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22

畢業摟

因著要舉行畢業典禮,為讓小朋友孰悉典禮的流程,上週開始,每天都撥一點時間做排演,希望當天典禮流程能順暢。 寶貝人生第一個畢業禮,很重要、也很珍貴,每個孩子都是仁和的寶貝,我們一視同仁,給予均等的機會;從開始的畢業生出場,一班班倆倆在舞台上,接著一個個做自我介紹,讓大家認識,有的小朋友從容大方、口齒清晰,有的仍顯羞澀、害怕。 上台開口說話其實是不容易的事,就因為不易,所以幼兒園提供許多練習的機會,有故事分享、舞台表演、律動等,此段學習歷程的成果,在小朋友上台的那刻便彰顯。過去自我介紹曾以英文來表達,後來也可以國語或台語做介紹,到目前尊重小朋友的選擇,大家都以國語來介紹。 今年畢業生較多,此段流程花了不少時間。接著大、中班各三位代表致謝詞、致歡送詞,以中文、台語、英文來表達,人選是由故事分享賽脫穎而出的小朋友。每位上台代表的小朋友表現得體又稱職。每個流程都有我們的用心和所代表的意義。 明天7月22日(星期五)是仁和第48屆畢業典禮,感謝各位家長與工作夥伴,48年來的支持與愛護,讓仁和能一路陪伴許多小朋友走過人生最初,也是步入社會最關鍵的幼兒成長期。48年的歲月並不短,48年讓一個五歲的幼兒成為人父、人母。 這些年校園裡孩子群中有許多是昔日校友的寶貝,今年也不例外,爸媽是仁和的校友,經過歲月的成長,時間的洗禮,心中依然對仁和的肯定、支持與愛護,我們懷著喜悅與感恩的心,教育的熱忱,為孩子們服務、奠定根基,讓他們的童年締造如同父母那樣美好的回憶。疫情澆不熄我們的熱情,不僅舉辦畢業典禮,還有學習成果發表會,讓小朋友舞台表演的經驗和學習生活更加豐富、增添色彩。 孩子們開心並珍惜享受舞台表演的樂趣,老師們也費心的挑選配搭的衣服,讓表演更加活潑、美感、生動。 畢業典禮的英文是commencement,另外一個意義就是「開始」;畢業只是另一階段的開始,大班小朋友畢業後,要到國小另一個學習旅程,盼望在仁和所奠定好的各項基礎,不論是大肌肉活動與健康、認知、語文、社會、情緒、美感、語文等六大領域的學習,都能繼續的加深、加廣向上發展。 學習是持續不斷的,沒有休止符的,父母的陪伴與關心是非常重要的。當孩子有需要時,必須適時的伸出援手,陪伴他們渡過每一個學習成長的階段,面對所有的挑戰。每次活動後都會贈送禮物給小朋友,這次是期末,和小孩們討論,禮物換吃的好嗎?小孩說可以,那想吃甚麼?大家異口同聲回答「麥當勞」,(雖然有幾位沒有舉手)於是與小朋友約定,禮物延到下週四同樂會時再享用,大家說可以。 因為活動當天實在是太忙了。期待下週四,大家齊聚活動室,享用麥當勞同樂的歡樂時光。更期待仁和幼稚園第48屆畢業典禮暨成果發表會-健康GoGoGo迎向陽光.看見未來~」。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畢業,另一個成長的起點

孩子終究會跟著長大,但若能有父母與師長更多的協助,他們可以走得更穩更踏實,也更加明白「畢業」的意義,成長究竟代表著什麼。 孩子有天突然問我:「媽媽,什麼是畢業?!」我當下著實愣住,已經準備一段時日的畢業典禮,原來孩子並沒有很清楚。 畢業,就是準備進入更棒的挑戰 畢業典禮宣示著一個階段的結束,準備進入新的人生里程,也許這個moment不一定需要炫麗的表演,可是可以有簡單樸實的活動來展現孩子的能力與表現;即使沒有花大錢拍出帥氣寫真,但點滴的生活照或許更能忠實呈現原本的樣貌;就算沒有百分百完全一致的服裝,孩子還是會畢業,會成長! 畢業,代表孩子長大到可以進入更挑戰的階段,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同時也有更多需要為自己或他人負責的勇氣,這是一個新的自我認同階段的代名詞。 這個階段的轉換,對於尚在自我摸索的孩子,是充滿迷惘與不確定性的,雖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終究會跟著長大,但若能有父母與師長更多的協助,他們可以走得更穩更踏實,也更加明白「畢業」的意義,還有成長究竟代表著什麼。 不只是年齡的長大,包括如何面對與同儕師長的離別、平時需要自己張羅整理的物品、生活習慣的自律、為選擇負責、……還有、還有、還有什麼呢?! 《蠟筆小紅的煩惱》(小天下)、《小柚子》(小魯)、《大鯨魚瑪莉蓮》(米奇巴克)都是能夠帶著孩子一起探索對於長大定義與認識的媒介,從中建立在同儕之間的自我認同,與突破自己,勇敢面對困難的成長力量!除了付出努力,展現一段好看的表演,陪伴著一起討論與摸索,面對人生中或許是第一場的離別,也是「畢業季」很重要的一件事哦!

繼續閱讀 »

努力防疫,給孩子一個難忘的畢業典禮

時間過的真快,一轉眼學期就要結束了,下週五將舉行畢業典禮暨成果發表會,看著許多小孩從入園時的懵懵懂懂、緊張到哭泣,經過時間的洗禮,到即將畢業時可以上台自我介紹、表演、說故事、懂得和朋友分享,講話充滿了自信,我們心裡感到非常的開心與自豪。 孩子人生的第一個畢業禮,是值得珍惜、值得慶賀,是幼兒園學年末最大、最重要的活動,我們用心的準備,孩子們全力以赴,家長們也很期待。 然而,去年和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母親節過後的活動都受到影響,去年台灣進入三級警戒,政府宣布全面停課,雖然如此,我們排除萬難,邀請大班生回園,為他們舉辦實體的畢業典禮。 今年一樣是在母親節後,疫情升溫,確診人數激增,私立幼兒園雖沒強迫停課,但請假的小孩非常多,影響到的層面也不少;七月慢慢恢復正常,但仍有家長不敢讓小孩來上學,這樣的問題在八月新學年開始,也會受到影響。 今年疫苗已經逐漸普及,五歲以上幼兒也有疫苗,再不久六個月以上的嬰幼兒也會有疫苗可施打。目前政府已逐漸開放,進入與病毒共存的新階段。 六月政府來函提到典禮可舉辦,但不開放家長觀禮,可用線上方式觀看,因此我們開始著手進行典禮和表演的相關事宜,雖然缺席人數不少,練習上有難度,但我們以do our best的心做好準備。也期待七月有滾動式的調整政策出現。 有個雙胞胎的家長問:畢業典禮可以開放家長參加嗎? 家長說孩子學前階段就這樣過了,她覺得很不捨,園長也不捨,知道典禮、表演有家長參與,會更熱鬧、更有意義,但我們也須遵守政府的規定。政府雖已逐漸開放,進入與病毒共存的新階段,但畢竟五歲以下的幼兒尚未施打疫苗,是不容輕忽的。 幼兒園的防疫措施做得相當徹底、不間斷,校園環境室內、室外的清潔消毒,六點後滅菌燈開八小時,口罩戴好、戴滿,勤洗手等,就怕有小孩確診。 家長不捨的心,園長、老師都有聽到、也放在心裏,老師們再次做討論,經過審慎的評估,決定開放大班每位小朋友有一位家長代表觀禮,事先提供施打三劑疫苗的證明,以及活動前一晚(7/21)及當天(7/22)早上的快篩結果。 中小班不開放家長參加。 明天又是周末假期,請大家小心做好防疫措施。在畢業暨成果發表會將到的關鍵時刻,請大人小孩都要注意,做好防疫措施,放假勿趴趴走,在家也要戴口罩、勤洗手,不要再被確診被匡列、自主管理、隔離所困擾,導致小孩和班級無法出席參加重要的活動,讓我們一起努力防疫,給孩子一個難忘的畢業典禮。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夏日活動安全宣導】

除防疫安全措施外,教育局提醒學生暑假期間請注意從事活動的安全。暑假期間往往會從事大量的休閒活動,依活動場地的不同,區分為室內活動及戶外活動: (一)室內活動:室內活動包含圖書館、電影院、百貨公司賣場、KTV、MTV、室內演唱會、室內團體活動等,從事該項活動時,首先應選擇安全無疑慮之場所並熟悉逃生路線及逃生設備,學校應提醒學生熟悉相關消防(逃生)器材操作,如滅火器、緩降機等,並以保護自身安全為原則,方能確保學生從事室內活動時之安全。其次,應告誡同學避免涉足不正當場所,以免產生人身安全問題。 (二)戶外活動:暑假期間仍需遵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相關規定,關於戶外活動知識,尤其山域、水域的活動,應做好風險評估與安全管理。從事登山或山野教育活動,應做好充分準備,審慎評估,並應具備下列有關體能、態度、知識、裝備、技能等五大基礎:1.登山者應充分鍛鍊體能,並且持續性的練習。2.參加人員應瞭解登山前的準備工作是確保安全的唯一途徑,積極準備事前工作,另須研讀目標山區環境與活動風險,並瞭解團隊間溝通和互助的重要性。

繼續閱讀 »

【新冠肺炎防疫提醒】

疫情確診人數雖下降,但仍有四萬多人,不容輕忽;尤其是家中有人確診,小孩被傳染的機率甚高,請大家確實做好防疫的措施,落實自我健康監測,勤洗手、戴口罩、量體溫。 在畢業暨成果發表會將到的關鍵時刻,請大人小孩都要注意,做好防疫措施 ,放假勿趴趴走,在家也要戴口罩、勤洗手,不要再被確診被匡列、自主管理、隔離所困擾,導致小孩和班級無法出席參加重要的活動,請一起注意、加油!

繼續閱讀 »

把握親子共讀的時機

為瞭解各班親子共讀推動的結果,每學期末園長都會安排時間,一個個的做檢視。週一、二小朋友依序拿著閱讀紀錄本,讓園長過目。 問小孩:唸故事給你聽的是爸爸、媽媽還是…誰呢? 有的說爸爸、媽媽,有的說阿公或阿媽,也有說是自己念的;還有小朋友說爸爸、媽媽都沒有唸故事,叫我自己看書畫圖。 每一本紀錄,代表著小朋友此階段閱讀的護照。 開始都一樣,但過程、經驗不一樣,結果也就不同。 親子共讀是我們十分重視的活動,從99年開始,已經連續推動十年有二,本學期開始,調整閱讀的本數,每週二本改為一本,從量到質,希望提升閱讀的持續性和品質。 親子共讀的重點不只是閱讀而已,更重要的是父母家人參與和陪伴。 學齡前的孩子很需要語言方面的刺激,許多針對學齡前幼兒的研究報告指出,親子共讀對小孩以後的學習,有很大的助益。 成功的親子共讀不是硬性的強迫孩子花時間閱讀,而是透過一起閱讀,在閱讀的同時,了解孩子的興趣和想法,閱讀後還可以和孩子聊聊對故事內容的看法,透過繪本故事,修正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孩子不僅要能理解故事的訊息,從中習得如何運用語言、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後親子的對話,父母可了解孩子的想法,也有了共同的話題,親子關係也會更加密切。 每個學期末,園長會安排時間,透過共讀紀錄本,了解每個孩子閱讀的情形,背後父母的支持與配合情形。檢視的過程,有孩子雖然完成閱讀的本數,但對故事的內容卻說不上來,問到喜歡的書,也沒印象,無法分享。 當然也有不少的孩子很興奮的介紹最喜歡的故事,小班的小孩,雖然表達能力還不完全,但只要爸媽分享過的故事,看自己畫的圖,就能說出繪本的書名。 親子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能得到園長贈送的小禮物,更不是把閱讀當學校作業來應付;親子共讀應該是輕鬆的親子時光,每週至少花一點點時間,陪伴小孩,以繪本故事為媒材,引領他們走入書海中, 培養閱讀的習慣,了解他們的興趣,用這個機會與孩子交流。 親子共讀的時機是很短暫的,幾年後孩子上小學,課業多了、同學多了,與孩子交流陪伴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 「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一書的作者,汪培珽老師在她的書中敘述,生活周遭比比皆是,竭盡所能在愛孩子的父母,卻常常愁眉苦臉、甚至痛苦不堪,完全沒有養孩子的樂趣可言。在她持續地幫孩子唸故事書兩、三年後,當她開始納悶,為甚麼孩子如此不讓我操心時,突然發現了唸故事書與教養孩子的關連性。最重要的是要告訴父母「為什麼一定要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因為這方法不僅簡單好用,而且在你為孩子付出愛的同時,自己也會感受到滿滿的愛。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過程就是一種學習

每年都有幼教系學生,因為研究報告需要做問卷,需要幼兒園協助的,今年也不例外,除了問卷外,六月上旬,有學生來電詢問,可否協助他們進行專題課程的研究。 研究主題是學前幼兒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與不同形式翻牌遊戲之相關,了解有關學前幼兒在不同形式翻牌遊戲(傳統翻牌遊戲及電子翻牌遊戲)表現及策略的差異以及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與兩種不同形式翻牌遊戲的相關。 只要學生來電提出需要協助做問卷,園長會同理需要的人,答應她們的需求。因為幼教是需具熱情、動力的行業,在養成教育的過程,希望能培育更多活潑、熱情的學子,畢業後願意投入職場,接續這偉大的教育工程。 因此,當學生有需要時,我們都會盡力配合,善盡幼教人友善的職責,這也是我們當付的社會責任。 此次學生提出來的,不是給老師的問卷,而是到幼兒園來對小孩進行測試,且人數要幾十個;因正值疫情升溫期間,以孩子的健康為要,又值期末,園務較忙,委婉的拒絕了學生的要求,但學生沒放棄,一次次的來電,希望園長能答應。 園長問學生若是我們沒能幫忙,報告會交不出來嗎?學生說「對」,就這樣答應了,但希望減少施測的人數,於是事就成了。施測後,學生將準備的禮物贈送給小朋友,也送了三本繪本給幼兒園,表達感謝之意。 一件事的完成往往需要很多人的協助和參與,這其中溝通的方式和過程很重要,雖然因為種種因素,無法完全滿足學生的需求,不過其中的過程都是一種態度的學習。 週一、二進行生活美語的檢視,發現本子上家長簽名處空白的很多。生活美語都是很簡單的基本生活上的對話,簡單易懂、易學。 語言的學習沒有訣竅,多練習就會生巧,多講幾次就能朗朗上口,但單靠學校的教導絕對是不夠的。 如果小孩對美語感興趣,網路上資源很多,也可以找一些適合的英文影片,甚至卡通給孩子觀看,將語言融入生活,會是更自然的學習方式。 週三、四進行體適能檢測,有十公尺來回曲折跑、棒上單足立、屈 膝仰臥起坐、立定跳遠、二十公尺向前衝、坐姿體前彎等,透過檢 測,了解小朋友目前體能的狀況。 仁和有寬廣的空間,豐富的體能設備與活動課程,自然絕大多數的孩子在體能方面的表現都很好,如果孩子有哪些項目稍微落後,也不要緊,測驗的目的就是找出不足,知道不足之處加強就好。 好的體能是孩子成長的基礎,從小養成運動的習慣,也會是孩子未來一生的財富。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用正向的眼光處理困難

小朋友回到幼兒園上課都很開心,問他們沒來上課在家的情形,少說是到阿公阿媽家,多數則是在家裡,小朋友說在家很無聊,哥哥姐姐線上教學,他們不知道要做甚麼,還是上學最好了…

繼續閱讀 »

了解0〜6歲社交能力發展,預知孩子未來的人生成功率!

曾經有研究指出,樂於助人及分享的孩子,未來較有可能取得大學學位,在工作及他人相處上也會順利許多,可看出社交能力與未來人生的成功與否,有著極大的關聯。想要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爸媽要先了解其發展! 孩子擁有良好的社交關係,在生活中可以發揮很多作用,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駱郁芬表示,人類是群居動作,在社會中,人類是很難自己獨處的,當孩子在人際關係上有著互助經驗,可以幫助其適應這個環境。 當孩子對環境的適應力佳,其中一點最重要的影響,就是看待自我的價值。駱郁芬臨床心理師提到,生活中必須與他人互動,如果孩子過程中備感挫折,內心會認為「我是個不夠好的人;我不被這個世界所接受、喜歡。」而好的社交關係指的也不是朋友數量很多、很會交朋友、人人都好等,社交關係其實有很多面貌,「朋友量只是其中一種,還可以有更多深度的發展。」 所有的發展都從家庭開始 「家庭教育對孩子影響頗大,因為孩子的所有發展都是從這裡開始。」駱郁芬臨床心理師提到,狹隘的家庭定義是指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廣義的則是嬰幼兒從小的生活環境,當孩子因為有需求而哭,生活環境告知他「再哭就不抱你、不理你」等想法,讓他自己想辦法解決,對孩子來說是錯誤的做法,因為在嬰幼兒階段,需要建立的是安全感及良好的依附關係。 當家庭總是忽略孩子所釋出的訊號,其內心學習到的會是「放棄」,認為這世界沒人會在乎他,是放棄自己的,在往後的生活中,較無法與他人建立起信任關係,與他人互動中存在更多的不安全感,也會影響孩子看待人際關係的態度。 0〜6歲的社交能力發展 根據孩子的發展,人際關係也會有所改變,駱郁芬臨床心理師以3歲做為分隔點,而3歲前後的兩個階段,「朋友」分別代表不同意義: 0〜3歲 部分爸媽認為,讓孩子早點進入團體生活,早點接觸人群,學習如何交朋友,「但在兒童發展上,3歲以前的孩子其實沒那麼需要一個伴。」駱郁芬臨床心理師解釋,3歲前,孩子處於自我中心期,發展重點在於與主要照顧者之間,建立起更安全、穩定、信任的關係,而有些孩子會在這個階段表現出良好的社交性,像是到公園玩時,主動跟其他小孩玩在一起等,屬於正常發展,也是好的現象。 雖然孩子還不需要有伴,但會對於較常出現在身邊的其他人,產生熟悉感,「在孩子心裡,不像是大人所謂的朋友,僅是熟悉的玩伴而已。」 主要照顧者不只是家人 上文所提及的主要照顧者,不單單指的是家人,駱郁芬臨床心理師說明,根據兒童發展研究顯示,孩子最多可建立起6個依附對象,但一般而言,主要會以1〜2個為主要對象,可能是爸媽、祖父母,或是托嬰中心的人員。 3〜6歲 3歲之後,孩子的生活多了「朋友」的角色,駱郁芬臨床心理師表示,3〜4歲是過度期,孩子還在練習如何與他人互動,約到4歲以上,爸媽可以明顯觀察到,孩子會想跟同伴一起玩玩具,一起模仿認同的角色,像是卡通人物等。也因為性別概念的發展,孩子會較喜歡與同性朋友玩在一起,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的重心,會是人際關係的建立。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