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24

春季旅遊與注音教學

週三春季旅遊戶外教學,以喜樂的心,帶領全園師生、家長,搭乘遊覽車,前往位於高雄的科學工藝館。 當天,天氣是cloudy day,陰陰涼涼的,是出遊的好日子。無法預料的天氣,在出發前二天,玥玥老師問園長:會不會擔心下雨?園長很有信心的說「不會啊,因我不是富戶家(念台語),天氣陰陰的旅遊最好了,且在室內不用擔心!」果真,照我們所求所想。 高雄科工館的設立,嘉惠南臺灣的學子,讓孩子們有個學習科學遊戲的好去處,館裡的陳設,讓他們透過聽、看和操作來增長知識和見聞。 從台南到科工館,車程約五十分,館裡的設施有常設館、特展館、大銀幕電影院和體驗設施。 地下一樓兒童科學館的FUN城市,可事先預約,每場只能預約40人;由於第一場時間趕不上,預約第二~第五場;還有四樓的地震體驗屋,大夥兒依序前往,難得有真實感的體驗,平常也只能宣導、演練。 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玩得不亦樂乎,欲罷不能,集合時間到了,老師說參觀的時間不夠,還有好幾個館沒玩到。哈~若一次就能玩完,那就不好玩,沒有吸引力了! 高雄科工館,很棒的一個工藝博物館,車程不遠,是園長的首選。裡面有好多的資源,可供孩子學習。平時家長可自行帶小孩去參觀,當然團體一起去,孩子的學習動力較強。 幼兒該學多少ㄅㄆㄇ? 春季旅遊後,五月的母親節也即將到來,這也意謂著大班孩子在幼兒園的階段已在倒數中;有的小朋友期待著國小的生活,但也有孩子較為緊張,然而身為父母的也會擔心小孩能否適應國小的生活~如功課跟不跟得上、同儕間的相處、老師是誰、注音符號會不會…等,許多的擔心又以注音符號為親子間共同的壓力。畢竟語言、語文是學習一切的基 礎,從注音符號的學習開始就跟不上,當然會擔心了。 上週六報名參加一場「說話教學與符號探索」的研習,被此標題所吸 引,也鼓勵老師參加;不過整場都是以注音符號教學為主題,教學者是 現任國小低年級老師,經驗豐富,以在國小帶領學生的方式和現場的研 習者分享。透過圖片、海報和教具,生動活潑又有趣,很吸引人想去探索學習。 中場休息時請教講師,除了稱讚她的教學外,也就教於她,國小老師的注音符號教學應該都像她一樣生動,為什麼幼兒園小朋友要提早學習呢?若小孩的學習有誤,改正時是否較困難? 小學比幼兒園年長一歲,理解力較強,應該較容易懂,對於我提出的問題,老師不否認的說:現行國小課程安排只有10週學習注音符號,老實說,如果孩子完全沒有學過注音符號,會很趕、壓力比較大,因此她認為,孩子在上國小前,最好37個注音符號都會認、會寫。(這是第一線老師提出的想法) 幼兒園該不該教注音符號的討論由來已久,沒學過注音的孩子,初期的確會出現一定的學習落差,過去也曾傳出政府規定幼兒園不能教注音,但其實不完全正確,因為《幼兒園教保服務實施準則》是規定,不能以分科方式進行注音教學,不能進行以精熟為目的讀寫算教學。 這項規定主要是考量學齡前孩子眼睛骨骼肌肉尚未成熟,而且專注力不夠,不適合進行大量讀寫訓練,不過可以透過生活、遊戲或閱讀等等進行整合性教學。 這也是仁和一貫的建議,在孩子平常生活就融入一些注音教學,當然更注重親子閱讀的推廣,家長的陪伴是關鍵的因素。 臨近畢業,準備進入小學,無論父母或孩子都或多或少都有點焦慮,如果覺得孩子還沒準備好,現在開始也不晚,也不需要讓孩子寫作業式的練習注音符號,帶著孩子看有注音符號的繪本或故事書、學習手冊,平常和孩子對話時用遊戲方式猜注音符號,這樣效果會更好。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決定孩子幾歲學注音,你一定要知道的5大觀念

決定孩子幾歲學注音,你一定要知道的5大觀念(上) 你正在猶豫幼兒園該不該讓孩子提早學注音?要不要先上正音班或小一先修班?該不該為了讓孩子上小一更順利,大班從公幼轉到私幼?下決定前,先讀這篇文章,有助於你釐清學注音的最終目的,也透過實證的研究告訴你注音對語文能力的影響。 台灣家長高度焦慮孩子注音的學習,儼然成為一種奇特現象。  「公幼沒有教ㄅㄆㄇ的話,需要額外加強嗎?」每年公幼抽籤放榜後,就有家長在親子社團裡詢問類似的問題,明明抽中了公幼卻沒有「中樂透」的心情,反而憂心孩子的學習是否輸在起跑點。另一群焦慮的是孩子即將升小一的家長,有的大班就決定讓孩子從公幼轉到私幼,為了能順利接軌小學課程;又或是四處打聽,哪家正音班、小一先修班比較好,準備讓孩子暑假特訓。 這些焦慮背後,共同的擔心是:孩子沒先學會注音,上小學會很辛苦。  教育部規定,注音符號教學是小一上學期前10週的國語課程內容,而非幼兒園語文領域的課程目標。但在模糊的學前注音政策下,現況是,幾乎所有的私幼都在教注音,差別在於,有的小班就開始教,有的大班下學期才教;公幼也並非全都沒教,部分會讓孩子有初步的概念,但不進入拼音。 公、私幼對於注音教學起跑點的差異,無疑加深家長的恐慌。其次,小學開學10週後,立即要面對的「注音大會考」,無論是闖關還是聽寫,都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次評量,注音成績更考驗著爸媽和孩子的學習自信。 愛閱讀比注音成績更重要:你正在考慮是不是要讓孩子提早學注音嗎?在決定「幾歲該讓孩子學注音」前,必須先有以下5大觀念: 觀念1.學注音的最終目的是幫助閱讀 注音是銜接「語」和「文」中間的媒介,除了輔助認讀國字時能正確 發音,當孩子能用37個注音符號拼出聲音,就可以用注音去學習新的字,但背後更重要的目標,是透過這套工具,進入獨立閱讀。 台東大學師範學院院長曾世杰指出,古時沒有注音,學習者要花很長的時間,記住上百、上千個國字後,才能進入閱讀的狀態,但系統性的注音教學,讓幼兒能在短時間學會,並能以注音連結已知的生活語彙,跨入閱讀的世界。除此之外,學前的注音學習也被學界認為有助於預防高風險群幼兒(如:偏鄉的弱勢生、學習障礙者)在入學後發生閱讀困難,能及早發現,並彌補弱勢生的落差。 清大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講座教授柯華葳也認為,當孩子及早學會注音後,不需要再等待大人有空,就可以自己藉由拼音,開啟探索知識和想像世界的窗口。 觀念2.學中文不一定非從注音開始  注音並非學中文的唯一方式,也非中文閱讀的必要條件。目前全世界只有台灣是用注音在學中文,同樣的華語地區,大陸採漢語拼音,香港甚至採直接識字法。台灣一直以來,不時有人提議廢除注音,改學漢語拼音,以便與國際接軌,皆引發高度議論。曾世杰認為,無論哪一種拼音都好學,但考量現存已有數10萬冊的幼小讀物旁註注音,台灣擁有 學注音最便利的環境。  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張鑑如表示,注音符號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國字的形音義關係,加深理解,但沒有學過注音,有些孩子透過大量閱讀及足夠的文字經驗,也可以直接認字,理解意義,關鍵在於及早的親子共讀,以及適當的指讀策略引導。此外,透過認識部首、拆解部件與簡易的六書造字原理,同樣也能快速累積識字量。  決定孩子幾歲學注音,你一定要知道的5大觀念(下) 你擔心孩子在幼兒園沒有先學會注音,讓了小學會跟不上進度,或是國語文學習差人一等嗎?除了必須先搞清楚學注音符號的最終目的,透過實證的研究也告訴你,注音對語文能力只具短期的影響,長期來看,有更重要的影響因素。 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到小學,面對系統化學習的第一道關卡,就是注音。在台灣現行的國語文教育制度下,將注音視為孩子學習國語文的入門,加上國語是所有科目的基礎,因為國語不好,容易連帶影響其他學科的題目理解,種種因素,都加深家長對孩子注音學習上的焦慮,造成每年暑假,都有小一新生家長四處打聽是否需要提前讓孩子上正音班。 關於決定孩子應該幾歲學注音,家長必須要先能了解學習注音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注音只是學習中文的拼音工具之一,最終是要幫助孩子進入獨立閱讀。其次,學中文不一定非從注音開始,包括台灣的華德福實驗學校,小一課程是先認國字,接著才進入注音,同樣的華語地區,大陸採漢語拼音,香港甚至採直接識字法。 目前,學界對於幼兒應該幾歲學注音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孩子的發展狀況因人而異,適合的學習方式也不盡相同。但值得家長深思的是,很多孩子很早會認字、會注音,卻未必喜歡閱讀,若提早學注音的目的是要讓孩子享受閱讀,不急於一時的填鴨、輕輕放下注音ㄣㄥ老是出錯的成績,讓孩子持續保有對書本、閱讀與學習的興趣或許更為重要。 比較過大陸與台灣兩地拼音教學的老師黃輝聲也提醒,注音早學、晚學不是重點,因為最終都可以學會,關鍵在於家長的陪伴。能否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發現他的學習需求與興趣,並提供協助;而非看別人會了什麼、學了什麼,就填塞各種知識給自己的孩子。這才是這場「人生馬拉松」中,家長最應該建立的心態。 文/親子天下媒體中心 – 邱紹雯

繼續閱讀 »
臺南市仁和幼兒園 消防宣導 消防車

如何理解孩子的話語

某日,晨光時間,有小孩的哭聲,聽見有人說嘴巴流血了,立馬前往探究竟,只見老師已迅速的帶著受傷的女孩,到保健室處理傷口,並聯絡家長。每當受傷事件發生,園長就會去了解事件發生的原因,此次當然也不例外…

繼續閱讀 »

孩子為什麼自言自語?

自言自語並非壞事,孩子在對自己說話的過程中,可以幫助他思考、專注,並且能夠引導他改進自己的表現。 孩子透過自言自語來幫助思考 幼兒的思考能力,在一開始發展時,具有「社會性」和「外顯性」兩項特質。由於年幼時,孩子需要依賴父母及其他成人的教導、遵行成人所設定的規範,才能養成良好的行為,這就是所謂「社會性的思考」。又因為行為的規範來自成人的言辭命令,當孩子嘗試調節自己的行為時,他會出聲模仿那些言辭命令,來幫助自己實踐,這便是所謂的「外顯性思考」。 幼兒必須先有能力運用語言與別人溝通,且經過一段長時間的培養,才能將這種社會性和外顯性的思考能力,轉換成內化的能力,並終能專注於自身的思考。一些有關人類自言自語現象的研究指出,幼兒的自言自語,其實在發展過程中扮演著相當正面的影響。因為在對自己說話的過程中,言語可以幫助孩子思考、專心,並且能夠引導自我、改進自己的表現。 當孩子進入小學以後,這種自言自語的現象,表面上好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事實不然,這種自言自語的現象,是由早年的外顯性,慢慢轉換成內化及隱密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發展更趨完備,個人就不再把思考的過程大聲地說出來,但在內心還是會經歷相同的思考過程,自我內在的對話依然存在,只是外人無法觀察到罷了。 用言語督導行為,表現更優 對於自言自語的現象,發展心理學家維高斯基(L.Vygotsky)認為,兒童不只利用語言與別人溝通,也會運用語言幫助自己計劃事情、引領自己和督導自身的行為。另外,又有研究發現,那些常常會自言自語的幼兒,他的社會性發展比沒有自言自語的同伴要好。維高斯基的解釋是:幼兒的自言自語是一種自身的訓練,可以為日後與他人互動和溝通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當孩子對自己說話時,他是利用語言來督導自己的行為、引領自己思考。例如,琪琪在玩拼圖時,她可能手中拿著一塊拼圖,然後對著自己說:「這塊圖上有一些天藍色,也有些白色,看起來好像是天上的雲,所以應該把它放在圖畫的上方。」於是一邊說一邊做動作;或是玩著玩偶時,自編自導劇情,表情動作也隨著流露出來。 善用常規口訣,孩子學會規範行為 現在的父母常覺得許多孩子有過度好動、專注力差、容易分心,做事成效不佳的問題。受過幼兒教育訓練且有教學經驗的老師,會利用學前兒童自言自語的發展特質,把一些生活的常規編成口訣。例如,為了讓孩子學會保持安靜、學習如何專注,老師有時會設計一些小手勢和口訣,教孩子這麼做:「誰安靜,我安靜」或是 「小眼睛看黑板,小耳朵豎起來」。當小朋友跟著老師複誦這樣的口訣時,可以幫助孩子練習每一項動作,達到專心的狀態。 經過一段時日,孩子自然也就養成習慣,能夠利用這樣的口訣自我提醒,幫助自己調整行為。建議爸爸媽媽不妨學習老師所用的引導方式,來改善孩子不良的行為。例如,孩子挑食,只願意吃肉類,絕不碰蔬菜類,爸媽可以教導孩子這樣的口訣﹕「我是好寶寶,多吃蔬菜,少吃藥」,鼓勵孩子平時多吃蔬菜,可以維持健康,不必害怕生病吃藥。 有些兒歌也能發揮作用,像是《胖國王》(信誼出版)裡面就有故事和歌曲,孩子朗朗上口之後,行為也會跟著改變。又如,許多爸媽擔心孩子上幼兒園後會左顧右盼愛講話,或老師上課時,孩子太愛插嘴,爸媽不妨也善加利用上述的方式來引導孩子。首先,帶孩子參觀學校或和孩子演練一下上課的情形;再讓孩子想想,如果老師正在講故事時,小朋友插嘴或講話,是不是會打斷老師說故事,這樣大家就沒有故事聽了。同時還要教導他,如果真的有事問老師,要先舉手,得到老師的許可後再說話,才是有禮貌的行為。 討論完之後,爸媽可以把這些叮嚀也編成口訣:「先舉手,老師點名才說話。」等到上學前,鼓勵孩子複誦一、兩次,叮嚀孩子自我提醒。孩子有這樣具體的行為規範,他會比較知道如何去做對的事。傾聽孩子,並順應情況與孩子對話 爸爸媽媽瞭解了孩子自言自語的緣由及發展的意義後,不但能引導孩子運用在行為規範上,如果你的孩子某天也出現自言自語的現象時,請不要過度擔心,建議你靜靜傾聽及理解他在思考什麼有趣的事情,甚至順 應當時的情境,回應孩子,和他一搭一唱地對話吧!

繼續閱讀 »

盛況空前的50屆運動會

第五十屆親子運動會在眾人的期盼下,於3月30日熱鬧的登場,孩子們個個精神抖擻、帶著一顆愉悅的心,準時在8點前來園集合,活動在8:30準時開始。 開幕典禮在鳴炮聲中由六個舞龍隊的小孩,展現無比的活力…

繼續閱讀 »

放大別人,縮小自己

許多有成就的人都非常謙虛,他們承擔責任,卻將榮耀歸給團隊或他人。他們了解在失敗的時候要挺腰,在成功之時卻要彎腰。 「縮小自己,放大別人」不是委屈,反而是自信的謙虛。 他說年輕的時候總希望自己被看見、被發掘,常自嘆千里馬遇不到伯樂。 後來機會來了,有了舞台要好好發揮,卻因光芒外露遭人忌。他感慨說,做人真難,問我要怎麼做才能圓滿。 通常這種人生問題我都很小心回答,尤其是當事人的實際狀況我無法全盤掌握,但是因為我了解他這些年的狀況,於是送了他八個字「縮小自己、放大別人」。 他這些年的努力,已經漸漸在事業上嶄露頭角,但同時聽到別人批評他高傲,一直以來他資質聰明,自我要求甚嚴,加上完美主義,對資質不夠的部屬沒耐性,一心只看著目標前進,與目標不符的事情都被他視為浪費時間,也認為自己的努力換來的一切是應該的,他的成功我是早可以預見,但是能否持久就得看他的態度了。 人在沒有舞台的時候,總是戰戰兢兢地爭取上台的機會,那時態度是謙虛的、受教的。上了舞台、習慣接受掌聲後,有段時間會不自主地放大自己,以為自己是理所當然應該得到這些掌聲,於是漸漸在別人眼中就變得刺眼,因為你擋住了別人的聚光燈,壓縮了別人表現的機會。 我早年工作時,公司有兩個部門主管能力相當優秀,都是明日之星,兩位在跟總經理報告的重點迥然不同。其中一位A君總會跟總經理報告他多麼用心經營這個客戶,如何用策略才搶下這個訂單,搞定這個客戶。另一位主管B君總是把功勞歸給團隊,讓總經理認識他的團隊,告訴他這些人做了什麼,如何合作才完成這個專案。 A君的團隊常被A君數落,似乎無法達成A君的要求。B君的團隊士氣高昂,向心力極強。最後總經理要從兩位中拔擢一位為副總時選了B君。總經理說得好:我要的不是英雄,我要的是一位能領軍能作戰、而且深得部屬愛戴的將軍。 多年來的職場觀察,其實許多有成就的人都非常謙虛,他們承擔責任,卻將榮耀歸給團隊或他人。他們了解在失敗的時候要挺腰,在成功之時卻要彎腰。「縮小自己,放大別人」不是委屈,反而是自信的謙虛。 文/ 丁菱娟

繼續閱讀 »

運動會的幕後花絮

因著即將到來的親子運動會,除了有體能的展現外,尚有團體舞的表演、唱園歌、升旗歌、運動員進場等團隊合作的項目,要讓這群小蘿蔔頭們一起合作,還真是不簡單,老師可要有幾把刷子,過程中不是這個動就是那個亂跑,還真是考驗著老師們的耐心和專業。 一一克服了這些難題,順利的練習了幾項合作的項目,鼓勵小朋友,練習就會、不練習就不會;不過,隔天又忘了,只能反覆再反覆的練習,無法要求到位,不過至少知道他們在表演甚麼,歡喜就好。 透過舉辦親子運動會,提供家長來園參與活動的機會,幫助父母更了解自己孩子體能的發展,與在團隊中的表現。 談到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活動,爸媽可能擔心平常上班或家務已經十分忙碌,怎麼可能抽出時間參加? 而且在家只要跟自己的小孩互動,到班上卻要面對一群不熟悉的孩子,應該怎麽跟他們相處?說什麼話?會不會在孩子面前出糗?更何況也不太清楚自己參與活動,對幼兒園或老師會有什麼幫助。 其實,對於幼兒園活動的參與,並沒有一定的模式,但一定都是跟孩子有關的事。只有經過每一次的參與,爸媽才能進而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觀察他與友伴之間的相處,透過老師分享孩子在園所的狀況中,更貼近認識自己的孩子。 過去幾年運動會從週六改在週五舉辦,是因為鄰居的抗議,週末是假日,麥克風的聲音干擾到他們的休息,導致環保局的來電接不完、連警察也來關切,徒增困擾。 2017年開始,改在週五舉辦,鄰居的抗議就再也未曾發生(週五大家都去上班)倒是有家長反應週五上班日他們無法參加,連校友也說他們要上課。 週五或週六哪天舉辦才好咧?幾經討論、評估後,決定運動會和畢業典禮在週六,其他活動在週五;運動會最大困擾就是聲音的干擾,因為草場是開放式的空間,於是請音響公司來園實地勘察、改善與更新。 去年運動會就在週六舉辦,有了校友們的參與,活動更顯熱鬧,順利的進行、圓滿的結束;今年一樣在週六舉辦,希望一切順利;更盼望我們的用心能得到家長的支持。邀請您一起來參與這難得的盛會。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幼兒期運動的好處

0~6歲是腦部神經系統發展最快速的時期,這個階段幼兒身體上的經驗和動作上刺激,往往會成為孩子的長期記憶,影響他的一生。運動對於孩子身心發展的實質好處有: 1.運動促進大腦整合 隨著腦科學的研究愈發成為顯學,運動的定義也改寫了。過去認為愛運動的孩子「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觀念已經被徹底顛覆。事實上,愈來愈多研究直指,運動的可貴之處在於強化了我們的大腦連結,透過運動我們大腦的動作、情緒和認知區塊間產生迴路,讓大腦運作更活絡,改善孩子情緒、增強孩子認知能力,學習變得更有效率了 2.情緒管理與社交能力 運動會刺激腦內啡分泌,帶來愉悅的感覺,並抑制大腦中杏仁核的活化,阻止負面情緒的產生;此外,運動還可增進孩子的安定性與專注力。孩子並不是透過語言來社交,而是自然而然玩在一起。感覺動作能力愈好的孩子,愈能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得到樂趣,並獲得心理上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較不會害羞退卻,人際互動需求也能獲得滿足。 3.為未來學習能力奠下基礎 所有的動作都和知覺有很大的關係,刺激愈多,腦部神經網對感覺的記憶愈多、經驗愈多,遇事時判斷、思考能力就會愈好。」0~6歲是孩子生理成長發育和心理發展最顯著的時期之一,此時透過身體各部位學習而來的動作經驗和運動能力,會成為日後學習的重要基礎。小時候缺乏各種姿勢和動作的體驗,長大後動作會笨拙,連帶會影響牽涉到感覺動作能力的思維、操作、語言學習,以及進入學齡階段後聽、說、讀、寫各項能力的學習。不少研究發現,較常運動的學前幼兒在閱讀表現、學業成績、知覺發展、數學和多項語文表現上都較為傑出。 4.增強身體機能與免疫力 運動可強健降低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危險,增強心肺能力,對呼吸傳染疾病的抵抗力變強,增進孩子免疫力。常運動也可以讓幼兒掌握肢體的運用,加強肌肉骨骼系統,促進大小肌肉協調和諧,動作順暢自然,肌肉耐力也獲得增加,體力會變好。另外,常做各種運動可以讓孩子平衡感和柔軟度增加,較不容易暈車。 5.改善特殊兒童發展問題 絕大多數的孩子過動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是因為獲得運動的刺激過 少,運動量不足所致。所謂的過動、注意力不足等問題,根本來說是孩 子能力發展不足所造成,而能力不足反映的是孩子先前經驗匱乏和缺乏 引導。而運動就是協助孩子發展出良好的「感覺動作能力」的方式。 延伸閱讀:親子體能遊戲500例

繼續閱讀 »

玩沙樂趣多

晨光活動時間結束,當收拾的音樂響起,在沙場玩沙的小孩們,一個個將自己使用的器具整理放回原處,魚貫地走出場外,再到洗手台洗手、擦乾,接著倆倆合作穿上圍兜,熟練的SOP流程與動作,就連幼幼班小孩也不例外。 仁和的沙場可是人氣王,開門就有生意,有時還會有人敲門。過去創辦人曾說過~開門(看護的地點)就要有生意做(有小孩要來玩),生意不好就要檢討並調整,小孩才會買單。 小朋友的探索力、好奇心很強,可說是與生俱來,好玩有趣、變化性強的,往往能吸引他們駐足、停留,樂此不疲的玩著。仁和校園裡的硬體設備,都是創辦人精心規劃的,以孩子的心為心,蹲下來從孩子們的眼光看世界,讓他們從動動自己的身體、動動東西,與生活產生了連結,來了解、探索這個世界。 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認為,0~6歲的孩子是感官學習者,他們喜歡感官遊戲,也依靠感官獲取對世界的知識。她的理論與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感知運動階段理論一致,皮亞傑認為觸覺是孩子在幼兒期感知、記憶的最主要通道之一。他認為,六歲之前的孩子都是通過五感:看、聽、聞、摸、嚐來認識世界,而沙子和水正好能够滿足兒童認知發展的需要。 沙和水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孩子對自然有天生的親近感,能帶給孩子無盡的快樂,這兩樣在仁和都有。 小孩進入沙場玩,我們訂有需遵守的規則,入場需脫圍兜(怕口袋裝沙)摺好放在旁邊,入內一次可取三樣器具但可以換,不可站著玩,不可丟沙子;收拾也有規範;每天需進行消毒的工作。 一般人怕小孩玩沙,不是怕有病菌,就是怕衣褲搞得髒兮兮的很難清洗。根據研究顯示,幼兒透過玩泥沙接觸到微生物,反而有助他們免疫系統的發展。雖然要清理超麻煩的,但是卻能幫助幼兒建立更 好的免疫系統,迎戰未來對抗細菌和病毒的能力。 當孩子透過用手抓沙,或用玩具鏟子把沙子鏟起、塑形,手部的大小肌肉群都會派上用場;甚至在沙堆裡挖洞、蓋城堡這些孩子百玩不膩的過程,從無到有,都可以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讓孩子腦筋更靈活。仁和用心在學前教育,為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盡一份心力,因為深知幼兒教育的重要性,我們用心、也盡力。 下周六將舉辦第五十屆親子運動會,將平日所累積的身體動作,以活動來展現,並安排有親子同樂的項目,邀請家長和仁和的校友一起參與這難得的盛會。 世界關燈日又稱為「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在澳洲雪梨發起的全球最大的自發性公益減碳行動,從2007年開始提倡,於每年三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當地時間晚間20:30~21:30,呼籲企業與民眾一起關上不必要的電燈和耗電產品一小時! 透過隨手「關燈」的行動,讓大家正視氣候變遷與節能減碳等環境議題,更希望在活動號召之餘能超越一小時,運用每一個人微小的心力,守護我們的地球、改變世界! 明天3月23日晚上20:30~21:30讓我們以行動來支持與關心。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哇啊!玩沙的好處這麼多!

您的寶貝是否已經有過玩沙經驗了呢?您對於孩子玩沙的想法是支持還是反對呢?事實上,對於只要有玩過沙的小小孩來說,「沙子」真的一股神奇的魔力,讓人百玩不厭,玩過了一定會還想再玩,而且玩沙 的好處真的好多呢! 好處1:提供觸覺經驗,提升感覺統合-「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當人類還處於胚胎期時,我們的大腦和皮膚是處於同一層的胚胎層,同時皮膚也具備了許多的神經系統,所以在人類初期時提供好的觸覺經驗,對於「孩子的情緒」以及「感覺統合」會有很大的幫助。而在觸覺的刺激中莫過於「按摩」與「玩沙」是最常見且最適合的方式。 好處2:增加與同儕溝通的經驗-在與其他孩子一起玩沙子的過程中,孩子們會彼此透過溝通、協調、學習輪流使用工具素材,並且一起討論、共同發想創作。這些對於孩子的語言發展以及溝通技巧都是很好的練習機會。 好處3:激發想像力-孩子可以自由的用手或是玩沙工具塑型沙子,還可以利用大自然中隨手可得的水、葉子、樹枝和石頭等,結合沙子一起創作,讓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無限的延伸。 好處4:提供認知體驗-在玩沙的過程中,可以說是一場「科學實驗遊戲」,孩子透過不同素材與沙子的結合,例如:「水與沙子」,可以從中發現「加水的沙子比較容易塑型或比較容易沾黏於手腳」,感受觸覺認知經驗外,並且可以透過觀察實驗發現:根據水的比例多寡,創作出的作品也不同,例如:水多一點可以創造出小河流,水少一點可以揉成沙球等。 可用什麼玩沙呢?水:孩子天生喜愛玩水,而且水和沙子是大地賦與孩子最棒的禮物,沙子可以創作出高低起伏的高度,而水可以任由沙子塑造出的高度與坡度,像是河流一般的流動。將水與沙子經過不同比例的調和,孩子所感受的乾、濕觸覺經驗一定也會不同。 玩沙工具:刮、舀、篩、塑型模具等都是常見的玩沙工具,對於剛開始接觸沙子的孩子來說,可以很快的提供孩子塑沙的成功經驗,進而鼓勵孩子徒手觸碰沙子的動機。 天然素材:葉子、樹枝和石頭等天然素材;手、腳:讓孩子直接踩上沙子提供孩子平日較缺乏的腳底觸覺刺激,手也是最直接的玩沙工具呵。 玩沙該注意什麼呢?玩沙的好處這麼多,只要做好事前的準備,相信一定能夠帶給您和孩子輕鬆愉快,而且具有無限創作驚艷的美好親子互動。 玩沙場所的選擇:無論在室內或戶外,須注意清潔,需定期消毒。規則的說明:沙子不能放口中或是往別人身上丟擲;假如眼睛進沙,不能用手揉眼睛,應該要請大人幫忙等,以免誤傷眼睛。 玩後清潔工作:準備防曬用品(帽、防曬乳)、水源設備(清洗)、塑膠袋(裝換下的衣物)、玩沙工具、生理食鹽水(萬一沙入眼可做沖洗)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