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October 2024

什麼比知識更重要?

有機會和一位從中國來的家長聊天、分享,小孩這些日子在仁和適應的情形,也進一步了解中國幼兒園的狀況,家長說小孩就讀的是公幼,他們每天就是玩;但在仁和就不一樣了,有大肌肉活動和多元的學習,較為豐富,小孩每天都很開心、快樂。 遊戲是孩子的天職,從小會玩、有很多玩伴並常在戶外玩的孩子,可以培養人際互動的基本能力,學習到與人相處的正確行為,所以比較不會沉迷於電玩,EQ也較高。因此善用仁和空間的優勢,和孩子玩的特質,晨光8:10-8:45分每天有不同的戶外活動;11:10-11:40大肌肉活動,午休起床後的戶外時間,或玩沙、或在草場奔跑玩遊戲、或騎車、玩體能,動手玩積木,總是欲罷不能,不同年齡的孩子玩在一起,互相學習,其樂融融。 混齡 vs 分齡​ 看著大班小孩牽著同班小朋友進教室、上廁所,園長總會對他們會心一笑、比個讚,小小的動作,對小孩而言是大大的鼓勵。混齡的安排今年是第三年,與過去47年的分齡編班,有著不一樣的班級氛圍。 混齡同一個班裡有不同年齡的小孩,學習經驗不一樣,大班小朋友像哥哥姐姐一樣,成為較小孩子的榜樣,老師的小幫手;分齡則是班級都是同年齡,經驗都一樣,很難互相學習,且互不相讓。 多數家長認為混齡班不好,是以認知學習的課題而言,更擔心小孩會學習年幼的,有退化的現象。不可否認在家庭中,當父母關注在照顧較小孩子時,大孩子會有吃味與退化的現象,他們覺得變小就可以和弟妹們一樣,得到原本屬於父母給予自己的關心。 新幼教理念:不再偏重知識 隨著幼教觀念的轉變,混齡教學變得越來越普遍。當然,少子化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幼教理念的改變。 不論是分齡或混齡都有它不足之處。我們要了解分齡教學的目的或優勢,是因為絕大多數孩子的學習能力會隨著年齡逐漸發展。在傳統上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中,根據年齡分班可以讓學習能力相近的孩子一起學習,這樣老師的教學準備比較一致,孩子的學習效果也會更佳。 然而混齡教學的優點則是模仿學習與全面發展;相較於分齡,讓3-6歲的孩子在同一班,對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班上有年長的哥哥姊姊,這能讓他們從模仿中學習生活經驗。孩子們之間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和邏輯,大的帶小的,從綁鞋帶到表達自己的意見,這些經驗的傳授往往更有效。 對年齡較大的孩子來說,學習如何幫助弟妹、如何與年幼的孩子溝通,甚至如何擔任領導角色,這些機會在分齡教學中會較少見。尤其在少子化的情況下,許多孩子是獨生子女,這樣的學習機會更加珍貴。 六大核心素養:比知識更重要 許多研究證明,大多數孩子在幼兒階段學習到的知識,上了小學後很快就能趕上,反而是在幼兒時期養成的非知識性能力和習慣,會伴隨他們一生。 因此,政府在推動幼兒教保大綱時,強調教保活動「不以學科劃分」,也就是強調教保活動不能只有知識教學,而是通過統整各領域來培養孩子的六大核心素養。 上述提到的混齡優點,包括社交能力、領導力和語文溝通等,正是核心素養與學習領域的一部分,因此,多數先進國家也通過混齡教學來讓幼兒獲得更全面的學習。 就像有些天才兒童跳級後,雖然他們在知識上的學習更有效率,資訊來源也更豐富,但往往失去了與朋友發展社交等其他素養的機會。 混齡和分齡教學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只是不同階段的孩子適合不同的安排。 祝 闔家平安 Mandy

繼續閱讀 »
準時榮譽榜

如何培養幼兒時間觀念

地球繞著太陽不停歇的轉動著,一轉眼已是十月下旬了,屈指一算還有二個月就要告別2024年,準備迎接新一年2025年的到來。 3-6歲的孩子時間觀念尚未成熟,對於時間的流逝沒有感覺,剛開始會用較大的單位,以「天」來計算,小腦袋裡的今天、明天和後天每天都一樣。 利用晨光集合時間,以月曆、數字時鐘和小孩一起探討、分享,地球繞著太陽轉動,自轉一圈是一天,繞太陽轉一圈是一年,並讓小朋友來體驗。提醒他們時間一去不復返,不會再回來,要珍惜、把握。 時間概念是幼兒認知發展中的一環,學校生活的好處之一,就是透過規律的作息來建立時間觀念,例如幾點要上學,幾點是用餐時間,幾點下課,爸媽會來接,只要進到學校過團體生活,通常很快就會有時間的概念。 不過所謂「知易行難」,「時間觀念」不只是時間概念的「認知」而已,更重要的是知道後能去「執行」;小朋友上學會遲到,通常是因為賴床、還想睡,起不來。 培養時間觀念:晨光獎 為了培養小朋友時間觀念和守時的習慣,早上最慢八點三十分前到幼兒園的習慣,我們制定了晨光獎的獎勵,和SOP的流程。 首先製作各班小朋友的名字並列出,依照樓層排列貼在活動室洗手台旁,只要小朋友在八點半前入園,門口老師就會給一張圓點貼紙,拿到貼紙後,先找到自己的班級,再找自己的名字,和今天是星期幾,再將圓點貼在欄位上,一星期五天都有貼圓點的,就可得到晨光的獎勵品。 對了,圓點還有分顏色,每天都不一樣。 看似不起眼的活動,卻隱藏著潛在的能力,有認字和空間概念的學習-班名、自己的姓名、星期和位置,缺一不可;想要得到獎勵品,需有本事,讓小朋友從生活中學習,得到小小的獎品可是需要努力學習的,不是伸手就有。 知易行難,持續堅持下去更難 這些觀念的培養是持續性的,需要父母與師長的協助和教導,才能建立。 孩子的記憶力很強,像海綿一樣吸收很快,貼貼紙這個動作只要老師帶著練習幾次就會,真正的考驗的是持之以恆的態度。 晨光獎活動我們以已行之多年,園長發現與父母和老師有很大的關係,只要師長重視,鼓勵,多數小朋友也會在意,這也是一種小榮譽。 還有,為了鼓勵小朋友不要常常請假,獎勵全勤小朋友,照當日出席情況做統計。八月全勤佔三成七,九月成長為四成七,真是好現象。 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建立規律化的生活、習慣和態度,一輩子受益無窮。 祝 闔家平安 Mandy

繼續閱讀 »

中華民國113年雙十國慶

繼凱米颱風於七月底放了三天的颱風假,上週十月初又因山陀兒颱風來襲,臺南放了三天的颱風假。朋友說,今年沒有連假可放,倒是托了颱風的福,放了兩次三天連假。 學期過了二個月,如今已是十月了。十月,過去稱為光輝的十月,因為有國慶日(10/10)、台灣光復節(10/25)、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10/31)三個重要的節日。 國慶遊行老照片 每年在國慶日前一天,會舉辦社區遊行活動,至少小朋友也會人手一面國旗在校園遊行;不過這些年來大家都在慶祝西洋萬聖節,商店、賣場都是萬聖節的布置和裝扮,想到實體商店買個國慶日相關物品實在很困難,店老闆說~沒辦法廠商不生產。 雖然買不到,缺少國慶日的情境佈置,不過班級老師讓小朋友自己動手畫國旗、畫雙十。國家的生日小孩有必要知道,何況當日放假。 小朋友從老師的分享、翻閱日曆中看到十月十日是紅字,知道紅字就放假,兩個十,雙十,雙十國慶,順便帶入雙十的英文。雙是2個-英文叫 Double,十-teen ,Double Ten。雙十國慶-國家的生日-National Day。 當我們生日的時候,家人會為我們慶生;同樣的,國家的生日,我們也要一起來慶祝,今年是中華民國113歲的生日! 週三,升旗日,聽國歌後接著唱升旗歌~「要抬起頭挺起胸,舉起中華的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飄揚天空真美麗。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我愛我們的國旗,向我們的國旗行個禮。」 問小朋友~國旗有幾種顏色?三種-紅色、藍色、白色,青天白日滿地紅;又準備了好幾個國家的小國旗,讓小朋友來認識,其中日本國旗是他們印象最深刻,因為最好辨識。 當天中午舉行十月份的慶生會,本月壽星的生日願望除了希望父母賺大錢外,多了祝大家身體健康、平平安安,真好! 雖然我們無法實現每個孩子的願望,但每月慶生會,幼兒園都會為小朋友準備一顆紅蛋,象徵對孩子們的祝福。 回顧過去幾年,歷經了疫情的衝擊,面臨外在的軍事威脅,社會上也 有許多不同的聲音,但我們堅持了下來。縱使仍有許多問題我們不甚滿 意,但現在台灣自由民主富足的生活,依然是世界上許多國家所羨慕的。我們應該更加的珍惜與愛護,中華民國以及台灣變得更好,並將 這樣的美好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 祝 闔家平安 Mandy

繼續閱讀 »

國慶日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的國慶日,定為1911年武昌起義的發動日——10月10日,亦稱雙十節、雙十國慶、雙十慶典、中華民國國慶日。 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端,起事後兩個月內中國各地革命行動陸續成功,最終成功推翻清朝,並於1912年1月1日成立中華民國,成為東亞第一個獲普遍承認的共和國。 該日亦為中華民國的國定紀念日之一。自從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以來,每年皆舉行慶典,在臺北總統府前廣場會舉辦升旗典禮以及國慶慶祝大會(全稱「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國慶大會」),並有各式遊行及表演隊伍,在蔣中正任內更是每年舉行國慶閱兵;晚間則有中華民國國慶煙火施放表演。 1975年恢復國慶閱兵後,僅在新任總統就職當年、以及建國「逢十」週年國慶時才會舉行國慶閱兵典禮,其他年度以「自強遊行」節目替代。國慶煙火是中華民國慶祝雙十國慶的重要活動之一,由中華民國國防部主導設計。該活動起自1953年,本來施放地點為中華民國總統府附近。 1960年代後,因煙火砲彈數量從數十發增至數千甚至數萬發,為了安全顧慮,因此改至台北市淡水河河畔水門施放。2000年民進黨政府執政後,活動地點改由台灣各縣市輪流舉行。 於每年10月10日國慶日當晚施放,多年來均為中華民國政府慶祝國慶的重要活動之一,也深受台灣民眾歡迎。 2000年後,除了中央政府主辦的煙火施放外,台灣各縣市也有地方政府主辦的相關煙火慶祝活動,通常此類活動會以「花火節」等名稱舉行,惟舉辦施放時間仍定於雙十國慶當晚。雖然規模遠不如中央政府舉辦的國慶煙火,但是參訪民眾仍有一定數量,有時候人數甚至超過國慶煙火主秀參觀人數。以2007年為例,於臺北市與屏東縣分別施放的雙十國慶煙火,各地實際觀賞者就達60萬人。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