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長的話 – 給予寶貝適應的力量

看著在草場上踢球的柏睿,臉上掛著滿足的笑容,回味著在幼兒園時,踢球、盪鞦韆享受大肌肉活動的樂趣,媽媽說還是幼兒園好,特別是仁和,有安全的空間可以走、跑、跳、玩。小朋友上小學後有點不適應,最近班導師又待產去了,孩子會說胃痛、不舒服,藉口拖延上學,這是在幼兒園四年不曾有過的現象。

媽媽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大班小朋友畢業後到小學,成為小一新鮮人,換了一個學習場所,面對人事物均不熟的情況,心理的害怕與擔心是一定的,除了要適應學科上的不同,生活常規與自我照顧亦是小朋友的一大挑戰。

當還在幼兒園時,很多事是假手於大人-父母、老師,如:書包的整理、物品的放置、衣服的穿脫,到了小學,這些事都必須自己動手去做整理。

就像園裡的小寶貝一樣,開學至今已三個星期了,仍有幾個小朋友還在適應。對他們而言,上幼兒園是他們第一次的經驗,離開親愛的父母獨自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心理承受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必須給予他們支持的力量,成長的機會。

人的發展有一定的階段,就像嬰兒時期「七坐、八爬、九發牙」,這是一般的常模,而現今的孩子營養好,發育也提早,不必七個月,五個月就會坐、會爬了,六個月就發牙了,七八個月就會走路了,當他們會爬會走時,父母親會很高興、很得意;以身體動作發展的速度而言,照理能力應該提昇才對,但其實不然。少子化後,孩子們的能力降低了,因為大人的不捨,子甘〈台語〉,認為孩子還小,不會做,過度的呵護、遷就,導致寶貝失去操作練習的機會,潛能無法發揮,能力變弱了。

不僅是動作發展,還有心理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兒童道德發展理論中,把孩子發展自律分為3個階段,無律期0-3歲,此階段的幼兒,常以自我為中心,不知是非善惡,常為所欲為,如:想哭就哭,必須藉著與他人和環境互動,才能發展出顧及他人及環境的行為。 他律期3-8歲,此階段的幼兒道德觀尚未發展完成,常以權威者的決定作為是非準繩,需要他人約束,才能表現出合宜的行為。自律期 8歲以上,開始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能擴大考量他人的需求。

從孩子的道德發展歷程可發現,幼兒從無律、他律到自律各階段,「他人」和「環境」因素其實是幫助幼兒成功過渡到自律期的關鍵。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相關文章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