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親子教養

【親子教養篇】傳統與開放 教育哪個好

 學區內兩所國小,一所傳統、一所開放,正為該如何取捨,苦惱著。 孩子就讀傳統國小的A媽媽說,「就是標準公立國小的樣子,該有的學期考試不會少,孩子教得也乖乖的,是沒有什麼特色教學,但國小既定的學科都有上啊,營養午餐也不壞。現代孩子多數很有主見,我認為孩子還是需要接受傳統的規範。」 選擇校風開放式的B媽媽說,「相較傳統,開放式學校最大特色是多了社團活動,每個年級每一周有一堂課,孩子可以自主選擇這學期要從事的社團活動,全班分組進行,這教案很吸引我。孩子一整天上課,若每天都是呆板的學科,你我都是過來人,我希望孩子多一點上課的快樂。」 B媽媽繼續說,「容我這樣形容吧,如果看到一群小朋友看展覽,傳統學校的多數是乖乖排隊,開放式學校的隊伍,可能不會那麼安靜整齊。」當然這只是一種比喻,B媽媽要說的,大概是一個靜,一個動的對比形容。 市區內另一所知名度極高的開放小學,其不管在校園、校案設計安排上,都以創意聞名,小學一年級更不安排學期考試,晨間活動五花八門,小孩想當然爾,非常有個人主見與特色,然而我聽到家長的疑慮是,「特色教學很好,但是沒有考試,小孩子以後上國中,還是有一堆考試啊?我擔心過於體制外,小孩子離開這學校,反而沒有適應力?」 另外一個意見則是,「這學校同學很活潑,很有主見,但好像有一點沒有禮貌,管教的程度先緊再鬆,似乎比較合理。」 B媽媽對開放式學校還有個註解,所謂開放式學習,通常老師比較願意給小朋友機會,例如沒有完成作業,累積三次罰畫直線,諸如此類而不是立即犯錯立刻處罰,我想各有好有壞吧。到底選擇開放還是傳統,我還是沒有答案。 文/衣瑪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生活習慣 養出好腦力

怎麼讓小腦袋健康長智慧?吃好、睡好、多運動; 給他滿滿的愛、陪他玩耍、帶他多接觸探索自然。 這些,用心的父母都做得到。 鍛鍊大腦不必花大錢,其實最好的方法就在平凡不過的生活習慣和教養態度裡。一旦掌握了大腦的基本特性,澆灌以愛與適當養分,每個孩子的腦部都能健康茁壯的成長!以下綜整出專家建議從小就應該養成的十五個生活習慣,不用花大錢買閃字卡和參加大腦潛能開發班,就可以讓孩子的小腦袋健康長智慧。  睡得好才記得牢剝奪嬰幼兒的睡眠,會影響他們的生理成長與認知發展。嬰幼兒特別需要大量而不被打擾的睡眠。睡眠主要有四個功能,一、修補神經元,二、複習白天所學,三、淘汰不需要的記憶,四、調節情緒。因此我們應該從現在起學會重視睡眠,就像重視營養與運動一樣。 運動可以增強腦力 吃好、睡好可以讓大腦維持在運轉巔峰,但運動卻能額外增進神經元細胞的快速增長,等於幫大腦多裝了好幾條記憶體。運動可以將新鮮血液帶向腦部細胞,大腦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等三種神經傳導物質,誘發大腦神經元增生,多巴胺使運動的人心情愉快,血清素與情緒和記憶有直接關聯,正腎上腺素則和提升注意力有直接關係。 遊戲是最好的心智挑戰 腦神經科學家也認為,遊戲是最好的心智挑戰。當一個小男孩專注玩積木,進入了平靜忘我的境界,大腦正在經歷一段與他心智能力相合的挑戰,這也是大腦最活躍、最有創造力的瞬間。 從小學習為自己負責 學步兒經常鬧脾氣,用一個簡單有力的「不」字對抗全世界,常讓家長頭痛不已。其實家長可慢慢放手,開放幾個你可以接受的選擇讓孩子自己決定,讓他從中獲得獨立、自主的權力感,也同時學會為自己負責。 一開始,父母可以提供多個選項,讓孩子從中選擇,如果孩子嘗試後,感受到自己能做決定的成就感,就會慢慢願意嘗試自己選擇。如果孩子自己選擇卻有不好的經驗,家長也不要心急,可以告訴孩子,雖然他的選擇沒有成功,但願意嘗試的勇氣很令人佩服,下次再試試看就好。重要的還是讓孩子慢慢嘗試,用他自己的節奏來發展自我。 父母言教不如身教 「父母要以身作則」是一條亙古不變的教養守則,模仿是學齡前孩子重要的學習歷程,孩子早期的模仿場域是家庭,這也呼應了身教、言教、學習環境的重要性。鏡像神經元的存在也說明了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品格是長期模仿、觀察、內化的結果,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歷程,模仿對象除了父母以外,同時受到環境與經驗的影響。 不要讓壞習慣坐大 孩子的壞習慣很難改過來是有道理的。大腦資源地圖不時因經驗而修正改變,好習慣和壞習慣的神經迴路在其中互相爭奪地盤,想站穩腳步。當我們學會一個壞習慣,它佔據了大腦地圖的空間,每重複一次壞習慣,它又佔多一點地盤,讓好習慣更難立足,這也是為什麼戒掉一個壞習慣比學它時難上十倍,也是為何童年教育這麼重要,很多事情最好一開始就教對,不要讓壞習慣坐大,有競爭優勢了再去拔除它。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 你的孩子是不是出門前一定要做某件事?睡覺前有一定的活動程序?不少父母對幼兒這樣的「無法變通」和「龜毛」感到困擾與不耐煩。 家長要盡全力使幼兒的生活作息維持一定的規律,讓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依循一定的程序。這些固定的程序,從開始到結束,一個也不能少,少了一個步驟就會讓他們焦躁不安。讓孩子放心的等待,有信心的期待,這就是安全感。孩子愈能掌握外在世界的互動方式和規律,愈能預測外在世界的變動,就愈覺得自己有能力,因為他們將慢慢的學會如何處世。 時時提醒自己「養出好腦力的生活習慣」,爸爸媽媽就能與「腦時代」同步,做個與時俱進的好父母。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運動精神是什麼?向西班牙「讓獎牌」選手學習

有些人見不得別人好,但也有人樂於雪中送炭。西班牙鐵人三項競賽出現動人的「讓獎牌」事件,在日趨功利、失信的社會代表什麼意義? 9月西班牙舉行鐵人三項競賽—游泳、自行車和長跑。因次序固定,所以到長跑時,勝負大致已定,英國選手提格爾(JamesTeagle)和西班牙選手門特里達(DiegoMentrida)爭第三名銅牌。 一路上提格爾都領先,沒想到快到終點時轉錯方向,馬上被緊跟在後的門特里達超越。大家都以為銅牌是門特里達的了,想不到他卻在終點線前停了下來,讓提格爾先過,因為他認為提格爾比他強,應該拿銅牌。全場觀眾瘋狂鼓掌,這才是真正的奧林匹克精神——公平競技的運動家精神。 門特里達的行為讓我非常感動,在這功利的社會,好久沒有看到這種振奮人心的事情了,我便把它跟學生分享。 想不到一個學生馬上鄙夷地說,「老師,那是因為獎金不高,才300歐元而已,若獎金3萬歐元,你看他讓不讓?」我聽了愕然,何時我們的社會變得如此的酸,見不得別人好? 我發現,最近只要有人做了值得別人效法或讚揚的事時,就會有人懷疑他的動機,或者去酸他。最近還有很多損人不利己的假訊息在流傳,例如我收到一個訊息說:「女性夜間搭計程車不必害怕了,上車後,只要用手機撥850加計程車的車牌號碼,警政署便會追蹤,一路護送你到家。 我看了很高興,因為彭婉如命案至今未破,我每天最擔心的就是女生做實驗到很晚,回家不安全。我便馬上把它轉給學生看,沒想到竟然是假的。我不懂,為什麼有人要花時間製造假消息來捉弄別人呢? 人類社會是很脆弱的組織,很容易被政客和網軍撕裂,一旦破壞就很難彌補回來,如2000年大選時造成的族群撕裂到現在二十年了,還沒有修復回來。 人類最珍貴的是互信,最可貴的是互助,民主社會是命運共同體,大家禍福與共,如果這個社會被戰火摧毀了,社會中的每個人也無法倖免,覆巢之下是真的不可能有完卵的。 文/洪蘭教授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秋冬防疫-新冠肺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12月1日啟動秋冬防疫專案及八大類場所應佩戴口罩,請加強向師生及家長宣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並宣布,考量秋冬時期除了COVID-19疫情 外,也有多種呼吸道傳染病盛行,都會加重醫療體系的負荷與調度壓力,為了提高民眾於高感染傳播風險場所佩戴口罩的遵循度,以降低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與傳播,及避免過度耗用醫療資源,自12月1日起,強制要求民眾進入「醫療照護、大眾運輸、生活消費、教育學習、觀展觀賽、休閒娛樂、宗教祭祀、洽公」等八大類場所應佩戴口罩。 未依規定佩戴口罩,經勸導不聽者,將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第1項第6款規定,由地方政府裁罰新臺幣3千元以上1萬5千元以下罰鍰。 請各校(園)透過各種管道(如學校網站、社群軟體、各項活動或時機),加強向全校師生及家長宣導,請遵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之防疫措施辦理,以維護自身及他人健康。  另請持續落實校外人士入校實名登記並佩戴口罩制度,以及宣導加強 勤洗手、咳嗽禮節、出門前量體溫、維持社交距離、生病不上學(班) 等個人習慣及防疫措施。 文/教育局學輔科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小孩每天須要多少運動量?

現在的父母很忙,連同小孩也跟著一起忙,忙到運動的時間都沒有。還沒上學的小孩,因為父母沒空,所以他們只能待在家裡看電視、玩玩具;已經上學的,每天要去補習班,或是上不同的才藝課。 「運動」對他們來說,可能只是學校每週一次的體育課;或是去公園玩耍而已。這樣的運動量對成長中的小孩足夠嗎? 美國「疾病控制與防範中心」(CDC) 認為,小孩和青少年每天至少須要 60 分鐘或更多的運動量。你可能會問,小孩每天都在蹦蹦跳跳,不就是在運動嗎?  根據美國「國家運動與體育教育協會」(NASPE) 所提供的指標,學步兒每天須要 60分鐘非組織性的身體活動,就是我們說的蹦蹦跳跳,在公園玩耍等;再加 30分鐘規劃性的身體運動,譬如跑步、騎腳踏車等。而學齡前小孩,更須要 60分鐘非組織性運動和 60分鐘規劃性運動。看到這裡,你還會覺得你的小孩有足夠的運動量嗎? 運動對小孩有什麼好處? 什麼運動是適合小孩的?運動的好處 ※讓小孩的體重保持在健康的範圍內,增加肌肉,減少身體脂肪的百  分比。※增強體能和耐力※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保持血壓和膽固醇在正常範圍內※增強骨骼成長※幫助小孩建立自信心※減低壓力;減少焦慮、憂鬱等負面情緒※幫助睡眠※增強注意力。根據美國密西根州大學一隊專業人士所做的研究顯示,注意力不足症(ADHD) 的小孩在運動 20 分鐘後,注意力變得更集中,而且比較不會分心 什麼運動適合小孩? 小孩運動不只是為了要控制體重,要身體擁有完整的健康,還須要包括三大元素:力量、耐力、和靈活性力量-要加強肌肉的力量不是要小孩去舉重。小孩可以透過仰臥起坐、伏地挺身、攀爬、倒立等增強力量。在公園裡也可以進行訓練小孩肌肉強度的活動,如,不同高度的單槓、專為小孩設計的攀架、跳繩、跳房子等 耐力-小孩可以透過有規律和持久的有氧運動來訓練耐力,在做有氧運動時,我們的心跳會加快、呼吸變深沉,長時間持續的進行,可以讓身體的耐力加強、增強心臟功能、和提高身體運送氧氣到各細胞的能力。美國 CDC建議,有氧運動應該佔據小孩每天 60分鐘運動量的大部份時間。適合小孩的有氧運動包括:健走、跑步、騎腳踏車、游泳等靈活性-有些人彎腰時,手沒辦法碰到腳,這就是身體缺乏靈活性。伸展運動可以提升身體的柔軟度,讓肌肉、筋、和關節更容易彎曲、扭轉,從而進行全面性的活動。增強身體靈活性的運動有:體操、柔軟體操、瑜珈等。小孩平常可以在家裡做一些拉筋的運動,或是翻跟斗等怎樣才可以兼顧這三種元素呢? 有些運動如跑步,它同時包含了力量和耐力兩種元素,只要在跑步前做一些暖身的拉筋動作,便可以達到目標。或是,我們只要讓小孩多進行不同類型的運動,便可以全面的發展。父母有責任培養小孩的運動習慣,要幫小孩挑選適合他們年齡的運動,而且要教導他們運動時要注意的安全;讓小孩可以健康、愉快的成長。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孩子好勝心很強父母避免說4大錯誤話語

很多媽媽說,孩子輸了就崩潰大哭,凡事都要搶第一贏到底,連那種才2、3歲的孩子都好勝心很強,到底該怎麼教!孩子好勝心強,跟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係嗎?答案是:絕對有關係!好勝心跟先天氣質與後天教養都有關,其實孩子有好勝心不是壞事,但是如果好勝心太強就會變得很難教~ 先來測測看!你家孩子有沒有這些「好勝行為」 1、很多事都愛爭第一                2、就要大家都聽他的3、玩遊戲輸了常常發脾氣4、很愛跟人家比較5、輸了就愛計較不公平 6、事情做不成功就容易放棄7、很在意輸贏結果 8、玩遊戲輸了就耍賴9、還沒有去做就「怕輸」 10、玩輸了就用哭的11、做不好就自己在那生氣 孩子好勝心強,少說這4大NG話語 很多父母在好勝心行為引導上常做錯,教小孩「要玩就不要生氣」、「輸有什麼關係」……其實這些話常會造成反效果!教這類不能輸的小孩,千萬別講這4大NG句型: 第一種NG句型:「生氣就不要玩,玩就不要生氣」 這種句型叫做封鎖句型,看起來是合理的教法,仔細思考卻有點奇怪,「玩」本來就有很多情緒,怎麼會叫孩子「不能有情緒」呢?所以,孩子輸是可以生氣的,不要去限制他的情緒,但不好的行為要限制,例如輸了動手打人,這時候請這樣跟孩子說「你生氣尖叫就不要玩」、「你生氣丟玩具就不要玩」,把焦點聚焦在行為而非情緒。 第二種NG句型:「輸有什麼關係?大家都會輸啊!」 這種叫「不能體會」句型,孩子在遊戲或比賽時,他們通常很在意結果,而不會全面去看這場遊戲,這跟心智發展成熟度有關。所以當父母說出「輸有什麼關係」時,孩子會有矛盾、衝突的感覺,進而產生「你根本就不了解我」的想法。而當你說出「大家都會輸啊」,孩子會想回「我不是大家」、「我不想當大家」,所以,大人要幫好勝心強的孩子把輸的感覺說出來「你不喜歡輸,你討厭輸對不對?我也好討厭!」孩子才會覺得有被安撫。 第三種NG句型:「不行就不行,哭也沒用」 這種叫火上加油、缺乏彈性句型,當孩子不服輸、挑戰規則時,你堅持了原則沒有錯,但是你還是沒有教到輸贏正確觀念,也沒有教他輸了可以怎麼辦?你只跟他說「哭也沒有用」,可是孩子是希望得到一個解套的方法,在沒有方法下才哭的。這時最重要八字訣請牢記「理性溝通(堅守原則)、感性建議(保持彈性)」。 第四種NG句型:「沒有人像你這樣,你都幾歲了輸了還哭」 這種叫貼標籤句型,因為不能就事論事。孩子很想得到勝利,孩子很想爭第一,很想很想爭取大人的目光及注意力。結果卻被罵壞孩子,孩子真正在意的點沒被看到,於是就更生氣或哭更慘。錯誤的教法將激起太強的好勝心,所以爸媽在教孩子時,不要光教「輸不要生氣、生氣就不要玩」喔! 作者: 天才領袖團隊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孩子學習好的前提,從小培養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力甚為重要比如在教學過程當中,看到實物進行數數,就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一項活動。 無論正著數,反著數,顛倒順序數,數總是錯誤不了。這就是一個觀察的方法,通過不同的方法去理解一件事情,並且對這件事情的理解更加深刻,學習起來更加順手,探索世界更加具有深度。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第一,父母應該引導孩子觀察周圍的壞境與事物。不要自己守著手機,讓孩子肚子的看電視。生活中,處處都有讓我們觀察的對象。即便不在室外,在家裡也可以,我們可以找一些色彩鮮艷的東西,教孩子去區分,辨別顏色,形狀,大小等等。 如果在室外,我們可以在路上教孩子辨別車輛的類別,各類型的物品。在公園,我們可以知道孩子觀察花草樹木,觀察小動物。即便在商場,我們也可以教孩子觀察琳琅滿目的商品,並且告訴孩子商品的用途作用等等。而且也可以帶孩子去農村看看田野風光,看看我們的食物的來歷等等。這樣做,不僅提高了孩子的觀察能力,也讓孩子開闊了眼界。 第二,給孩子適當的定一下觀察的目標 在家裡,我們可以拿一個蘋果,讓孩子說一說蘋果的形狀,蘋果的顏色,蘋果長在樹上還是種在地里,孩子說的越多越好,這說明孩子的觀察力,大腦里的儲存的相關知識都非常的豐富。即便孩子不會,我們也可以慢慢的教孩子,引導孩子。 孩子對觀察任務的了解,其實也會影響觀察的效果,觀察目的越明確,孩子的注意力越集中,觀察就越細緻,深刻。如果我們刷著手機,卻給孩子扔一個蘋果,讓孩子觀察,孩子不吃了才怪。最後只是觀察出了甜甜的,酸酸的。 比如觀察一條金魚時,他可能僅僅對魚在水中游來游去感到興趣,過會兒就去做其他的東西去了。這時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制定一些目標,比如觀察魚的尾巴、嘴型、魚的形狀等等。 父親即可以在和孩子的遊戲中放鬆身心,也可以在孩子的簡單快樂中得到啟發。那麼既然到了雙休日,我們就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公園,動物園等等,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奇妙。在廣闊的天地中,找到我們自己的童心,同孩子共同成長。 給父母的話:對孩子而言,觀察力是培養智力開發的很重要的一環,這一環,我們扮演的角色非常的重要,身份父母,我們必須自覺的引導孩子去觀察周邊事物,培養孩子的觀察力的責任意識和積極主動樂觀的心態。 讓孩子學會觀察,讓孩子思維飛躍無限!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時間教養3大目標

如何讓孩子在課業、休閒、藝術、運動、品德教養同時在追求效率的社會中達到平衡,態度決定了一切。 有什麼方法可以培養孩子管理時間的能力?時間管理是可以學習的嗎?愈來愈多專家指出,在這忙碌的時代裡,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時間管理工具,而是新的時間教養觀念。 忙碌時代,時間教養3大目標: 目標1 過去的時間管理是為了「更快」,現在是為了「更幸福」 父母親最常對孩子說的話包括:「趕快寫功課」、「趕快洗澡」、「趕快睡覺」總之,就是「趕快!」然而,做好時間管理,不只是為了加快速度、提高效率,而是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實現人生的夢想《最後的演講》一書作者蘭迪.鮑許在他生前的一場演講中提到: 「管理時間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效率,而是為了好的結果。」 從德國時間管理大師羅塔爾.賽維特,到美國成功學大師柯維都指出,傳統的時間管理,追求速度、效率,卻往往讓人陷入與時間賽跑的惡性循環。過去的時間管理,教人運用各種管理工具,花十二小時的時間,做二十四小時的事,效率提高了,但幸福感卻沒有提高。 在速度愈來愈快的時代,時間管理不再是與時間競賽,而是找到個人生命的平衡點。在健康的身體、成功的事業(學業)、愉悅的人際關係和生命的意義上,取得最佳的平衡點。 也因此,心理師王意中提醒:「很多父母教孩子時間管理,都是為了讓孩子可以有更多時間念書、準備更多考試,為的都是提高讀書效率。如果這樣一直下去,孩子的成長就會偏差。 目標2 過去的時間管理是要完成「to do list」,現在是要實現「to be list」 要抒解時間不夠用的壓力,不是「更快」或更有「效率」,而是用「合適」的速度,做「重要」的事。目標不再只是把「to do list」(待做事項清單)完成,而是把「to be list」(自我實現清單)實踐。在培養孩子時間管理能力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給孩子足夠的自我探索、自我認識的時間。因為時間管理是為了要達成目標,而目標的設定就會牽涉到:「我是誰?」「我要實現什麼目標?」「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有興趣的事情,就會願意為自己設定目標,會在自己設定的時間內努力完成。在這種狀況下,時間管理能力自然會好。 此外,還要給孩子時間犯錯,因為在犯錯過程中可以了解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會去思考怎麼解決問題,也就慢慢能抓準在真實世界裡完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時間。 目標3 過去教孩子管理時間的重點是「數字」,現在的重點是「自我」 時間管理大師特指出:「好的時間管理,其實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的能力,需要配合孩子身心發展狀況、大腦發育成熟度,一步步累積,無法速成。父母需要有合理的期待與適度的放手,如,不該強求學齡前的孩子,完全配合大人的行程,因為這段期間,他們的能力有其限制。 也不需再為青春期的孩子事事提醒,因為他們需要開始鍛鍊自己規劃未來的能力。時間管理是一個很深的綜合能力,必須建立在很多基礎能力上,包括:孩子自我監控的能力、目標設定、自我認識、內在動力、自我要求…這些能力都有了之後,才會有後面這塊時間管理能力。要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最需要的就是給孩子「時間」:給他時間長大、給他時間探索自我、給他時間找到人生目標、進而找到內在的動力,這過程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與對話,當然,還有父母的──時間。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長輩的負面語言,會不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長輩愛孫但佔有慾強,有時改不掉慣用的負面語言溝通,很擔心會不會間接影響孩子的人格?這個台灣許多家庭常遇到的狀況題,黃醫 師從另一個角度提供建議。  「我與公婆小叔同住,常常被插手管教不說,目前遇到一個最大的難 題,是婆婆無法跟孫子相處,我很想隔開他們,但同住屋簷下實在有 難度。阿嬤總是用負面語言和小孩溝通,有時甚至會語帶威脅,我有曾經試圖溝通過,但婆婆的態度彷彿是把自己當成小孩的媽媽……請問該怎麼辦?」  您所遇到的困難真的是台灣社會很多家庭遇到的瓶頸,老一輩的人也 是愛孫,可是強烈的佔有慾,以及過時的教養方式,會讓夾在中間的媽媽無所適從。  或許第一個解決方法你也想過但是做不到,就是自己跟老公、孩子搬出來住,但是我鼓勵你把這個目標當作你最終目標,跟老公好好的談一談,或許不是現在,而是未來等到經濟狀況或是外在環境比較好之後,可以住在婆婆的附近方便照顧又不用每天忍受這種低氣壓。 但目前還沒有辦法成立小家庭之前,我勸你先忽略阿嬤跟孫子的相處模式,雖然阿嬤的教養方式或說話的態度會讓你不舒服,但請記得家和萬事興,既然無法溝通就只能接納。  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不要把我們自己的親子關係搞壞,掌握好你跟你孩子之間的親密感、安全依附關係,然後讓孩子自己去跟阿嬤建立他們之間的互動模式,你的孩子漸漸長大就會懂得跟阿嬤有他的相處之道,跟你也有另外一種相處的模式,他們是很聰明的,不一定會有不良的影響。 而面對婆婆的時候我們就都掌握著永遠都是三明治說話術,對婆婆在言語上讓她有安全感,讓她覺得她在家裡面還有價值,讓她覺得我們是很重視她所付出的一切,這個需要極大的勇氣、極大的力量,才能說得出或做得出這些友善的舉動,但是我們可以用正面的言語去擊潰負面言語所帶來的力量。  最後就是要對上帝產生信心,上帝把妳的孩子放在妳的身旁,妳就會是他最大的祝福,不論週遭的世界、未來的環境多麼的險惡,只要妳扮演溫暖的避風港,上帝必定透過妳帶給孩子一個定心錨,可以成 就任何的大事。  文/小兒感染科 – 黃瑽寧醫師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教師節的由來

在中國教育史上,孔子象徵著「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萬世師表典型。以六藝傳授學生三千多人,不論其階級、人品,凡是真心向學,他皆來者不拒、誨人不倦。 春秋變局中,孔子力學濟世,曾為匡正社會而周遊列國,勸諫君王行道;晚年,整理古代文獻,奠定中華文化萬世不易的基石。民國二十八年教育部通令全國將孔子誕辰八月二十七日訂為教師節。後來經曆數及考紀專家將孔子誕辰換算為國曆應為九月二十八日;故於民國四十一年由行政院提請總統明令:孔子誕辰及教師節改為九月二十八日,以紀念至聖先師,並慰勞教師們經年的辛勞。 每年教師節,各地孔廟都會舉行【祭孔大典】,以最隆重的禮儀,表達對孔子無上的敬意。在教育行政單位及各級地方政府所舉辦的「慶祝教師節大會」中,亦分別頒發資深及優良教師獎狀,以表彰教師們對社會的貢獻。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