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November 22, 2025

園長的話~小朋友來幼兒園該學什麼?

近日,和一位幼幼班家長開講,她說鄰居的小朋友是小班的年紀,就讀的幼兒園已開始教注音符號,甚至練習「寫」,回家還會有功課,讓她感到很緊張,問~「仁和,有教注音符號嗎?」 家長的焦慮,我們可以理解,看著一天天長大的孩子,家長難免會擔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學得比別人少?學得慢?是不是「輸」在起跑點? 幼小銜接的壓力 特別是「幼小銜接」的壓力,讓許多人的焦點都鎖定在「注音教學」上。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小學開學後十週的注音符號教學時間根本不夠,幼兒園如果沒有學習,銜接上就會有問題、會跟不上別人。 甚至也有國小老師私下和園長分享過類似的觀點,難怪許多家長會在小一前的暑假,急著帶孩子去上正音班。這股壓力,幼兒園也感受到了。 注音會教,但不是「分科教學」 其實,課室裡教注音、學寫字是最容易、也是最輕鬆的事;不僅不需要寬廣的活動空間,備課容易,教材單純,孩子每天在課室裡讀寫練習,應該不難,也能有「功課」帶回家向家長交代。 但,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 注音符號教學,我們會帶入,但我們堅持的是,將注音融入日常生活的教學中。例如,介紹小朋友的名字、旅遊地點、或是縣市…等,會把字寫在白板上,帶著孩子認識國字、學習正確的發音,再自然地對應到注音符號。無論從實務或理論上,以「精熟」為目的的分科教學,對這個階段的孩子都不適合。 因為對年紀越小的幼兒,他們的認知理解力尚未成熟,許多時候只是死記硬背;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小肌肉發展、手眼協調、甚至骨骼都還在發育,大量、過早的書寫練習,反而會影響孩子身體的正常發展。 「看得見」的成果 vs.「帶得走」的能力 那麼,在幼兒園到底該學什麼?除了體能發展、好的生活習慣,以及自理能力外,分享另一個活動的情形。 每週五晨光時間,分四組以木製組合積木(單位積木)為素材的集體創作,在各組老師的帶領下小孩們進行討論,構思創作主題,透過團隊合作來搭建。近日更進一步在作品完成後,鼓勵各組能分享介紹完成的作品,訓練孩子的表達力。 剛開始小朋友勇氣不足,園長鼓勵他們:「誰願意代表你們這組,和大家分享你們的作品?」 增強他們的信心,也在老師半推半就下,四組都有人代表來分享,講話聲雖然有點小聲、表情靦腆,但仍可以清楚地指著作品說:「我們做的是火車站,這裡…是可以玩水的地方,這條是軌道,有往南的火車,也有往北的火車…;我們的是遊樂場….;我們的是….」 在仁和,我們提供時間讓孩子有機會「表達、分享」,這不只是口才訓練,更是統整、歸納,以及「公開表達」的練習。 這個學習的「過程」,遠比一張寫滿注音的學習單更難。 在合作中,孩子們學會了「社會」;在搭建時,他們運用了「認知」(空間、數量、平衡);在分享時,他們展現了「語文」和「情緒」(自信)。 這種成果,雖然不像紙本作業那樣立即可見,但這種規劃主題、團隊合作、勇敢表達的經驗,需要老師不斷地為孩子準備環境、創造機會,才能讓孩子們體驗到。雖然繁瑣,成果也不易「被看見」,卻是孩子未來面對所有新挑戰時,真正「帶得走」的能力。 教育的路上,家長的理解與信任,是我們最大的後盾。歡迎家長們,無論您是對孩子的學習有任何疑問,或是您有很棒的教養心得,都請隨時與老師或園長分享、交流。 週四的知性之旅~南瀛天文館,開闊了孩子接觸天文學和星球的視野與領域,相信是孩子成長路上學習很重要的養分。 這一代的孩子不缺乏旅遊參觀的經驗,因為週休二日幾乎都是親子旅遊日,家長捨得花時間、花錢帶孩子外出,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很少待在家裡。小孩不缺旅遊經驗,但缺少的是團體、團隊的的禮讓與合作,在少子化的時代是他們所需學習的,也是家長必須重視的。 祝大家 假日愉快、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