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親子教養

【親子教養篇】珍愛生命,遵守交通規則

朋友,生命誠可貴,對每個人來說,生命也只有一次,所以人們都百倍的愛惜生命,然而生命是茫茫人海中的個體,要使之生存,就要與周圍發生關係,有所依存。 “衣”、“食”、“住”、“行”,是人們生活中的四件大事,是生命得以存在的前提。  “行”就是交通。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時代的進步,交通與我們的生活已越來越密切了。不可否認,交通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也給我們帶來很大的不幸,而這不幸是不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交通安全知識的貧乏,交通安全意識的淡薄惹的禍。 交通安全知識的貧乏,交通安全意識的淡薄總是能讓我們看到聽到一幕幕血的教訓:有的因開快車,而失去了寶貴的生命,有的因車禍而至傷至殘,這悲劇讓他人帶來不幸,也給自己、家人帶來極大的痛苦。 上學期,我校就因有的同學不注意安全,或做騎車英雄在上學路上發生交通事故。其後果小到影響了學習,大到送進了醫院。據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提供的調查統計資料表明,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全國每天至少有10多名學生在車輪下喪生,30多名學生因交通事故受重傷致殘,相當每天傷亡一個班的學生。 中小學生交通事故增多,一方面是因為車輛驟增、道路狹窄、交通環境複雜等諸多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則是一部分學生交通安全意識不強,甚至缺少起碼的交通安全意識,其交通行為既不願,也不懂得受交通法規的約束,結果違章肇事。 交通法規是人們行車、走路應共同遵守的法律規範。中小學生從小就應該學習和掌握交通安全常識,養成遵守交通法規的良好習慣,自覺培養對自己生命安全、家庭幸福的責任心。 一樁樁車禍不僅給國家和社會造成了損失,給個人帶來了災難,而且給家庭帶來了痛苦。“前車之鑒,後事之師”,我們應該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按規定的路線方向行駛,不闖紅燈,不超速,不隨便橫穿馬路,讓我們養成文明騎車、文明乘車、文明走路的良好習慣,這樣才能確保我們生命的安全。人是離不開交通的,一離開交通,就會寸步難行。交通安全牽連著千家萬戶的幸福和歡樂,關係到每一位國民的健康,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

五歲免學費補助申請表於上週五分發,本週四已全部交回,這是幾年來速度最快、需重寫、塗改數最少的紀錄,感謝家長的配合,讓負責的老師能夠較輕省的完成收件工作。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家長簽名的部分,有的太過藝術了,未能以端正字體來書寫,讓人清楚知道填寫者的名字,必須費眼力去看,是會被退件的。 補助款的申請,家長只要填寫申請表,幼兒園需要準備的事就不只一樣了,更何況教育局是彙整臺南市各園所的件數,他們也儘量在簡化繁瑣的流程和表格;各縣市政府審核後,還得送件到教育部,因為這是教育部的補助款,層層關卡,疏忽不得,從家長→園所→市教育局→教育部→撥款→到各幼兒園→發放給家長,工作才算結束。 十月送件,九月就需做準備,過程需要人力的處理和時間的等待,到完成得需二、三個月,家長才能領到錢。曾經有家長建議,補助款就直接抵扣新學期的學費,但政府的美意,規定是家長需拿到錢,感受到政府的善意才行,當然我們得配合政府的政策去執行。 我們常說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生活中有很多與人連結的事,不論是與家人或外人,是居家生活、工作、育樂或出門在外,都須要他人的配合才能成事;而我是不是別人心中那個配合、受歡迎、做事讓人放心的人?還是只是個會批評、有意見,卻沒有建設性建議的人? 大家因著性別、年齡、經驗、工作、成長背景、城鄉差距,對事的想法、看法、作法有所不一樣、有不同見解,也往往因著固執己見而有了爭執,因此如何取得共識,可是很重要的課題。 當大家經過討論,整合意見、達成共識後,就必須遵守共同的約定,執行一段時間後,再做檢討,修正、或調整。服從為負責之本 幼兒園就像一個小型的社會,小孩們聚集在一起,也常會有爭執、爭吵的情形發生,舉凡排隊、走路、拿物品、吃東西、玩遊戲等,都能夠吵。當然在老師的引導,一次次不厭其煩的教導,孩子們是會調整改變,不過要真正有果效,則需家園、親師合作,才能建立良好的品格與習慣。 下週一國家防災日,別輕忽演練的重要性,從小事著手,大事著眼,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祝  闔家平安  順心愉快  Mandy  園長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藉由重要的小事,展現真正的尊重

這些「申訴」內容,相信你也一定聽過:  老師,他們都不跟我玩。 老師,剛剛他們又亂叫我綽號。  老師,某某某很討厭,一直跑過來打斷我們玩。  老師,有人在吵架怎麼辦?  老師,他剛剛在走廊上跑,撞到某某某都沒有說對不起……  或是:媽媽,學校的營養午餐好難吃。  媽媽,我不想去上學。 媽媽,今天有人笑我跑得很慢。  媽媽,中午睡覺我都睡不著好無聊…… 令人哭笑不得的抱怨有時還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在家裡應付自己 的孩子就已經筋疲力盡,很難想像當學校裡一群孩子爭先恐後的告 狀,三頭六臂的老師要如何處理紛亂的局面,好讓每張臉都對回應心滿意足? 其實回頭一想,孩子的小學階段真是人生中最疲累但浪漫的時刻。他們開始掌握自己的能力,對世界抱有極高興趣,不斷展開對他人的探索互動,又在體驗過程中感到困惑不解,產生更多細緻的情緒感受,最重要的是,他們將父母和老師視為一種「公平」、「正義」的化身,滿心期待著我們對事件做出反應和評論,以維持他們心目中還存在著的人間烏托邦。  正是因為長大之後他們自然都會了解世間事物的複雜,也會驚覺老師與父母並非完美萬能,於是此時此刻的這份純然信任之心,就格外地需要被珍視對待,而我們如何詮釋處理每一件「小事」,就等於向他們示範我們對自己和對這世界的態度。  我們眼中的小事,可能是孩子的大事 有次提早去學校接妹妹,在操場上看著一群低年級的孩子自己努力排解糾紛,努力之後仍然無法和「滋事分子」達成共識,最後大夥兒嚴肅認真的做出結論:「那我們要去告訴老師。」  我心懷好奇地跟著移動,遠遠看見他們魚貫走進教室,派出代表跟老師說。教室裡的老師正埋頭改作業,聽完之後放下手中紅筆開口: 「真的是這樣嗎?那你把某某某叫過來,我們一起談一談,還有誰在現場的都一起過來說明。」老師的話像是打開開關般,孩子們遵照次序,一個個輪流發言,要是有人在別人發言時出聲反駁,老師也會制止,請他等待。 就這樣,一件小事處理了半個小時,最後在老師的見證下約法三章後散會,過沒多久,這群孩子又毫無嫌隙地立刻玩在一起。 我們眼中的小事,是孩子們生活中的大事。每件事都是一道閃紅燈,提醒著孩子在這裡需要停一下、想一下、思考一下、摸索一下、體驗一下、感受一下,這些零零碎碎的資訊,就是建構孩子們態度和價值觀的小小螺絲釘,慢慢地一個個鎖上、接上,然後在某一天某一個時刻裡,孩子們變成了他們自己。  當我們大手一揮、不耐吆喝的時候,就是將孩子拋棄在這道閃紅燈 前,沒有我們的陪伴協助,他們或許會拿捏不好速度、栽了個跟頭, 所有因此產生的不安憤怒的情緒,漸漸地變成記憶中的神經,也一起 滿布在身體每個角落。 孩子不會突然變了樣,之所以變了,是因為我們從未在小事裡覺察他們。  孩子不會生下就是如此,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從未在小事裡協助他們。小事之所以是小事,因為它頻繁發生又不會有立即危害,但或許我們應該更改對「小事」的定義-發生最頻繁的事情,才應該叫「人 生大事」。若我們都同意生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那麼千萬記得,若 我們都同意生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那麼千萬記得,對孩子而言也是如此。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地震

地震是地球表層或表層下的振動所造成的地面震動,可由自然現象如地殼運動、火山活動及隕石撞擊引起,亦可由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造成,不過歷史上主要的災害性地震都由地殼的突然運動所造成。   地震的影響力涵蓋岩石圈及水圈,當地震發生時,可能會連帶引發地表斷裂、大地震動、土壤液化、山崩、餘震、海嘯、甚至是火山活動,並影響人類的生存及活動。  地震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地殼在板塊運動的過程中累積應力,當地殼無法繼續累積應力時,地殼會破裂,釋放出地震波,使地面發生震動,地震可由地震儀透過對地震波的觀察來量測,地震規模表示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地震震度指地震在該地點造成的震動程度,地震的發生處稱為震源,其投影至地表的位置為震央。 並非世界上所有的地區都會發生地震。地震與火山分布一樣,主要集中在板塊相互作用的地區。 目前世界上主要分為三個頻繁發生地震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佔80%)、從地中海一路向東延伸至喜馬拉雅山區和印尼的歐亞地震帶、位於各大洋中洋脊的中洋脊地震帶。並不是所有地震都發生在以上三個地震帶,另外有一小部分大地震發生在板塊內部,主要集中在大的活動斷層帶及其附近地區,例如 1976年的中國河北唐山大地震。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當心寵壞孩子 – 少子化家長的通病

現代台灣父母因為經濟壓力或是觀念的改變,少子化現象越來越明顯,導致許多爸媽都把小孩寵上天了,無止盡的溺愛對幼兒來說真的是好的嗎?親子間的關係不應該是這樣的! 一.    難教?是你們寵出來的 1.    社會負面效應-家長們如果過度的溺愛,比較會養成任性、自私自大的孩子,不懂得體諒別人,以為世界繞著自己轉,就會導致產生社會問題。 2.    靠愛而非物質-親子間的聯繫應該是靠歸屬感、信任感為基礎來教育孩子,而不是一昧給予物質或是凡事都順從他們,這可不是良好的家庭關係。 3.    家長負起責任-不需要整天羨慕其他家的孩子,為什麼這麼乖、有教養又聽話,其實孩子的表現與父母親的教育息息相關,用對方法,用多少心力孩子給予多少回報。 4.    通融惡性循環-前面好幾次的放縱,會導致增加未來想要導正的困難性,只好再度的通融,就會形成一個惡性的循環,所以父母得在該教育的時後立即教育,不要輕忽每一次的行為。 二、過度溺愛孩子有何表現?  1、可能無法獨立-因為孩子只要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個眼神爸媽就    知道他們的需求,並且幫忙搞定,這樣小朋友會喪失很多能力, 也比較無法擁有靈活的思考。  2、自私自大心態-由於在家中都是孩子最大,最好的都是給小孩,使他們變得無法關心別人,缺少團體的概念及責任,到了與外人接 觸的時期就會產生一些問題。  3、金錢價值觀念-不把錢看在眼裡,不懂爸媽的辛勞,因為孩子們總是要什麼有什麼,錢不夠開口就有,這不僅會讓小孩對於金錢觀念有了偏差,更有可能害了長大後的他們。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 – 你知道旅遊對孩子有哪些好處嗎?

隨著經濟的發展,現在的家庭基本上奔向了小康之家,生活無憂之外,還可以一家人外出旅遊一下,那麼,你知道,旅遊對孩子有哪些好處嗎?一起來看一下吧! 旅遊對孩子的好處:從旅行中學到很多知識 大家都知道這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確實是這個道理,每到一處,孩子接觸到實實在在的各地地理風貌、各地的風土人情,這是比讀書來的真實的多,讀書也可能會搞混,但是通過旅遊,孩子記得是再清楚不過了。 旅遊對孩子的好處:孩子增強體制質 帶著孩子外出旅行,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呼吸清新的空氣,這是平時我們在大都市中所感受不到了(尤其是現在各大城市霧霾嚴重)。在旅行中的登山爬坡、步行遊覽,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大肺活量,活動關節,鍛鍊肌肉,增進健康;孩子陶醉於大自然中,身心都獲得了歡娛和休息。 旅遊對孩子的好處:加強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 現在社會節奏的加快個父母工作壓力的增加,許多家庭的孩子基本都沒什麼時間去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更有勝者可能幾天都見不到孩子或沒時間陪孩子。父母帶孩子去旅行,是增強兩代人之間感情交流的好機會。通過旅行,孩子同父母日夜相處,直接感受到父母的關心、父母與孩子無拘無束地交談,無形中使孩子對父母更加親近,更樂意接受父母的教育。 旅遊對孩子的好處:使孩子變得更加開朗、樂觀 由於交通等各方面的因素,現在小孩對外的接觸面很小,放學後與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機會一般並不太多,可是外出遊玩就不一樣了,一是旅途中會遇到一些玩伴,二是目的地一般都會有玩伴。因此,一群來自不同地方的寶寶們在一起玩耍對寶寶的心理健康非常有益。旅遊對孩子的好處:提高感知能力 孩子的知識大多都是來源於書本或網絡,尤其是城市裡的孩子,而親子游會讓孩子親身體驗大自然中、社會中的各種事物,使書本中淺薄知識變成自己的真實感受,感知能力更好啦! 旅遊對孩子的好處:助於鍛鍊意志 旅行中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一些不再掌控之內的事情。這個時候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挑戰,當然孩子的意志力也會在解決難題中得到很好的鍛鍊哦! 旅遊對孩子的好處:激勵個人成長 外出旅行使孩子見到了全面的世界,這樣容易激發其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刺激探索慾望的滋生,而且會有更開放的心胸接受新事物和新觀念。旅遊經歷易激勵孩子的個人成長。 旅遊對孩子的好處:鍛鍊獨立能力 遊歷是增強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好機會。在外面不像在家裡面什麼都有,而且在旅行中孩子與家長之間是互幫互助的,這樣漸漸地你會發現孩子的獨立能力更強了哦! 旅遊對孩子的好處:可增強自信心 旅行中的各種難題給予了孩子挑戰同樣的也是一種機遇,遇到困難時孩子會學習如何應付周遭環境以及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信心哦!旅遊對孩子的好處:提高交流能力 旅行總是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在與不同的人交流的過程中孩子也會學習為人處世之道,與人的交流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幼兒園入學年齡 過早與過晚的利與弊

當孩子到2、3歲時,家長就會考慮送孩子上幼兒園,那麼什麼年齡才是最佳的上學年齡呢?孩子應該幾歲開始接受幼兒園教育?過早上學與過晚上學會有什麼影響嗎? 從總體來看孩子進入幼兒園的年齡呈低齡化,很多家長在孩子2歲後就開始送孩子上幼兒圓,2歲的孩子已經能夠逐步的接受各種新鮮事物,同時2歲是孩子的行為習慣、性格、處事態度慢慢確定的時候,所以適當的教育,可以讓孩子養成更好的習慣、品格等。 【送孩子去幼兒園應考慮的四方面】 1、當為寶寶選定一家幼兒園,送寶寶上幼兒園時,家長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安排好接送寶寶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安排好自己的業餘生活,不至於不看護寶寶,自己空虛,時不時打電話問寶寶在園情況或者到幼兒園看寶寶。 成人的心理沒調節好,將影響寶寶的入園情緒,也干擾老師的正常教學。 2、幼兒園是教育機構,主要對寶寶起到教育的目的。如果是2歲以下的寶寶,主要是以看護為主,而幼兒園的教師大多比較年輕,有很多是沒有孩子的,因此看護的經驗不足。有時孩子拉了、尿了、衣襟濕了,老師缺乏看護寶寶的敏感性,不能及時發現,對寶寶的生活照顧難免不夠周全。 3、如果家庭中是隔輩帶寶寶,老人比較嬌慣孩子,不能正確指出寶寶的缺點和不足,將影響寶寶對是非的辨別能力,不利於良好習慣的養成。這時,最好送寶寶到幼兒園接受正規的教育。 有的家庭是保姆帶寶寶,教育的方法及觀念都比較落後,保姆的文化素質低,這樣會影響寶寶的個性發展。因此適合早送寶寶去幼兒園。有的家庭是全職媽媽帶寶寶,家庭成員比較簡單,寶寶缺乏必要的交往,比較孤獨,這樣的家庭也適合讓寶寶上幼兒園。 4、寶寶到了2歲,開始出現自我意識的萌芽,他開始喜歡社會交往,同時寶寶也能獨立行走、語言能力也有很大提高,能聽明白日常用語。他的控制能力具備,協調性也非常好。這時送寶寶去幼兒園,不會給幼兒園老師帶來過大的工作壓力,寶寶入園時機比較成熟。因此,當寶寶2歲後,並具備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時,父母也希望寶寶上幼兒園時,寶寶入園最為合適。 【過早或過晚入園的利與弊】 1.二歲左右寶寶入園 正面效應:適應速度比較快。 因為2歲左右的寶寶主動探索的需求非常大,幼兒園提供的非家庭之外的探索環境,通常能科學合理地滿足寶寶的探索心。 負面效應:容易造成寶寶與媽媽的情感疏離。因為2歲左右是母子分離焦慮期。如果親子關係奠定得不好,寶寶會出現非安全依戀行為,影響今後情商發展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陪孩子面對畢業的感傷情緒

對於畢業與離別,每個孩子的感受大不同, 有人哭到淚眼汪汪,也有人無動於衷, 過與不及,都需要爸爸、媽媽引導他們適當的表達情緒。「畢業」對於孩子來說,有點懵懵懂懂的,特別是第一次要參加幼兒園哥哥、姐姐的畢業典禮的孩子,還不懂得珍重再見的感受。情緒,會因為欲望、信念、經驗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同一件事情,給每個人的感受並不一樣,不像考試有標準答案。 對於畢業與離別的感受,通常與個人的經驗有關。家裡有哥哥或姐姐的孩子,往往會顯得比較成熟,較懂得離情依依的氛圍,因為對他們來說,這可能不是第一次碰到的經驗。此外,有過離別經驗的孩子,例如:爸爸經常要出差,每隔幾個月就會消失一小段時間,他們因為有過「思念」與「等待」的感受,也較能體會離別時的感傷。 相反的,對於畢業還搞不清狀況的孩子,絕大多數是因為缺乏經驗,爸爸、媽媽不需要特別擔心。但有少部分孩子是因為情境察覺不成熟或比較自我中心,爸媽可能需要注意一下。前者是不能分辨當下的情境和氛圍,往往需要旁人提醒,例如:「大家都安靜了,你也要安靜,不要再說話了。」;後者是凡事只想到自己,無法察覺別人的感受,平常可以多和孩子玩觀察遊戲,引導他去猜想別人正在想什麼。 引導孩子正向看待「畢業」 回到我們的主題,對於離別過度感傷的孩子,我們應該如何引導他正向看待「畢業」這件事,可以使用三個小技巧: 1、去小學看一看 讓孩子知道,幼兒園的哥哥、姐姐畢業以後,會去小學就讀。除了口頭告知,也可以帶孩子去小學的校園走一走,讓他知道以後雖然看不到哥哥、姐姐,但他們並不是憑空消失,而是到小學去讀書、學習。 2、增加正向經驗 讓孩子知道,雖然哥哥、姐姐們離開了幼兒園,但以後大家仍然有機會再碰面。基本上,小學和幼兒園可能相距不遠,在路上自然會有碰面的機會,所以不用太難過。然而,如果孩子是越區就讀幼兒園,爸爸、媽媽可能就需要額外「安排」,讓孩子們可以有碰面的機會,通常只要一、兩次的巧遇,孩子就會漸漸釋懷,而不再難過了。 3、爸媽不能食言 對於「分離」特別敏感的孩子,在離別時往往會顯得較憂傷,對於說「再見」也顯得較有困難。這些孩子對於不確定的事情,往往會不停反覆詢問,其實不是孩子愛找麻煩,而是他們擔心「失去」。因此,爸爸、媽媽承諾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記得「說到做到」。比如 :接送孩子務必要準時,也是給予孩子安慰的一種方式。 「畢業」代表長大了,要開始另一階段的學習,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不妨告訴孩子,等到明年(或後年)自己上了小學,就可以再和哥哥、姐姐們見面。用長大的喜悅來替代離別的感傷,可以讓孩子更期待快點長大喔!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性心理發展的「這個階段」不能獲得滿足, 可能會產生無法建立親密關係,甚至性犯罪!

新北市三峽區一名3歲女童囡囡日前被父母發現下體流血,父母詢問之下,女童才說出:「有人戳我尿尿的地方。」經調閱監視器發現,女兒在幼兒園長期被男同學霸凌,還以身體「磨蹭」,且班上常常有發生霸凌現象,但一旁的老師卻冷眼站在一旁,未出面制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孩子在3歲時已有記憶能力,此時期若遭受到霸凌,恐導致長久性的傷害……(來源:中時電子網) 同時,隨著認知發展的成熟,3歲兒童會開始有「自我」的概念,如果事件被標示「個人化意義」的話會形成「自傳式記憶」,進而影響「低自尊」的發展。 佛洛依德認為「性本能」是人類發展的內在動力,他提出「性心理發展階段」,如果在各個性階段不能獲得滿足或受到壓抑,可能會產生相對應的人格問題: 階段一:口腔期(0-1歲)此時期,嬰兒會從吸吮或咬玩具得到安全感,如果照顧者一直剝奪寶寶的這個需求,反而會造成他們在成年之後出現「口腔人格」,如酗酒、抽煙、咬指甲等。階段二:肛門期(1-3歲)是兒童通過自己控制大小便而獲得的滿足,培養兒童「自我控制」的能力,建立「自信心」,也學會何時「放棄」。此時期也是照顧者會特別注意的階段,給予兒童正確的衛生教育觀念,如果在訓練過程中過度嚴格、強迫小孩在時間內排便,可能會產生不良的人格影響,如固執、小氣等「肛門滯留型」人格。階段三:性蕾期(3-6歲)開始會對自己的生殖器官趕到好奇,會在無意之間的觸摸或摩擦,發現身體的「快感」。此外,3歲兒童正值「性別角色認同」的階段,他們開始會標籤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並從家中的父母感情關係學習,小男孩會模仿成熟的男性爸爸,以媽媽為愛慕對象,而有「戀母情結」之說。 心理學家Hamlin等人的研究發現:嬰兒天生有「道德感」,能夠從「意圖」和「行為」來區辨好人和壞人,嬰兒知道如何應對,如親近好人和遠離壞人,以及期待好人應該要處罰壞人。然而,在此階段,面對兒童自己無法控制的「性迫害」,在成年之後容易對性產生「罪惡感」,甚至「性功能障礙」。 階段四:潛伏期(6-12歲)7歲以後正值皮雅傑認知發展階段論的「具體運思期」,能夠「去中心化思考」,同時思考兩件事情以上,開始對周遭環境感到興趣,將注意力放到同性的同儕社交生活上,性慾望因此進入潛伏狀態。 階段五:兩性期(12-18歲)為性心理發展的最後階段,重新對異性產生興趣,積極尋找伴侶。如在此階段感到挫折,可能會在未來無法建立親密關係、人際關係失調,甚至性犯罪。然而,佛洛依德重視早期經驗,他認為人的基本人格約在前三個階段已形成,許多成人的變態心理或心理衝突都可追溯至早期創傷性經歷,因此,照顧者應注意兒童在「性發展」上的「需求」,如有任何「性霸凌」跡象,應立即尋求專業心理諮詢,以免造成永久性的創傷。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凸顯生命教育的重要!

新冠肺炎造成全球300多萬人確診,超過20萬人死亡,主要國家的經濟損失都以兆億來計算。 台灣雖然因應得宜死亡人數較少,但已經造成許多公司破產,許多人失業,也造成我們許多不便,改變我們生活的習慣。 疫情,重思生命價值 疫情讓我們注意到病毒的危險與生命的脆弱,重新省思個人生命的價值、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也認識到個人的行為如何影響到群體的安全。這些都是生命教育的議題。 新聞報導一名93歲的義大利老人,因感染新冠肺炎入院治療。病情好轉之後,他被告知需要支付一天的呼吸機費用。老人聽後就哭了。醫生忙安慰他,不要因為帳單而哭。老人說:「我不是因為要付錢而哭,我可以付所有的錢。我哭是因為我已經呼吸上帝的空氣93年了,卻從沒付過一分錢。我以前並沒有為此感謝過祂。」。 另一位老神父決定放棄治療,並請醫師把眾人捐款為他買的呼吸器轉送給年輕人使用,因為他認為年輕人更有活命的機會;許多退休的美國醫生從各個城市奔赴紐約,他們不畏被感染的危險投入救治患者的行列,讓我們看見他們對生命與專業的認真。當各地傳出封城隔離時,卻也看到有人不守規矩。 在危機中有人貪生怕死,有人冒險救人,讓我們看見人們在面對生死議題時,不同的信仰與信念,決定了人們面對危險與死亡威脅的選擇。 生命教育 建造優質信念 我們今天和孩子講生與死,談人們面對死亡威脅時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們未來如何面對困難、如何面對挑戰、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生命教育是幫助孩子建立優質的生命信念,讓孩子能做出對的選擇。生命教育教導孩子保護自己的安全,並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挑戰,幫助別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關心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引導學生珍愛生命、積極生活、成就人生,拓展生命的境界,讓有限的生命實現最大的價值,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 當下社會許多青少年學生,輕視生命、殘害生命的現象層出不窮,很多人對生命感到困惑、憂慮。生命教育是解決青少年個體生命現實問題的必要途徑,可惜一般的學校教育都把力氣花在學科知識上。 教育部現在雖然大力推動十二年國教,鼓勵孩子建立九大核心素養,卻沒有具體的課程來落實,其實生命教育才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也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共同方向。很多人認為生命教育雖重要卻不緊急,疫情讓我們發現,生命教育是既重要又緊急。 文/彩虹愛家秘書長 陳進隆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