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June 2024

閱讀越早越好

地球不停地轉動,轉眼間已是六月底,下星期就是七月了,七月是幼兒園最忙碌的月份,有各項學習評量的檢視,還有畢業典禮與成果發表會,想想時間還真是不夠用。 週四進行親子共讀的檢視,想要了解本學期共讀推動的成效如何,園長自己當關主,孩子們拿著共讀紀錄本 一班班依序進行。 問小朋友~是誰陪你看書說故事給你聽的?~媽媽、爸爸、還有阿媽」「圖是誰畫的呢?」有的畫一看就是超齡,不過小孩卻很堅持是自己畫的,最後才說是媽媽構圖,他塗顏色。 接著,園長說~聽了這麼多故事,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個故事?園長好想聽哦,可以說給我聽嗎?菲菲家小朋友個個有備而來,不假思索的回答~古怪的飛龍、小勇的新車、玩具國歷險記、誰偷了我的草莓 、包姆與凱羅的天空之旅…,且能不慌不忙地說起故事給園長聽,哇~真棒!孩子不僅穫取很多知識和故事,同時也把握表達力訓練的機會。 愈早開始閱讀,愈能體會閱讀帶來的各種樂趣 它不是先天的能力,是需要有「人」的引導,是需要慢慢學習而成,愈早接觸閱讀以及愈有機會接觸閱讀,能力就會愈早形成。 過去推動共讀的方式是每週二和週五二天,每學期設定40本。 近三年不再以量為主,改為每週五一次,重質不重量,希望家長能利用星期假日,陪伴小孩一起建立閱讀的習慣。孩子其實也是大人的鏡子,若是從來不閱讀,或者缺乏閱讀經驗的大人,是難以協助孩子進入閱讀的環境裡。 不過習慣是可以建立的,有開始總是不嫌晚。 進行親子共讀的時光其實很短,上了小學之後,慢慢的看課外讀物的機會減少,且孩子長大後,也不一定會喜歡和父母一起閱讀,或者被其他才藝、安親時間佔去,或更喜歡看電視滑手機。 別錯過在學前階段可塑性強、需要父母陪伴的時期,好好把握、享受親子閱讀的時光,那將是孩子童年最美好的回憶之一。 祝 闔家平安 、喜樂平安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共讀的關鍵是在於「共」,而不是「讀」

許多父母聽到,六個月就能開始親子共讀,都忍不住躍躍欲試。不過千萬不要搞錯了方向,關鍵在於「共」,而不是「讀」。 相信你也希望,孩子能擁有「快樂的親子共讀」,而非「強迫的親子共讀」經驗。基本精神是:幫父母找話題,跟孩子聊聊天。 你今天讀故事書給孩子聽了嗎? 美國有次調查「三歲以下」孩童的家庭,發現有一六%的家長,從來沒有讀故事書給孩子聽;二三%的家長,一週只讀不到二次。你可能會問:「什麼?三歲以下?他們連字都還不會認呢!何必浪費時間呢?」家長如果有這種想法,那還真是大錯特錯了。 親子共讀,可提升兒童學習力、注意力與想像力 一九八九年,美國波士頓的兒科醫師,共同發起一項鼓勵家長親子共讀的計畫。這計畫持續了二十年,每年送出五百七十萬本童書,教導三百五十萬名兒童的家長,如何進行親子共讀。 從這項活動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學齡前的親子共讀,確實能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與口語表達,而且讀的時間愈多,效果愈顯著。也因為擁有這二項能力,這些孩子日後的學習效率是突飛猛進,表示親子共讀能有效提升兒童的學習力。 此外,紐約大學醫學院小兒科醫師艾倫.門德爾松(Alan Mendelsohn),曾經針對紐約都會地區的低收入家庭進行研究,發現有親子共讀的家庭,孩子從三歲之後,行為就會有所不同。三歲孩子若在有親子共讀的家庭中,明顯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注意力也更集中。等孩子三歲以後,研究員持續每半年追蹤一次,發現親子共讀對孩子行為的影響,仍然持續發酵,直到上小學都是如此。 請大家不要誤會,以為親子共讀是「媽媽的事」,爸爸與孩子一起讀 童書,對他影響更大!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睡前親子共讀,若由爸爸陪孩子閱讀,效果比媽媽更好。科學家們發現,媽媽讀繪本時,容易被細節所困,但爸爸天馬行空的說故事方式,更容易引發孩子發散性的思考,以及更有想像力的討論。 零歲共讀,是極好的嬰幼兒語言刺激 親子共讀可以提升孩子的學習力、專注力與想像力,那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共讀呢?答案是「六個月」。過去的看法認為,孩子要在三、四歲後才能共讀,但後來研究發現,零歲嬰兒期的共讀,可以為孩子的大腦,帶來極好的親子互動經驗和語言刺激,因此盡早投入閱讀,效果更 佳。 當孩子約六至八個月大,可以穩定坐在父母的大腿上時,只需要幾分鐘的注意力,就能開始親子共讀。孩子初期會把書拿來探索(搶書、啃書、撕書),不會共讀得很順利,這時爸媽不必太焦慮,覺得:「孩子是不是不喜歡閱讀?」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 有了多次親子共讀的經驗後,孩子會從中慢慢感知到,在書本出現時,父母會用不一樣的語調,說故事給自己聽,也會慢慢感覺到,現實生活與書中表徵的串聯。 兩歲之前的兒童,共讀時都是在看圖,對故事的理解程度是零碎的,所以當孩子拿起童書,不按常理出牌,硬要往後翻頁,找到他喜歡的那張圖,都是很正常的。 孩子甚至會粗魯的往後翻頁,一旦沒找到喜歡的那張圖,隨手把書一丟,立刻換一本童書,這也十分正常。 只要父母不厭其煩,不感到挫折沮喪,對親子共讀「輕鬆以對」卻「持之以恆」,這樣就會成功了! 親子共讀:關鍵在於「共」,而不是「讀」 許多父母聽到,六個月就能開始親子共讀,都忍不住躍躍欲試。不過千萬不要搞錯了方向,關鍵在於「共」,而不是「讀」。相信你也希望,孩子能擁有「快樂的親子共讀」,而非「強迫的親子共讀」經驗。 親子共讀不該是父母強行置入ㄅㄆㄇ、ABC的媒介,更不該是寶寶聽不懂的《三字經》、《弟子規》洗腦時間。共讀雖然有些需要注意的小技巧,但是以大方向而言,親子共讀的基本精神是:幫父母找話題,跟孩子聊聊天。 研究顯示,如果父母採取所謂的「對話式共讀法(dialogic reading)」,在讀繪本時,向孩子提出開放性問題,甚至彼此聊開了,把繪本丟一邊繼續聊,一個月後,幼兒的表達性語言能力,都可以得到顯著的進步。雖然每位家長的個性不同,有些人是屬於「描述型(describer style)」,喜歡把繪本的每個環節都講清楚,也有人屬於「展演型(performance-oriented style)」,不拘小節,只求故事講得生動有趣,不管是什麼方式都好。而不同的閱讀方式,也會吸引不同氣質的小孩。 親子共讀不僅沒規定方式,連時間、地點都沒有限制,家長只要隨手拿到故事繪本,就可以立刻開始和孩子聊天!現在各大圖書館都有可借閱的繪本,親子館到處林立,網路書店更有一堆童書,父母真的沒有藉口,不從零歲就開始讀給孩子聽。建議在開始親子共讀前,可以先去認識,不同年齡的兒童適合怎樣的書,對書本的反應是什麼,擁有基本的 了解之後,就不會再對親子共讀感到挫折了。 文/黃瑽寧

繼續閱讀 »
仁和幼兒園 2024 游泳

「習慣」和「恆毅力」

七點二十五分,小朋友陸續來園,到教室整理書包後,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晨間三十分鐘的活動,每天都不同~有聽故事、 巡迴體能、動手動腦玩積木、 跳箱-看誰跳得高、律動遊戲、戲沙等活動,小孩們樂在當中,大夥兒一起享受、體驗不同活動帶來的樂趣,校園裡一早就充滿了孩子們的嬉戲與歡樂聲。 問孩子們:「上學好玩嗎?」大家異口同聲說「好玩」,再問:「為什麼好玩?」因為「每天都可以見到好朋友;可以和朋友一起玩遊戲;一起做體能;一起吃飯;一起睡覺;一起唱歌、跳舞;一起學習;一起聽故事;一起表演;現在又可以一起游泳,好好玩哦!上學實在有趣。 「走走走,上學去,衣服穿整齊,看見老師笑咪咪,朋友一起玩遊戲,上學真有趣。」 看著這群天真、活潑、可愛的快樂小孩,在幼兒園裡學習、成長,師長們也感受到來自小朋友們成長的喜悅。雖然他們常常脫序,不受控,惹老師生氣,園長得天天提醒,要和老師合作、和同學相親相愛,建立良好的關係。 仁和幼兒園 2024 游泳 仁和幼兒園 2024 游泳 在幼兒時期培養以「習慣」為基礎的「恆毅力」 每個孩子出生就是一張白紙,思考及行為模式都是透過模仿而來,學前階段正是建立品格、習慣的時期,有句俗語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就是反映這時期的性格養成對日後的關鍵影響。 在幼兒園,每天安排孩子喜歡的日常活動,有同儕一起玩,有老師教導,在寬廣的空間與設備中進行活動,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規律的作息(如為了來幼兒園,早上得有固定起床的時間,刷牙、洗臉等)才能享受和朋友互動的時間。 這些日常在大人眼中似乎沒什麼,但對幼兒來說,卻是人生很重要的關鍵,第一次體驗固定的生活作息;之前的嬰兒期階段,絕大部分是餓了就吃,吃了想睡就睡,或以哭來表達,滿足自我需求。生活經驗也侷限在家中和親人互動而已。 兩歲後的幼兒,進入幼兒園,和同齡的孩子聚集、一起上學,同聚在課室裡,在當中學習、互動,建立關係,從陌生到熟識,尋找那與自己有著相同特質的朋友。 幼兒園的生活作息以不同的音樂來提醒,當音樂一響,小朋友就知道要做甚麼~集合排隊、大肌肉活動、用餐、午休、下課等,固定的生活,養成規律與準時的好習慣,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在規律的生活中,加上生動活潑的教學與節期活動,豐富了小孩們學習經驗與能力。 而長期努力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就是建立好習慣,透過每天固定且持續不斷的進行,時間一久自然有成效。 仁和在幼教的路上,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不知不覺就堅持了五十年,其實也是一種習慣。感謝一路上支持我們的家長和現在及曾經一起共事的夥伴,讓我們能陪伴小朋友們走過童年的歲月,平安的長大,迎接燦爛的未來。 祝 闔家平安 Mandy 仁和幼兒園 2024 說故事觀摩分享賽 仁和幼兒園 2024 游泳

繼續閱讀 »

情緒控制,幾歲教最有效?

洪蘭:從幼兒期就要開始,5歲壞習慣已養成,就來不及改了 在台灣,有檢察官帶警察到幼兒園去審問小朋友。大人本來應該是孩子行為的榜樣,想不到反而更衝動,更沒有理智。 大腦研究顯示,人的情緒是由自己控制的,而情緒控制的教育更要從小開始。研究發現,5歲壞習慣已養成,就來不及改了。 孩子需要在一個情緒上感到安全的環境裡,表達他的憤怒、失望、悲哀和傷痛。父母只要在自己遭受挫折時,保持情緒的穩定,就可以提供孩子這個安全感。 在大腦發展上,情緒可以被控制,但訓練要及早。有一個研究發現教導孩子情緒控制最佳的時期,是出生六個月到一歲半、二歲的時候(即《顏氏家訓》說的「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三歲以後,大腦敏感度的曲線開始下降,四歲趨平,五歲時壞習慣已養成,很難改了。 從幼兒期開始一點也不早 為什麼要這麼早教?因為幼兒期的學習,是不費力的內隱學習,大腦中司模仿的鏡像神經元,會把看到的行為自動登錄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每次神經迴路活化,這個行為就被強化一次。 又因為這是最原始的學習,動物也有,因此英文有monkey see, monkey do,中文有「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上樑不正下樑歪」等俗語,所以大人的榜樣非常重要。 曾有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不順心時便摔東西,而且只摔別人的東西不摔自己的。有一天父親來接孩子,老師問起來,父親苦笑說:「我太太一發脾氣就摔東西,而且只摔我的東西。」老師很驚訝小孩子學得這麼徹底,連母親摔別人的東西都學到了。 情緒控制在自己的身上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免不了會發脾氣,因此人要讀書,修身養性來變化氣質。其實人只要看到自己生命的目的,便不會輕易動怒,招來殺身之禍。韓信能忍胯下之辱,因為他有抱負,在等待機會成大業,所以不跟市井小人一般見識,因此大丈夫才能屈能伸。 大腦的研究顯示,人的情緒是控制在自己的手上,因為情緒迴路的活化在於人當下的意念,每一個人都是過去經驗的總和,過去的經驗造成現在的你,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五十六歲是做CEO最好的年齡,因為情緒的控制已經爐火純青,不受別人激將法的挑釁了。 人讀書是為了超越動物的本性,當人人腹有詩書時,社會自然就安寧了。 摘自 洪蘭《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 天下文化

繼續閱讀 »

與水的第一次接觸

歡樂的時光總是容易過,六月鳳凰花盛開的季節,也代表學期要結束、畢業的日子將到;不過,六月也是孩子們期待的月份,因為在仁和有好玩的畢業露營活動、還有游泳。 畢業露營是仁和創園以來一直延續的活動之一,早年露營活動在台灣還沒那麼盛行,加上幼兒時期的孩子大都沒有離開家和同儕一起過夜的經驗,因此透過露營活動,讓即將進入小學的孩子,自己一人在師長的陪伴下,和班級小朋友一起過夜的體驗,此經驗也為他們留下了不一樣的童年回憶。 以前露營活動為兩天一夜,近幾年來只有一天;地點的選擇也曾考慮過不同的景點,甚至是到海生館,但最後會因安全和經費的考量,評估露營的主要目的之後,還是決定在資源豐富的幼兒園舉辦。孩子在熟悉的場地,除了有安全感也比較自在,還有工作人員的壓力也會較輕,家長負擔也較省,主要是大家都放心,家長還可來園參加營火晚會。 今年台南400年,配合市政府教育局假兒科館舉辦的「教育的時空旅行」,將露營活動延伸戶外參觀行程,順道踏查107歲的台南公園與105歲的圖書館。 連日來的晴時多雲偶陣雨,實在令人擔心,期待週五天氣放晴,讓戶外行程能順利進行。 週三,今年首次開放游泳,孩子們很期待,只有七、八個沒帶泳衣;只是原本放晴的天氣,說變臉就變臉 ,突然大雨直下 ,孩子們露出失望的臉。 於是園長帶著大家一起唱祈禱歌,果真天父爸爸聽到小孩的祈求,太陽公公出來了,小朋友歡喜地在鱷魚叔叔的帶領下,入泳池游泳、戲水。 仁和幼兒專用游泳池   游泳是仁和的另一項特色,早年創辦人考量蓋泳池時,有人建議何必這麼麻煩,泳池不僅佔寶貴空間,而且建設費用高、維護也不易,一年使用的次數有限,只有在夏天,從經濟效益看是賠錢的,不如讓孩子家長們自行帶去公共泳池學就好,這也是絕大多數園所的想法。 不過創辦人因為是南師的體育老師,從全面性的教育觀點考量,台灣是海島型國家,四面環海,堅持讓小孩從小體驗水、認識水對幼兒教育很重要,且一般公共或私人泳池,為了兼顧經濟效益,很少有為幼兒考量設計。 仁和的泳池不是在訓練小朋友多會游泳,而是希望小孩從小就不怕水,入泳池體驗水中有浮力,學會如何踢水和水中閉氣的本領。因此泳池融入很多針對孩子的設計,包括由淺入深,讓幼幼班小孩可以輕鬆站起來的入池座椅兼台階,還有在池中央設置可旋轉扶手,讓到較深處時可以扶著。 從小處培養孩子的信心。 游泳不僅是一種運動,在緊急時刻也是一種自救方法,父母師長無法時刻在身邊護著,給他魚不如給他釣竿,從孩子與水的第一次接觸,到日後去泳池或海邊,都會是非常寶貴的人生體驗。 祝 闔家平安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露營為何在台灣變得如此受歡迎?

暑假來了,家長們都陸陸續續安排假期陪伴孩子們到處旅遊,其中一項親子活動就是與孩子們一同到露營區露營。親子露營是一個越來越受歡迎的住宿選擇,與孩子們一起露營不僅可以一起創作新回憶,更是可以一起建立家庭關係的好方法。這篇文章會講述一些親子露營的好處,再來介紹親子露營的遊戲以及如何選擇露營區好地方和在台灣被推薦的一些露營地。 親子露營的好處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和家庭成員忙碌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發現並傾向於選擇親子露營作為一種有益的休閒活動。親子露營不僅能夠促進之間的聯繫,還提供了許多其他益處。以下是親子露營的一些主要好處: 加強親子關係:親子露營提供了家人之間促進聯繫的機會。在親子露營期間,家長孩子們可以共同參與搭帳篷、生火、燒烤和戶外遊戲等活動,共同面對挑戰,增進感情。通過分享這些經歷和回憶親子之間的關係將更加牢固。 探索大自然:親子露營讓孩子們有機會探索大自然的美麗和奇妙。無論是在森林中徒步旅行、在湖泊中垂釣、在山間欣賞日出日落,還是近距離觀察野生動物,家庭成員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賞大自然的魅力。這種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不僅能夠提供樂趣和刺激,還能夠促進對環境的尊重和保護意識 促進戶外活動和運動:親子露營鼓勵家長孩子們參與戶外活動和運動。徒步旅行、騎行、游泳等活動可以提高身體活動水平,增強體力和耐力。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孩子們不僅可以保持身體健康,還可以培養對運動和戶外活動的興趣。 培養實用技能:親子露營為孩子們提供了培養實用技能的機會。搭建帳篷、生火、燒烤和野外導航等活動可以讓孩子們學習和發展各種實用技能。這些技能不僅可以在親子露營中派上用場,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培養孩子們的自主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促進環境意識:親子露營有助於促進孩子們的環境意識。通過親身體驗大自然的美麗,孩子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環境的脆弱性和珍貴性。他們可以學習並遵守保護自然環境的原則,例如減少亂丟垃圾、尊重野生動物和植物等。 放鬆心情和減壓:親子露營提供了一種放鬆心情和減壓的方式。遠離城市的喧囂和壓力,家長孩子們可以在自然環境中享受寧靜和平和。與親密自然接觸、呼吸新鮮空氣和享受戶外生活可以幫助緩解壓力,促進身心健康。 培養探索精神:親子露營鼓勵孩子們培養探索精神。在露營中,家長孩子們可以一起探索新的地方、發現新的景點,以及嘗試新的活動和挑戰。這種冒險精神可以激發好奇心、培養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繼續閱讀 »

【露營】

下週五(6/14)為幼兒園大中班露營活動,為顧及幼兒的安全和活動的進行,當天(五)下午放學時間,請未參加露營小朋友的家長,最慢於5時40分前,從「後門」接小朋友,感謝您的合作!

繼續閱讀 »

【游泳】

端午過後6/10(下週三)起至7/26學期結束,每週三、五上上游泳課,請家長留意,當天若身體不適,腳上有傷口、膿瘡者, 請勿攜帶游泳衣物來園。

繼續閱讀 »

認識環境 認識台南

每當有家長入園參觀,第一句話往往就是「哇,空間好大,從外面看不出來,環境寬敞又舒適。」 入園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小花園,往裡面走,還有一大片草場,綠意盎然。 草場,小朋友們可以在裡面追逐、嬉戲、踢球,還能舒緩眼睛的疲勞。不過,草有生命,需定期維護。近日,受到雨水的滋潤,長得特別快,需提早剪除日漸長長的草。 下雨後的草場潮濕,土壤鬆軟,除草機容易卡住無法運轉。為了不讓草長得過長,叔叔得伺機而動,在天氣好轉、割草機可運轉時立即行動。每次清除的草量約有10個大垃圾袋之多,這些必須丟垃圾車。 為了讓孩子們能在綠意盎然的草地上嬉戲、追逐、玩遊戲,背後的付出有許多,才能保有原來的美好。 下週即將舉辦的露營活動,是小朋友所期待的,場地在幼兒園,草場是露營搭帳棚重要的空間。然而,由於台灣正處梅雨季節,這一兩周的天氣很不穩定,希望天公作美,活動期間能放晴,才能順利進行。 台南建城400年 – 「教育的時空旅行」 今年是台南建城400年,市政府教育局假台南公園的兒童科學館以「全民教育」為核心理念,透過「教育的時空旅行」主題展,展現跨時空的教育風貌,帶領不同世代的民眾共同探索求學生涯的校園記憶,引領跨世代的親子對話。 於是我們的露營活動,戶外行程結合市教育局的主題展,參觀「教育的時空旅行」。報導說這個展覽結合了最新的AI科技,可以穿越時空,看見不同時代的學校。 展覽所在的台南公園也是行程之一,於1917年創立,是台南最古老、最大的公園,佔地4萬餘坪,是許多老台南人的回憶。 公園內,還有成立於1919年9月13日的市圖總館。(延伸閱讀:台南公園百週年) 這館原本位於吳園西北角(即現今的民族路與公園路口),由於館舍不敷使用,於1975年遷至目前現址。此館於2014年12月閉館整修,進行館舍閱讀環境與設備的升級改造,2015年8月1日重新開館啟用。 台南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號稱台灣的京都。近幾年更吸 引許多外縣市居民,週休、假日的首選地。 從生活的周遭開始,讓孩子們認識台南的歷史,進而喜歡探索府城文化,珍惜這片土地。期待透過我們安排的行程,增進小朋友對居住城市的認識和喜愛。 祝 闔家平安 端午連假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文化古城 滿步走訪歷史印記

『臺南是一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 —臺灣文學耆老葉石濤 臺南市建城歷史可上溯至1620年代,為臺灣最早開發建立之城,也是「臺灣」一名的發源地。臺南市位於北回歸線之南,屬副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溫暖少雨,日照時數居全島之冠,平均氣溫24.1℃。 現今臺南市共37區,轄區原分屬臺灣省轄之臺南市和臺南縣,2010年後合併升格改制為直轄市。 走進古都臺南,像是踏入一處活歷史,作為臺灣第一處發展的城市,當然也是民生發展的源頭,你能走進全臺首學,驚嘆發揚臺灣教育之地;踏入各大廟宇,探看古今信仰的傳承;漫遊古蹟運河,見證文明故事更迭。 在臺南,隨意轉個彎,便與年代久遠的廟宇與古蹟相遇,細數百年的舊城軼事。 豐富、平價又美味的臺南小吃說是臺灣一絕也不為過,曾被全球知名旅遊評鑑米其林綠色指南(Michelin Green Guide)列為推薦美食。不論是新鮮清甜的牛肉湯、撒上魚鬆和肉燥的米糕,或者是充滿米香氣的碗粿等,這些在地特有主食與古早味小吃是臺灣飲食文化的根源,也承載了臺南三百多年的歷史記憶。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