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師溝通建立信任,才是孩子最好的保護傘

週三楊柳颱風襲台,東區風雨不是很大,但為確保民眾的安全,市長宣布放颱風假,希望大家都能安然度過。

週二教育局假長榮大學召開全市幼兒園園長的行政會議,三個小時的時間緊湊的安排了四個議題~違法事件相關法令及實務探討、正向溝通及教保服務人員的情緒壓力調適、室內空氣品質宣導、綜合討論等,中間只休息十分鐘。長大禮堂的座位空間很小,坐在中間很難出去,動彈不得,只能認真聽講。

幼教人員越來越重的法律責任

媒體常報導虐童的新聞,特別是有幼兒的家長看到這種消息當然會擔心,因此立法院通過一系列相關的法令,包括幼照法以及教保人員服務條例等,加重對幼教人員的法律責任,例如身心虐待、體罰、霸凌、不當管教等事件,24小時內沒有通報就會被罰款,甚至解職,幼教人員背負的法律責任比多數人想像的還要多。

因為喜歡孩子,念了幼教或相關科系,為了從事幼教工作、當個幼兒園老師,結果尚未就職,就被嚇跑,年輕人不敢投入這個行業,家中的長輩反對女兒當幼教師,即使利誘效果也不彰,也因此一師難求。

兒虐事件僅7%發生在家外幼托照顧場域

根據衛福部資料,台灣每年約有2000件兒虐事件,其中只有約7%發生在幼托園所,卻有高達93%發生在家庭。其實這可以被理解,因為在幼兒園,有園長、老師、小朋友,有固定作息、課程、活動,一天時間的安排多元、豐富又有趣;孩子在幼兒園發生問題的可能性一定是遠低於家裡;甚至有許多在家中受虐案件,都是因為學校老師的關心,才得以被外界知道。

沒溝通不信任的後遺症

也許是因為媒體的渲染,園長在實務上也會遇到家長,不相信老師、學校,不願做溝通,認為孩子一定是在學校受委屈甚至被欺負。

前些日子,有位家長去投訴,說他幼幼班的孩子在幼兒園被同班的孩子性騷擾,園長得知後大吃一驚,問個究竟。

了解事情的經過~是四個月前的事了,晨間活動積木時間,小孩們在活動室玩積木,當時有兩位幼幼班二歲多的孩子因積木掉到桌子下面,不約而同的鑽到桌下去撿積木,其中一位小男生不小心扯到小女生的褲子;老師將看到的過程記錄,當下就傳賴告訴兩小的家長,並在下課家人來接時又當面告知,當時家長沒說甚麼。

事隔四個月,孩子離開台南祖父母的家去台中和父母同住,不知為何會提及這件「撿積木」的事,小女生的媽媽傳賴給老師,詢問前述事件後,就直接投訴教育局,導致園長在忙於準備畢業典禮的活動,又得處理並整理老師的證詞和證據,做成文書檔案提交給教育局,澄清事件的經過,這是一件令人非常挫折的事。

雖然後來都證明過程的處理沒問題,卻造成嚴重的後遺症,就是新進老師熱情被澆滅了,幾個愛孩子的年輕老師,進入幼兒園後,被澆了一頭冷水,不如歸去。

親師溝通建立信任才是孩子最好的保護傘

園長可以理解爸媽的擔心,孩子的安全一定是我們最高原則,園長也常常轉達現行法令讓老師理解,不過在園長看來,法令只是基本,親師溝通建立信任才是孩子最好的保護傘。

因為願意從事幼教工作的人,99%都是很愛孩子,都希望孩子更好;平常家長接送孩子時會遇到老師,可以當面和老師聊聊孩子的狀況,也可以透過每日聯絡簿,當老師能理解孩子,教學順暢,又有家長的溝通與合作,滿滿的教學成就和一起努力的夥伴感,根本不可能發生媒體上那些駭人聽聞的事件。

親師本就是並肩合作的夥伴,而不是相互防備的關係。如果親師間缺少了溝通,任何的猜疑或直接投訴,都可能傷害這份夥伴關係,最終影響的還是孩子,期待家長們都能和老師攜手,建立一個互信、互助的親師夥伴關係。

祝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相關文章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