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園長的話

為孩子打開一扇更大的窗

週一適逢教師節補假日,多放一天的假,接待一位預約參觀的家長;小孩十月下旬就滿二歲,媽媽想為她的小朋友挑選幼兒園。 媽媽說小孩目前在托嬰中心,已經快二年了,雖然中心離家算遠,每天的接送花了不少的時間,就因為媽媽擔心「換」小孩會不適應,當不適應的時候費的精神、時間會更多,所以囉就這樣,以不變應萬變。 媽媽接著說~有一天和往常一樣,帶小朋友到公園玩,當時公園裡的小孩比她的小朋友還大一點,她的寶貝竟然不知該如何和她們互動,呆呆的站在原地、不知所措,一旁的媽媽雖無法接受她寶貝的反應,卻也讓她看見小孩不足的地方。 目前中心五人小組裡,她的寶貝是最大的,說話、互動的對象都比她小,且活動空間也不大;媽媽突然茅塞頓開,是該從小孩的眼光來看,而不是以自己方便為主。因此,展開參觀離家較近的幼兒園。 忘了仁和是她參觀的第幾所,對園所的空間、設備讚譽有加,有游泳池、有沙場,還有活動室可以讓小孩在外面玩、不會曬太陽,真好!和其他園所不一樣;園長接著分享園所的作息、行事曆、課程,週報和雙週教學…等,家長更是睜大眼睛的說著:好用心的園所。哈~這本就是我們該做的事。 「仁和~一所為學前孩子量身訂作的幼兒園。」 媽媽滿意的說著:小孩滿二歲時可入園嗎? 蹲下來,從孩子的眼光看世界,開闊他們的視野。 從個體到群體 其實這種情形很常見,對許多孩子來說,幼兒園是他們人生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小型社會」,有的孩子之前接觸的範圍就是親戚家人,這位孩子在托嬰中心,雖然接觸的同儕多一點,但還是相對少。 進入幼兒園後,意味著孩子每天都會遇見較多年齡相仿的「同學」,在這裡,他們自然而然地需要開始學習如何輪流、如何分享、如何協商、如何交朋友。 這些寶貴的社交經驗,是任何家庭環境或小型團體都難以複製的,也是他們未來人際關係發展最重要的基石,幼兒教保活動六大學習領域中,「社會」領域被單獨列出,就是反映社交經驗的重要性。 為孩子打開一扇更大的窗 媽媽關心孩子的發展,也意識到環境對孩子發展的影響,無論最終是否選擇仁和,有這樣願意用心為孩子尋找、為孩子打開一扇更大成長之窗的爸媽,孩子的未來發展一定會更加開闊。 祝大家中秋師節快樂,身體健康、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師溝通是孩子成長的後盾

上週圓滿的完成了親師座談會,報名參加的家長出席率高達九成,僅有一成因故無法參與,心中充滿了感謝。感謝家長撥出寶貴的時間,用行動證明了對孩子教育的重視,這份溫暖的「親師合作」力量,是仁和最堅實的後盾。 親師溝通是孩子成長的後盾 幼兒園是孩子離開家庭、接觸外界社會的第一步。正是在這個關鍵的階段,他們開始建立獨立的生活習慣、形塑最初的價值觀,並學習如何與同儕互動。這趟探索之旅,需要家庭與幼兒園緊密地攜手合作。雖然現今有些園所已不再舉辦所謂傳統的親師座談會,但我們始終認為,「面對面」的溝通,有著無可取代的溫度與深度。 因此,儘管籌備工作繁瑣,依然持續保留這個傳統,親師之間透過面對面的對話,可以增進相互間的理解,也是孩子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養分。 園長以「就是玩」這篇張貼在幼兒園前庭廣場壁上文字,且印製在親職手冊,提供給每位家長的資料,為開場破冰遊戲的內容和家長互動~你問我今天在學些甚麼?當我的回答是:我只是在「玩」時,請別誤解我,因為我是在「玩」當中學習,學習如何讓自己成功、快樂,我將為明日做最好的準備,今日我是一個小孩子,我的工作就是玩。 「當我在扮演區玩角色扮演、積木區堆砌積木、在美勞區畫畫、捏黏土、當我正在跑跳移動身體、當我在煮東西或嘗試食物、當我全神貫注的拼圖或玩玩具…..,有一天我將成為父親或母親、建築師、老師、醫師、護士或運動家、大廚師、事業家。 園長接著分享一則賴的訊息~「一位黑人計程車司機,載了一對白人母子,孩子問媽媽:「為什麼司機伯伯皮膚和我們不一樣?」媽媽微笑著回答:「上帝為了讓世界更繽紛,所以創造了不同膚色的人!」到了目的地,黑人司機堅持不收錢,他說小時候我也曾經問過母親同樣的問題,但是母親說:「我們是黑人注定低人一等。如果他換成妳的回答,今天可能是另一個我。」 我們說的話都撒著不同的種子,善良的言語成就一生。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可能,等待我們去欣賞、去發現。週日928教師節,今年教師節有放假,故星期一補假。 在此謝謝老師們的用心與付出 祝大家教師節快樂,身體健康、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複合式災害演練

每當九月來臨,除了孩子們逐漸穩定的常規生活,仁和行事曆上還有一件年度大事—就是配合9月21日「國家防災日」的地震演練。 自從民國88年9月21日發生在台灣中部山區,南投集集的大地震,當時台灣全島都感受到劇烈的搖晃,是台灣近代史上傷亡最慘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從此地震之後,政府謹記教訓,推動防災教育、地震演習。規定各級學校都要舉辦,上下學期各舉辦一次,而且還要檢核以及紀錄,並繳交書面資料,雖然很繁瑣,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當災害發生後,有多一點準備、才有多一份避免受傷的機會。 今年複合式的演習為:地震和火災 台灣位於地震帶,地震演練是我們每年的必修課。孩子們對於基本的「趴下、掩護、穩住」的口訣與動作,可以說是非常熟悉。然而,我們深知真實的災害情境,往往更複雜。地震後,因為管線破裂或電線短路也可能因而引發的火災。 因此,今年的國家防災日演練,主題為「地震暨火災複合式災害演練」。希望孩子們建立一個更全面的防災觀念:危險,可能不只一種。 當地震警報響起,孩子們的第一反應依然是迅速的趴下、找到掩護的地方、保護頭頸並穩住;但當主震稍歇,老師們引導的就不僅僅是疏散,還加入了對火災情境的判斷與應變——例如,如何在濃煙中用濕毛巾摀住口鼻、壓低身體前進、以及認識校園內的消防設備與逃生路線。 反覆練習 為了讓這套更複雜的應變流程,能真正成為孩子們面臨危險時的直覺反應,我們安排三次的演練,循序漸進地進行。9月6日進行第一、二階段-地震發生前和發生時的演練;我們以地震的特殊音效播放代替聲音的敘述,當地震音效播出時,小孩立即趴下,尋找掩護的地方並穩住;9月16日進行三階段的演練-加上地震稍歇、大家快速疏散到操場。 9月19日正式演練,一次次的演練,孩子們已能熟練的進行,從中 了解當災害來臨時自我保護的重要性。 小孩們從開始的緊張、玩鬧或不知所措,到後來能在老師的指示下,不慌不忙不喧嚷,迅速完成所有避難程序,可見練習是有其必要性的。 災害來臨無法預測,但萬全的準備,就能讓自己和他人有最大的保障。 有一份最新的防災知識小測驗,我們會放在網站上,家長可以試試看,測驗一下自己的防災知識。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運動!幫孩子從螢幕中走出來

台灣運動史新的里程碑 9月9日(二)是國民體育日,也是一個對台灣體育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重大的日子,「體育署」正式升格為「運動部」,在9月9日當天揭牌,首任部長由年輕的兩屆奧運羽球金牌得主李洋擔任,代表政府對運動的重視,期許打造運動生態鏈,讓每名選手在不同階段持續貢獻,實現夢想,也在國際舞台為國爭光。 部長李洋提出「開創臺灣運動新時代」報告,並說明未來6大政策方向,帶領全民共同開創運動新時代。包含-落實全民運動、整合競技運動結構與制度、提升臺灣舉辦國際大型賽會的能力與能見度、促進運動產業的商業發展、實踐永續與多元價值、投入青少年與基層人才培育。 在預算支持與人才匯聚下,李部長將引領新的運動部團隊,秉持運動精神,用行動和大家一起打造臺灣運動新的里程碑,落實六大方向,與全民共同開創運動新時代。這具體的作為代表政府的政策與對運動的重視。對仁和而言,更是一項被認同與肯定,雖然時隔51年之久。 運動感覺智能 讓孩子能活躍在燦爛的陽光下、動動身體、動動東西、了解世界,需要有寬廣的空間,豐富的學習環境,才能滿足孩子們身心的需求。 仁和以運動感覺智能的理念,推動幼兒體能發展,五十一年從未改變也不遺餘力;例如園裡有一座大蝴蝶幼兒體能遊戲場,是創辦人以遊戲結合運動的概念並考量安全所設計的,指導水泥工、鐵工,花費許多心思和時間才完成的特色遊戲場。 近幾年來因政府對遊戲場的政策與要求有所改變,以至於這座陪伴無數小孩成長的遊戲場無法繼續使用,實在是可惜。(延伸閱讀:改善不及!直接封場? 遊具全美規 學者籲修訂標準) 以往重視幼兒運動的園所不多,很高興現在逐漸獲得包括政府和各界的重視,多年來,我們也很開心地看到有畢業的校友,因為在幼兒時期啟發了對運動的熱情,在各自的領域中發光發熱,甚至後來在人生的路上踏上了職業運動的道路。 我們鼓勵孩子運動,從來不是以成為職業選手為目標。 運動的真正價值,在於讓孩子在揮灑汗水的過程中,發展身體,學會團隊合作、學習面對挑戰與挫折、建立自信心,並找到一個能陪伴自己一生的健康興趣。從運動中獲得的韌性與快樂,遠比獲勝或得獎更加寶貴。 讓孩子運動:現在比以前更重要 雖然各界比以前更加重視幼兒體能,也有個別家長更願意培養孩子運動方面專長,但普遍來說,園長觀察到現在的孩子比起以前運動機會其實減少了。 最近,一本名為《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的書,描繪了日本教育現場的憂慮,書中描述景象,其實我們在台灣也可以看到。 書中提到,現在的孩子都是「數位原住民」,因為過早、過多地接觸3C產品,他們的童年被螢幕佔據,與真實世界互動、與同伴玩耍的時間被嚴重壓縮。 其中提到一個在日本的幼稚園案例,這家幼稚園,在創辦了半個世紀後,全面廢止「運動會」。原因是為了防止孩子們發生事故,因為有的孩子體能發展不足,無法進行,這家幼稚園甚至必須讓部分孩子在日常活動中戴上特製的「護頭帽」,以防孩子跌倒受傷。 還有孩子因為體能發展不足,肢體運用不熟練,不會保護自己,一受傷就是嚴重的骨折,也讓園所老師有更多的壓力和風險。 幫孩子從螢幕中走出來 現在的孩子習慣使用手機的狀況很普遍,幼兒園可能還好,但上了小學、中學就難以避免,在仁和,孩子們每天都有足夠的「放電」時間,有充足的大小肌肉運動機會,但光是這些也是不夠的。 園長建議,家長可以趁在幼兒時期盡量讓孩子多接觸各種運動,幫孩子在開始依賴手機之前,就建立對一項運動的興趣,持之以恆的投入,幫助孩子從螢幕中走出來。 因為興趣是最好的引導,當運動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手機自然就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大部分。健康的習慣會是師長、父母能給予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找到熱情建立自信

本週校園裡來了位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身影,一位已經上國中的校友,課後特地回來探望許久不見的老師。看著她已經趕上老師的身高,臉上卻還是帶著那個我們記憶中的笑容,頓時充滿了溫馨與感動。 和媽媽聊起小姊姊的近況,這才得知,她已經在直排輪的領域發光、發熱,是一位得過好幾個獎項的「小高手」了。 興趣,是點燃一切的火苗 媽媽提到,小姐姐從在仁和幼兒園學直排輪課說起,當初,只是覺得「穿著有輪子的鞋子溜來溜去」很有趣,沒想到,這份單純的「有趣」,讓她畢業後依然堅持保持著那份興趣,一路溜上了頒獎台。 當一個孩子真正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時,那股由內而生的學習動力,是任何外在的壓力或要求無法比擬的。因為喜歡,所以願意花時間練習;因為持續努力練習,所以能看見成果;也正因為體驗到自己的成果,這位小姐姐說話時也很自然的散發出自信心,說起來眼神好像會發光一樣。 引發興趣,比精熟技巧更重要 在平常與家長們交流時,也常能感受到大家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有的家長會覺得,好像孩子學才藝沒有什麼成果,也有的家長會覺得別人都有學,所以我的小孩也要學。  其實這些都不是重點,在幼兒階段,「引發興趣」永遠比「成果」或「比較」來得更重要。因為任何才藝都可以透過反覆練習來達成,但「興趣」的火苗卻很難持續,相信有不少家長學過樂器,隨著年歲漸長 後,回想學習樂器的歷程是快樂的多?還是得辛苦的多?更有不少人後來就放棄了。 如果我們過度強調技巧的精準與成果,卻忽略了在過程中學習的樂趣,很可能會讓孩子提早對一項興趣感到厭倦與挫折。 反之,如果我們將重點放在「體驗」、「探索」與「享受樂趣」,保護好那份最初的好奇心,孩子自然會有興趣繼續學習。 身為家長與師長的我們,就是提供一個多元學習的環境,讓孩子們有機會去接觸各式各樣的「興趣」。 有時候試了不喜歡,沒有關係,有嘗試才知道喜好,不用急於讓孩子成為小小的專家,盡可能讓他們多元接觸、嘗試,找到那能讓他們眼睛發亮、內心喜悅的事情。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安全來自細節

政府為保障學生在學的人身安全,特為高中以下至幼兒園具有學籍之在學學生,投學生團體保險,主要目的是在孩子們因疾病或意外導致需要醫療協助時,能提供一筆基本的理賠給付,以減輕家庭的醫療負擔。除了學生平安保險外,政府還為學校投公共意外責任險。 學生團保今年依然由國泰人壽保險公司來服務,一學期保費350元,政府負擔117元,學生負擔233元。 8月28日上午以視訊方式開說明會,包含「投保、理賠及保費」3大部分和提問。 國泰公司的服務人員許先生也於當日中午送來新的申請表,並當面說明申請理賠的規定。若是小孩生病住院、意外住院、門診,扣除掛號費等自行負擔的金額,只要超過500元,即可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這項保障雖然基礎,卻是政府為孩子們多準備的一份安心,家長可以前往國泰人壽學生團體保險網頁,進一步了解保險內容和和申請方式。 幼兒受傷大宗:碰撞跌倒 在交流中,許先生提到,在所有幼兒園的理賠案件中,最常見的意外類型就是孩子們在活動中的「碰撞」與「跌倒」;這也反映了孩子們在這年紀活潑好動的天性。 園長隨口說:「印象中仁和的小孩很少申請理賠,大家是否都是如此?」許先生笑著回答:「仁和的紀錄真的很少,不過也有園所理賠數超過十幾件的,相較之下你們的小孩運動神經較為發達」。 安全來自細節 園長不禁想起,有時候去參觀其他園所、親子餐廳旅館,或其他孩子容易聚集的場所,常會看到新的場所都走網美風,設計很美,讓人忍不住也想拍照分享。 但仔細一看,雖然美,總覺得有些小地方感覺少了一點保護,例如動線設計、轉角防撞等等。 相較之下,仁和的環境的確不是讓人拍照、分享的網美風格,但卻是顧慮孩子安全的場所。 走廊貼著動線,轉角做防撞軟墊,欄杆加密,草場提供孩子跑跳等;加上小孩在戶外活動,老師一定會陪同、叮嚀注意安全,預防重於治療,這也許是我們申請理賠紀錄少的原因吧。 當然,更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不需要申請保臉理賠,快樂健康的長大。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讓語言學習自然發生

和往年一樣,光華中學幼保科高一生來園見習,為期二週,從第一天入園生澀的笑容、帶點靦腆的表情,二週後臉上多了點自然的笑容,是小朋友喜歡的大哥哥、大姊姊了。 二週很快就到了,有機會和同學們談話,從分享中有人提出一個很平常的問題,為什麼仁和吃飯要到餐廳?睡覺要到寢室?真是個好問題,一般人的家庭應該都有餐廳和臥室。 房子之所以會有寢室、餐廳、客廳等設計,是因為這些空間劃分是為了滿足人類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將生活機能分區,讓居住者能更有效率地進行睡眠、用餐、社交及放鬆等不同活動,提升生活品質。杜威先生說~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和教育是相結合的。 仁和創辦人在創園之初,就有很好的辦學理念與園舍空間的規劃,以房子空間設計的概念,在寬廣的園地裡規劃了有學習的教室、用餐的餐廳、睡覺的寢室、閱讀的圖書室、玩沙的沙坑、體驗水的游泳池、可以跑跳玩體能的草場、多功能的活動室、開會的會議室和行政辦公的辦公室等,其中辦公室空間最小了,把空間留給了孩子。(目前幼幼班因還小,所以沒安排他們在餐廳和寢室)。 分區使用:老師孩子都輕鬆 有些幼兒園沒有獨立設置餐廳與寢室,因此,老師為了幼兒的學習環境衛生,都會在用餐之後,午休前清潔教室的環境,因此,整個午餐的時段,老師會呈現一種「超級忙碌」的狀態,很多時候可能需要等到孩子都睡了,才有時間靜下來吃午餐,忙到忘了吃午餐呢,真是辛苦! 仁和餐廳有廚房阿姨負責餐食和環境的整理,寢室有素美阿姨負責打掃和環境的整理,讓小孩們和老師有舒適的用餐與休息的空間。 沉浸式語言教學 週三園長至到台中參加臺灣台語沉浸式教學分享會,這是教育部所推動的教學活動,至今已有八九年了,仁和第一次參加。會中邀請五間至少已參加三年的園所做分享。 臺南市立仁德幼兒園和第六幼兒園受邀參參與分享的行列;還有一間在桃園的幼兒園,將食農教育以沉浸式的方式融入台語教學,2歲到5歲的混齡班,孩子們很自然的使用台語描述紀錄栽種的成果,令我印象深刻。 語言教學不等於上課 傳統的語言教學都把語言學習當成課來上,例如學習中文要背注音符號、練習字詞成語,接下來要練習寫字,英文則要背單字、文法、句型等等,甚至還要去補習班,學習語言自然而然變成一種壓力。 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學習語言其實不一定是上課,所謂的「沉浸式」,完全不是要開設一門生硬的「xxx語課」,而是把語言還給生活,創造語言環境,讓孩子像呼吸一樣自然學習。 例如在仁和園內,平常我們會教孩子吟念臺灣的囝仔歌,說故事比賽有中英台,孩子可以選擇熟悉的語言,平常會放一些不同語言的故事、和對話或遊戲等,讓孩子自然而然的接觸學習。 多語的孩子頭腦更靈活 許多家長會擔心:「一下子學中文、一下子學母語,又要學英文,孩子會不會搞得語言能力跟不上,造成日後學習障礙?」 的確在台灣,體制內的學習是中文為主,中文是日後學習不可或缺的語言能力,但如果不是在所謂「全X文教學」,刻意讓孩子偏重在某種特定語言的環境學習,造成中文能力相對低落,其實多語環境非但不會造成混淆,反而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有極大的好處。 習慣在不同語言間切換,能讓孩子的大腦更靈活、思路更開闊;研究也顯示,孩子在專注力、解決問題等重要的「執行功能」上,往往表現得更出色。 從一句話、一首歌開始我們台灣的語言環境其實很多元,除了大家熟知的中英台語,還有客語、日語、各種原住民族語,或者來自新住民的越語、印尼語等等。 您可以在每天早晨,用一句母語和孩子說早安;在開車時,播放一首有趣的母語兒歌一起跟著唱;或是在週末,鼓勵孩子用母語和阿公阿嬤分享生活趣事,哪怕只是一句話、一個詞,都是在孩子心中播下珍貴的種子,或許哪一天,就能給孩子開啟另一個機會之窗。 祝 週末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如何幫助孩子度過新生適應期? 

新生第一天入園,此起彼落的哭叫聲,讓校園顯得更加熱鬧;接著放了二天的假日,本週雖然還有小孩的哭聲,但明顯的減少了,孩子的分離焦慮已減弱,慢慢的對新環境、新朋友和新生活展現出好奇心,有的會想要探索園內寬廣的環境。

從中發現,幼兒園和家裡的不同,有很多小朋友,有不同的空間、玩具和活動,和家裡的生活作息也不一樣;園長想要藉此機會分享幾個幫助孩子度過適應期的小技巧:

繼續閱讀 »

開學了!以接納緩和分離焦慮

對於第一次離開親愛的家人,初次入園的小孩,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他們需獨自面對陌生的人事物,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裏,是可以被理解的。學前的孩子,特別是四歲以下,語言的詞彙與表達力尚在學習階段,說不清楚只好以哭來表達不安的情緒,不論哭的方式是何種,大人們都應該接納,將他們抱在懷裡…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