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August 12, 2023

找「爸比」

開學第二週,新生的情緒穩定了許多,哭泣的小孩明顯的減少。第一次上學、初到一個新的學習環境,難免會緊張、焦慮,但孩子們一天比一天適應,相信他們很快就能融入團體生活。 升上大、中、小班的哥哥姐姐,也學著協助,帶領弟弟妹妹一起做各項的學習活動。感謝爸媽把孩子交給我們,讓家園、親師一起成為育兒夥伴,更希望孩子在我們的陪伴下,能快樂的成長茁壯。週二爸爸節,教小孩們唱一首「爸比」的歌曲~東西壞的時候叫爸比,走累的時候找爸比,不懂的時候問爸比,害怕的時候喊爸比。 問孩子:為什麼東西壞了要找爸爸?因為爸爸比較厲害;走累的時候呢?因為爸爸力氣比較大;不懂的時候為什麼不問媽媽要問爸爸?爸爸懂得比較多;害怕的時候怎麼不叫媽媽呢?因為媽媽自己也會害怕呀!再問~爸爸甚麼都會,那他像甚麼呢?爸爸像巨人、像一棵大樹、像一座山、像超人….爸爸有沒有很重要?有,他需不需要有人愛護?需要,誰要來愛護爸爸呢?小孩們不假思索的說「我」。 父親除了成為一個家庭、兒女的保護者外,更重要的是要成為一個有智慧的陪伴者。父親的角色在家庭及育兒過程中是非常重要,不只是擔任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者,研究證明,爸爸的角色能夠影響孩子的一生,特別是在嬰幼兒時期。 在此時期,父子女間互動的重要性,遠超過大家想像,父親在遊戲中表現越是活躍,孩子在年滿一歲時的行為問題越少;在年滿二歲時也能有更好的認知能力,更強的識別形狀能力。爸爸跟小孩玩遊戲,對孩子的發展很重要,不只可以增進彼此的關係,也能增加孩子思考、情緒管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在情感上若能給予更多的支持,孩子會比較快樂,也能和老師、同學建立良好的關係。 祝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父親節由來

中華民國1945年(民國34年)的8月8日,中國抗日戰爭戰局逐漸明朗,上海部份愛國人士發起「父親節」來頌揚紀念在戰場上為國捐軀的父親們,公開署名的首倡者共10人,分別是:顏惠慶、袁希濂、陳青士、梅蘭芳、史致富、嚴獨鶴、費穆、陸干臣、富文壽、張一渠。 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市各界黨國元老、名流紳仕如吳稚暉、李石曾、潘公展、杜月笙等人,深覺父親節的意義重要,有提倡訂定父親節慶典活動之必要性;於是,聯名陳請上海市政府轉呈中央政府,准予規定每年八月八日為父親節,通令全國遵行。父親節訂於每年的八月八日,是因為「八八」和爸爸音韻相近。並且,從字形上將「八八」二字連綴後,正如一個「父」字。 因此,訂定八月八日為父親節;又稱為「八八節」(「爸爸節」)。美國1909年,住在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市的杜德夫人,在參加教會母親節禮拜後心想:「世上為什麼沒有一個類似母親節的紀念父親的節日?」杜德夫人13歲的那一年,母親在生產時不幸去世,遺留下6名子女;杜德夫人的父親威廉‧史馬特在成為為鰥夫後,立志不再續弦,他在美國華盛頓州東部的一個鄉間農場,父兼母職地栽培養育他的6名兒女(包括一名新生兒)。 1909年,史馬特先生辭世。杜德夫人在母親節感恩禮拜後,與教會牧師瑞馬士分享她父親在養育兒女過程中所付出的愛心與努力;她希望能有一個特別的日子,向自己的父親致敬,並藉此紀念全天下偉大的父親,於是她提出了設立父親節的建議,期盼世上也有一個對父親紀念感恩的節日。瑞馬士牧師聽了杜德夫人的故事後,深受史馬特先生的精神與愛心感動,並支持杜德夫人推動設立父親節的努力。 杜德夫人在1910年春天開始推動成立父親節的運動,隨即得到各教會組織的支持。她同時寫信向市長與州政府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提議。在杜德夫人的奔走努力下,士波肯市市長與華盛頓州州長公開表示贊成,於是華盛頓州便在1910年6月19日舉行了全世界第一次的父親節聚會。 1924年,美國總統凱文·柯立芝支持父親節成為全美節日。1966年,美國總統林登·詹森選用史馬特先生的生辰月份,宣佈當年六月為美國父親節之月。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正式簽署文件,將每年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定為美國的父親節,從此成為美國永久性的國定紀念日。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