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y 2023

幫孩子睡飽睡滿

早上接送時間,原本是孩子們跟父母說再見,開心和同學見面的時間,門口卻傳來小孩的哭鬧聲,是怎麼回事呢? 只見小孩哭鬧著不想上學、不願意入園,門口老師只好使盡力氣、又抱又拉的帶著孩子進入校園。園長看見哭鬧的小孩,蹲下來且和顏悅色的說:沒睡飽想睡覺齁?小孩點頭,隨即停止哭鬧,於是帶著他到保健室躺下來休息,並陪伴在旁。小孩的情緒被理解,需求滿足後,安靜的閉上雙眼。 睡眠不足是學齡前幼兒哭鬧、無法控制行為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很多研究都發現,兩歲以前每天睡眠時間不足十小時的幼兒,不見得會表現出很累或沒精神的樣子,反而常常出現行為問題及其他發展問題,例如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頻繁暴走、躁動、易怒,出現攻擊行為,會打人,哭叫等。 孩子越是睡不好,外在行為也就越不好,和朋友、家人也處不好,一旦打亂原有生理時鐘,該睡的時間無法睡覺,不該睡覺的時候又想睡覺,更不容易按時入睡,往往變成一種惡性循環,這種情形在連假後很常見。 學齡前的幼兒,每晚都該有上床睡覺的固定時間,就算偶爾晚睡也最好不要超過15分鐘,睡覺前應該進行固定的儀式,例如幼兒園午休時間到,就會播放準備寢具的音樂→睡前故事→助催眠的輕柔音樂,就算不能立竿見影,也要持之以恆,建立孩子們按時睡覺的習慣。 體能越活躍的孩子,或者活動排得太滿,情緒太興奮,到了睡覺時間也越難冷靜下來,可以在接近睡覺時間先帶孩子做一些幫助他們靜下來的活動,例如讀故事等;也不要讓孩子在睡覺前仍然看電視或使用3C用品,因為根據很多研究都指出,螢幕的光線會刺激人的腦部活動,對睡眠沒有幫助。 很多家長硬性規定孩子時間到就得上床,以為這樣就解決問題,但如果孩子們被要求躺在床上卻還是無法入睡,也會導致行為出現問題,應該仔細觀察幼兒的睡眠品質,如果時間到、躺在床上,但卻無法入睡,再嘗試其他不同的方式,協助孩子入睡。 睡眠不夠的孩子不會顯出無精打采的樣子。他們會躁動,易怒,出現攻擊行為,會打人,哭叫。一個四歲的孩子,如果沒有睡飽,他自我控制的能力可能降到兩歲。」 祝 假日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孩子一起床就發脾氣

專家:避免硬碰硬、三種原因對症下藥 你的孩子也很難叫起床、一起床就發脾氣、擺臭臉、甚至哭鬧不停嗎?專家指出,幼兒發起床氣有其背後原因,找出根源並解決,就能有效減少孩子起床氣問題。 上班、上學時間步步逼近,但儘管家長不斷提醒孩子起床、快遲到了,孩子仍遲遲不願離開被窩,大喊「不要不要!我還要睡覺!」接著開始發脾氣、擺臭臉,甚至哭鬧⋯⋯這些情境在許多家庭中經常上演,讓全家心情烏煙瘴氣。 孩子發起床氣,避免跟他硬碰硬 早上家長多少都會需要趕時間,遇到孩子發起床氣,其實自己脾氣也容易上來,若當下不知道孩子為何生氣,也不用急於問出原因或責備,可以事後再釐清,最重要的是穩住彼此、無需在情緒上硬碰硬。 三大原因找出根源 解決孩子起床氣 不過要有效減少孩子起床氣問題,必須從解決根源開始。孩子發起床氣最常見的3大原因為:孩子沒睡飽、不喜歡大人喚醒他們的方式、不想上學,建議家長這樣處理: 一、孩子沒睡飽:滿足睡眠時長、建立睡前作息 3至5歲幼兒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長大約是10~13小時,如果孩子的睡眠時長被滿足,其實會自然而然起床,家長可以依據孩子需要起床出門的時間回推,判斷入睡時間。 不少家長共同的困擾,是孩子常睡覺時間到了卻不肯睡,導致隔天起床沒精神、發脾氣。對此情況,建議睡前1小時別讓孩子看3C產品,減少藍光刺激、分泌能讓人入睡的褪黑激素;將燈光關閉或調暗,塑造讓身體覺得「該睡覺了」的環境;固定播放輕柔放鬆的睡前音樂,長期下來讓孩子被音樂制約,聽到音樂就會想睡。 睡前4小時進行激烈運動或刺激的遊戲、聽充滿想像空間的睡前故事,都可能導致孩子大腦過度活躍而難以入睡、淺眠、多夢。她分享,可以進行一些睡前儀式,例如跟孩子一起扮演石頭等,讓孩子平穩下來。 二、因為大人的喚醒方式而生氣:漸進喚醒感官,別用負向語言 「都叫那麼久了還不起來?」「你怎麼一直拖拖拉拉?」你叫孩子起床時也說過這些話嗎?有時家長因為趕時間,叫孩子起床時會使用負面言語或太過急促,讓孩子覺得莫名被罵了一頓、心生委屈。 建議,叫孩子起床時,家長可以給予各種感官刺激、讓孩子逐步甦醒。視覺上,可以先拉開窗簾或開燈,讓身體接收到該起床的訊號;味覺上,可以讓孩子含一小口早餐、讓孩子開始分泌唾液,告訴他要坐起來才能繼續吃;觸覺上,可以用手指觸摸、輕點身體,搭配故事角色或動物與孩子互動,例如搭配手部動作、說「小蜘蛛爬爬腳、爬爬肚子⋯⋯小蜘蛛快爬到肚臍了!可以爬到你的肚臍裡面嗎?不行的話要起來把它抓住!」讓孩子有動力起床;也可以播放輕快活潑的歌曲,給孩子聽覺刺激。 此外,家長可以幫孩子的玩偶配音,問孩子「今天的早餐是什麼?可以幫我看看嗎?」「我們在等你吃早餐,你要一起開動了嗎?」讓幼兒為玩偶著想而起床。 三、不想上學:用對話與活動抒發壓力、創造起床動力 孩子在幼兒園、團體生活中多少會遇到壓力事件,但3至5歲幼兒較難用口語主動向大人表達感受,建議家長每天放學後主動與孩子聊聊「今天跟誰玩?玩了什麼?」從中了解孩子的狀況,也可以用遊戲、畫畫等方式抒發孩子的壓力;也可以讓孩子選隔天的早餐、衣服、陪伴一起出門的玩具,協助降低上學的緊張、增加期待。 幼兒起床氣造成親子雙方情緒的高漲點,往往是因為家長急著要孩子說明為何生氣、但在情緒中的孩子聽不進去也說不出口。她建議,家長可以事後再與對方討論起床氣的原因,透過問題與對話,讓衝突變成一次更了解孩子的機會。

繼續閱讀 »

母親節、家和上台的勇氣

母親節慶祝會雖已過了,但那股暖流還在,一首「愛我們的家」繼續在傳唱,成為與孩子們間的通關密語,時不時就會聽到孩子的歌唱聲~讓愛天天住你家,讓愛天天住我家……;也時不時的問小孩「你家今天有沒有光彩?大家有沒有合作?有沒有相親相愛」 每個孩子都渴望自己的家有光彩,更希望家是溫暖的。有首經典的兒歌-甜蜜的家庭「我的家庭真可愛,整潔美滿又安康;姐妹兄弟很和氣,父母都慈祥;雖然沒有好花園,春蘭秋桂長飄香,雖然沒有大廳堂,冬天溫暖夏天涼;可愛的家庭呀,我不能離開你,你的恩惠比天長。」 短短幾句歌詞勾勒出家庭的理想樣貌,然而,有多少家庭真的是如此美滿呢? 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家庭結構的改變,人們所追求的不再只是那單純的甜蜜的家庭,而是更富足的享受,那個甜蜜家庭的場景已經回不去了,只能成為追憶。 整理活動當天的照片,看著一張張的畫面,重現了當時的情景,有孩子們在舞台上的表演、合唱、送花時母子女的擁抱、闖關遊戲、送禮物等的照片,每一張都很珍貴、都值得珍藏。 孩子與父母相處的童年非常的短暫,上小學後,課業變多了、事情也更多了,相處時間相對的少了,家長可得把握並積極參與孩子這段童年的歲月,這些都將是未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財富,也是父母最美好的回憶。 上台的勇氣 每年此時我們會安排故事分享會,有中、英、台語不同的語言,週四是英文故事與兒歌分享會,每班派代表參加。從中也發現有些小孩平時表現落落大方,但就是不敢上台,理由是害怕。 大班分享會參與者中只有一位男生,其他都是女生,大都有備而來,珍惜分享的機會,上台落落大方,不慌不忙以流利的英文、口齒清晰的說著所準備的故事,加上表情動作,圖片、道具,生動活潑;中班雖只差一歲,但差別還真不小,第一個上台的緊張的在台上哭了,跟在後面的雖然沒哭,但也說不話來,還好接在後面的小朋友不受影響。 雖然只是個簡單的故事分享會,但對孩子來說,不僅是勇氣的訓練,也是台風、表達能力的訓練。幾個年幼的小孩成熟度還不夠,怯場,但只要敢站上台,一樣都是非常難得的體驗,讓孩子了解原來上台真的是不容易的事。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只要多練習、多累積經驗,孩子的進步絕對有的…… 祝 假日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來自家人之間,無可取代的愛

對我來說,世界上最無法割捨的一種關係,就叫做「親情」,記得小學時自我介紹或是寫自傳時提到家人,我總是寫:「我有一個很幸福美滿的家庭。」 現在的我依然還是會這樣回答。 世界上有一種愛,不需要多餘的言語,不需要多餘的表示,只要從日常生活中細細體會,你就會感覺心暖暖的,家人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子,他們總是不吝嗇地給我滿滿的愛,不求回報,只要我永遠好好的。 那份從不休假的早餐 我媽媽工作十分忙碌,在家裡幾乎很少吃到她煮的午餐或晚餐,只有 假日偶爾她有空時才可能吃到。媽媽每天七點半出門,有時候可能更早,但她從不會忘記要準備好家中每個人的早餐,老實說,這份早餐並不怎麼豐盛,絕不是像早餐店一般的選擇多樣,也不如其他朋友的賢慧媽媽,能做出一桌的精緻早點,這份早餐就是一顆蛋,一顆水煮蛋,但是一定是顆剝好蛋殼的水煮蛋。 不論媽媽有多麽忙碌,每天早上我都有一顆蛋可以吃,我身邊的同學或朋友總是問:「你怎麼每天都有蛋吃啊?」是啊!就算不是多麽豐盛的早餐,每天早上起床,走到廚房看到媽媽為我準備的水煮蛋,就會覺得自己是多麽幸福的小孩啊!無關乎早餐的美味與否,而是媽媽從沒忘記我們的一份心意,與愛我們的心。 是誰在靜靜的偷窺 爸爸在我心目中一直有個崇高的地位,既威嚴又受人景仰,是我們全家人的標竿,但也因為如此,我不會隨便與爸爸開玩笑,和爸爸聊天的話題也比較少,再加上爸爸工作的關係不常在家,相處起來總感覺有些生疏,可能有時候爸爸會不知道和我說什麼,我也不知道要跟爸爸說什麼,也許與爸爸的相處模式比較像老師與學生吧!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爸爸和我的感情好像不是很好,但是我們之間就像是一種非常微妙的關係,即使我爸爸話不多,更不會與我談心,我還是能從很多小細節發現爸爸很努力想要了解我們、想要靠近我們,有時候只是他不知道該如何表達罷了。每一次爸爸回到家,只要看到我房間的燈是開的,都會偷偷的打開我的房門,看看我在做什麼,而當我回頭時,他不會和我說什麼話,只是對我淡淡的笑一笑,我也會對他笑一笑。 「爸你回來了喔!」 「沒事,你繼續忙吧!」 短短的對話,但是爸爸想表達的、我想表達的,我們彼此都知道,就這樣,我也感到很滿足了

繼續閱讀 »
台南市仁和幼兒園 合唱表演

園長的話 – 以身作則 打破惡性循環

母親節就要到了,本應該是一個溫馨快樂的節日,卻從新聞報導上看到了一則關於媽媽和小小孩不幸的消息,發生在我們居住的城市- 台南,心裡非常的難過與不捨。 這篇報導,相信大家都有看到才是,肇事地點是在繁忙的成功路與忠義路口,媽媽牽著三歲的小女兒走在斑馬線上,同方向有一輛小自客要左轉卻沒減速,直接撞上走在斑馬線上的母女,女童當場昏迷,媽媽被捲入車底,重傷住院,但小女孩卻……. 警政署在五月一日就開始全國性的路口安全大執法,其中「路口不禮讓行人」是取締的重點,違規的罰款更提高到3600元,但悲劇還是不斷發生。事發後,臺南市政府再度加強取締,特別是事故的地點-成功和忠義路口,諷刺的是該路口不禮讓的違規案件還是很多,一個早上就開出六件不禮讓行人的罰單。 政府不是沒有作為,交通部要求縣市政府全面推動「行人專用或早開時相」,行人號誌綠燈過馬路時,車輛方的號誌必須是紅燈,而一般路口的狀況是行人與行車同時亮綠燈,若用「行人專用時相號誌」則會分開亮燈,例如行人綠燈會比車輛早5~10秒起亮,只是車輛的通行時間就會比較壓縮。 印象中勝利路和大學路十字路口有行人專用燈,穿越馬路不用擔心受怕,很安全。 台灣交通的亂象被外國媒體稱為「行人地獄」由來以久,道路設計很少考量行人,民眾也為了求快、求方便沒有養成安全的用路習慣,甚至在路旁違規停車,佔用騎樓或馬路的情況也見怪不怪,導致行人在路上常常險象環生,民眾因為安全理由,更多的仰賴騎車或開車,導致車輛愈來愈多,讓原本不夠用的空間更加不足,違規停放更多,行人更不安全的惡性循環。 台灣的馬路真的如虎口,外在環境不安全,也無法一朝一夕改變大家的習慣,期待作為父母的家長以身作則,教導、培養小孩的安全意識與安全習慣。 幼兒園的地面貼有黃色與藍色的線,樓梯有腳印,希望小孩養成走路、上下樓靠右邊的習慣,不要跑免得跌倒,走到交叉路口時要停、看再走。 創辦人在創園之初園區的規劃,就把安全擺在第一位,以教室設計而言,左右兩邊是窗戶,窗戶低加上透明玻璃,他說小孩好奇心很重,窗戶高會想窺探外面的動靜,就會有跳、爬的舉動;低且是透明玻璃,可以看到外面,好奇心減低,危險就會降低。 「look before think before and do your best」看在前、想在前,做你最好的是創辦人的名言。 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絕非只是句警語,而是保護自己與他人重要的話語。 明天上午舉辦母親節慶祝會,有小朋友的表演、還有闖關遊戲,幼兒園也準備象徵平安的禮物要送給媽媽。 在母親節的時刻,祝福大家 闔家 平安健康 「母親節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

晚間,接到學生來電通知,OO同學週五晚間滂沱大雨騎機車遭撞,經緊急送醫仍回天乏術。掛了電話後,心中頓時難過與錯愕,正值青春年華、人生正要起飛的大學生,竟在意外中離開! 機車一直是國人代步的好運具,然一直以來,從騎乘教育至駕駛環境一直都有待改善。首先從騎乘教育論,鮮少聽聞考照前接受完整正規訓練者,未若考汽車駕照多數人會前往駕訓中心,接受駕駛技術乃至機械教育之完整教育。或許如此,不論汽車或機車駕駛人,都未將機車視為運具單體,因此也未重視機車駕駛人應享有之路權。 人、車、路為交通安全探討必要三元素,其中囿於在有限都市空間 下,汽機車無法擁有獨立路權,兩者混合車流景象就險象環生。近來政府積極宣導大車內輪差與視差死角,亦是造成機車騎士潛在危險的成因之一,推動大車裝設曲面照後鏡,騎士自身提高警覺,均可減少機車騎士暴露於危險的環境中。 很遺憾地,在產管學眾人堅守崗位的努力下,今年多項交通安全指標仍節節攀升。首先,A1+A2一至九月總件數較去年增加近九千件,事故受傷人數亦攀高近一萬兩千人。其次,機車騎士死亡總人數1,237人、成長0.65%,其中18至24歲騎乘機車死亡人數多達190人,較去年同期成長2.7%,顯見年輕族群騎士傷亡成長相對來說幅度較大。 機車雖為日常所需之運具,各項安全措施之推動,仍有賴道安單位鼎力協助。不論早期的騎乘戴安全帽、左右轉打方向燈、酒後不騎車,甚至注意內輪差等,無一不是保命的關鍵。尤其在機車屬「肉包鐵」之情況,適度合規之慢行、不搶快,實保持行車安全的不二法則! 事實上,機車騎士每日騎乘付出的實際代價只是應付代價的1/3,噪音與排放產生公共健康威脅、超速產生肇事風險、燃油造成能源風險,這些風險未能透過取消免費停車、合理速限、科技執法、噪音管制等強制策略予以內部化。因而,機車騎士的方便與低價可謂「扭曲的方便與低價」(distorted convenience and low price),這個扭曲讓全社會長期承擔了巨大代價,包括機車騎士本人(如成為空氣污染與肇事的最大受害族群)! 「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是多年以來交通部道安會推動交通安全的宣導標語,對你我而言,這絕非只是句警語,而是保護自己與他人之力行!年輕學子對速度的追逐,換來的是後半輩子的遺憾,甚至犧牲,成為雙親永遠的痛! 每每習慣於課堂中提醒的機車交通安全事故案例,其實是過往發生於自己疼愛的親人中,如今無奈又再現,不勝唏噓。希藉此再次提醒所有機車騎士,並期待透過教育宣導、政府執法、提升用路環境等方式,有效降低機車事故傷亡人數,讓所有用路人平平安安的回家! 文/交通論壇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春暖花開 愛的季節

校園裡種植了好幾盆孤挺花,是多年生的球根花卉,鱗莖呈圓球狀粗大如洋蔥;不用特別的照顧,只要有日照、按時給水,它們總會在每年三月底、四月初陸續開花,互相爭豔,校園裡因著這群美麗花朵的綻放,色彩更加豐富,更有美感。 今年氣候異常,開花期也比往年慢很多,尤其是兩盆最漂亮的至今尚未開,不知問題所在,有些擔心!除了孤挺花,園裡還種植了多種不同的花卉,除了美化、綠化環境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生命的課題。這個世界充滿了形形色色的生命,有植物的生命,動物的生命與人的生命。每種生命都需要人用感官,去覺察、去體會、去聆聽,需要去呵護、去珍惜。 藉由校園的植物,提供小孩進入植物的世界,透過植物的色彩、造形與想像,培養孩子對周遭自然環境的感受力與觀察力。 而植物藉由花朵的綻放,吸引昆蟲授粉,是生命最美的歷程,也是為繁衍新生命做準備。喜愛賞花的小孩,利用飯後散步的時間,看著花牌念著扶桑、孤挺花、茉莉、金桔、七里香、九重葛、沙漠玫瑰,一面念一面欣賞;前門花園那株移植好長一段時間的雞蛋花不見動靜,心裡很是著急,這兩週看見它長出新芽,心裡好感動。 五月,是愛的季節,溫馨的月份,也是偉大母親的節日,母親的子宮孕育著一個新的生命,她的愛是堅忍永不厭倦、溫柔永不會改變的,母親對子女的愛不灰心、不失望。 有一猶太名言:「上帝無法到世界每一角落,所以創造了母親」;意思是母親能代表著上帝在世上的每一角落照顧世人,上帝的愛透過母親具體表現在世人的身上,透過母親塑造我們的人格與信仰,也希望透過母親的愛,使社會上人與人之間更和諧、家庭更幸福。 家是人們遮風避雨、居住的地方。問小朋友;家裡住了誰?爸爸、媽媽、我、還有弟、妹、哥、姐,有沒有阿公、阿媽?少數孩子舉手。問~「大家住在一起有沒有相親相愛、歡歡喜喜?還是吵吵鬧鬧、打來打去的?」小孩的答案不一 帶著小孩們一起練唱愛我們的家~ 「每個人愛它, 家就有光彩,每個人付出,家就不孤獨;每個人珍惜,家就有甜蜜,每個人寬恕,家就有幸福;讓愛天天住你家,讓愛天天住我家,不分日夜秋冬春夏,全心全意愛我們的家。」 想不想家有光、亮晶晶的?想,那大家要一起努力、合作才行。 在幼兒園也一樣,每個班就像一個家,有諾貝爾家、哈佛家、柏克萊家、維也納家、愛迪生家、莫內家、果果家、豆豆家,每個家有一位媽咪,沒有爸比,又要照顧更多的小朋友,老師媽咪很辛苦的,所以一定要和老師媽咪合作,要相親相愛、互相幫忙,班級的家才會發出亮光。 下週五上午我們將舉辦慶祝會,藉著活動,讓小朋友再次以表演來表示對媽媽的謝意,也許沒什麼新意,但可是孩子們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動之意,用說、唱、畫來表達,相信您會感受到的。 祝 假期愉快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被愛擁抱才有能力展翅飛翔!「家庭」人生最重要的資產

「家從來就不是一幢建築物,而是家人間彼此相愛的確據」 有句話說,任何成功都彌補不了家庭的失敗!幸福家庭不是一幢裝修華美的建築物,而是家人間彼此相愛的確據。如今,我們的社會卻充滿許多摧毀〝家庭〞的力量,有聲音說家庭是個過時的觀念,家庭觀念益加脆弱,然而,無論身處在多麼不完美的家庭當中,都有必要理解家庭的重要,唯有家庭的力量重新被建立起來,我們每個人才有展翅翺翔的能力! 為什麼家庭對於每一個人這麼重要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家是人生風暴的避風港 當經歷生命風暴時,一個功能健全的家庭是我們最好的屏障,讓我們受傷的身心得以被恢復,並重新站起來,這些風暴包括:1、改變的風暴:生命不同階段會經歷不同改變,像是生病、死亡、畢業、轉職、搬家…在這些過程中,我們需一個休息、停靠的港彎,當這些改變來臨時,家是我們最好的避風港。2、失敗的風暴:生活中我們不會一直都是贏家,有時難免嚐到失敗的滋味,在公司的晉升中被刷下來、學校課業被當、所屬的隊伍輸掉、面臨破產…人生不盡都順利,如果在家中可以被擁抱,我們就擁有能力擁抱生命中的不完美。3、被拒絕的風暴:人都不喜歡被拒絕、被輕看、被批評,在家裡我們可以得到關注、安慰、情緒得到抒解…。不同成長過程所經歷不同程度的拒絕,我們需要的是真正關心自己的家人! 二、家是生活技巧的學校 家是生活技巧的學習中心,我們學會基本的生活技巧,像是如何社交、如何說話、餐桌禮儀…等基本技能,都是在家中學會的。我們也在耳濡目染中學習如何成為丈夫、妻子、父親、母親…等角色,或是如何與配偶及青少年的孩子溝通等高度生活技巧;可以學習把家庭經營好,成為一個生活技巧純熟的人! 三、家是不用武裝,自在做自己的地方 家是讓人可以完全放鬆,展現真實自己的地方,人都需要一個可以卸下武裝或疲憊,可以完全被理解與接納的地方,那就是自己的家。一個充滿自在與歡樂的地方,可以盡情的放鬆、也可以穿著睡衣自在地走動、享受生活。 然而,現在許多家庭已失去了這份快樂,繁忙的工作導致家庭生活非常地緊湊,適時加點玩樂是必須的,有些家庭氣氛需要更快樂一點、放鬆一點,試著多帶給家人一些歡樂吧!滿足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的期待、規劃家人年度旅遊或與配偶來點精心時刻,都是讓家人感情升溫的秘訣。 形塑一個人成為什麼樣子的人,都是來自於家庭,家庭教導我們如何愛,如何待人處事,人的品格大部份承襲自父母,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品格是被感染來的,而不是說教來的;而對於人生發展至關重要的價值觀,也都從家族代代傳承而來,家庭可以說是建造一個人的一切根基。 幸福的家庭需要家中的每位成員持續投入心力、悉心灌溉的,無論我們身處在什麼樣的家庭中,都有責任把家塑造為溫暖的避風港,讓家因為有每一個人的付出而更美好,讓國家社會因為有興旺的家庭而更強壯。 撰文/林詩敏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