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篇】 瀕危的語言與文化 — 淺談母語教育的重要性

近日有政治人物提出不妥當的言論:「母語教育政策浪費教育資源。」引來民間團體的強烈不滿,認為其言論對耕耘母語教育的辛苦工作者以及臺灣的多元文化、母語教育、族群融合造成嚴重的衝擊。

實際上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表象工具而已,語言是文化的根本,文化會影響語言的發展,而文化若是沒有語言的輔助,將會面臨凋零,從而逐漸消失。從教育部訂定對於本土語文的課綱中可以看到文字上的變化:從「本土語言」轉化成「本土語文」,單單一個字「語言」與「語文」的差別中可以看出「本土語文」涵蓋了語言與文化,可謂希望孩子學到的不單單是語言如何聽說讀寫,同時也包含了該在什麼樣的情境下面運用母語,並了解其背後所蘊含特別的文化意涵。
|
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中指出:「世界上約6000種語言中,至少有43%瀕臨滅絕。」「每兩個星期就有一門語言消失,並帶走與之關聯的整個文化和知識遺產。」所以早在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即倡議訂定每年的2月21日為「世界母語日」,並在隔年正式推動,目標是向全球宣傳保護語言的重要性,同時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旨在避免地球上大部分的語言及文化消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語言瀕臨滅絕危險的五個不同程度:脆弱、瀕危、嚴重瀕危、危急情況和1950年以來已滅絕流失的語言。在臺灣,台語已經符合「嚴重瀕危」的程度,意指該語言只有祖父母或老一輩的長輩會使用,父母親不一定會使用,甚至未必有能力透過該項語言和子女進行溝通。

所以在菜市場可以聽到老一輩講台語並不代表這項語言或是文化可以有效的被延續或是傳承。若是連政府機關都不重視母語教育或是傳統的語言文化,那麼我們該如何教育孩子「說母語很重要」?所以對於現在國小所推行的母語教學筆者認為有其必要性,同時家長應轉化心態,勿將其看成負擔,而是將其看成可以在生活中可以實際運用的「學科」。 對於如何在家中營造良好的母語學習環境,家中長輩除了可以和孩子在家中用母語溝通之外,許多電視節目或網路平台都提供了有深度或是多樣化的本土語言與文化的教學。

依台語為例,2019年公視新推出的頻道「公視台語台」就是一個極富教育意義的台語學習頻道,此頻道提供精采的台語節目,其中除了使用台語播報新聞之外,也有很多優質介紹臺灣在地文化的的節目,例如:「寶島鼓仔燈」此節目透過不同臺灣文化的專題讓觀眾可以深入認識臺灣的歷史傳承、地方文化、民間藝術;「旺來西瓜仙拚仙」則是在小學生母語課程的教材基礎上,配合節目營造的生活場景讓國小學生組隊體驗遊戲並回答益智問題,讓小學生可以在生活中融入台語與認識臺灣獨有的文化。

家長可以用親子共處的時間觀看公視台語台,了解一些特有的臺灣文化以及台語俗諺,讓母語教育可以在教室 之外,在家庭之內一同實踐。 為了保護臺灣多元的語言及文化,推行母語教育勢在必行,而推行的場景不該僅限於家庭或是教室。了解母語與文化的重要性之後,將母語教育實踐在家庭、學校至整個社會,讓孩子可以在生活中學以致 用,並延續、傳承語言文化,創造多元價值。

文/陳芊妤

相關文章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