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語言學習自然發生
和往年一樣,光華中學幼保科高一生來園見習,為期二週,從第一天入園生澀的笑容、帶點靦腆的表情,二週後臉上多了點自然的笑容,是小朋友喜歡的大哥哥、大姊姊了。 二週很快就到了,有機會和同學們談話,從分享中有人提出一個很平常的問題,為什麼仁和吃飯要到餐廳?睡覺要到寢室?真是個好問題,一般人的家庭應該都有餐廳和臥室。 房子之所以會有寢室、餐廳、客廳等設計,是因為這些空間劃分是為了滿足人類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將生活機能分區,讓居住者能更有效率地進行睡眠、用餐、社交及放鬆等不同活動,提升生活品質。杜威先生說~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和教育是相結合的。 仁和創辦人在創園之初,就有很好的辦學理念與園舍空間的規劃,以房子空間設計的概念,在寬廣的園地裡規劃了有學習的教室、用餐的餐廳、睡覺的寢室、閱讀的圖書室、玩沙的沙坑、體驗水的游泳池、可以跑跳玩體能的草場、多功能的活動室、開會的會議室和行政辦公的辦公室等,其中辦公室空間最小了,把空間留給了孩子。(目前幼幼班因還小,所以沒安排他們在餐廳和寢室)。 分區使用:老師孩子都輕鬆 有些幼兒園沒有獨立設置餐廳與寢室,因此,老師為了幼兒的學習環境衛生,都會在用餐之後,午休前清潔教室的環境,因此,整個午餐的時段,老師會呈現一種「超級忙碌」的狀態,很多時候可能需要等到孩子都睡了,才有時間靜下來吃午餐,忙到忘了吃午餐呢,真是辛苦! 仁和餐廳有廚房阿姨負責餐食和環境的整理,寢室有素美阿姨負責打掃和環境的整理,讓小孩們和老師有舒適的用餐與休息的空間。 沉浸式語言教學 週三園長至到台中參加臺灣台語沉浸式教學分享會,這是教育部所推動的教學活動,至今已有八九年了,仁和第一次參加。會中邀請五間至少已參加三年的園所做分享。 臺南市立仁德幼兒園和第六幼兒園受邀參參與分享的行列;還有一間在桃園的幼兒園,將食農教育以沉浸式的方式融入台語教學,2歲到5歲的混齡班,孩子們很自然的使用台語描述紀錄栽種的成果,令我印象深刻。 語言教學不等於上課 傳統的語言教學都把語言學習當成課來上,例如學習中文要背注音符號、練習字詞成語,接下來要練習寫字,英文則要背單字、文法、句型等等,甚至還要去補習班,學習語言自然而然變成一種壓力。 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學習語言其實不一定是上課,所謂的「沉浸式」,完全不是要開設一門生硬的「xxx語課」,而是把語言還給生活,創造語言環境,讓孩子像呼吸一樣自然學習。 例如在仁和園內,平常我們會教孩子吟念臺灣的囝仔歌,說故事比賽有中英台,孩子可以選擇熟悉的語言,平常會放一些不同語言的故事、和對話或遊戲等,讓孩子自然而然的接觸學習。 多語的孩子頭腦更靈活 許多家長會擔心:「一下子學中文、一下子學母語,又要學英文,孩子會不會搞得語言能力跟不上,造成日後學習障礙?」 的確在台灣,體制內的學習是中文為主,中文是日後學習不可或缺的語言能力,但如果不是在所謂「全X文教學」,刻意讓孩子偏重在某種特定語言的環境學習,造成中文能力相對低落,其實多語環境非但不會造成混淆,反而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有極大的好處。 習慣在不同語言間切換,能讓孩子的大腦更靈活、思路更開闊;研究也顯示,孩子在專注力、解決問題等重要的「執行功能」上,往往表現得更出色。 從一句話、一首歌開始我們台灣的語言環境其實很多元,除了大家熟知的中英台語,還有客語、日語、各種原住民族語,或者來自新住民的越語、印尼語等等。 您可以在每天早晨,用一句母語和孩子說早安;在開車時,播放一首有趣的母語兒歌一起跟著唱;或是在週末,鼓勵孩子用母語和阿公阿嬤分享生活趣事,哪怕只是一句話、一個詞,都是在孩子心中播下珍貴的種子,或許哪一天,就能給孩子開啟另一個機會之窗。 祝 週末愉快 M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