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親子教養

【親子教養篇】二至六歲幼兒體能活動

建構新一代 為幼兒健康灌溉 培育幼兒好比栽種幼苗,過程需要栽培者悉心照顧和提供有利的生長環境,才能茁壯成長,並結出豐碩的果子。在香港,每年約有十八萬的幼兒在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學習和成長。除了家庭,幼稚園及幼兒中心是幼兒另一個具影響力的孕育園地,在灌輸正確生活態度、促進幼兒健康和預防兒童肥胖的工作上,擔當著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體能活動不足 靜態活動太多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所發表的《關於體能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估計大約21% 至25% 的乳癌和大腸癌、27% 的糖尿病和大約30% 的心血管病主要因體能活動不足所致。 體能活動不足是引致患上非傳染病的主要行為風險因素之一,亦是超重及肥胖的主要原因。衞生署的「幼童健康生活調查2016/17」顯示,超過七成幼兒每天的體能活動時間少於180 分鐘,而幼兒每天使用電子屏幕產品的時間中位數為60 分鐘。 由此可見,本港幼兒缺乏體能活動及生活過於靜態的情況值得關注。 積極參與體能活動可為幼兒帶來不少正面影響,包括: 透過相關活動去認識身體不同部分的特徵和功能 配合身體動作與感知能力,對環境有更高的敏感度 鍛煉出良好的體格、感官機能和身體活動能力 培養意志力、信心和勇氣 建立保護自己的意識和能力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學說話的第一步:從「聽」開始

平時親朋好友間只要有幼兒出現,喜歡孩子的人總是忍不住想要靠近,正值牙牙學語階段,又不怕生的孩子最讓人無法招架。有的孩子語言發展正常,只是比較慢熟,大人應該給予尊重,並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和空間。有的孩子語言發展確實較緩慢,親友們想關心「他會講話嗎?這麼大了,應該會說話了吧」,但是又怕尷尬。到底兒童的語言發展能力是與生俱有的,還是受後天環境影響?  聽覺經驗是語言發展的關鍵! 蘇斯金博士是《父母的語言》的作者,她原本是一位小兒電子耳手術醫師,在她執業過程中,見證使用適合的聽覺輔具後能為聽損兒童帶來180度的大轉變。不過,面對年齡及聽覺條件相似的重度至極重度聽損兒童,電子耳手術後成效為何有天壤之別,讓她感到十分困惑,故決定投入研究尋找答案。 在研究過程中她發現即使是聽力正常的孩子,語言發展也有早,也有晚,學者們原本以為這是天生的條件問題,但透過許多的實證研究發現並不是,其實是孩子的聽覺經驗影響了他們的語言發展。 提升親子對話質量三大原則 蘇斯金博士目前致力於推廣「三千萬字計畫」,並提倡三大原則,來幫助家長改善家中的語言環境,透過質量更好的親子對話,來提升孩子的語言發展,甚至是大腦發展。這三大原則為「共情專注」、「多說一點」和「輪流說話」。 「共情專注」是最關鍵的原則,指大人需要學習關注孩子正在做什麼,並參與他專注的事物,透過口語互動回應孩子的帶領。而不是大人對著小孩拼命講話,而沒有在意他到底有沒有在聽。例如:孩子低頭盯著嬰兒車的輪子看,大人需要一起觀察那輪子,並將看到的事物用口語回饋給孩子,「輪子會轉,輪子轉轉 轉」。 「多說一點」指的不是不斷重複一模一樣的話,而是在與孩子對話過程中,針對孩子關注的人事物多一些描述,包括顏色、形狀、動作及感覺等。「車車的輪子會轉轉轉;推車車,輪子會轉轉轉;車車停,輪子也停。要再一次嗎?(停頓) 推車車,輪子轉轉轉;車車停,輪子也停。」 最後,為了讓孩子能多一些參與,家長要記得第三個原則「輪流說話」。家長每說完一小段話應停下來等待孩子的回應,可能他會微笑,發出一些聲音,或是他會試著推動車子讓輪子再轉一次。若孩子的專注力還在輪子上,家長可以再重複一次剛剛的話語,甚至再多一些延伸的話語。但也有可能孩子很快就轉向其他玩具或物品,提示家長該換主題了。 學者的研究證實家長花越多時間陪伴0-3歲的孩子,而且是以孩子為中心的陪伴,能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及日後的學習成就。反之,如果家長錯過這段黃金期,往後的補救雖然還是必要的,但將會是事倍功半。 如果孩子的聽力有問題,家長該如何促進聽損兒童的語言發展呢? 首先,除了應儘早帶孩子就醫確認其聽力損失程度及類型,並趕緊讓孩子配戴調整適宜的聽覺輔具矯正聽力,孩子的大腦才能接收清楚的聲音,此時家長再給予豐富的語言刺激,才能有效幫助孩子累積聆聽經驗。 此外,聽損兒童的家長也要留意,聽力正常的孩子隨時都能接收清楚的語音,但聽力受損的孩子僅有在正確配戴聽覺輔具時才能接收清楚的聲音,因此父母家人應記得讓孩子從小養成一睡醒就立刻配戴輔具,讓他清醒時能隨時清楚接收周遭的聲音與說話,來確保他隨時都能聽,隨時都在聽,且聽得清清楚楚,孩子的學習自然也就不受阻礙。反之,若孩子清醒的時間裡有時聽得清楚,有時不清楚,甚至聽不到聲音,都會剝奪其大腦學習的機會。因此即使小寶寶一整天有18個小時都在睡覺,那他唯一清醒的6小時便需要家長為他配戴助聽器,努力為他爭取能聽得到且聽得清楚,再搭配家人豐富的語言刺激,聽損兒童一樣能發展適齡的語言及言語能力。 實證研究讓我們看到過去20多年,隨著新生兒聽力篩檢的落實及普及,早期發現,早期介入讓聽損兒童的語言發展越來越接近同儕。這與蘇斯金博士的研究發現相吻合,讓聽損孩子清醒的時刻隨時配戴合適的聽覺輔具是一個好的開始,當他們擁有好的聽察覺能力之後,接下來便和所有的孩子相同,需要父母的陪伴,透過優質的親子互動供應他們豐富的聽覺經驗,不但能促進好的語言發展,對於孩子的大腦發展更是有利無害。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世界母語日

世界母語日定為每年的2月21日,由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於1999年提出倡議,從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為國際母語日。目標是向全球宣傳保護語言的重要,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避免地球大部分語言的消失。 1948年,巴基斯坦政府把烏爾都語作為巴基斯坦唯一的官方語言,引發了東巴基斯坦民眾的抗議。在孟加拉語言運動中,有五名學生於1952年2月21日遭受軍警槍擊死亡。1956年,巴基斯坦憲法規定孟加拉語和烏爾都語同時作為官方語言。 1971年,孟加拉國脫離巴基斯坦獨立,並在達卡修建了「保護母語紀念碑」。 199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會議決定將每年的2月21日定為「國際母語日」。國際母語日自2000年以來每一年都會舉辦,以促進世界和平和語言多樣性,並保護所有母語。 聯合國大會第61屆會議於2007年5月17日通過了一項決議,宣布2008年為「國際語言年」,來突出語言多樣性對於促進文化多樣性及國際間相互理解的重要意義,該決議由居住在加拿大溫哥華的孟加拉人拉菲克·伊斯蘭(Rafiqul Islam)提出。他於1998年1月9日給科菲·安南寫了一封信,要求他通過宣布國際母語日來拯救世界語言免於滅絕。拉菲克提議將該日期定為2月21日,以紀念孟加拉語言運動。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兒童睡眠時間需要多久?

小心!兒童睡眠不足影響孩子成長 孩子睡眠不足容易生病 睡眠時,身體會進行蛋白質合成與修復,使身體恢復體力。睡眠太少時,不只體力不易恢復,還會降低免疫功能,讓孩子抵抗力變差,容易生病。 孩子睡眠不足學習效果差 孩子的腦部還在發育,睡眠不足影響身體成長外,也影響腦部發育。此外,睡眠時大腦會分泌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這兩種都會影響人的記憶能力,睡眠不足時記憶力會變差(大人也會),影響學習效果。 孩子睡眠不足容易生氣 孩子起床時常生氣,傍晚常常番番的嗎?這可能也是睡眠不足的影響。 美國兒童生理學教授的報告指出,睡眠不足的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暴走,影響家庭生活品質。家庭生活品質不佳,又使孩子容易睡眠不足,形成孩子行為問題的惡性循環。 兒童睡眠時間需要多久? 睡眠對兒童很重要,但是應該要睡多久才夠呢? 學齡前3-5歲-建議時數9-11小時 早上起床時有精神,沒有起床氣,整天都活力十足的話,睡眠時數在可能適當的範圍內也沒問題唷。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兒童

兒童(英語:child),是指從生命誕生之始到成年期之前的人類。但兒童時期的年齡段各有不同。[1][2]而較多國家的定義與聯合國的兒童權利公約相同,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對其適用的法律規定的年齡不到18歲的。孩子亦可代指「子女」;在特定情況下,可以人類說「大自然的孩子」或者「老小孩」。 兒童是人類社會最弱勢的群體,應獲得各方面的保護。 這包含從法律、社會到家庭等。法律上,禁止虐待兒童成為多數國家的法律條文,禁止童工也是國際慣例。社會上,保護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是關鍵。兒童的發展,即童年時期是每人都經歷過的,這是人類的未來。兒童也有些各自特殊的消遣與娛樂活動。從16世紀和17世紀開始,人們意識到兒童不再是縮小版的成年人。 【兒童發展】 這是兒童時期的心智、情緒、認知、行為能力以及其功能的發展過程。兒童時期的年齡一般是從二三歲直至十二三歲。兒童的發育起始的標誌是語言能力,在一二歲時,學會簡單的發音;到兩歲,通常都會認識字詞,且開始明白簡單的發音規則和組詞方法;三歲時,應該學會字數較短的句子;到四歲時,可以模仿成年人的語氣說話;五到六歲,應該掌握了一定的語法並且能夠理解話語的意義。兒童的初期(2-7歲)還是其學習利用形式思維以及符號語言來描繪環境的年紀。他們應該能夠學會用自己符號、概念以及思維去抽象理解從周遭世界中獲得的信息等。到兒童的晚期(7-12歲)開始擁有邏輯思維,其中包含概念的分類和認識時空的概念和數學。 兒童的記憶和憑藉記憶所獲得的認識能力,都是在兒童時期得以持續性發展。伴隨著兒童的短期及長期記憶的發展,其回憶也會得到相應的發展,以便能夠更快更有效地從記憶中檢索到需要的信息。隨著兒童在情緒、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理應學習對周遭的人和事物的變化產生對應的反應,例如,理解和同情別人,學會換位思考,對別人的情感和利益作出考慮;這屬於社會意識的一種,這對建立和發展個人的道德情操極為重要。兒童在道德方面的發展可能是出於對自身的行為招致父母的責怪或者無法獲得父母的贊成等。兒童在情緒方面的發展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他們對於自身的認同感,其必須明白自己是誰,且必須學習如何正確的認識自己在周遭人群中的位置。性別的認同感應該會是極其重要的一種自我意識,在三歲以後形成。第二性徵的顯現以及形成邏輯思維應是兒童時期的標誌性階段。 盡管茱蒂·哈里斯出版的《教養的迷思》一書認為,父母教養對子女發展沒有太大的影響,但一般學界的共識認為,先天與後天的因素,都對心理發展有影響,且在後天因素中,父母教養的影響是不容否認的。研究一般認為,不論其他先天與後天的因素,教養本身對子女將來的成就有20%至50%的影響;另外,所有的家長都有自己的教養方式,根據金貝立·科普科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Kimberly Kopko)的定義,教養方式可以「由兩個層面來定義:控制與溫暖。控制指的是家長對子女行為的管理程度;而溫暖指的是家長對子女行為的接受和回應程度。」[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世界閱讀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自1995年起,把4月23日定為「世界閱讀日」(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希望藉著這個重要的日子,向大眾(尤其是年青人和兒童)推廣閱讀和寫作,以及宣揚跟閱讀關係密切的版權意識。但為何會把世界閱讀日定在4月23日﹖ 原來「4.23」在文學界有種特殊意義,相信大家都認識莎士比亞,這位偉大的文學家便是於1616年4月23日逝世,除此之外,許多傑出的作家如Maurice Druon、K.Laxness、Vladimir Nabokov、Josep Pla和Manuel Mejia Vallejo,都在4月23日出生或辭世,把4月23日定為世界閱讀日可說是別具意義。  為慶祝世界閱讀日,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慶祝活動,以下就是其中一些例子:  英國/愛爾蘭-一人一書 當地的慶祝活動可說是搞得最全面,他們更把閱讀日提早到3月6日舉行,單是學校、圖書館、書店所舉辦的慶祝活動便已超過1,000項,例如故事人物模仿大賽、午間故事時間、各類型的書展等。今年閱讀日的官方網站更在網上舉辦作家講座/交流會,以及播放與閱讀有關的節目。  當地有關機構更向小朋友發出面值1鎊的圖書日代用券(World Book Day Book Token),讓他們到圖書日成員書店換購一本喜歡的書。 主辦單位特別為世界圖書日出版6本新書;又設下好書名單,不單向小朋友推薦25本有趣讀物,更提供一系列的活動建議,使教師可作為教學參考。 香港全城閱讀10分鐘 教育城將在四月舉辦連串與閱讀有關的活動,例如全城閱讀10分鐘、名人講故事等。  日本-兒童閱讀日 東京政府頒佈法令,指定4月23日為兒童閱讀日,並以培養兒童在語言、想像和敏感度各方面的能力,以助他們更深刻地「體驗人生」為長遠目標。 南韓-特別版郵票 發行「世界閱讀日」郵票,將推動閱讀和版權的訊息宣揚開去。  瑞典-好書贈學童 出版社在4月23日當天寄出35,000冊圖書,免費送給當地學校。  西班牙-版權歷險記 當地今年會特別為「世界閱讀日」出版一本歷奇故事書,向小孩講解甚麼是版權,希望藉此提高年青一代對版權的認識。除此之外,當局也發行「世界閱讀日」郵票,將推動閱讀和版權的訊息宣揚開去。å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八個禦寒保健重點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每年寒流奪走國人性命的新聞時有所聞。當氣溫降低或溫度驟降時,血管內的平滑肌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如果是三高病患(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會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機會,對此,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務必注意保暖,不管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都該注意。   國民健康署提供禦寒保健8要點: 做好完整保暖: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要做好防寒與安全措施。處在低溫或外出時,一定要做好完整的保暖,尤其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襪子、防滑鞋,及多層次保暖衣物等,方便穿脫。 起床要暖身: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先補充溫開水;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 隨身攜帶保暖衣物:由於長者對於環境溫度變化反應較不敏銳,特別提醒65歲以上長者,晚上睡覺時,要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隨手可拿到的地方,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外出時隨身攜帶一件保暖衣,以備不時之需。 避免情緒起伏、多喝水:不大吃大喝及不過多情緒起伏勤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以預防便秘。也要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以及突然的激烈運動等。 不宜泡湯或泡澡:經醫師囑咐為高危險群,如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要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泡湯溫度勿超過40度,飯後2小時後再進行為宜! 不加重身體壓力:運動最好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晚餐後不要立即運動,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 要妥善控制病情,規律服藥: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肪數據;遵照醫囑按時用藥。 外出要隨身帶著病歷卡與緊急用藥: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如醫師有開給緊急備用藥品,應隨身攜帶。 為了讓手腳暖和起來,民眾紛紛入手保暖小物,有藥妝店統計,保暖小物銷售呈現成長趨勢,其中可以隨身攜帶的暖暖包、身體熱敷貼片類商品成長幅度最高,電熱毯、具備溫熱功能的美容小家電以及養身補氣保健食品的買氣也有跟著增加。 外出、室內的保暖小物推薦: 對抗濕冷低溫,除了穿上保暖衣物及溫暖發熱衣褲,隨身攜帶暖暖包或是在脖頸、腰腹部貼上保暖的熱敷貼片,既能發熱保暖又不占空間;此外暖暖包中的鐵粉有助於吸收空氣水分,使用完畢更可放進衣櫃或鞋櫃中,幫助去除濕氣! 來到室內,防寒工作也不可鬆懈,久坐的上班族最容易出現四肢冰冷的問題,建議每小時都要起身活動筋骨增加血液循環之外,可在辦公桌上放上小型的電暖器,或是在座位下放置暖腳枕溫暖腳底,再泡上一杯熱薑茶驅趕寒意,增強抵抗力。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燈籠

燈籠,古稱鼓仔燈。主要是圓形、橢圓形、長方型等宮燈造型,變化不大,與百變造型的花燈不同。種類很多,紙燈籠有走馬燈、羊燈、氣死風燈、提燈、馬祖風燈等等,還有近年來餐廳店門口懸掛的塑膠燈籠。 燈籠的發明是為了保護光源如:點燃的蠟燭,使它更容易攜帶和掛起,不論是放在室外或室內的通道、樓梯,都不會因為沒有罩住而被風吹滅。 燈籠也可以像火把或一般的戶外光源來當作發信號來用。較暗的光級則為裝飾用。「燈籠」這個詞也普遍地用來指光源或光源的外殼。用玻璃窗格蓋罩起來的路燈,或燈塔的頂燈和透鏡部分的外殼。這個詞通常與中國的紙燈籠有關。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別滑手機了!親子共讀能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在旁邊時,你經常滑手機嗎?研究發現,每天花一點時間與孩子練習閱讀,就能提升小孩的注意力、表達力和情緒控管。 最近美國小兒醫學期刊有一篇論文,指出0到5歲是大腦神經發展的黃金時期,父母應盡量和孩子親子共讀。 這個實驗是給22名4歲低社經地位兒童聽故事,在過程中掃瞄他們的大腦,然後觀察親子在休息室中互動的情形,再將此與大腦掃瞄圖比對相關程度。 休息室中擺有流行的雜誌(看母親會不會自動拿起來讀)、連Wi-Fi的密碼(看母親會不會拿出手機來上網)及兒童圖畫書。假如母子在3分鐘之內,都沒有拿起書來看時,實驗者會進來告訴他們,這些書是送給他們的,鼓勵他們一起閱讀。15分鐘以後結束觀察。 結果是,會自動拿起書來看或讀給孩子聽的母親,其孩子左腦聽覺皮質的語音覺識區大量活化起來,這區和閱讀能力有關;孩子自己會拿起書來看的,大腦活化得更多;滑手機不理會孩子的母親,孩子大腦語言區活化得最少。 人說話是個本能,閱讀則需要後天的教導,但是即使大腦中有說話的機制,它還是需要語言的刺激來啟動,所以親子的互動是關鍵。 親子共讀愈多,孩子的詞彙愈豐富,閱讀力、表達力、理解力和注意力都愈好。孩子在聽故事時,連掌管計劃、策略、情緒控制等執行功能的前腦也活化起來了。研究發現,有些注意力缺失過動的孩子是在小時候,沒有親子共讀的機會,使他們這部份神經有缺失。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聖誕節的溫馨小故事

曾經聽過一個有關聖誕禮物的故事在聖誕節快到的前夕,一對貧窮夫婦,想要在聖誕節送一份禮物給對方,但是卻沒有錢…先生有一個很漂亮的懷錶為了給丈夫購買一條白金錶鏈作為聖誕禮物,妻子賣掉了一頭美麗的秀髮。在互相不知情的情況下丈夫出於同樣的目的,賣掉金錶給妻子買了一套髮梳結果陰差陽錯 ,兩人珍貴的禮物都變成了無用的東西盡管彼此的禮物都失去了使用價值,但他們從中獲得的情感是無價的真正珍貴的是珍惜彼此的愛冬天裡,只要用心,默默燃燒的小燭光依然可以帶給人們溫暖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