實因為空氣中的濕度大,黴菌很少會進入空氣中傳播;而在室內家中易孳生黴菌的地方,包括冰箱下接滴水的盤子、家中植物、久未清理的空氣清淨機、地毯、舊玩偶、枕頭等,都要經常清洗。 要降低過敏的發生,必須強化免疫力,運動是最好的選項,包括慢跑、騎腳踏車、打太極拳、登山及游泳等,但若選擇游泳,一定要注意水溫不宜太冷,室外泳池由於空氣好,所以較室內游池好,如此看來,夏天的戶外游泳池是最佳的選擇,因為室外空氣好,水溫又不會太冷。 此外,維持良好的作息,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也非常重要,尤其熬夜很容易造成免疫力的下降,有過敏問題的人,一定要避免。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團隊合作的5大祕訣

創造贏家隊伍有無簡單訣竅?管理便利包整理管理大師藍奇歐尼(Patrick Lencioni),為主管們提出了五個團隊領導的有效祕方和鍛鍊的門道。 「靠天分可以贏球,但是靠團隊與智慧才能贏得總冠軍。」──籃球巨星喬丹厲害的單兵,坐上主管職位,不見得有傑出表現。再小的單位,主管的績效,都得靠團隊的表現。 管理一個團隊,比衝刺個人績效更需要擁有一套戰略和戰術。管理大師藍奇歐尼,為主管們提出建立信賴、鼓勵良性衝突、相互要求對彼此負責、做出承諾及追求團隊成績等五大簡明扼要的團隊領導祕訣,以及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 祕訣1 建立信賴 「信賴是一支贏家隊伍的最基本要素,」鑽研團隊成敗的喀爾文直指。 信賴是所有團隊同心協力、有效運作的核心,沒有任何優點或特質比信賴更重要。一旦團隊情感上彼此信賴,做成決策和採取行動速度和效率就會大幅提升,達陣的機率也就倍增。但信賴也是團隊最不易培養的條件。 1.練習個人分享:找機會讓成員彼此分享幾個自己的故事(例如家鄉、家中排行、童年經驗、嗜好、第一份工作),有助於消除隔閡。 2.性格與行為取向分析:讓團隊成員透過性格測驗等工具,彼此了解,並幫助大家藉由共同的辭彙來描述自己與工作伙伴的優缺點,例如,「書上說我沒耐性,我確實是這樣。」 3.團隊體驗活動:透過有創意的戶外活動,激發團隊合作和成員間的親密感。 祕訣2 鼓勵良性衝突 健康有機的關係,絕對少不了建設性的衝突。很多團隊因為不想傷和氣,刻意避免衝突,結果反而助長了緊張關係和相互猜忌,對團隊傷害也更大。因此,如何培養出參與建設性衝突的能力與意願,就成了優秀團隊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1.了解成員處理衝突的方式:透過性格與衝突取向等分析工具,找出不同性格的人面對或抗拒衝突的態度。 2.訂定衝突的標準:明定處理衝突的規則與約定,可以確保從衝突中達成妥協及好意見受到重視。當大家找出、公開對衝突的看法後,會變得更容易接受團隊訂下的任何規範。 3.發掘衝突:團隊主管必須成為衝突發掘者,把所有寶貴的議題挖出來,攤在檯面上討論,迫使成員面對及尋求解決之道。 4.即時認可:當衝突程度升高,參與者開始感到不自在時,主管應適度介入,提醒大家,衝突是必要的。如此一來,既可以釋放緊張壓力,也能鼓勵成員更有信心地繼續。 祕訣3 做出承諾承諾並不等於共識(全體同意),而是指一群聰明、 有幹勁的人完全接受原來不同意的決定。換句話說,他們能夠抗拒共識的誘惑,接受不同的意見,努力達成決議。 1.釐清承諾,避免誤解:會議結束前,主管必須問成員,「我們今天達成了什麼決議?」將大家的回答寫在白板上,如果有人產生疑問,就讓大家繼續討論,直到每個人都清楚今天的決定。 2.明訂期限:運用清楚明確的期限,規定最遲何時做出決定,並訂定罰則,嚴格要求如期完成。 3.設定主要目標:激勵成員朝共同方向邁進的最佳方法,是幫助他們建立所謂「主要目標」──團隊必須達成哪一項最重要的目標,才算真正成功?最好不要設定量化的目標,而以一般性目標為主,例如提升顧客滿意度、擴大市佔率,或者推出新產品等。 祕訣4 相互要求負起責任在團隊合作中,負責任是指當團隊成員的表現不符合標準時,有人願意站出來提醒對方,也就是說,團隊主管不需要無時無刻插手,而是讓「同事對同事負責」。 打造一支要求對彼此負責的團隊,最大的挑戰在於,必須克服團隊成員向他人說出批評時的猶豫不決,讓他們了解,如果不能給同事建設性的回應,就等於辜負同事的期望,有所保留不僅對團隊不利,還會傷害團隊成員。 1.進行「團隊效力演練」:藉由外地研習,用兩個簡單的問題,讓每個人都來評價其他成員。一是「這位成員有哪個特質,對團隊成功有貢獻?」另一是「他有哪個特質,會影響團隊的表現?」大家都寫完答案後,再要求成員們一個接一個唸出對領導人與其他同事的正面、負面特質意見。這種演練,往往可收到極佳的效果。 2.公布目標與行為準則:負責任的最大敵人,就是含糊不清。所以必須公開說明團隊需要達成的目標、每人的權責分配,以及個人應有的行為表現。 3.善用會議:會議是要求彼此負責的最佳時機,而定期檢討計分板上的進度,可以讓團隊成員知道誰該負責。祕訣5 重視團隊成果當你還是單兵的時候,是不是總有個小小的聲音在你耳邊說,「那我自己呢?難道我不重要嗎?」有時這些聲音會壓過團隊的呼喚,讓人把團隊的集體利益,拋到腦後。 自私是人的天性,只有確保團隊成員將集體成果置於個人利益之上,並且聚焦在這些成果,才能避免團隊成員因為私欲,破壞團隊運作。 1.建立團隊計分板:以一套簡單易懂的工具,幫助團隊隨時隨地衡量成果進度。計分板應包含兩個部份:第一、團隊正在使用的衡量標準(盈餘、開銷、客戶滿意度等);第二、為了達成團隊主要目標,必須達到哪些次要目標。 2.公開宣布成果:團隊如果願意公開承諾所追求的特定成果,往往能讓成員比較有幹勁,甚至極度渴望達成這些成果。 3.根據成果論功行賞:確保團隊成員把注意力放在整體成果上,最有效的做法之一,就是提出獎勵,特別是獎金,但必須與達到特定成果有關。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生理時鐘」作息表和健康大有關係(二)

【午│11:00~17:00】 午餐不能省略-上班族一忙起來,經常隨便吃、甚至省略午餐。胃苦苦等待食物卻落空,長期如此會造成傷害;同時血糖太低,下午也很難有精神工作。 陳紋慧說,外食者比較容易缺少蔬菜,應該格外注意。 小睡-下午可體松開始下滑,且飯後血液往腸胃集中,幫助腸胃吸收、消化,腦部的血流量減少,人會有點昏沉。可以小睡半小時,不致影響晚上睡眠。 下午2、3點喝咖啡最提神-下午2、3點左右可體松的濃度又開始下降,比上午更低,更適合喝咖啡提神。且清醒時腦中的腺苷(adenosine)不斷累積,愈多愈睏,從早上到下午已累積了一定程度。咖啡因是腺苷拮抗劑,因此可阻斷睏睡,有助清醒。 讓創意飛翔-下午比較沒精神,適合做輕鬆、創意發想的工作、跟同事討論,激發好點子,趕走瞌睡蟲。 【晚│17:00~】體溫高,運動表現好 蔡宇哲說,傍晚5~7點左右體溫最高適合運動,不易造成運動傷害。很多運動員都是在下午、傍晚表現達到顛峰。且運動時體溫上升,運動後體溫下降幅度相對大,有助睡眠。 不過彰化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協同主任王律凱提醒,睡前3小時不宜激烈運動,因為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會比較有精神,影響睡眠。 晚餐思考後再選擇-不宜吃太多、太油,且跟睡眠最好相隔至少2、3小時,留給腸胃足夠的時間消化吸收。 陳紋慧建議,晚餐前不妨回想一整天營養攝取得夠不夠均衡,比如中午用餐肉類(蛋白質)吃太多,晚上就少吃肉、多補充蔬果,平衡回來。「要關心自己吃進去的東西,」她如果發現自己中午外食蔬菜量太少,晚上就會燙青菜來吃,並吃水果。「如果晚上也沒辦法吃菜平衡回來,那就表示不能長期過這樣的生活。」 營造好睡氛圍-晚上9點後,腦部的松果體開始分泌促進睡眠的褪黑激素,人會略感睏倦,宜調暗燈光,準備睡眠環境。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謝伯讓指出,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非常符合生理時鐘的運作,但現代人創造了人造光線,太陽下山後仍不斷刺激中央時鐘視交叉上核,欺騙它,讓它以為是白天,抑制褪黑激素,延後生理運作週期,變得晚睡。 因此建議愈接近睡眠,愈要減少光線刺激,包括手機、平板電腦最好都別用。力行晚上9點儘量不用手機、電腦,這讓他好睡多了。 禁宵夜-晚上10點後,腸胃蠕動速度減慢,腸胃也和中央時鐘同步,準備休息,最好不要吃宵夜,不易消化,影響睡眠。 王律凱說,國外有研究讓一組受試者早餐就攝取一整天所需熱量,只吃一餐;另一組睡前吃,攝取的熱量相同,但睡前進食者體重一個月後平均增加2公斤。「這說明進食時間很重要。睡前已沒有太多活動,熱量消耗不掉,就囤積起來變成脂肪。」 進入夢鄉-晚上11:00左右是生理時鐘的低點,加上白天以來累積的睡眠債到此時達到最高峰,是入睡最佳時機。 聰明開夜燈-促進睡眠的褪黑激素在黑暗中才會分泌足夠,因此開燈絕對是好眠的敵人。老人家如果怕夜裡起來跌倒,可以在走道、洗手間裝夜燈,長者本來就淺眠,如果開大燈,光線刺激褪黑激素停止分泌,上完廁所就睡不著了。如果孩子怕黑、怕鬼,必須開燈才敢睡,建議採折衷方法:木台燈接上定時器,設定半小時,就算影響睡眠也只有前半小時。 關冷氣-凌晨4:30左右體溫最低,夏天很多人習慣開冷氣睡覺,此時可以關了。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生理時鐘」獲諾貝爾獎!作息表和健康大有關係

2017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揭曉,由霍爾(Jeffrey C. Hall)、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揚恩(Michael W. Young)3位美國基因學者因發現「控制生理時鐘的分子機制」而獲此殊榮! 飲食節制,作息規律,順著生理時鐘生活,是健康的根本。康健雜誌多次為文提醒大家,並且製作親切易懂的一日生理時鐘作息表,教你按表操課。 公開全世界最健康的作息表 6點到7點之間起床 拉開窗簾,讓陽光照進房間,刺激大腦的中央時鐘,讓促進睡眠的褪黑激素停止分泌,慢慢清醒。 喝杯溫水 起床後,腸胃蠕動開始變快,喝杯溫水促進它蠕動,有助排便。 晨間運動-如果習慣晨間運動,建議熱身久一點,因剛起床體溫較低、關節不靈活,容易產生運動傷害。早餐醣類+蛋白質最好 鹿港基督教醫院營養組組長陳紋慧建議,早餐吃醣類(澱粉)加蛋白質最好:如吐司或饅頭+蛋+牛奶或豆漿、黑豆漿。 許多人早上匆匆忙忙,拿了早餐就往嘴裡塞,沒注意到只吃到醣類,卻是讓早晨思緒不清的禍首。只攝取醣類,如麵包、饅頭,以及含醣類較多的主食類飲料如米漿、糙米漿或薏仁漿,會讓血糖不穩定、忽高忽低,影響思緒清晰。 迎接挑戰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蔡宇哲說,上午8、9點是壓力荷爾蒙可體松(cortisol ,助人清醒、應付壓力)的高點,最有精神,適合做最困難、最用腦、需集中注意力的工作。 來杯咖啡提神-很多人習慣邊吃早餐邊喝咖啡,其實並不是最好時機。因為剛起床還很有精神,咖啡的提神效果相對不明顯。 如果擔心咖啡影響睡眠、習慣在早上喝咖啡,9點半到11點半是較好時間,因為是可體松的低點,提神效果佳。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