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親子教養

【親子教養篇】水域遊憩活動警示旗幟

【水域遊憩活動警示旗幟】 【水域安全標誌】 「水域遊憩活動警示旗幟」之適用範圍以提供游泳等海灘活動,並設有救生人員專責守望之水域為原則。 旗幟之懸掛由該水域設置之救生組長視水域狀況判斷水域管理原則並懸掛適當之旗幟。 「水域遊息活動警示旗幟」分為四種,其色彩、形式、代表意義及懸掛原則分別如下: 色彩形式:上紅下黃,四角旗。 代表意義:救生員守望範圍,得於水域開放時間內,在兩支紅黃旗之間游泳。 懸掛原則:泳區開放時,懸掛於泳區範圍兩側邊界各一支。 建議尺寸:90cmX120cm 色彩形式:紅色三角旗。 代表意義:水域關閉,危險!請勿下水。 懸掛原則:因各種氣象因素、突發狀況或其他管理上之因素必須關閉泳區。 建議尺寸:90cmX120cm 色彩形式:黃色三角旗。 代表意義:當心!水域狀況不佳,游泳特別注意安全。 懸掛原則:水域狀況並非平靜,不善泳者及老幼婦孺須特別小心。 建議尺寸:90cmX120cm 色彩形式:綠色三角旗。 代表意義:水域開放,適宜游泳。 懸掛原則:水域狀況在救生員守望之下,適宜開放供遊客游泳。 建議尺寸:90cmX120cm 水域安全標誌WATER SAFETY SIGNS 【水域遊憩活動警示旗幟】【水域安全標誌】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端午節的由來

在春秋時代,有一個愛國詩人屈原,他是楚國人,有一次秦國的國君想要以通婚為名義來陷害楚國的大王,當時屈原極力的反對,但是楚王並沒有聽信屈原的諫言,反而造成一些大臣對楚王的進言,於是楚王便將屈原流放到邊境,後來楚王果真被秦王在秦國殺掉了,屈原一聽到了這個消息十分難過,便抱著石頭跳入汨羅江自殺了,當地的百姓被屈原的愛國情操所感動,於是就用竹葉包著糯米的飯糰投進江中給魚吃,希望魚不要吃屈原的屍體,後來世人便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也就是屈原自殺的這一天,有了包粽子的習俗,也將這天稱為端午節,因為屈原是一個愛國詩人,所以這一天也叫做詩人節,相傳當時有人想要找尋屈原的屍體,所以就划著船在汨羅江上找,就演變成划龍船的習俗了。 另外一種說法則是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惡日,這是源於北方中原地區把五月五日稱為惡月、惡日,所以會在這天進行驅邪避惡,才會有掛昌蒲、艾草、灑雄黃酒的習俗。因為此時正當炎炎夏日,各種疾病極易流行,所以會形成此種習俗也是有道理的。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教育理念

記得剛開始教書時「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對自己的期望……. 但寒暑更迭幾番,卻發現英才總是少數,更多的是可愛的蘿蔔頭待我們去深耕建造呢!因此也就重新調整了自己的理念。 一.唯有生命才能影響生命-一直以來,始終認為孩子的行為深受著大人言行的影響,尤其是在孩童階段,家長老師的言行總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唯有『愛與榜樣』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孩子高尚的品格。 二.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孩子內在都有一塊璞玉,都有待我們大人去發掘,或是音樂或是繪畫,又或是翻花繩或是堆積木,只要給予欣賞的眼光,石頭也有渾然天成的樸實美感。 三.保有吸收知識的海綿,仍有開花的生命力-勿羨別人孩童聰明早慧、勿氣自家小孩「大雞慢啼」,只要讓孩子 內心保有吸收、學習知識的海綿,自然有開花結果的那日。 三.只要願意開始,永遠不會太遲-勿信孩子要贏在起跑點,起跑快的英才總是永遠在前。也勿揠苗助長,其實依四時節令結的果實是最甜美的,告訴孩子:活出獨特的自己,只要願意開始,永遠不會太遲。 四.生命是能轉彎的-生命的發展並非一成不變,也非得要站上巔峰,獨占鰲頭。Top永遠只會有一個,觸礁了、碰壁了、跌倒了,站起來,揮揮汗、擦擦眼淚,轉個彎,生命總能找到出口的。 五.給予成就的機會-任何人都需要被欣賞、任何人也都需要展演的舞台,孩子也是一樣,依著孩子的資質給予受到掌聲的機會,即使是些微,你都能在孩子的眼眸中看到熾熱的光輝。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好的口語表達,需要不斷練習!

好的口語表達,是清楚表達的能力,也是推銷自己的能力,更是敢於公開表達的自信與技巧! 你知道嗎?全球首富巴菲特在他年輕的時候,其實是個害羞、內向、結巴的年輕人。後來他決心去改善自己的這個弱點,就特地去上溝通表達的課程,因為他發覺到,一個人即使有好的點子、好的建議還不夠,還要別人能夠相信你,你才會成功!這也證明口語表達能力是可以訓練與學習的。 那該如何練習呢? 1.多說多進步-克服內心的恐懼,養成多開口的發言的習慣,不要害怕犯錯,害怕被批評,也別害怕跟人家說得不一樣,或是害怕講出來話題會不周延,畢竟那就是自己現在的樣子,接受現在的自己,嘗試著說出來,才有不斷改進的機會! 2.裝備內在-其實表達能力就等於這個人的思維、邏輯,甚至是EQ的能力,所以口語表達的訓練,也是腦力的訓練! 說出來的語句不完整、缺乏邏輯、不知所云,是會讓人聽得很辛苦的!若要說出來的話有內涵,就需要透過大量的閱讀,以及生活經驗的累積。 3.洞察人心-敢開口以及說話的材料都備齊了,最後要留意的就是「說對話」! 與人互動溝通時,要懂得察言觀色、有同理心、具備應對進退的智慧。 「說話」是為了表達自己,打動別人,無論說話的主題、目的是什麼,哪些話該說,哪些話又不該說,一定都要以聽者的需求與立場為出發點,這也是培養社交智慧、EQ的能力之一! 學習如何流暢、明確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順利與人溝通、分享、討論,甚至說服、影響別人,已經愈來愈重要了,而口語表達的能力,不能只看教學指南,或背標準答案,就像在學游泳一樣,必定要去實際不斷的練習,公開表達的自信也是可以被培養出來的!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疫情讓人增胖 飲食、運動加生活習慣來改善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民眾先前都避免出入人多的場合或宅在家中窩在沙發追劇、打遊戲,還因為焦慮、無聊愈吃愈多,許多人也停止原有規律的運動習慣,讓體重在不知不覺中增加,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營養師彭雅渂提醒民眾,隨疫情逐漸平緩,時序也已入夏,每天量體溫時,應該也要量測體脂和腰圍,讓宅在家也可遠離肥胖。苗栗醫院營養室組長彭雅渂表示,不少民眾有減重經驗,如何健康、有效減重,常是熱門討論話題,而宅在家的日子,該如運動和飲食來維持良好的體態和免疫力呢? 有幾個方法跟大家分享: 一、均衡飲食、定時定量:依循國健署所提出「我的餐盤」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如果希望效果好些,可適量減少飯量,並且有一餐吃全穀雜糧,水果可以選擇低GI的小番茄、芭樂、奇異果或蘋果等。 二、飲食彩虹蔬果五七九: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微量營養素能有效提升免疫力,如柑橘類和紅色甜椒富含維生素C,葵花子和杏仁富含維生素E,地瓜和胡蘿蔔提供為生素A,雞蛋、燕麥、蘆筍及巴西堅果富含硒,豆類和南瓜子富含鋅,另外咖哩中的薑黃、深色 植物中的花青素、核桃中的葉酸及大蒜等,都是可以安排在每日飲食中。 三、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容易感冒,適當充足的睡眠,不但可以讓身體好好休息,也是維持免疫力很重要的一環。固定起床時間,享受早晨的陽光可以校正體內的生理時鐘,讓睡眠能「順應晝夜節奏」;睡眠時間因人而異,約4-8小時不等,過長或過短都不好。 四、適度的運動:可以從YOUTUBE搜尋能適合自己在家的運動,每天進行10-30分鐘不等的訓練,除了可以提升代謝率,又能使體態優美,還可以紓解壓力,一舉數得。 五、充足的水分:每公斤體重需要30~50cc的水分,如體重50公斤,每天需攝取的水份至少為1500cc,每次約300cc,盡量喝白開水。 六、嘴饞小撇步:先喝一杯水,只吃天然的零食,如原味優格加上少許的堅果、切丁水果和蔬菜,好吃又不怕過量。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民眾重視肥胖對健康的危害,以上宅健康小資訊,請大家一起認真落實在生活中,就可以達到健康瘦身的目的,同時享受到瘦身帶來的諸多好處。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認識腸病毒

●為什麼會叫做腸病毒呢?他會被叫做「腸病毒」的原因是因為腸病毒會較長時間聚居在人類的胃腸道黏膜生長繁殖,所以,他不是因為會讓你拉肚子、嘔吐等胃腸疾病才被叫做「腸」病毒。 ●傳染的途徑?※經由接觸病患的口鼻分泌物、飛沫及皮膚上的潰瘍的水泡及糞便。 ●會有那些徵狀呢?※手足口症:徵狀發燒,出現小水泡及紅斑疹(較常出現水泡的位置部位有口腔、手掌、腳掌、膝蓋及臀部範圍)※泡疹性咽喉炎:特徵為突然發高燒、嘔吐及口腔後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 ●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嗜睡。※肌躍性抽蓄。※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 ●如何預防呢?※正確洗手,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居家環境清潔與通風。※流行期避免出入公共場所、避免探病。※生病時要盡快就醫。※已感染及疑似感染腸病毒的孩童,請留在家裡休息,避免傳染擴大。※玩具定期清洗,不放在嘴巴裡※幼童的主要照顧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回家後,抱小孩前請先漱口、洗手)※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充分睡眠可增強免疫力。 ●如何正確得洗手呢??正確洗手步驟有五個口訣 濕 – 在水龍頭下把兩手淋濕,記住要全部淋濕,可不是只淋一跟小指頭。 搓 擦上肥皂手心手背搓揉起泡約二十秒。 兩手掌心互相磨擦。 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特別要注意清潔戴戒指處)。 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 作拉手姿勢以磨擦手指尖。 沖 – 用清水將雙手洗淨。 捧 – 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再關閉水龍頭。 擦 – 用乾淨毛巾或擦手紙巾將手擦乾。 ●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以避免腸病毒上身唷※回家先更新,用肥皂洗手※清洗、消毒小朋友的玩具,可以用陽光曝曬殺滅病毒※小朋友去公共場所、公園玩耍後,要記得洗手。※保持環境衛生整潔與室內通風良好。※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就能防止病毒的入侵,所以平日要多多注意營養、衡飲食、充足運動及睡眠,來增強個人的免疫能力。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何謂學習?所謂學習,不單指讀書或做功課,而是包括一切應如何用專心、利用時間、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吸收、了解各種事物,充實各種適合時代的知識、常識等都是叫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定要及早養成,並要重視學習態度、學習精神的建立,及學習方法的吸收與應用。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家庭中要有: 一、固定且適宜的學習環境,二、固定的學習生活作息時間,並給予方法上的指導與精神上的鼓勵。 一、如何佈置一個適合讀書的環境 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基本且首要的,是在家中有固定且適宜的學習場所,也就是適當的空間、設備設施,供給學習之需,才能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們才能專心。 家中有妥善的學習環境,孩子在做事上、學習上才能夠靜心、定心、專心。妥善的學習環境要有: (一)書房:讀書習作學習的空間,不能讓孩子在客廳、飯廳中讀書做功課,如果沒有足夠的空間,可設置在孩子的臥房裡。 (二)書桌:注意書桌的位置安排,以向著窗戶,通風良好處為佳。 (三)書架:便於暫時擱置參考書籍及資料。 (四)書櫥或書櫃:便於保存學習的書本、習作簿或課前、課後的作品或其他參考書課外讀物等資料的存放。若沒有空間設置,可找兩只水果箱代用。 (五)檯燈:購置燈泡式的檯燈,以補足並平衡日光燈式的桌燈光線。 (六)學用品:添購備存一些鉛筆、原子筆、簿子、……等的學用品,以方便學習所需。 (七)小型書寫板(白板或粉筆板):於書房適當地方,設置一塊大小適宜,高度適合的小型書寫板,記下必需要注意的事情。 (八)小型成果展示欄(成績欄):書房內釘掛一塊適合大小的木板,給予孩子有展示自己的習作或其他的學習成果的地方,先欣賞自評,也可展示老師批閱後的作業或作品,作為檢討改進的參考。 二、固定的作息時間 家中要有固定的生活作息時間,才能養成孩子正確且良好的學習態度。首先要與孩子研商,共同決定放學回家後,到就寢前的時間運用,有休閒、打球、運動、做輕便易做的家事、看電視、與家人促膝聊天、洗澡、吃飯、學才藝或輔導、讀書做功課等項的時間比率及作息時段的安排。而其中確定讀書做功課的時間,固定是在-幾時幾分起到幾時幾分止-較適當,時間量不必求多,重在於能專心學習,只要能專心,學習便會有效果;有效果,就有成就感,進而就會有滿足感,這時候孩子自然就會依體力、興趣延長學習的時間量。而孩子在讀書做功課的同時,爸爸、媽媽如能在旁看看書報,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則更好。 三、學習方法的指導與鼓勵 良好的學習效果,除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態度之外,學習方法的指導與精神的鼓勵,也是相當重要的。學習要有好方法、用要領,才會有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在課前,指導孩子如何預習與蒐集資料;在課後,指導孩子如何溫習老師教過的內容,複習需要再熟練的內容;並針對學習內容的最困難的、最易錯的,最重要的…等各種不同的內容,以不同的記號來標示重點。此外,還要指導孩子如何使用工具書或參考課外書籍,以增強學習效能。在家遇到學習上的困難,要指導孩子再想一想、思考一下;無法解決時,可從家中現有的課外參考書籍及工具書查尋;如果仍無法解決,可再找兄姊、鄰居、學長等人請教。 爲了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除了家中備妥應有的設備設施,指導孩子按時依學習作息,以及給予方法的指導與精神上的鼓勵之外,父母也要能以身作則,養成看書閱讀書報雜誌的習慣,與孩子就各種問題相互研究探討盼望我們共同努力以期培養出更傑出的下一代。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培養孩子良好的用餐習慣

吃飽沒?」這是以前農業社會中常聽到的見面問候語,可見能三餐溫飽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吃飯」、「挑食」卻成了這一代家長們之間討論的話題,和上述的問候語成了強烈的對比。 筆者在幼兒園工作服務,每每在解說完學校課程閒聊中,家長都會說:「課程我沒有什麼疑問,但我家孩子對於吃飯及吃飯的規矩卻令我很困擾,有時一頓飯吃上一、兩個鐘頭,邊吃邊玩;真不知該如何是好……有時是讓孩子邊吃飯、邊看電視,一頓飯吃下來不知道自己吃了哪些食物。」 筆者也曾於美食街用餐席間,看到一位阿嬤在人來人往的美食街追著孫子餵飯,真替她捏一把冷汗。於此,吃飯都已是一件困擾的事,更遑論教導孩子用餐的禮儀。當下讓筆者覺得這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教養問題,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乃是當務之急。 良好的用餐習慣其實可以是很自然的養成,只要我們每天花一些時間把禮貌的行為延伸到餐桌上,小孩子的天真可以使用餐的氣氛變得溫馨且充滿歡笑。所以,培養他們和我們一起愉快的用餐,是爸媽應該做而且要優先去培養的。 從小開始培養良好的用餐習慣應從小開始培養。您可以告訴孩子現在要吃飯了,請他先洗手、穿上圍兜、坐在為他準備的位置上開始用餐。在用餐的同時,爸媽可以輕聲的告訴孩子今天用餐的食物是什麼?營造一個愉快的用餐環境。這些習慣及基本的禮儀都可以延伸到他可以上餐桌和大人一起用餐。 如何做? 家中每位成員都有固定位置:家中應營造一個長幼有序的用餐習慣,每位成員應有固定的位置,如此,可以養成孩子基本的用餐習慣。若家中有長輩同住,也請長輩配合實施。 全家一起用餐:全家人一起用餐,可以增進親子間的感情,更是培養用餐禮儀的最佳時機。 避免飯前提供零食:有些媽媽在孩子下課後、晚餐前,怕孩子肚子餓,因此先讓孩子吃些零食果腹,如此一來到了晚餐時間,孩子不餓、不想吃晚餐,在餐桌前又坐不住而影響到吃飯的氣氛,造成親子間的不悅。 從小開始培養 良好的用餐習慣應從小開始培養。您可以告訴孩子現在要吃飯了,請他先洗手、穿上圍兜、坐 在為他準備的位置上開始用餐。在用餐的同時,爸媽可以輕聲的告訴孩子今天用餐的食物是什麼?營造一個愉快的用餐環境。這些習慣及基本的禮儀都可以延伸到他可以上餐桌和大人一起用餐。 如何做? 家中每位成員都有固定位置:家中應營造一個長幼有序的用餐習慣,每位成員應有固定的位置,如此,可以養成孩子基本的用餐習慣。若家中有長輩同住,也請長輩配合實施。 全家一起用餐:全家人一起用餐,可以增進親子間的感情,更是培養用餐禮儀的最佳時機。 避免飯前提供零食:有些媽媽在孩子下課後、晚餐前,怕孩子肚子餓,因此先讓孩子吃些零食果腹,如此一來到了晚餐時間,孩子不餓、不想吃晚餐,在餐桌前又坐不住而影響到吃飯的氣氛,造成親子間的不悅。 讓孩子學習控制用餐時間:爸媽可以告知孩子吃飯的時間預計多久會完成,讓孩子學會控制吃飯的時間。 培養孩子良好的用餐習慣不是一蹴可幾的,要從日常生活中慢慢累積養成,且盡量不要給孩子壓力。記得小時候和爸媽一起用餐時,包括吃飯的姿勢、拿筷子的方式,甚至如何夾菜都逃不過爸媽的眼睛,稍一不慎就會被罵,造成吃飯時的壓力很大。所以,建議爸媽要以輕鬆的態度來看待孩子在吃飯時的種種狀況,此時,不但可以讓自己心平氣和,也讓孩子學會更注意自己的生理時鐘。 當他肚子真的餓了,反而就會願意乖乖用餐的!因為,我們不是要強迫孩子吃飯,而是要想辦法讓他、等他產生想吃東西的欲望!以合理成熟的態度來要求孩子,增強他有吃東西的欲望,再加上爸媽的耐心陪伴引導,則可以教出人人稱讚有教養的孩子。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一個家庭的幸福,從好好說話開始

我們常說:說話是門藝術,話要好好說。但家庭往往是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地方,越陌生;越禮貌客氣;越親密,越無所顧忌。因為知道對方永遠不會怪我們,我們反而將言語的刀子沖向家人。 家庭並不是無堅不摧的,幸福的家庭需要經營,一個家庭的幸福從好好說話開始。 夫妻間相處:尊重比責怪重要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往往幸福感更強。婚姻中的兩個人相伴多年以後,總會認為無需顧忌與對方說話的語氣和態度。原本的關心,到了嘴邊就變成了埋怨與指責。 在一起時間久了,耐心被消磨,即使是出於好意,但說話時也沒有考慮對方的感受,只是一味的抱怨責怪,久而久之的惡性循環,家庭生活便會出現危機和裂縫。 夫妻之間的任何小問題都可能會變成影響家庭幸福的大麻煩,即使是婚姻里再親密的兩個人也是獨立的兩個的個體,也會有各自的感受,再親密的人也會被言語刺得不舒服。向親人發脾氣,是最愚蠢和懦弱的行為。 很多時候,換一種說話方式,兩個人的心情會截然不同。好好說話,多表達擔心,少一些指責。 不要輕易動氣,遇到矛盾不要相互叫嚷爭吵,心平氣和就事論事,多為對方考慮,不要因為是最親密的人,就說話不注意分寸,甜言蜜語對夫妻很重要。夫妻間好好說話,生活也會越過越美滿。 在一個家庭里,好好說話受益的不僅夫妻雙方,還有孩子。潛移默化,以身作則,父母的說話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教育也有著很大的影響。 與孩子相處:誇獎比打擊重要語言是帶情緒的,能給人以溫暖,也能給人帶來傷害。言語上的傷害比外在傷害嚴重,外在傷痕是看得見的,言語上的傷害卻是無形的。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曾在書中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有不少父母「擅長」打擊教育,但這種打擊教育並不能起到「為了孩子好」的目的,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消極影響。經常被打擊的孩子,往往十分自卑,常常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的情緒中去。 來自父母的打擊,所造成的傷害不僅體現在當下,它更像一根針,透過綿長的歲月之中,時時刺在子女的心頭。 清代教育家顏元也曾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經常誇獎孩子,給孩子積極的暗示與鼓勵,孩子會表現地越來越出色。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語叫「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說的是: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讚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同時,在教育心理學中,也有一個概念叫「翁格瑪麗效應」,在被表揚的情況下,受表揚者會不斷進步。父母與孩子好好說話,家庭才能幸福美滿。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卻需要學習。 與父母相處:感恩比抱怨重要父母雖然給不了我們所有,但所給的一定是他們最好的。不論貧窮還是富有,父母都傾其所有給子女。 不要抱怨「爸爸應該是那樣的爸爸,媽媽應該是那樣的媽媽」,如果你的父母沒能在物質上滿足你的要求,請別忘了,給你生命與愛,並把你哺育長大已經耗費了他們太多太多的生命與精力。 時代不同、思想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各自的經歷不同,所以我們與父母之間總有觀點、想法不同的地方,不要嫌棄他們落後,埋怨他們老土,多一些尊重、理解和溝通,再多一些謙讓與感恩。 不少人受不了父母的囉嗦,甚至因為囉嗦責怪父母,其實這種囉嗦又何嘗不是愛。叮囑你吃飯,嘮叨你穿衣,只有真正愛的人才會囉嗦你,父母絕不會去囉嗦一個於讓他們無關的人。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為它能使父母獲得情感。」《詩經》里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家庭需要一顆愛與感恩的心去創造。 孝順,就是對父母好好說話。能夠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理解他們的不安,安撫他們的焦慮。與父母說話不要抱怨,不要意氣用事給父母添堵,要心平氣和,言語上多些體貼與感恩。 因為在意,你的話語有力量;因為關心,你的語氣有意義。好好說話,冷靜但不冷漠,堅定但不堅硬。幸福的家庭,需要好好對待愛你與你愛的人,因為有愛,每句話要好好說。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準時的重要

為什麼讓孩子早睡總是那麼難?晚睡對孩子有哪些嚴重危害?如果能讓孩子每晚9點準時睡覺,你想知道怎麼做嗎? 如何讓孩子早睡之前,當然要先看看你家孩子每天的睡眠時間達標嗎?為什麼要規定孩子的睡眠時間?晚睡對孩子有哪些壞處? 影響認知功能 倫敦大學教授阿曼達•薩克爾曾經對一萬多名7歲的兒童進行研究,他們發現,那些經常超過晚上9點才睡覺的兒童,在閱讀和算術方面的成績會比較差。因此他們認為,晚睡會影響幼兒的反應能力和空間認知能力,長期下去,將不利於兒童的智力成長。 影響身高-科學家們發現,人體在睡眠狀態下會大量分泌生長激素,刺激骨關節軟骨和骨骺軟骨生長,但生長激素的分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減少,因此睡眠對幼兒尤其重要。另外,晚上10點到凌晨1點是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期,並且這個高峰還需要人體熟睡70分鐘後才會分泌。所以,如果孩子們在幼年時期長期處於晚睡或缺覺狀態,勢必會影響身高的發育。 抵抗力變差-睡眠是人體體力恢復和各方面身體功能恢復的過程,所以睡眠充足身體好。過於晚睡的孩子,由於身體的免疫功能長期得不到恢復,容易受環境中的病毒、細菌、污染物質及疾病的侵襲。 晚睡、缺覺的孩子常有的性格-長期晚睡和睡眠不足的孩子,他們的脾氣也比較暴躁。具體表現在動不動就哭鬧生氣、攻擊性強喜歡打人、做事缺乏耐心容易放棄。 讓孩子早睡難嗎?其實一點也不難,只需三步: 一、晚上8點後不外出-孩子們的外出活動時間可以安排在白天,如果是上學的孩子,那麼就安排在放學後、晚上8點前。晚上8點後就不要外出了,因為孩子的「心」靜下來需要一個過程,即讓活躍的情緒包括興奮、激動等情緒平息下來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孩子晚上8點還外出玩耍,想9點上床睡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二、睡前避免激烈的活動-睡前建議不看電視、不進行劇烈運動、也不適宜興奮的遊戲,可以聽聽舒緩的音樂、進行玩積木等不激烈的親子遊戲,睡前故事、閱讀、手影也是不錯的選擇。 三、9點準時全家熄燈-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全家」,而不只是孩子!很多父母說孩子經常11點多還在玩,根本原因是大人11點多也還未睡。孩子是大人的鏡子,你想讓孩子乖乖早睡,自己卻還在泡劇、玩手機、玩電腦,給孩子製造的是不公平感。 採取全家熄燈的行動,想讓孩子每晚9點準時睡覺一點也不難。心理學上認為,一個行為堅持21天就會形成習慣,堅持90天就會形成穩定習慣,堅持365天你想不讓這個行為繼續都很難了。 早睡早起,獲益的不僅僅是孩子!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