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anuary 7, 2023

園長的話 – 交通安全小感

台灣近期發生多起重大交通事故,交通亂象就連日本、加拿大都在官網示警,CNN也批評是行人地獄,瑞士外交部更狠批台灣交通極具攻擊性,「走在斑馬線上都會身亡」,讓行人和交通安全又成為大家關心的焦點。 交通安全是一般人在台灣生活最大的挑戰,很多台灣人都很羨慕鄰國日本的交通狀況,一樣是地狹人稠,但日本的交通不僅舒服又非常安全,日本的學校不像台灣一樣,大都由父母開車、騎車接送,有的孩子大了一點後,父母就放心讓上小學的孩子自行走路上學,當然前提是日本的駕駛大都很遵守交通規則,看到行人絕大多數駕駛都會停下車輛禮讓,特別是看到孩子們更是如此,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 相對之下,台灣駕駛人就很少禮讓行人,常常在馬路上看到車輛緊貼著斑馬線,彷彿在催促行人快走,甚至明知行人還在走,車輛就開過去了,好像行人就應該自動躲開車輛,在台灣,馬路如虎口真的不是開玩笑的,難怪多數家長寧願親自接送,因為真的太危險了。 安全真的很重要,好的習慣一定要從小教導並養成,而習慣的養成需反覆不斷操練21次,才會成自然。為了養成走路、上下樓梯靠右邊的習慣,園裡的地面貼有黃、藍線引導孩子,需一再、重覆的提醒小孩,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只為了靠右邊走的習慣。 政府不是不想加強交通安全,只是目標、措施和成效好像都有點距離。以幼兒園的幼童車(娃娃車)為例,政府的規定非常嚴格,對車體的使用年限、司機年齡限制與資格、隨車人員的配置、車內的座位、備品、每學期娃娃車的安全宣導、文件資料的備查、填報,內外行車記錄器需每天拷貝存檔,且要保留一個月,及路上隨時的臨檢等。 娃娃車使用年限10年,超過10年必須強制退休廢照,稍微了解車輛的人都知道,年份只是參考用,很多車輛雖然年份較久,但行駛里程不高,車況甚至會比年份新但里程高的車子還好,像娃娃車一天僅上下學使用兩次,多數接送地點都在附近,使用里程不高;一輛娃娃車加上保險,動輒上百萬,還有稅金、保養、人事費等等,雖然汰換新車政府有補助;最重要的是每天上下學出車,園長會擔心到車子回到幼兒園後才放下,壓力實在是很大。 難怪市區幼兒園提供娃娃車的園所接送的愈來愈少。 孩子的安全一定是第一位,這些嚴格的規定,仁和向來都遵守,10 年前我們就是如此,汰舊換新,在2013年三月新車入園,讓家長安心、小朋友安全又舒適的搭車上下學。 當年還舉辦新車舉行剪綵儀式 、舞龍舞獅、放鞭炮慶祝。 十年一晃就過了,今年三月車子年限將到,如今我們又不得不面臨這個抉擇,隨著搭乘娃娃車的孩子越來越少,需求量少,再購置新的娃娃車已經變成非常沈重的負擔和壓力。 本學期初已將此訊息透過每日聯絡本-娃娃車接送辦法提前告知家長,娃娃車的服務到本學期為止。 感謝任叔叔和所有老師這些年一起守護孩子的接送安全,讓搭車孩童能平安上下學,更感謝家長的體諒和支持。 新的一年,讓我們一起來養成各項好習慣,一項項建立、累積,成為孩子一生帶得走的能力。 祝 聖誕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如何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暢銷書《習慣的力量》作者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另外一本書《更快、更好、更聰明》,指出我們每天的行為,40%是習慣使然。 因此,杜希格說,如果爸爸媽媽們能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將使他們受用一生:「教孩子釐清自己的習慣,也有助於他們了解如何自我克制。」 即使是小學階段的孩子,杜希格說,也能了解任何習慣的三個組成部分:觸發習慣的原因、習慣本身、習慣帶來的結果。所以如果爸爸媽媽注意到孩子自動去做某些事,例如孩子一起床就自動去洗臉,就可以把握機會和孩子談談習慣,例:「你覺得你為什麼會那樣做/你為什麼一起床就會去洗臉呢?」以及:「你覺得那樣做帶給你什麼樣的結果/一起床就洗臉有什麼好處呢?」杜希格說,了解習慣帶來的結果尤其重要,因為這樣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好習慣帶來的好處,開始用健康的方式來利用習慣。 中學階段的孩子可以開始學習一些與習慣相關的科學知識,以及習慣背後的成因。最重要的一點,杜希格說,就是讓孩子知道,「習慣一旦形成,就很難破除了。」壞習慣雖然難以破除,但絕對可以改變,秘訣就是,辨別出壞習慣,然後用一個好習慣來取代它。例如有睡前吃宵夜、零食的壞習慣,一時之間很難說不吃就不吃,可以先用睡前喝一杯牛奶來取代,逐步慢慢改過來。 高中階段的孩子應該已經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可以判斷自己的習慣積習有多深。例如,杜希格指出,雖然我們很少意識到,但在考試或比賽前的壓力其實也是一種心理上的習慣,讓我們就算已經充分準備好了,還是會習慣性的感到緊張;甚至因果顛倒:因為緊張而無法好好準備,而非因為沒準備好而緊張。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引導孩子正面思考,提醒他思考自己是因為沒準備好而緊張,還是習慣性的緊張,從而排除不必要的壓力,而讓適度的緊張感來激勵自已。 杜希格說,對於任何年齡的孩子,父母都應該一邊鼓勵他們享受因為好的行為帶來的正面結果,一邊激勵他們把好的行為變成好的習慣。例如:飯後當孩子主動收拾碗筷時,爸爸媽媽可以大大地誇獎他,讓他選擇喜歡的餐後點心,激勵他繼續養成這樣的習慣。 不只是對孩子,爸爸媽媽們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獎勵自己,例如連續一星期不抽菸就吃點好吃的、連續一個月都早起慢跑了就買件新衣服,這樣來激勵自己,大人小孩一起養成好習慣!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