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親子教養

【親子教養篇】慎防線上學習傷害學生健康

新竹有一名國中生,因學校採線上教學,整天盯著電腦螢幕學習,結果不到兩週時間,兩眼近視從原本一百五十度,暴增到三百五十度,影響健康甚鉅。 學校採用線上教學,學生必須重新調整其學習方式和時間,適應新的學習環境,除了於課堂時間觀看電腦螢幕外,也必須利用課後時間上網查閱相關資料,以利完成學習作業,所以大幅增加學生上網時間。 根據很多文獻指出,學生上網時間過多,對於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睡眠時間和人際互動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基本上,學生從事線上學習,必須具有專注力。而年級越低,孩童的注意力越難持久,線上教學效果有限,即使年級高一點,整天緊盯著電腦螢幕,對視力也構成嚴重威脅,加上身體活動減少,不利於體適能。 隨著資訊通訊科技發展,即使疫情過後,學生未來有些時候還是會從事線上學習,因而必須格外正視此議題,學生未來要走的路仍是相當長遠,千萬不能讓學生為了進行線上學習,卻賠上自己的健康,將是得不償失的一件事。 對於學生從事線上學習,無論學校和家長都必須給予適當指導、引導和督導,讓孩子不要過度依賴電子和電腦產品,迷失於線上學習,傷害自己的健康。 文/國語日報社論篇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在孩子身邊發呆的父母最成功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奧布拉多薇,在三月做了一場研究,找來一百多名父母,讓他們在旁邊看孩子玩,長達幾個小時從旁側拍紀錄,再從這些大量影片中,去一秒一秒的分析這些家長到底在做甚麼。這麼細節的研究,讓學者得到了一些驚人的發現。 最好別打斷孩子 學者說,雖然現代父母對孩子多是鼓勵,卻仍找機會要教育孩子。她舉例,有個媽媽在孩子旁邊看他玩了十三秒,停了五秒思考,然後竟突然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接著花了長達三十五秒的時間去「機會教育」孩子某一件事。 實驗顯示,像這樣常常打斷孩子的父母,他們孩子的專注力、自制力都會比較差,絕對不適一個好的教養方法。 那麼,甚麼才是比較好的教養方?法根據這研究的理論,顯然孩子在玩的時候,在旁邊放空、發呆、甚麼都不做的,會是最成功的父母。 這是一個相當超前的概念,在這之前,即使是歐美父母也會插手管孩子,但思想開放的歐美家長已經開始思考,應該讓甚麼都不懂的孩子「自己領導自己」,父母在旁邊陪伴,完全不開口、不中斷、不教、發呆就好。 說教倒不如陪伴 最近有幸參與一個來自澳洲昆士蘭大學家庭支援中心所設計的正向教養課程,這才發現,原來不只是東方父母,全球的父母都有一樣的問題-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手機不離手,比較大的孩子吵著和同學出去玩;無論甚麼年齡的孩子,都會時時吵著父母買些甚麼給他們。 以上的事情,父母要怎麼矯正?怎樣可以在不傷及孩子自尊且又有效的情況說「NO」? 原來,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矯正」,所謂不矯正,並不是真的甚麼都不做,而是當孩子提出一個要求,父母也必須當作是自己提出來的想法,接著陪孩子一起動腦來解決那個問題。 有時候,父母會做出讓孩子驚喜的決定;有時候,父母踩剎車不讓步。但既然不是壞事,就沒必要矯正。教養並非甚麼玄妙的哲學,全都是我們這些家長創造出來的,而那後面是種無盡的憂慮。 因此我解開了多年來的疑慮。二十年前,我曾為了一本關於國外常春藤名校的留學書,訪談了十八位名校博士生,想收集十八種不同的家長的教育方式。 沒想到,我聽到的全都是「我爸媽從小就放任我」、「我家都沒在管的」、「我小時候很自由自在的看小說呀」…..奇怪,怎麼可能?這完全顛覆了傳統概念,這些名校學生的父母應該要求很多,至少也給些無形的壓力吧?不顯然沒有。 回想自己小時候,父母都在上班,沒時間理我,我所做的,從來都沒有被父母監控、指正過。 當父母和我相處,都在做甚麼事呢?他們會和我談談工作上的故事,或許當年身為孩子的我,只是大人下班後的抒發對象,但那些故事卻讓我得到了一些「動力」–想想,我快樂童年所得到的全都是動力,從來都不是指正! 此時我家孩子又在大叫想玩Switch的遊戲,或許他會來跟我「凹」更多的時間看影集,更多零用錢買文具….。我一度想開口對孩子嚴正的說教一番,想一想,還是算了吧。 文/國語日報5/24家庭版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冠狀病毒為何可怕?從病毒進化史探究竟

武漢肺炎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全球確診病例逐漸爬升,因此許多人開始好奇冠狀病毒是如何崛起的?向來擅長於講解歷史故事與國際情勢,解析冠狀病毒是如何從1名「弱雞」,進化到現在成為人心惶惶的病毒。 史上最早發現的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最早在1960年出現,但當時對人類並無影響,只有在其他哺乳類和鳥類之間傳染,整個20世紀只有2種冠狀病毒可傳染與人,分別是299E和OC43;但症狀頂多打噴嚏、咳嗽等小症狀,並不會因為感染而導致死亡,比起其他傳染疾病,如:梅毒、愛滋病等,根本微不足道。 第1個造成人類死亡的冠狀病毒 到了2002年11月,出現了第1個對人類有重大影響的冠狀病毒SARS,原本SARS只寄身在蝙蝠身上,但靠著果子狸當跳板成功入侵人體。當SARS病毒進入人體後,原本寄身在蝙蝠「修練」的它彷彿來到了天堂,開始吸收健康的細胞,並利用它開始複製病毒,以最快的速度在人體內擴散。但人類自己也有免疫系統,像一支軍隊般對抗入侵的病毒,而沒看過SARS的免疫系統開始發出抗體攻擊;但抗體與SARS不吻合的關係,無法有效對抗病毒,就開始高速運轉來進行攻擊,於是造成人類會有高燒、咳嗽與呼吸困難等症狀,最後呼吸衰竭,最後雖然已驅逐掉病毒,但也讓人體受到傷害、甚至死亡。在醫學上這樣的現象有專有名詞,叫細胞因子風暴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2009年的H1N1,都是主要致死的原因,由於SARS是病毒,使用抗生素也無法有效對抗,只能使用發燒藥、人工輔助呼吸、抗病毒藥物和高劑量的類固醇來減輕身體負擔,最主要還是要靠自身的免疫系統。經過17年後,到目前為止也尚未開發出對SARS有效的藥物及疫苗,即使痊癒了也會有肺部纖維化、骨質疏鬆與骨壞死等後遺症,是第1個被發現且對人類造成死亡的冠狀病毒,不得不重視。 第2個致死的冠狀病毒 2014至2015年也有2個冠狀病毒,分別是NL63與HKU1,但並不對人類造成威脅,甚至在維基百科都沒有出現過,使得人們對於冠狀病毒的威脅漸漸消弱。直到2012年出現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是第2種威脅人類生命的冠狀病毒,但由於症狀十分猛烈, SARS的死亡率是15%,MERS卻高達30%,但因為宿主死亡的太快,傳播能力不如SARS強,就這樣漸漸的消失。 武漢新型冠狀病毒 2019年底,武漢新型冠狀病毒來了,科學家稱呼它為nCoV(編按:WHO正名為COVID-19)、武漢肺炎或新型冠狀病毒,目前仍舊不清楚它怎麼來的,也不知道會不會異變或死亡率多少,並持續的影響全球。五大洲無一倖免,疫情十分嚴重,更令民眾感到焦慮與恐慌,進而出現口罩、衛生紙等民生用品搶購的現象。 對人類造成威脅的共同條件 飛沫傳染:要大規模傳播病毒,透過打噴嚏、流鼻水和講話等,飛沫傳染的效率是最高的。 潛伏期長:厲害的病毒並不會一開始就讓人類致死,必須潛伏一段時間,讓活蹦亂跳的病人神不知鬼不覺的傳染給周遭的人,這樣才能達到大規模傳播的目的。 快速異變:這些病毒都具有快速變異的能力,知道人們會研發疫苗來抑制,而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和DNA不同的是只有一根鍊條,所以可輕易的基因重組,簡單來說就是容易發生異變,提高研發疫苗的難度。 自然宿主:這些致死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皆為蝙蝠,而成為自然宿主必須滿足2個條件,第1是壽命長、第2是不怕病毒,這樣病毒才能在宿主體內長期存活並進化,加上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類動物,加上又有超音波的保護,成為病毒最好的修練地。 人類對抗病毒的歷史很長,且病毒無所不在,大多潛伏在人體中,直到免疫力下降時就會開始發病。全世界每年有30萬人死於流感,美國就有6600人、中國則有88000人,和冠狀病毒不同的是已經有疫苗可對抗,而冠狀病毒雖已研發出疫苗仍,仍建議平常多運動、多曬太陽、維持正常作息、營養均衡來增加免疫力,來避免病毒、流感的感染。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善用讚美與感謝,打造一個神隊友

就算在家庭裡,「愛」還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但「真誠的讚美」與「感謝對方的付出」,這可以形成是愛的具體實踐。找個時間,抱抱你的孩子、也抱抱你的人生伙伴,告訴他:我怎麼這麼幸運,這輩子能夠遇見你! 我們家的可樂果妹天生就是個狗腿精,甜死人的話語永遠都可以信手拈來。第一次從她嘴裡聽到「爸比是我們家的英雄」這種句子,說出口如此輕而易舉毫不費力,讓我捧腹大笑,但又為她拍手叫好(通常這招一出,接下來的要求無往不利)。 而水果姐姐,個性上比較老實,但也很會跟爸爸撒嬌:「比比我愛你」常掛在嘴上,對爸爸示愛超級自然。被兩個女兒這麼灌迷湯的爸爸,還有任何招架之力嗎?當然沒有,女兒這麼可愛!重點是,我也會不停的正增強他:「你是全天下最好的爸爸!」 「你是全天下最好的爸爸!」、「哇嗚我怎麼這麼幸運可以嫁給你!?」、「我真的超感謝你的ㄟ,為我們做了@!#$的事!」、「謝謝你對我的@$$%的支持,因為有你才有這一切!」…..這些話我可是不停的說著呢,因為發現效果非常強大,他也確實成為越來越好的爸爸,與越來越合適的人生伴侶。 教養專家都說,好孩子是被誇出來的。但何止「好孩子」是被誇出來的,這幾乎可以替代掉任何名詞,包括好學生、好幹部,當然更包括「好爸爸」。 從水果姐剛出生開始,新手父母都很怕軟綿綿的小嬰兒呀。我那時候就跟雙果爸說:「ㄟ,你手比較大,抓著小孩洗澡比較不滑,你去幫她洗澡。」 「手比較大」很好用,除了洗澡,還包括洗屁股、換尿布、擦乳液、穿衣服…。我總會不停的讚嘆他的大手、他高度的學習力,以及他對嬰兒的細膩。 這一切是真的嗎?爸爸真的有這麼棒嗎?那不是重點喔! 因為就算只做到了30分,還是可以誇到90分啊,再說我也是新手媽媽,也什麼都不會;若是能只出一張嘴讚美願意做的爸爸,讓我的焦慮可以減緩些、或讓我的媽媽事務可以減少些,這真的很划算啊! 從此一路孩子的成長,我確實感受到雙果爸爸對雙果姊妹的盡責、陪伴、用心,與滿滿的愛。我不忘用言語、文字表達感謝,或慫恿孩子親密的回報他。剛好兩個女兒都「眼色很好」,小女孩甜甜的撒嬌最能融化男子漢了。等孩子再大一點,他開始主動鼓勵我去做原本就喜歡的事,包括攝影、旅行跟寫作,我也可以短暫的離開家裡讓自己稍微充電。當然或許他是想以身作則啦,希望我別把教養一事看得太嚴重,也讓他去做他喜歡的運動與裁判工作。 但是,能在職場上有發揮、能花時間心力在所愛的事上、也能被寬容自己不擅長的部分,這一切都讓我相當感謝,也更能在許多事上更多的理解。當然並沒有滿分的家庭或親子(夫妻)關係,我們也在很多事上有功課,而且努力克服。但「好好的讚美」對方、「好好的感謝」對方,我真覺得這是「訓練」出神隊友的不二法門。 不過與其說練出一隻「神隊友」,不如說磨合出最適合自己的人生伙伴。磨合的過程,難免辛苦;而誇獎跟讚美,就是真心接納彼此的潤滑劑。當你的孩子看見你怎麼讚美另一半時,他將會學到怎麼讚美家人,甚至可相信也會學到未來怎麼肯定與支持自己的同伴,這一定有助於孩子的人際關係。就算在家庭裡,「愛」還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但「真誠的讚美」與「感謝對方的付出」,這可以形成是愛的具體實踐。找個時間,抱抱你的孩子、也抱抱你的人生伙伴,告訴他: 我怎麼這麼幸運,這輩子能夠遇見你!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夫妻應該互相讚揚,互相扶持,互相尊重,這樣彼此才會更加幸福

第一件事:不要總拿別人丈夫的優點和自己丈夫的缺點對比 夫妻生活,重要的是彼此的互相信任,互相包容,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自己丈夫有些小缺點,小過錯,不要一昧數落,更不要總是拿別人丈夫和自己丈夫對比 因為誰也不喜歡跟別人比,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每個人的優缺點都不同,就像小時候媽媽總是拿鄰居家的孩子跟自己對比一樣,自己肯定很難過,為什麼總拿別人的強項來跟自己比,也許這在一定程度也能促進自己學習,可是感情不一樣。  尤其是夫妻生活,你總拿別人的丈夫和自己丈夫對比,很容易讓自己丈夫覺得你其實並不愛他,你一直都在告訴他你很多缺點,我嫌棄,時間長了就會傷了你男人的心,也寒了心。 第二件事:不要總是很強勢,甚至在外人面前落男人的面子 自尊心誰都有,人活在世上,面子總歸還是要有的,無論是做什麼工作,我們都應該尊重,何況是夫妻生活,加上男人都是愛面子的,而作為妻子的就應該懂得顧及男人的面子。 現在很多男人都不喜歡強勢的女人,因為太強勢的女人總是給人一種距離感,尤其是夫妻,當然也有一些男人喜歡這種女人,這種我拋開不說,但一般而言,女人總是很強勢,甚至在外人面前也不顧及自己丈夫面子,那麼是很傷男人心的,畢竟男人也希望自己的女人是小鳥依人那種,比較溫柔體貼。 第三件事:總是說自己男人「不行」 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即使是善意的謊言好,也許說者無意,但是聽者有心,那就可能就會讓聽者難過,也許你的話是沒錯,但很多時候鼓勵和讚許的話往往更加能讓一個人改變。 夫妻生活更是如此,夫妻就應該多點互相扶持,互相鼓勵,生活多少都會遇到一些不順心和人生低迷期,但只要夫妻同心,鼓勵自己的男人,這樣男人才會更有動力和上進心,倘若你總是說自己男人「不行」,不是賺錢不行,就是能力不行,尤其是這件事最傷男人了。 人都不喜歡自己的努力被人否認,夫妻生活更是如此,夫妻本就是同林鳥,更應該互相讚揚,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只有這樣彼此才會更加幸福。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夫妻不同的教養優勢,幫助孩子更成長

陪我玩,不要只是養我長大! 前些日子看了福山雅治主演的《我的意外爸爸》,內容探討兩種全然不同風格的父職角色,以及與孩子相處時,究竟什麼才是建立與維繫親子關係最重要的要素? 在這齣電影裡,強烈地告訴觀眾一件事,任何社會上有成就的男人,都很容易陷入一種迷思,那就是所謂「把家人照顧好」,就是給他們最好的經濟條件,抱持著「我的工作很忙、很有影響力、是更重要的事情,我可以用其他方式來補償孩子,雖然我沒有時間陪他們,但時間不是一切」的想法,於是,讓孩子住最好的房子、讀最好的學校、學最貴的才藝。 然而,在電影裡,這樣一位高社經地位、自認為給了孩子自己最滿意的栽培的雅痞爸爸,最後卻輸給了一位外表邋遢、經濟條件差、卻願意陪孩子玩得很瘋的水電工爸爸,孩子選擇了後者去信任、依賴。究竟,他被這位原先根本不放在眼裡的對手擊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對孩子而言,時間就是一切 《管教,要掌握鬆緊》的作者,校長爸爸黃登漢認為,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孩子要的不只是那些栽培與物質條件,孩子要的是「爸爸願意花時間跟我玩、陪我長大,而不止是賺很多錢、養我長大,偶爾才來關心我一下。」 孩子的成長速度很快,對他們而言,時間就是一切!在他們還小的時候如果沒有花時間多陪伴,等時間一過,孩子就長大了,而童年時期和父親的回憶幾乎是空白,感情自然也就淡得無話可說。 媽媽快抓狂,爸爸來幫忙!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楊康臨表示,在演講場合中常常發現,許多媽媽都會對爸爸在育兒教養、或家務處理過程中事不關己的態度感到相當不滿,然而爸爸卻普遍不認為自己有缺席過,「因為他們往往誤解和子女互動就是指導功課,參與家務就是付錢買單,在舊一代的爸爸心目中所認定的育兒和家務項目,和媽媽之間是有很大落差的,但我絕對相信現在年輕一代的爸爸,參與程度一定會比從前來得更高。」 校長爸爸黃登漢也提醒,希望新一代的年輕爸爸,能夠改變過去的舊想法,不要覺得自己工作賺錢很辛苦,就不管孩子的事,要回歸家庭中、發揮父職角色的功能,「很多爸爸會覺得沒關係,我太太把家裡照顧得很好,孩子的事就交給她做主就好!但是,你可以讓老婆做主,卻不能在教養裡缺席,因為你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也很大,你要知道自己的重要性。」 父母角色大不同 校長爸爸黃登漢認為,孩子的成長需要許多陪伴,即使媽媽是全職的家庭主婦、可以全心照顧孩子,但父母雙方所能提供的教養,仍然存在著兩性的差異,所提供孩子的養分也大為不同。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認識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的由來 1969年,加州聖塔芭芭拉發生大規模漏油事件,長期關注環境惡化議題、來自威斯康辛州的蓋洛德•尼爾森(Gaylord Nelson)參議員,受到當時學生反戰運動的啟發,希望透過於各個大學校園的巡迴演說,將「空氣與水污染」的概念以一種新興公眾意識注入學生反戰抗議的能量中。 他們招募了丹尼斯•海斯(Denis Hayes)來組織校園活動,然後選定1970年4月22日為第一屆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此舉立即引起全國媒體與大眾對環保的關注,獲得了來自各地組織團體的廣大迴響守護地球,從日常生活中做起關心地球、參與行動,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就能做的小事開始!關注環保議題與新聞,平時不浪費食物、自備環保餐具、選擇環境友善產品、確實做好垃圾分類等,從日常習慣開始付出一點對環境對地球的關懷,都能讓我們的環境獲得改善。 減緩氣候變遷、守護北極 對抗氣候變遷,除了仰賴政府修法、企業主動減碳,我們也能從生活中著手改變,力行9件日常生活小事也能夠帶來幫助。 了解減緩氣候變遷的方法:對抗氣候變遷:生活中可以做到的9個節能減碳方法 減少塑膠污染 塑膠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提供了便利性,卻無法分解,不僅污染環境,也影響生物與人類健康。 解除塑膠污染危機,無人能置身事外,民眾、企業、政府都應當一起思考如何改變生活習慣,從源頭減量,才是根本的永續之道。 提供您9個生活減塑妙招:愛您所愛的地球:生活上減塑的9個方法 守護森林 人類、野生動植物,以至整個地球的健康都仰賴健康的森林生態;森林是地球約三分之二陸生植物和動物物種的棲息地,是大小社群的命脈,更是抵禦災難性氣候變遷的一道最後防線。 其實保護森林並不難,生活中也能做到:4種保護森林的方法,從日常生活中愛地球! 保護海洋 科學家們指出,在接下來的世紀,海洋將面對自恐龍時代以來最嚴重的物種滅絕。但現在還不算晚! 只要努力落實守護海洋,就還有機會:5個生活大小事,今天就能守護海洋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學齡前兒童的口腔保健

認識兒童牙齒: 
 一般來說牙齒的有咀嚼食物,幫助發音和保持美好臉形的功能。
 乳牙卻還有誘導恆牙正確萌發的特殊任務。 牙齒組成:
 乳牙共有二十顆,在母親懷孕五至六週時,即開始發育。 
出生後六個月左右,長出第一顆乳牙;那就是下顎中門牙,其餘的乳牙陸續萌出,到二歲半左右,二十顆乳牙萌發完畢即完成了乳齒列。直到六歲小孩就用這一套牙齒。 ※假如因為蛀牙或某種因素而乳牙提早去掉,極易引起鄰牙傾斜過來,造成原有空間喪失,致隨後出來的恆牙不能排列整齊構成恆牙齒列不整的後果。 兒童口腔常見問題:
 A.齲齒: 牙齒咬合面上的溝紋與隙縫-如臼齒咬合面因小凹與裂溝很多,容易滯留細菌及食物殘渣,且位牙床後方清潔不易。
 牙齒的鄰接面-牙刷不易刷到,需靠牙線來清潔則附在鄰接面的牙菌斑。
3)牙齒靠近牙齦的部份-刷牙時牙刷的角度不對,牙齒與牙齦的交界處沒刷到。<兒童齲齒>因刷牙疏忽或不良飲食習慣所致。 牙周疾病:牙齒沒刷乾淨,留下食物殘渣,會刺激牙齦,造成發炎而形成牙周疾病。故更需要注重刷牙。 齒列不整:照顧好乳牙,讓它不要因嚴重齲齒過早脫落,而導致齒列不整。若發現齒列不整,請早洽詢牙醫師。 牙齒外傷:外力導致造成的牙齒受傷或口腔受損問題。 兒童口腔病的預防: 諮詢合格的牙醫師 按時定期檢查 做好口腔清潔-協助小孩使用牙刷,幫他使用牙線清除牙縫的食物殘渣,養成小孩飯後刷牙的習慣與興趣,進而讓他自己會做口腔保健。 均衡的飲食 塗佈齒面裂溝封密劑F.塗氟-兒童每半年塗一次。由細菌和食物殘渣起化學作用,產生酸來侵蝕牙齒所造成的蛀牙。牙齒最外層的牙釉質可利用塗氟來增加對酸的抵抗力強化牙齒。塗氟約可降低30%左右的蛀牙率。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改變五個日常小習慣,大大提升你與孩子的安全性

我們始終認為自己可以無微不至地給孩子最安全與舒適的生活環境,但是殊不知身為父母得我們可能由於自己的大意和不了解情況,一些日常小舉動會讓孩子陷入極大的危機當中,培根老師整合了這幾項我們日常會不小心犯到的危險舉動,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是否自己無意間都做了,為了你與孩子的安全記得要趕緊改正與避免發生喔! 一、低頭看手機 現代人手機不離身,由於資訊可以很方便地在這視窗中獲取,自然而然我們也養成習慣時不時地就把手機拿出來掌握最新資訊。但是如今許多人不僅長時間看手機忽略了身邊陪伴孩子的寶貴時光,更有可能在行走時或陪孩子出遊的過程中,因為緊盯著手機忽略了交通安全與危險的陌生人發生無法彌補的後果。低頭族不論在國內外都已經成為不可輕忽的危機風險族群,光韓國在2017年的統計就有1,600多名行人因看手機而導致交通意外身亡,佔交通意外死者的40%。做父母的請務必避免在陪伴孩子出遊時一直低頭看手機,尤其是帶著孩子的過程,不僅造成自己危險也造成孩子受傷的高風險。 培根老師在陪著孩子去公園遊玩的時候,有發現許多家長讓孩子自己在遊樂區遊玩,而自己則坐在一旁低頭滑看手機,這也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舉動。國外頻道Joey Salads在2017年做了一項社會實驗,在滑手機的爸爸面前用糖果「拐走」小朋友,沒想到孩子都已經被人帶走了,旁邊的爸爸還依然渾然不知。這雖然只是一個社會實驗,但也殘酷地指出了目前家長的普遍現象,雖然在台灣誘拐孩童的事件,可能相較起國外沒有非常誇張,但每當去遊樂場,就常看到滑著手機抬起頭發現小孩溜個滑梯就不見了,這才驚慌失措站起來到處找尋自己小孩的家長,培根老師強烈的希望這個舉動一定要先改善。 二、在馬路對面呼喊孩子與招手 這些年由於行車紀錄器的普遍,我們很容易看到大眾上傳網路上分享自己在日常交通中發生的事情。前些日子就有小朋友把馬路當作遊樂場,完全無視於馬路的危險性,在車陣中來回穿梭,後來被對向車子擦撞的事情發生。 我們除了平常就要告訴孩子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性,父母千萬不要隔著馬路呼喊人在對面的孩子,尤其是招手,這對孩子的安全來說是非常非常大的威脅!因為小朋友此時會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家人身上,忽略了離開馬路前注意左右兩邊的車況,同時會下意識地只想趕快衝去你身旁,太多交通事故上就是因為家人親戚見面當下過於興奮,急著呼喊而孩童不知道狀況就衝出去而造成一些憾事發生。「馬路如虎口」,不僅我們要一次次的強調這個觀念的重要性,更要謹記出門過馬路一定要緊緊牽好你的孩子,並且也要將這個別在對面招手的觀念,傳達給家人朋友們。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世界各國的兒童節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給所有兒童創造良好的家庭、社會和學習環境,讓他們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一直是世界各國努力的目標,一年一度的“六一國際兒童節”就是專門為兒童們設立的節日。 不過,除了這個國際性的節日以及每年4月第四個星期日的“世界兒童日”,全世界不少國家還各自有本國的兒童節,慶祝方式也各具特色,趣味十足,既體現不同國家的傳統、習俗,又洋溢著無限喜慶和生機! 亞洲-中華人民共和國 從1949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定每年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學校一般會為此組織相關的集體活動,並要求學生正式著裝(普及校服前為白襯衣藍線褲)。香港現時雖屬共和國一部份,但民間在約定俗成下,香港兒童節的日期仍保留與中華民國一致的4月4日。民間慶祝的方式多以送玩具禮物給小朋友,或陪小孩出外吃大餐或遊玩。 日本 日本的兒童節,叫做“兒童日”(日語:こどもの日),是一個傳統節日。在每年的5月5日,日本的家庭都會慶祝孩子的長大。二戰前,這個節日被稱為“端午節”(日語:端午の節句),並且只是男孩的節日。1948年,當這個節日成為公眾假日的時候,便成了慶祝所有兒童幸福和福利的節日。在節日當天,日本的家庭都會在屋頂上懸挂魚狀的標誌,用來象徵兒童消除厄運,克服困難,順利成長。 不過日本在3月3日還有單獨的女孩節,從上巳節發展過來,女兒節以擺放各種玩偶來慶祝。男兒節懸挂鯉魚旗是源自中國的“望子成龍”和“鯉魚跳龍門”的傳説。   一年三次兒童節-日本是世界上慶祝兒童節次數最多的國家,他們一年要慶祝三次兒童節,而且慶祝方式十分有意思,充滿了濃濃的日本風情。 3月3日女孩節-這個節日是專門為日本的小女孩設立的,每到這一天,家中有女兒的父母會在家裏設置一個陳列臺,臺上放上穿著日本和服的漂亮女娃娃玩偶,作為給自己女兒的節日禮物。 5月5日男孩節-為了祝福家中的男孩健康、快樂,這一天日本家家戶戶都會用紙或布做成色彩鮮艷、形狀像鯉魚的彩帶,然後把這些彩帶串在竹竿上,並和金色的風車綁在一起,挂在屋頂上。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日本人相信鯉魚最有精神和活力,希望家中的男孩都像鯉魚那樣,因此這一天又稱為“鯉魚日”。 同時,日本的父母這一天也會在家裏放置玩偶,但卻都是武士裝扮,樣子很可怕。 韓國 韓國的兒童節(韓語: 어린이날)開始於1923年,是從“男孩節”演變過來的。這也是韓國的公眾假日,定在每年的5月5日。家長們通常會在這一天帶孩子去公園、動物園或者其他遊樂設施,讓孩子開心地度過假日。 繽紛禮物手機受寵-韓國的兒童節是5月5日,每年節日來臨之前,韓國的父母們都要給自己的孩子準備他們最希望擁有的禮物,各大百貨商場也紛紛進行各種促銷活動。 儘管父母心目中的最佳禮物一般都是比較實用的東西,如書籍、服裝、玩具等,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一些相關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韓國兒童最渴望的兒童節禮物是手機,其次才是遊戲機、玩具、等。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