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November 2023

幼兒教育的本質

前幾天老師傳來了一個令人感到開心的消息,就是一位目前就讀國小五年級的校友,參與昆蟲方面的學術研究,發表的論文被刊登在國際研究期刊,與博士生並列在上面,這是何等光榮的事,對我們來說,就已經感到與有榮焉了,何況是父母家人? 說到論文,這可是碩博士或教授升等、做研究才會發表的報告,五年級的小學生就有此能力,真令人誇目相看。 記憶中這位孩子,是一個不多言、安靜、不太與人互動的小孩,不過對特定主題則會很專注,炯炯有神的雙眼,像是時刻在觀察、搜尋他所要所在乎的事物,將它們保存在他的記憶庫裡。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曾說:「安靜的人腦袋裡擁有最『響亮』的聲音」。 翠蓮老師分享這位傑出校友,在幼幼班時,爸爸已經教他學習「茶道」,哇塞,茶道耶!聽起來很專業,是大人才會學的事,兩歲的小孩就接觸茶道?真是不可思議 茶道,起源於唐朝茶藝,後傳到日本。 日本茶道將為客人奉茶的簡單工作,昇華為一種藝術形式,以嚴謹的順序完成每一道動作,然後將茶獻給客人品嚐,展現盛情款待的精神。 真是不簡單、也不容易,爸爸用心良苦,看在前、也想在前,了解幼時可塑性極高的階段,所建立的好習慣和能力,一生受益無窮。 誰說二歲的孩子沒有能力?從離開母體的那一刻開始,就帶著好奇的心來探索這個世界,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建立對這世界的印象和探索這世界。動動東西、動動身體,了解世界 首先接觸的是原生家庭和家庭的成員。孩子像一塊海綿,不分好壞照單全收,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塑造孩子的樣態、習慣和氣質。 把小孩當大人看待、教導,他們是有能力的。 孩子心中吶喊著~「爸、媽不要小看我。」 感恩節戶外教學 在感恩的日子,安排了一趟感恩戶外教學旅遊,是一件令人開心且難忘的事。平時晚到的小孩,也難得起了個大早,在時間內就到園集 合;小孩們個個臉上露出愉悅的笑容,期待有個快樂的教學旅遊日。 週四分成四台遊覽車前往,在農場的安排下,小朋友增添了一些不同的體驗~搭鴨爺爺開的小火車參觀園區、鴨舍,聽導覽人員一路分享周邊種植的花木,分享鴨子的習性和作息;到蘿蔔園拔蘿蔔;小溝裡放小鴨,順著水流向另一頭,拿著小鴨,換一隻小雞;水上飄飄,農場利用大輪胎製作的水上乘坐工具,是外面坐不到的,大人也可乘坐,可惜只看到一位家長去體驗。 動物園有鴨鵝羊和兔子,看見鴨群堆疊一起,導覽員說因為鴨子膽子小、會害怕啦;還有拿牧草餵兔子和羊;拉泡泡,經驗最多的是吹泡泡,不曾拉過泡泡,孩子們還蠻喜歡的;旋轉木馬,對小朋友而言,雖不怎麼稀奇,但因為同學一起玩,感覺就不一樣了;戶外遊樂器具吸引著小孩們爬上爬下好奇的玩著;製作皮蛋和鹹鴨蛋,叔叔詳細解說,並分享如何辨別生和熟的蛋,生的蛋可以當陀螺轉,做完的鹹鴨蛋要放25天,皮蛋15天才能烹煮食用…。(稻草的是皮蛋、裝在塑膠袋紅土的是鹹鴨蛋) 每次戶外參觀旅遊,都能開闊孩子的視野和學習的領域。 這一代的孩子不缺乏旅遊經驗,因為週休二日幾乎都是親子旅遊日,家長很捨得花時間、花錢帶孩子外出,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很少待在家裡。小孩不缺旅遊經驗,但缺少的是團體、團隊的的禮讓與合作,在少子化的時代是他們所需學習的,也是家長必須重視的。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不說話不代表內向!

其實「安靜的人」有6大特質…OS超多 你的身邊有些不太喜歡說話的朋友嗎?他們看起來很文靜、很內向,不太表達情緒,也不怎麼關心人的感覺。不過,國外網站《Lifehack》指出,安靜的人其實有「和你想得不一樣」的6大特 質,雖然好像對大家都無話可說,但心裡卻是OS滿滿! 雖然安靜,但內心OS超多安靜的人總容易讓人誤解,但其實不說話不代表他們沒有在思考。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曾說:「安靜的人腦袋裡擁有最『響亮』的聲音」,不常說話的人,腦中卻有很多深刻的想法,並常常在腦袋中和自我對話,幫助他們思考、規劃、評估和執行想法。  常常用不同的方式獲得資訊有些人喜歡用和他人互動的方式了解對方,不過安靜的人更常用觀察週遭的事物(例如:外表、穿衣風格)來建構出對他人的看法,當他們覺得有興趣時,就會試著進行對話。  其實…並不是害羞很多人認為安靜的人不說話是因為害羞、缺乏表達意見的自信,但是,事實上許多安靜的人並不害怕被其他人關注,也不會吝於分享自己的想法、經驗,不常說話只是一種「習慣的偏好」而已。 不是討厭你和對方進一步交往的最簡單方式就是通過「對話」,所以安靜的人常常被認為個性冷漠,甚至會被覺得「他是不是討厭我?」但是,其實安靜的人「沒表情」不代表就是在生氣、活躍的人「微笑」也不一定代表他們真的很開心,兩者只是表達感情的方式有所差異而已。 把「說話」看得更謹慎安靜的人不太常說話可能是因為他們覺得,說出任何話之前都應該先經過仔細的思考,避免自己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方,說出錯誤的話。但他們並不是指喜歡說話的人「說話不經大腦」,每個人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喜歡說話的人也可以和安靜的人互補,成為很好的朋友搭檔。 需要的其實不是「幫助」,而是「理解」有時候,安靜的人在需要分享意見的時候沒說話,會被認為是怯場、沒自信,就會有些人試圖「幫助」他們提意見。雖然有時的確是因為這樣,但很多人不說話並不是因為害怕,但就如同上面所說,安靜的人可能只是正在思考要如何正確表達想法,而不是「不敢」說。 你是個安靜的人嗎?你身旁也有不常說話的朋友嗎?其實,安靜的人不代表害羞、滔滔不絕的人也不代表他們很有自信,只是表達的方式存在差異,擁有更多的理解,就可以減少對彼此的誤會了。

繼續閱讀 »

感恩的心

活動室張貼著一張張的感恩卡,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駐足欣賞那來自家長、小朋友一起合作完成的卡片,一張張卡片代表的是家長的用心與陪伴的心,引導小孩用筆畫出,用口表達心裡對人、對事、對物的感謝,分享過去一年覺得感恩的事情,將心中的感謝化為圖像呈現出來。 感恩卡不是比畫得多美、作品多好看,而是卡片的內容,那是一個記錄,隨著時間的流逝,是一段回憶,紀錄著孩子當時的感動,和繪畫的語言。 感恩的心從簡單的謝謝開始,謝謝爸爸、媽媽給我溫暖的家,讓我不愁吃穿,還可以上幼兒園;感謝爺爺奶奶愛我照顧我;謝謝身旁為我做事的人;謝謝陪我一起學習伴我成長的同學;謝謝老師的教導;謝謝我有健康的身體;謝謝農夫,種米種菜;謝謝麵包師傅,烘培香噴噴的麵包。謝謝有陽光、空氣和水,讓我們可以生存……。 每天,孩子們會謝謝老師,也會互道謝謝,謝謝小朋友陪他一起學習、一起玩。 在感恩的季節,讓說謝謝成為一種好習慣。 說謝謝,讓這世界更美好,讓我們感受到存在的恩典。 下週的秋季戶外教學-感恩之旅「台南鴨莊」,小孩們很期待,問他們看過鴨子嗎?有人點頭、有人搖頭。看過雞嗎?點頭的比較多。 雞和鴨有何不同?雞嘴巴尖的,鴨子是長長扁扁的;公雞有雞冠,鴨子沒有;鴨子會游水,雞不會;為什麼鴨子會游水?孩子竟然不會耶,去鴨莊時可得讓他們仔細的觀察鴨子的腳。 「因為鴨子腳有蹼,雞沒有。」 選擇戶外旅遊的地點,除了參考教學主題外,車程、費用、地點的空間與設備、孩子的體力、教育的意義、趣味性及安全性等因素,決定旅遊的地點。 當然,季節的氣候亦是考慮的重點。選擇春季和秋季作為旅遊的季節,是因為春天~春風宜人,鳥語花香;秋天~氣候涼爽宜人,都是 旅游的好季節。不過,也得擔心出遊的當天是否會下雨?若是下雨該如何因應? 透過學校舉辦的戶外教學,在園長、老師的帶領下,不僅開闊孩子的視野與學習的領域,更重要的是團隊合作與獨立性的學習。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戶外教育:走出教室,學習更有感

走出教室之外,學習經驗知識而非套裝知識,近年在國際形成新學習風潮。芬蘭、美國、英國、澳洲與日本不約而同開始重視「戶外教育」,希望能呼應未來教育的需求,台灣也正搭上這波國際趨勢。 簡單來說,只要是走出課室的學習,都是戶外教育。讓孩子走出教室,重拾好奇心,結合五感體驗的融合學習,讓學習更貼近生活,包括生態、冒險、食農、在地文化等領域,都可以是戶外教育的主題。 課本能給孩子的太單一、太片段,大人要思考的,是如何創造機會讓孩子拓展生命經驗、拓展視野,未來才有能力、餘裕面對人生。學習不應該是單向傳授、無感背誦,而是探索、發現與感動的過程,這 也是台灣正在努力的方向。 傳統教育出問題,世界各國都在找好的未來教育模式。在各式各樣新模式中,戶外教育(Outdoor Education)是備受矚目的新流派。這被視為突破傳統教育被限制在「課本+教室」框架中的關鍵 力量。有的國家甚至將戶外教育列入新課綱之中。 想培養出適合未來的人才,傳統、典型、侷限於教室與課本,將 實質世界抽象化並抽離自然的「套裝知識」的教育,顯然已不足以應付未來。說來有些反諷,能補其不足的教育解方之一,竟要向遠古時代取經:人類最早沒有「教科書」,學習是從大自然觀察、真實經驗而來。 走出教室之外,學習「經驗知識」,近年在國際形成復古又時髦的新學習風潮。 包括芬蘭、美國、英國、澳洲與日本等國家,不約而同開始重視「戶外教育」,盼能呼應未來教育的需求,台灣也正搭上這波國際趨勢。 結合五感體驗,學習得以貼近生活 什麼是戶外教育?根據《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戶外教育泛指「走出課(本)(教)室外」的學習,包括到校園角落、社區部落、特色場館、山林溪流、自然探索、社會踏查等等之體驗學習,透過走讀、操作、觀察、探索、互動、反思等歷程,結合五感體驗的融合學習,讓學習更貼近生活。 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走出教室,重拾好奇心學習自然就會發生。 戶外教育並非全新的概念。「人類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是在生活中學習各種技能與知識的。直到工業文明出現,我們熟知的『學校教育』才隨之成為主流,」台灣戶外教育的主要推動者、教育學者陳伯璋說,人類的學習,原本就是在真實環境中發生,是到了近現代,學習場域才被化約在教室中、學習內容才侷限於知識本位。 學校教育發展至今,加上都會化、數位化的社會趨勢,孩子的學習開始出現問題,例如學習動機低落、大自然缺失症等。「自然環境是生命成長必要的養分,但現在宅男宅女愈來愈多,視野跟思惟都愈來愈窄,」國家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黃茂在觀察。 讓孩子更個別化、跨領域學習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直言,如果孩子被綁在課桌椅上,接受由上而下的教學、讀呆板生硬的教材,知識無法與生活經驗聯結,學習胃口當然被打壞。很多孩子放了學還得去安親班,留在教室的時間愈來愈長,很難有機會在真實情境中驗證所學。 「當我們把樹種在盆子裡、樹卻長不好時,就算根本不知道樹要什麼,我們通常還是會選擇施更多肥料;但其實,只要讓樹長在大自然裡時,你什麼都不用給,它就會長好、長大,」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表示,大家常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大人不應把學生限縮在狹窄縫隙中學習,要是學生不喜歡這個縫隙裡的內容,很容易就停滯、不再往前了。 在此情況下,強調在真實情境中、透過各種感官經驗與操作來學習的戶外教育,既能解決學習動機低落的問題,還因學習方式的多元,能讓孩子更個別化、跨領域的學習,有效提升認知與非認知能力,確實能補充課室教學的不足。

繼續閱讀 »

語音和語法 從小培養自主學習

前些日子在網路上看到長期關心台灣中小學教育也自己成立實驗學校的葉丙成教授分享一則故事。
 有位媽媽在問答時發問,「我家孩子今年高三,課業中上。他雖然很認真,但課業成績一直沒能夠更往上突破。爸爸就覺得他不夠努力,常常會對孩子說『你一定是都在滑手機,所以才沒進步。』爸爸這樣說,親子之間的關係也因此惡化。請問該怎麼辦?」 教授的建議是,爸媽不需要做這種沒建設性的批評,這種批評不僅對孩子的課業沒有幫助,還會傷害親子關係,不如轉念讓孩子在家裡最後一年過得快樂點。 教授的回答當然是有道理的,孩子都高三準備要上大學了,在課業繁重時提出沒建設性的批評,當然會引起孩子的反彈,不過葉教授的回答反應的是他給自己小孩的教育方式,而這位媽媽的問題反應的是多數台灣家長在教育上的「傳統」。 什麼「傳統」呢?就是多數爸媽通常在孩子的表現上,特別是課業,一旦不如預期,大都歸咎於不夠努力、不夠用功,然後批評要求孩子要再努力、用功一點。 這種「傳統」其實跟台灣長期的教育方式有關,即使是現在,還有很多父母認為課業成績還是最重要,因此從孩子小時候就要求功課與成績的表現,這不能說不對,課業當然很重要,但長期以這種方式督促的副作用,養成了孩子習慣依照父母、師長的要求去學習,是被動的,不是主動。 即使已是高三生,具投票權的年齡,還須父母的督促和尋求外界的幫助。 人類天生就有好奇心,學習應該是自主的,而不是被督促、被要求。 為了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仁和長期以來推動親子共讀,希望寶貝們從小在父母的陪伴下,喜愛閱讀、樂於閱讀,養成閱讀的習慣,翱翔於豐富精采的書海中。 每週五是借閱圖書的時間,在過程中,讓寶貝學習愛惜書本.認識文字符號,感受閱讀的樂趣,樣成喜愛閱讀的習慣。當然父母的態度就很重要了。 請家長於假日時間與寶貝約定一個屬於家庭閱讀的時間,陪伴孩子進行閱讀,增進親子間情感交流並提升幼兒閱讀興趣。 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好習慣的養成,需要不間斷進行21次。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推動幼兒自主學習

幼兒進入園所,是正式邁入社會化的起始階段。幼兒在學校生活與師生的互動中學習如何呼應外在環境的規範,同時尋求內在需求的滿足。 為了讓孩子自信的迎向日新月異的環境與接受挑戰,自主學習勢必成為未來教育改革的重點。尤其值此科技勃興、資訊爆發的時代,未來學歷不再是生活的保障,惟有懂得「自 主學習」、不斷自我精進,才是成功的鎖鑰。 洪詠善、盧秋珍(2017)即指出在十二年國教的脈絡下,自主學習已成為重要的學生圖像。教育部於2016年發布《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明定學前教育階段著重培養幼兒擁有覺知辨識、表達溝通、關懷合作、推理賞析、想像創造及自主管理等六大素養,且在教學原則中提出「增進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教育部,2016)。林堂馨(2020)在研究訪談中也發現,教師認為學生受家庭教育影響愈來愈被動,此時強調自主學習有其時代意義與迫切性。自主的發展源自於嬰幼兒時期,在人生各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發展重點。 自主學習是指一個人能主導、決定自己的學習,並負責自己的學習,它是一種適性教育的教學取向,能顧及學生的特質與個別差異,透過實物操作、發現學習等方式,引導學生產生自我選擇、自我探索與自動自發的學習行為。揆諸實際,每位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著不同的資質、興趣與學習步調。 因此,瞭解孩子的天賦所在,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關鍵能力,才是教育的核心。 學前教育階段雖然處於啟蒙階段,但實施成效反而較佳。因此,我們應著力於點燃幼兒自主學習的熱情,只要能認清學習是孩子的自我責任,不要剝奪孩子自我探索、嘗試的機會,並能適切 量身打造、正向引導與溫暖陪伴,就可以幫助孩子自信學習與自我成長。

繼續閱讀 »

「聞登色變」

上週六下午收到葉里長的訊息,告知登革熱疫情雖已趨緩,但里內尚有少數罹患登革熱的病例,希望能一鼓作氣驅蚊,進入家戶孳清檢查不噴藥。 執行範圍有6個鄰的住戶,幼兒園是其中的一戶。 里長說~只檢查不噴藥,但若檢查到有孑孓,就會直接放置噴霧罐,也會開罰,哇~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必須認真以對才是。 週一,門口張貼的通知單,嚇壞了來園的家長,以為又要噴藥,那是不是要停課?要帶小朋友回家? 真是「聞登色變」。 當天負責檢查的人員,室內、室外任何一處都不放過,仔細的檢查,告知園內花草雖多,但整理得很乾淨,環境很舒服;檢查後贈送黑貓殺蟲劑,提醒噴完後不要丟,可以到區公所換一瓶新的,只可換一次哦。 隔天,又有二位疾管局的人員入園,手持了一隻捕蟲網、加專用手電筒,在所經過的每一處,照加掃做檢查,一點都不馬虎,仔細查每個花盆是否有積水? 保持環境的整潔,人人有責,確實做好「巡、倒、清、刷」的工作,利人又利己。 感謝為我們服務的人辛勞的付出,守護著環境,為我們的健康來把關。防疫過程中,體會被噴藥的痛苦,與整理的辛苦,從中也更了解第一線防疫人員的立場。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已是十一月了,十一月是個感恩的月份,感恩的季節,第四個星期四是『感恩節』;藉著這個日子的到來,請家長帶著您的寶貝,回顧每一個值得感恩的人、事、物,並將它記錄下來。仁和為您的寶貝,準備了一張感恩卡,請用心且認真的進行,小孩述說,家長幫他紀錄;同時我們也在這個感恩的日子,舉辦感恩之旅-秋季旅遊活動,開闊小孩們的視野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從遊戲中觀察孩子天性

那麼,父母怎麼知道孩子的天性和興趣在哪裡,以順其自然發展呢?父母需要花時間跟孩子在一起,觀察他遊戲的情形。 遊戲是孩子天性最流露的時候,一般來說,遊戲時孩子會玩他最拿手的項目:球玩得好的孩子會去玩球,老是接不到球、投不準的孩子會去玩別的東西,因為人都不喜歡挫折,孩子也是。 做得好的,正回饋會使他特別喜歡去玩這個東西,久而久之,就變成他的專長了。所以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最拿手,人喜歡做自己拿手的事。 遊戲在孩子小的時候非常重要,應該盡量讓他玩,不必急著塞知識到他大腦中。 學習是終身的,他有一生的時間去慢慢學他應該知道的知識,但是他必須在遊戲中學會出社會後所要用到的能力,如毅力、創造力、領袖魅力及人際關係。 瑞典和芬蘭的教育家都認為七歲進學之前,孩子只要盡情的遊戲就好,不必教寫字。他們不論冬夏晴雨都帶到戶外玩耍,他們說「只有不合適的衣著,沒有不合適的天氣」這句話跟郭橐駝的話不謀而合,只要適其性、順其自然的成長,它就會「壽且孳、早實以蕃」 了。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