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聽到,六個月就能開始親子共讀,都忍不住躍躍欲試。不過千萬不要搞錯了方向,關鍵在於「共」,而不是「讀」。
相信你也希望,孩子能擁有「快樂的親子共讀」,而非「強迫的親子共讀」經驗。基本精神是:幫父母找話題,跟孩子聊聊天。
你今天讀故事書給孩子聽了嗎?
美國有次調查「三歲以下」孩童的家庭,發現有一六%的家長,從來沒有讀故事書給孩子聽;二三%的家長,一週只讀不到二次。你可能會問:「什麼?三歲以下?他們連字都還不會認呢!何必浪費時間呢?」家長如果有這種想法,那還真是大錯特錯了。
親子共讀,可提升兒童學習力、注意力與想像力
一九八九年,美國波士頓的兒科醫師,共同發起一項鼓勵家長親子共讀的計畫。這計畫持續了二十年,每年送出五百七十萬本童書,教導三百五十萬名兒童的家長,如何進行親子共讀。
從這項活動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學齡前的親子共讀,確實能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與口語表達,而且讀的時間愈多,效果愈顯著。也因為擁有這二項能力,這些孩子日後的學習效率是突飛猛進,表示親子共讀能有效提升兒童的學習力。
此外,紐約大學醫學院小兒科醫師艾倫.門德爾松(Alan Mendelsohn),曾經針對紐約都會地區的低收入家庭進行研究,發現有親子共讀的家庭,孩子從三歲之後,行為就會有所不同。三歲孩子若在有親子共讀的家庭中,明顯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注意力也更集中。等孩子三歲以後,研究員持續每半年追蹤一次,發現親子共讀對孩子行為的影響,仍然持續發酵,直到上小學都是如此。 請大家不要誤會,以為親子共讀是「媽媽的事」,爸爸與孩子一起讀 童書,對他影響更大!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睡前親子共讀,若由爸爸陪孩子閱讀,效果比媽媽更好。科學家們發現,媽媽讀繪本時,容易被細節所困,但爸爸天馬行空的說故事方式,更容易引發孩子發散性的思考,以及更有想像力的討論。
零歲共讀,是極好的嬰幼兒語言刺激
親子共讀可以提升孩子的學習力、專注力與想像力,那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共讀呢?答案是「六個月」。過去的看法認為,孩子要在三、四歲後才能共讀,但後來研究發現,零歲嬰兒期的共讀,可以為孩子的大腦,帶來極好的親子互動經驗和語言刺激,因此盡早投入閱讀,效果更 佳。
當孩子約六至八個月大,可以穩定坐在父母的大腿上時,只需要幾分鐘的注意力,就能開始親子共讀。孩子初期會把書拿來探索(搶書、啃書、撕書),不會共讀得很順利,這時爸媽不必太焦慮,覺得:「孩子是不是不喜歡閱讀?」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
有了多次親子共讀的經驗後,孩子會從中慢慢感知到,在書本出現時,父母會用不一樣的語調,說故事給自己聽,也會慢慢感覺到,現實生活與書中表徵的串聯。 兩歲之前的兒童,共讀時都是在看圖,對故事的理解程度是零碎的,所以當孩子拿起童書,不按常理出牌,硬要往後翻頁,找到他喜歡的那張圖,都是很正常的。
孩子甚至會粗魯的往後翻頁,一旦沒找到喜歡的那張圖,隨手把書一丟,立刻換一本童書,這也十分正常。 只要父母不厭其煩,不感到挫折沮喪,對親子共讀「輕鬆以對」卻「持之以恆」,這樣就會成功了!
親子共讀:關鍵在於「共」,而不是「讀」
許多父母聽到,六個月就能開始親子共讀,都忍不住躍躍欲試。不過千萬不要搞錯了方向,關鍵在於「共」,而不是「讀」。相信你也希望,孩子能擁有「快樂的親子共讀」,而非「強迫的親子共讀」經驗。 親子共讀不該是父母強行置入ㄅㄆㄇ、ABC的媒介,更不該是寶寶聽不懂的《三字經》、《弟子規》洗腦時間。共讀雖然有些需要注意的小技巧,但是以大方向而言,親子共讀的基本精神是:幫父母找話題,跟孩子聊聊天。
研究顯示,如果父母採取所謂的「對話式共讀法(dialogic reading)」,在讀繪本時,向孩子提出開放性問題,甚至彼此聊開了,把繪本丟一邊繼續聊,一個月後,幼兒的表達性語言能力,都可以得到顯著的進步。雖然每位家長的個性不同,有些人是屬於「描述型(describer style)」,喜歡把繪本的每個環節都講清楚,也有人屬於「展演型(performance-oriented style)」,不拘小節,只求故事講得生動有趣,不管是什麼方式都好。而不同的閱讀方式,也會吸引不同氣質的小孩。
親子共讀不僅沒規定方式,連時間、地點都沒有限制,家長只要隨手拿到故事繪本,就可以立刻開始和孩子聊天!現在各大圖書館都有可借閱的繪本,親子館到處林立,網路書店更有一堆童書,父母真的沒有藉口,不從零歲就開始讀給孩子聽。建議在開始親子共讀前,可以先去認識,不同年齡的兒童適合怎樣的書,對書本的反應是什麼,擁有基本的 了解之後,就不會再對親子共讀感到挫折了。
文/黃瑽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