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親子教養

【親子教養篇】正確認識突破性感染

就在長榮航空傳出兩名機師接重兩劑疫苗,仍卻枕感染新冠肺炎Delta變種病毒,成為國籍航空機組員首起突破性感染病例之際,新北市幼兒園也傳出群聚感染Delta變種病毒,並擴散到雙北市區,累計到昨天已有27例確診。 因染疫機師與幼兒園師生感染的Delta基因序列並不完全相同,疫情指揮中心初步研判兩者並無關連,幼兒園群聚感染源依舊不明,隨著幼兒園居住社區路具有民眾確診,社區裝修公司住在台北市的員工,也在昨天離奇傳出「隔空確診」,Delta是否會取代Alpha變種病毒,在我國引爆第二波流行疫情,成為國人關注焦點。 儘管鴻海暨永齡基金會、台積電和慈濟基金會聯合捐贈的BNT疫苗,上週起陸續運抵兩批,協助政府加快疫苗施打速度,擴大免疫接種覆蓋率,緩解民眾打不到疫苗的怨氣,確也因為國內外發生突破性感染的案例,導致部分民眾出現「疫苗猶豫」行為,認為打疫苗根本沒用,乾脆不要打。 但突破性感染並非新冠疫苗特有現象,大家每年接種的流感疫苗,幼年時接踵的水痘疫苗和B型肝炎疫苗,都會出現突破性感染。到目前也沒有任何疫苗能做到百分之百的保護效果,流感疫苗突破性感染甚至是新冠疫苗的四點六五倍。 面對新冠疫情威脅,接踵疫苗雖無法百分之百避免感染,卻能降低感染後重症機率和亡率,絕對是「有打有保庇」,有疫苗就趕快打。(文/國語日報)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教育啟示

東京奧運幾經波折之後,終於如期舉行閉幕式,雖然少了觀眾的加油聲,但運動員在競技場上奮力表現,仍值得喝采! 這次東京奧運以「情同與共」為開幕主題,而以「我們共享的世界」為閉幕主題,象徵透過情感的聯繫,大家團結在一起,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與友誼,傳遞共享世界的高貴情操,這也正是教育所追求的「共融,共好與共榮」價值。 東京奧運已曲終人散,很多運動員都寄望於二零二四巴黎奧運大顯身手,為國爭光。這次東京奧運在疫情衝擊下,能夠順利落幕,以及運動員所展現的精神,至少對教育有下列啟示: 第一:辦理任何大型活動,遭遇天災或人為不當風險在所難免,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反對的聲浪中,運用創新的解決方式,展現高度的智慧與毅力,堅持下去,為成功找機會。 第二:競技固然重要,但在運動會場上展現情誼與人性的光輝,更是彌足珍貴。這次男子跳高賽中,來自卡達的巴爾希姆和義大利的坦貝里,兩人嘗試跳過二點三九公尺時失敗,巴爾希姆主動詢問大會是否能頒發兩面金牌,大會同意兩人共享金牌榮耀。 第三:奪牌選手,絕非僥倖,都不斷苦練的結果,甚至帶傷上陣,令人疼惜。 因此,可教導學生必須下苦功,未來才有希望和成功的機會。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決勝不在起跑點,眼光要放在終點,過程才是重點

「老師,我看其他念雙語學校幼稚園的孩子都可以跟老外對談了,我的孩子都可以跟連ABC都不會,我是不是會讓他錯過學習的黃金期了?甚麼時候應該要學字母跟拼音呢?」 我得先告訴你,這沒有標準答案。 所謂學習的「黃金期」被英文補習班、雙語/全美語幼稚園過度運用在招生宣傳上,甚至以威脅的語氣告訴你:「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好像你不讓孩子從1.2歲孩子開始學英文,就害了他一生一樣。 其實所謂的「黃金期」是指青春期大腦側化完全前,很適合學習不同的語言,青春期後大腦側化完畢,加上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因為同儕壓力而焦慮,不好意思開口練習,發音不那麼完美。說來說去,黃金期後再開始學英文,也不過就差別在是否能有一口道地發音的腔調。(甚麼是所謂道地的腔調又是另一個議題) 但過了黃金期後,十幾歲的孩子所擁有的優勢,是能系統化的學習,邏輯思考也優於幼兒,往往國中一年所學的,可以勝過其他提早起跑九年的孩子(小學6年+幼稚園3年)。 【決勝不在起跑點,眼光要放在終點,過程才是重點】 我很高興最近遇到的家長,都沒有那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舊時概念。 有個媽媽告訴我,「我不要求孩子一定書念得很好,她長大後可以做她任何喜歡的職業,但我不希望她因為英文不好而被限制了出路。」 這位媽咪,您說得很好,這就是教育所帶給我們的,一個叫【選擇權】的東西。當我們受過教育(在本文的例子是學英文),你就有了選擇權。你不會因為受限於語言這個工具,而無法去追求一些學問或是你熱愛的工作。 讓我來引用一段蔡康永的話:「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家長們焦慮的應該就是這個吧? 「所以到底幾歲要學英文字母跟拼音?」爸爸媽媽讀到這段,還是焦急地想問這個問題。 我都會反問他們「那你希望孩子甚麼時候開始認國字跟ㄅㄆㄇ?」每個家庭的狀況不同,對孩子的期待不同,我只會建議,當你決定好之後,母語的學習是優先於外語的。然後在心裡再提醒自己一次: 【決勝不在起跑點,眼光要放在終點,過程才是重點】 學齡前該做的事是打好母語的基礎,以及閱讀習慣的啟蒙。吳敏蘭老師說繪本及五感玩出孩子對英文的好感度,汪培珽用故事書餵養她的孩子長大。 孩子在學齡前就該好好吃、好好睡、好好玩、好好地跟父母窩在一起享受親子時光。孩子不會記得他幾歲開始學英文,但他會記得和爸爸媽媽憶起哼唱兒歌、讀故事書的美好氛圍。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7/27起調降為二級警戒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召開政院擴大防疫會議,拍板27日起調降為二級警戒。政院官員表示,集會活動人數上限將放寬至室內50人、室外100人,餐飲業若有適當防疫措施,也可開放內用,且經溝通,地方對此通案原則並無意見。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今天表示,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召開政院擴大防疫會議,聽取近日疫情發展,與各部會各項防疫指引規劃,會中根據指揮中心的防疫規劃,裁示將疫情三級警戒調降至二級,讓符合防疫指引的各行業、場所能夠恢復活動。 指揮中心會中指出,昨天下午針對調降疫情警戒標準至第二級的相關防疫措施規劃草案與各地方政府進行討論,各地方政府對於指揮中心所提出包括集會活動人數上限,也就是室內50人、室外100人,以及餐飲內容原則依照衛福部規定處理等通案性原則,都積極提出相關意見。 指揮中心說,在經過溝通協調後,各部會也針對相關的業務狀況進行調整。 政院官員表示,對於集會活動放寬至室內50人、室外100人,以及餐飲業若有適當防疫措施,包含隔板、梅花座等措施後,可開放內用一事,經溝通後,地方政府對此通案原則並無意見。 指揮中心也說,在考量其他國家的防疫作為調整經驗後,台灣在調降疫情警戒標準時仍應緩步實施,以確保民眾健康,各部會得依指揮中心所發布的通案性原則另訂指引,各地方政府也可在此原則下,視疫情需要進行調整,不過相關指引必須規範明確,以利民眾遵循。 至於各行業活動的防疫指引,羅秉成表示,將由指揮中心於下午記者會中統一公布,各項細節,也請各部會召開記者會,向各相關業者報告。 蘇貞昌會中提醒,百工百業包含各種樣態,指揮中心公布防疫指引後,仍然會有許多例外性的個案需要各部會給予指導,也請各業種的業管部會,與指揮中心持續討論,訂出明確的防疫規範,讓防疫、生計和健康能夠兼顧。 蘇貞昌說,台灣疫情日漸趨穩,才能迎來27日的防疫警戒降級,但各項活動鬆綁之後,仍應嚴格遵守防疫指引,守護得來不易的成果。 蘇貞昌表示,台灣疫苗接種率也可在月底前突破原定的25%目標,但鑒於國外疫情仍險峻,許多疫苗接種率較我國高的國家仍然受疫情復燃所苦,除了疫苗接種,確實的疫調、檢疫,以及個人配合防疫,才是穩定疫情的關鍵。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仁和幼兒園辦學理念

仁和之意:「仁和」→兩人以上謂仁,和乃和平,以人際關係做前提,具有:  福祿貝爾先生好園丁的精神:老師好比園丁,以愛心、耐心來照顧幼兒,從「人性教育」為出發點,讓孩子在自我逐漸摸索、學習中,了解自身的能力與潛力。  蒙特梭利蝸牛的精神: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把握兒童的敏感期,融合生活、感覺、數、運動教育、家庭教育,學習蝸牛慢慢爬的等待、正確性、穩定的、向上的精神。 皮亞傑學說的物理遊戲、數概念理論:皮亞傑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幼兒心理學家,他所提供的數保留概念、物理遊戲、物與物之間的關係,對幼兒的智能有很大的幫助,孩子通過遊戲能產生更好的概念。 動作教育:增進身體感覺、知覺神經與身體動作或身體移動能力,進而養成積極、樂觀,富創意的〝心理特質〞,擴大思維自由度,開發思想潛能,從而在意識上建立健康身心與自覺的幸福感。 多元的學習:提供孩子適性揚才、多元發展的學習環境。 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健康的成長,快樂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做好各項能力的準備,使之將來成為一個有「好品格」、「好習慣」、「會玩、會運動、有創意又會讀書」的孩子。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換我來幫你!

這週,我聽到一個很溫暖的故事。 5月中,台灣的家長、老師與學生們,正因突然的停課宣布而兵荒馬亂,臉書很快出現名為「台灣線上同步教學社群」的新社團,短時間內,竟有7萬多位老師集結,共同學習如何線上教學。 透過資深記者雅筑的筆,我才知道它的發生,不是偶然。 原來,雙北市宣布升到三級警戒的同一時間,一封來自香港的簡訊就傳到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的手機。 香港翻轉教學協會副會長鄭淑華告訴他,只要需要,香港老師們隨時可以支援教導台灣老師做網課,但這得快,當地曾經歷的慘痛經驗,台灣無須重蹈覆轍。 當下,葉丙成成立社團,香港老師們熬夜準備,連續3週六,分享香港經驗給台灣,回答上千名老師的疑難雜症。其實,不僅香港,來自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地的老師,通通都來了。 原來,過去幾年,台灣教育圈掀起翻轉教室浪潮,許多熱心的台灣老師飛到各地分享經驗,以前是台灣教他們,「這一次,換我們來幫你們!」 先給予的威力,真大! 給予的範疇,不只有金錢,還有信任、時間與關懷。 現在,台灣隨處可見「給予」展開的好循環,如,有的房東會主動減租,幫助店家度過難關,而被幫助的店家,感念之餘,又把多出的食材做菜,送餐給醫護與拮据的人們。 但不給予的壞循環也出現,如疫苗議題。即便去年政府有諸多難為考量,但它確實沒有給予足夠的溝通與資訊揭露,這才導致今日的疫苗討論,變成政治口水戰,快速將民間與政府間的信任關係撕裂。 逆境中,人們能否為彼此付出,正決定我們能走得多遠。 這段期間,商周團隊也苦思,除了內容,我們還能再給予什麼? 最後,我們決定本週啟動「百大顧問團」服務,邀請百位企業家透過每日中午的直播,無償解答大家在疫情中的經營難題。令我感動的是,他們雖忙著為疫情調度打仗,但卻多一口答應,並且認同:台灣百萬家企業先挺住,員工不失業,社會才不會垮。 善人者,人亦善之。跟疫苗相比,眾人的願意給予,對現在的台灣真的同等重要! 文/商業周刊第1751期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讓寂靜校園恢復生機

一九六二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出版寂靜的春天一書,揭示人類過度使用DDT在農業上,破壞大自然生態,結果蟲鳴鳥叫、生氣蓬勃的春天突然變得沉寂,對人類社會環境可說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六十年後的今天,台灣的校園因為新冠疫情嚴峻導致學校停課,在校園內聽不到學生朗朗的讀書聲,也聽不到在運動場上的歡樂聲,偶爾只能聽到傳來例行的鐘聲。學生不在校園,即使再多響亮或優雅的鐘聲,也英雄無用武之地。此次自破壞了學校正常運作,就像早期的DD破壞了大自然生態。 校園有學生,學校才有生命力,只有學生能夠回到學校,接受實體教學,才能彰顯學校教育的功能。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或居家學習,絕不是教育的常態,而是不得已的應變措施,平心而論,線上教學對師生或家長都是很大的考驗,也不一定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疫情有趨緩跡象,重啟校園恢復校園常態將成為可能。學生停課一個多月,緊接而來是兩個月的暑假,期盼疫情早日平息下來,讓學生在暑假期間有機會回到學校感受校園的氣息,一則可稍加彌補線上教學之不足,二則亦可使校園恢復生機,找回校園原有的生命力。 文/國語日報社論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防疫3級警戒全台停課不停學 孩童宅在家健康也不放假

為守護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於防疫期間提醒家長仍應遵守「宅在家」的防疫新生活,剛好是家長以身作則帶領孩子從事健康生活模式的機會。對抗疫情的同時,一起護眼少3C、防齲常潔牙、均衡飲食五蔬果、強健體能多運動之健康的育兒模式,家長多一分陪伴與關心,孩子會多1倍的幸福與滿足! 3010護眼原則 陪伴無可取代 街上家長拿著手機安撫幼兒或用餐配手機的景象屢見不鮮,台北市除提供學齡前兒童視力篩檢服務外,更提供國小1至6年級學童1年1次的專業視力檢查,協助家長未來孩子在視力發育尚未穩定之前,建立正確的護眼模式。另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針對幼兒使用螢幕產品規範,歸類出簡單且清楚的使用螢幕產品分齡指引 2歲以下孩子不接觸3C產品為原則。 2至3歲幼童使用時間建議控制在15分鐘內。 3至4歲幼童使用時間建議不超過30分鐘。 孩子4歲以後,使用螢幕產品時間1天不超過1小時,且每次使用「30」分鐘後需讓眼睛休息「10」分鐘。 提醒家長,把3C產品作為育兒的輔助工具,而非當成育兒保母,如此能更直接的陪伴寶貝、真實的互動和情感交流,對寶貝的成長才是難能可貴的喔! 甜蜜蜜陷阱 小心齲齒和小胖子 頻繁接觸3C螢幕產品,總是久坐、缺少運動並且甜食飲料樣樣來,容易產生肥胖及齲齒問題,爰此,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積極防治,台北市學齡前兒童口腔齲齒率由105年49.22%逐漸下降至109年38.54%,降幅2成多,根據台北市衛生局「109年台北市學齡前兒童整合性社區篩檢暨口腔衛生習慣趨勢分析」,針對台北市學齡前兒童口腔健康調查結果顯示,危險因子包含兒童含糖食物攝取頻率、含糖飲料攝取,而保護因子含定期塗氟與父母協助兒童潔牙等因素,以上因子與兒童齲齒有顯著相關,建議兒童使用之含氟牙膏之氟化物濃度應為1,000ppm以上,正確使用含氟牙膏,父母協助孩子在睡前潔牙,每次潔牙時間需達2分鐘以上。 防疫宅在家同時,別忘了注意孩子的健康,維持正常的健康體位必須從健康飲食、身體活動及充足睡眠三管齊下,天天五蔬果,多吃各種不同、多元化食物,不偏食,其中維生素A、B、C尤其重要,深黃色、深綠色蔬果都可多多攝取,並建立運動生活模式,並於每天進行至少60分鐘中度至重度體能活動,鼓勵養成規律生活習慣,避免晚睡及熬夜,每天至少睡眠8小時。 「防疫宅在家」同時,多多關心家中寶貝的健康,多點陪伴及互動,並且以身作則建立健康生活模式,平時對孩子的細心觀察也是很重要的,若發現孩子有疑似視力、口腔等不良症狀,待疫情趨緩後,儘速至醫療院所診斷及檢查。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