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22

防疫、親子共讀、才藝班、物品識別等通知事項

【防疫措施】-防疫不鬆懈,勤洗手、戴口罩、量體溫,目前確診人數仍有二萬多名,疏忽不得。 用餐脫口罩最容易感染。若家中有人確診,家人(含小孩)是密切 接觸者,規定需隔離請假在家,以免到校接觸其他小朋友,導致影 響到全班跟著要停課。保護自己小孩,也要保護他人。 尚未施打疫苗的小朋友,請家長務必以他們身體健康為要,儘早建 立兒童完整保護力,帶小孩去施打疫苗,完成基礎劑(第一劑及第 二劑)。 接種後請多加留意學生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如有持續發燒超 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 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 落實手部衛生、佩戴口罩、減少不必要移動、避免出入人多擁擠之場所,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健康。 9/12日起學生染疫不再全班停課,確診者7天居隔照護,期滿無症狀就可入校上課。 【親子共讀】-每週五帶回,請家長在每週週休假日抽空進行共讀並做 記錄,於週一帶回園。 【學習手冊】-分發本學期學習手冊,內含好習慣、囝子歌、英文童謠與唐詩、歌曲等,除了好習慣兒歌以外,有音樂檔放在仁和網站,請家長自行下載。此本手冊有時放家裡,有時拿到幼兒園,配合班級老師。 【課外才藝班】-下週九月一日開始,各項才藝活動陸續開課,請家長 留意小朋友學習項目與上課時間。 才藝班上課時間4:10分至5:15分,接送時間5:40分前,逾時收 延托費。 【物品識別】-小孩拿到幼兒園的任何物品,請務必寫上名字或佩掛名牌(字要大),以便識別,請讓小孩會認、會拿,降低拿錯的機率。

繼續閱讀 »

111學年度第一學期各級學校開學防疫措施

高中以下各級學校111學年度第一學期將於8月30日開學,因應開學防疫準備,教育部函請環保署協調縣市政府環保局針對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含幼兒園)等校園環境,以及周邊公共空間與設施進行環境清潔消毒,並請各級學校(含幼兒園)盤整學校口罩、快篩試劑、額溫槍、消毒酒精等備用物資,開學後學期間每週配送80萬劑次快篩試劑,各級學校(含幼兒園)安全庫存量自30%調升至50%,以為因應。 教育部表示,經與中央流行指揮中心就開學相關防疫規定進行討論研處,於兼顧疫情、學生受教權益與家長照顧負擔,實施校園防疫新制,說明如下: 有關高中以下含幼兒園,自111年9月12日起實施校園防疫新制 一、針對確診或快篩陽性個案,實施7天居家照護,期滿無症狀可入校上課。 二、針對確診者(及快篩陽性個案)的同班同學及教師,學校提供1劑快篩試劑,快篩陰性無症狀者可上課,如有症狀應儘速就醫。 三、針對與確診者(及快篩陽性個案)摘下口罩共同活動15分鐘以上(如社團活動等),學校提供1劑快篩試劑,快篩陰性無症狀可上課,如有症狀應儘速就醫。 四、9月11日(含)前依現行規定調整授課方式者,依學校原規定辦理;9月12日起發生之個案即適用新制。 教育部重申,高中以下各級學校含幼兒園開學後仍持續落實入校前量測體溫、「生病不上班,不入校(園)」原則,及各環境空間場域定期清潔消毒等措施,教育部也籲請各級學校教職員工及學生儘速完成指揮中心建議的疫苗接種劑次。

繼續閱讀 »

睡飽睡滿 建立好習慣

一週又過了,小孩們愈來愈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作息,越來越多的孩子能準時到校,開開心心的進行各項活動,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遊戲,當然還有少數小孩還在適應中,不過不用擔心,只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寶貝們很快就能適應群體生活。 早上校門開放時間一到,就有小寶貝在等候了,配合爸媽上班時間,需在7點半左右來園,以幼幼班的小孩居多,可能因為早起,沒睡飽,以哭泣來表達。 充足的睡眠對小小孩而言非常重要,如果早上需要早起,晚上就得早點睡,以2-3歲的孩子來說,每天睡眠時間要有11小時,3-5歲需要10小時,幼兒園午休時間至少是1小時,因此家長要推算小朋友晚上上床的時間,睡飽就有精神,比較不容易黑白灰。 如果孩子尚未度過適應期,建議在放假或週末時盡量保持原本的生活作息;學前孩子不像大小孩或成人能自行調節,有的孩子會比較敏感,在放假時晚睡晚起一點,上課日就得花上1-2日來調整,一個禮拜五個上課日,那就有1-2天無法好好享受校園時光,十分可惜。 最近天氣變化較大,有時非常炎熱,開冷氣的時間越來越長,有時又突然下起大雨,而且下雨的時間剛好都在下課時間,導致家長接送不方便,而且路況因為下雨也較危險;在此提醒家長,如果氣象預報可能會下雨,希望家長留意路上的安全,多留一點交通的時間,有充足的時間才能確保騎車、開車的安全。 台灣新冠疫情已經進入與病毒共存的階段,越來越多人打過疫苗、得過病毒、有了抗體,雖然絕大多數的人即使得病、比較不會有大礙,但染疫者仍有二萬多例,是不容忽視的。 尤其是家人確診,其他同住者為密切接觸者,是需要隔離、請假的。尚未施打疫苗的小朋友,鼓勵家長帶他們去施打,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根據防疫最新指引,目前口罩政策仍未改變,在無法保持社交距離的狀況下,仍須戴口罩、保持個人衛生習慣;雖然天氣熱,戴著口罩很悶,但病毒的威脅還沒完全解除,在專家們還沒確定之前,防疫仍然不能鬆懈。 祝週末假日 愉快 平安 健康 Mandy

繼續閱讀 »

台灣80%嬰幼兒睡眠不足!

2020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題是「更好的睡眠,更優質的生活,更美好的地球」,人們不斷地想運用高科技追求更好的品質睡眠,因此開發出琳瑯滿目的睡眠商品,像是創造適合睡眠的共振頻率環境、製造引導慢波睡眠出現的磁場環境、利用遠紅外線促進睡眠等等。這些方式捨本逐末,花了大錢卻不見得擁有好睡眠,大家都忽略一件事,影響睡眠品質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其實就是「睡眠時間的長度」。 台灣嬰幼兒睡眠16小時以上僅6.6%,8成低於標準值!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2015年的研究指出,建議新生兒可能 每天需要睡到平均16到19小時左右,因年齡層的不同,建議0〜 3個月新生兒每日睡眠時間為14〜17小時,4〜11個月嬰兒為12 〜15小時,1〜2歲幼兒為11〜14小時,學齡前3〜5歲幼童每日 應睡10〜13小時,6〜13歲國小學童每日睡眠時間需9〜11小 時。 2003年蘇黎士長期追蹤研究的發現,6個月大嬰兒平均每日睡 眠時間14.2小時,至18個月大嬰幼兒的平均睡眠時間有13.6小 時。而在台灣的嬰幼兒,2017年國健署新世紀嬰幼兒調查顯示,0 〜6個月的嬰兒每日睡眠12小時佔33%,6〜18個月的嬰幼兒每 日睡眠12小時的人數僅佔41.4%,低於11小時的佔14.7%,高 於16小時(接近標準值)的則僅有6.6%。 台灣嬰幼兒的睡眠時間 嚴重少於建議的睡眠時數,這是值得重視的警訊,因為睡眠時間 不足對生長發育、身心情緒都可能會有影響。 孩童每日睡不飽染色體端粒變短趨於肥胖 睡眠時間長度會影響老化生物標記—端粒的長度。端粒位於染 色體末端,它的任務是保護染色體在細胞分裂時不受到破壞,隨 著細胞分裂次數增加,端粒會越來越短而失去保護作用。正常情 況下,端粒長度會隨著年齡遞增而越來越短,氧化壓力、炎症反 應等也會影響端粒的長度,還有就是每日睡眠時間是否充足也會 影響端粒。 許多研究都證實睡眠時間越短,端粒長度也會變短,引發細胞 早衰凋亡的現象。2017年美國一項針對兒童睡眠時間與端粒長度 的研究中,就發現睡眠時間越短,端粒長度也越短,睡眠時間每 減少一小時,端粒長度就會有顯著的縮短,這現象還可能增加生 理壓力與損害健康。有學者更進一步分析歷年來針對0〜4歲所進 行的睡眠時間與健康相關的69篇研究,顯示幼童睡眠時間短,容易有肥胖的問題,情緒調節的能力較差,生長發育出現障礙。 家庭作息不正常台灣孩童習慣晚睡 排除生理疾病的問題,造成孩童睡眠時間被剝奪的其中一個原 因是來自於家庭內部問題。常見的現象是家中成員的作息時間干 擾了幼孩童的睡眠作息,造成孩子就寢時間太晚,起床時間太 早,睡眠時間嚴重不足。兒福聯盟曾在2008年針對小學四到六年 級的孩童進行睡眠調查,發現兒童有太晚睡、睡不飽等睡眠困 擾,與家人的晚睡作息形態、手機電視的過度使用、睡前安排不 利於助眠的儀式(吃消夜、看電視等),有高度關聯。

繼續閱讀 »

積極正面 幫孩子適應環境

開學第二週,對初入園的小朋友而言,雖然仍帶著些許忐忑不安的心來幼兒園,不過已經進步許多了,校園的哭鬧聲變少了。 孩子們已慢慢在適應新的生活模式與作息,調整自己的情緒,以積極正向的態度,接受與認識幼兒園的環境、師長以及同儕,一點一滴的隨著時間在成長。 對於第一次離開親愛的家人,踏入幼兒園的孩子,入園適應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離開家人,獨自一人面對陌生的環境,此時哭可是一種情緒的宣洩與釋放,當然也考驗著幼兒園老師的愛心與耐心囉。 不單是小孩,父母、長輩也在適應小寶貝不在身邊,那種擔心與想念的心情。當然,時間就是最好的良藥,請家長相信園所的專業,放心的把您的心肝寶貝交給我們,相信寶貝們一定會成長、喜歡這個寬廣、充滿歡樂的園地,只要家長們也投入一點心力幫助孩子,很快的,您就可以感覺到孩子的變化,從哭鬧不止到跟您愉快的說再見。 那麼要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適應期?我們有以下幾點建議: 1. 準時接送建立信任:為了讓孩子能夠適應園內生活,每天請準時接送幼兒入園,儘量不要間斷;第一個月,為了穩定幼兒的情緒,下課後請在接送時間內帶孩子回家,要讓孩子覺得時間到家長就會出現,不要讓他們產生恐慌的心理。 2. 不使用負面的話語:孩子都有調皮的時候,但千萬不要對孩子說:「不聽話就送到幼兒園」「我不要你了..」等,這種話語會讓孩子以為上學是懲罰,如此會讓小孩排斥上學。 3. 不過分追問造成孩子額外的心理負擔:很多家長十分關心,想了解孩子剛入園的情況,但是剛入園時,孩子因為分離焦慮,不喜歡幼兒園,家長不要追問小孩「幼兒園好嗎?老師好嗎?老師喜歡你嗎?」等,幼兒的表達能力不一定能滿足家長追問,這時候往往會造成孩子更大的心理負擔。 4. 維持規律生活:除此之外,不要破壞孩子規律的生活。幼兒園一週五天生活很規律~ 按時用餐、午休、起床、運動;週休二日或放假日,父母打破了這些規律,孩子回到幼兒園,需重新適應好不容易建立的規律生活。 5.盡量培養自理能力:自理能力的建立對小孩而言,是很重要的,舉凡穿脫衣褲、吃飯、上廁所、刷牙、洗臉、洗手等,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理能力是成長獨立的第一步,這也會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更容易適應不同環境。 不過孩子畢竟是孩子,還是會耍賴,也很精明的,知道自己最大的武器就是哭鬧,家長可不要被打敗才是。其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小男生哭的人數比小女生多,女生自理能力明顯強過男生。 除了新生以外,對舊生而言,新的學年是升級的開始,幼班生變小班,小班生變中班,中班生變大班,換教室、換老師,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挑戰,不只小孩要適應,就連園長、老師、家長也需要時間,彼此認識、磨合與了解,才能讓孩子們帶著愉悅的心,開心的走在學習的旅程。 寶貝們的一舉一動,考驗著大人們的耐心、愛心、智慧與能力。今日還有分發每兩週一次的班級教學分享,內容有教學、照片、評量和親師互動欄,請家長詳閱並回應給老師的話。 祝週休假日 愉快 平安 健康 Mandy

繼續閱讀 »

決勝不在起跑點,眼光要放在終點,過程才是重點

「老師,我看其他念雙語學校幼稚園的孩子都可以跟老外對談了,我的孩子都可以跟連ABC都不會,我是不是會讓他錯過學習的黃金期了?甚麼時候應該要學字母跟拼音呢?」 我得先告訴你,這沒有標準答案。 所謂學習的「黃金期」被英文補習班、雙語/全美語幼稚園過度運用 在招生宣傳上,甚至以威脅的語氣告訴你:「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好像你不讓孩子從1.2歲孩子開始學英文,就害了他一生一樣。 其實所謂的「黃金期」是指青春期大腦側化完全前,很適合學習不同的語言,青春期後大腦側化完畢,加上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因為同儕壓力而焦慮,不好意思開口練習,發音不那麼完美。 說來說去,黃金期後再開始學英文,也不過就差別在是否能有一口道地發音的腔調。(甚麼是所謂道地的腔調又是另一個議題) 但過了黃金期後,十幾歲的孩子所擁有的優勢,是能系統化的學習,邏輯思考也優於幼兒,往往國中一年所學的,可以勝過其他提早起跑九年的孩子(小學6年+幼稚園3年)。 【決勝不在起跑點,眼光要放在終點,過程才是重點】 我很高興最近遇到的家長,都沒有那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舊時概念。 有個媽媽告訴我,「我不要求孩子一定書念得很好,她長大後可以做她任何喜歡的職業,但我不希望她因為英文不好而被限制了出路。 這位媽咪,您說得很好,這就是教育所帶給我們的,一個叫【選擇權】的東西。 當我們受過教育(在本文的例子是學英文),你就有了選擇權。你不會因為受限於語言這個工具,而無法去追求一些學問或是你熱愛的工作。 讓我來引用一段蔡康永的話:「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家長們焦慮的應該就是這個吧? 「所以到底幾歲要學英文字母跟拼音?」爸爸媽媽讀到這段,還是焦急地想問這個問題。 我都會反問他們「那你希望孩子甚麼時候開始認國字跟ㄅㄆㄇ?」每個家庭的狀況不同,對孩子的期待不同,我只會建議,當你決定好之後,母語的學習是優先於外語的。 然後在心裡再提醒自己一次:【決勝 不在起跑點,眼光要放在終點,過程才是重點】 學齡前該做的事是打好母語的基礎,以及閱讀習慣的啟蒙。吳敏蘭老師說繪本及五感玩出孩子對英文的好感度,汪培珽用故事書餵養她的孩子長大。 孩子在學齡前就該好好吃、好好睡、好好玩、好好地跟父母窩在一起享受親子時光。孩子不會記得他幾歲開始學英文,但他會記得和爸爸媽媽憶起哼唱兒歌、讀故事書的美好氛圍。

繼續閱讀 »

家園同心,親師合作

110學年剛結束,新學年緊接在後,8月1日為111學年第一學期開學日,小小孩的哭叫聲劃破寂靜的早晨,老師們忙著接應… 校園裡有著小孩們的歡笑聲,夾雜著哭叫聲,好不熱鬧,每年新學期開始,總是會有些手忙腳亂,當小小孩來到一個陌生的新環境,分離焦慮的心以哭鬧來表達,家長雖感不捨,但總要放手,相信老師的專業,在這段適應期,時間是最好的良藥。 新入園的小朋友在老師專業的能力和經驗的安撫下,以及和舊生的帶動下,慢慢轉移分離焦慮的情緒,融入團體互動中,隨著時間一天天成長、進步。 除了孩子需要適應幼兒園新環境外,我們也要提醒家長,特別是家中第一個剛入園小孩的爸媽,「家園同心,親師合作」才是孩子教育成功的關鍵。 對於幼兒來說,老師和家長是主要陪伴、照顧者,也是孩子們學習模仿的主要對象,因此親師彼此合作、相互的鼓勵才能為孩子的教育立下好根基。 相信很多家長都體會到孩子上學前或放假時,長時間照顧小孩耗費精神和體力,很快就累癱了,根本就沒辦法好好做自己的事,尤其是這兩三年,因疫情學校停課更是有感,也能體會幼兒園老師的辛苦與專業,由衷的佩服老師。 幼兒園老師一個人要面對15或8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小孩,教育和保育工作須同時兼顧,班級經營、管理等,還得有超強的體力才行;可惜老師們不是超人,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人,他們也會感到灰心、無力的時候,需要家長的體貼與體諒,有時家長的一句「謝謝,辛苦了」就能給予老師們莫大的鼓勵。 仁和在台南深耕幼教多年,過去也曾經發生過極少數的家長,把老師當成服務業的從業人員,稍微不滿意就指摘甚至謾罵的態度來對待,例如孩子下課慢出來讓家長久等,家長認為老師沒有準時將孩子帶出來,是管理不當,便破口大罵,甚至衝進辦公室口出穢言,讓老師和園長非常驚嚇與傷心,還好當時有其他在場的家長勇敢的介入,才沒有發生其他意外。 教育不是服務業,何況即使是享受別人的服務時,也應該抱持感謝的心情,感謝對方的付出,而不是抱持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老師和家長更不是服務和被服務的關係,而應該是以教育孩子為目標的「夥伴關係」。 如果幼兒園只是單純提供托育的服務和被服務關係,那老師、幼兒園就無需為孩子的品格、習慣、社交等人格的養成投入心思了。 仁和的理念是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健康的成長,快樂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做好各項能力的準備,使之將來成為一個有「好品格」、「好習慣」、「會玩、會運動、有創意又會讀書」的孩子。 相信選擇來仁和的家長都是認同這樣的理念,在此感謝大家的支持與肯定,繼續支持仁和,期許我們也能繼續「家園同心,親師合作」一起陪伴我們的孩子走在學前的路上,建立美好的根基。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對「不想、害怕去上學的心情」給予同理協助,孩子會更有安全感

孩子會不喜歡、害怕上學,是因為對於環境和事物的不熟悉所導致,除了帶孩子先去熟悉學校等學習環境外、父母不如分享自己過去上學的小故事,除了解除孩子的焦慮外,也增加了孩子的爸媽的認識和感情。 史上最長暑假即將結束,該如何讓孩子好好收心,避免開學症候群、讓孩子與校園無縫接軌呢?《未來Family》請來多位專家,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給家長們務實建議,幼兒園新生最常發生的是分離焦慮問題,國小生則著重學習獨立,國中生應趁著暑假了解升學模式並探索個人興趣與天賦。只要多留心、用點小技巧,就能幫助孩子迅速適應上學生活。 小小孩上幼兒園親師合作、細心守護 ●給新生的建議: 對小小孩來說,上幼兒園不但要適應團體生活、還有學習上的挑戰,生活型態也不同,但小小孩的表達能力不好、也缺乏對情緒的覺察能力,此時,家長能否細心觀察、與老師充分合作溝通,就顯得格外重要。 1.帶著孩子先熟悉環境 幼兒園新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分離焦慮,擁有29年幼教經驗的台北市立信義幼兒園園長陳美君說,孩子從家庭生活進入團體生活,會緊張是必然的,父母不妨利用時間,帶孩子到學校附近走走、甚至進校園玩玩遊樂設施、聊聊未來的新生活,建立學校在孩子心中的正面形象。通常分離焦慮在一、兩週內就能改善。目前幼兒園也常常舉辦公開活動,可以多參加,讓孩子體驗團體生活,可參考教育局網頁上所公布的公立幼兒園對外活動。陳美君說,還能夠多跟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的同齡孩子來往,讓孩子練習交朋友,學習分享與等待。 2.在家練習生活自理 在幼兒園階段,孩子若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如自行如廁、自己吃飯等等,比較容易適應團體生活,也會比較有自信心;如果在開學前還沒培養好這些能力,家長也別急著特訓,曾擔任多年幼兒園老師的《育兒顧問到你家》作者大樹叔叔趙崇甫建議,可用漸進式的態度「邀請」孩子做這些事,例如邀請孩子坐馬桶,若孩子抗拒,家長就自己先坐給孩子看;要穿內褲還是穿尿布,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挑。倘若孩子還沒學會這些能力,陳美君提醒,家長別嚇孩子、千萬不要說「你這樣去學校,老師會罵人喔」之類的話,就讓老師帶領孩子慢慢學習、慢慢進步,只要有耐心,就會有好成果。

繼續閱讀 »

期末的叮嚀

隨著熱鬧的畢業典禮落幕,學期也進入尾聲,本週為學期最後一周的上課日,大班小朋友不因畢業了而不來上學,出席率依然很高,小孩說:「只剩幾天可以在仁和玩,下週開始就沒機會了,所以不能請假。」 7/28舉辦同樂會,小朋友們齊聚活動室,一起玩遊戲,開心的享用麥當勞餐,分享各自帶來的小點心,珍惜大家在一起相聚的時光,臉上露出了滿足的笑容。 小朋友喜歡來仁和的心聲,正是我們的願景,孩子的童年歲月應該是最快樂的,在學習的同時,也留下許多值得珍藏、美麗的回憶,看到可愛的孩子一點一滴不斷的在改變,由稚氣的模 樣,日漸茁壯、成長,進而邁向另一個學習旅程,從每一屆的畢業生和家長所給予的肯定與感謝,成為我們繼續奉獻在幼兒教育的動力。 曾有來參訪的老師說,走進仁和的校園,覺得很驚艷,很難想像在小巷內竟然有空間這麼大的幼兒園,尤其是在東區更是少見,就讀的孩子一定相當幸福。 這位老師觀察很敏銳,這也是創辦人的理念,讓仁和的孩子有寬廣的活動空間,配搭豐富的體能課程,以運動發展孩子肢體、認知和智能,為孩子日後的成長立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就讀仁和的孩子,都比入園前更健康、活潑、聰明,成長也非常明顯。 為了更具體更有系統的評估孩子來園後的成長,每期末我們都會進行「幼兒發展與學習評量」,這是照幼兒各項發展能力設計的,主要分為身體動作與健康、認知、語文、社會、情緒和美感等六大領域,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以統整方式評量各領域的學習面向,彼此關聯,相互統整,以支持幼兒發展統合的六大能力,並檢視幼兒在本學期各項指標上的表現與成長。 我們要特別強調的是這個評量絕不是成績單,千萬不要用成績來看待孩子的發展;每個孩子發展的速度不同,而即使是同一個孩子,在各方面的發展也會有快慢不同,例如:有的孩子語文發展很快,可是在身體動作動作方面,可能就慢一點,評量表提供的只是孩子目前的發展狀況。 希望家長以了解、接納的客觀態度閱覽它,從中確實知道孩子的優勢與需等待開發的,並藉此觀察孩子的進步情形。 大班小朋友九月就要上小學了,上小學,對父母而言,也許會認為孩子上過幼兒園了,上小學有什麼難呢?其實不然,不可輕忽,對小孩來說,是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它將是另一個學習旅程的挑戰,對不可預知的未來,心裡承受不少的壓力,而擔心、害怕。 因此父母必須協助他們克服心裡的障礙,陪伴他們渡過開始的適應期,關心他們在課業上的學習、環境的認識與人際關係互動上所遇到的困難,給予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與學習的樂趣。 送舊迎新,下週一 8/1為新學期開學日,歡迎新加入仁和的小朋友。在少子化的時代,家裡孩子變少,獨生子女也不在少數,不像過去的家庭,有很多兄弟姊妹,為了讓孩子有更多機會與不同年齡的同學互相學習合作,新學年起班級將採混齡方式,有大中、中小,幼幼,這對我們也是一項新嘗試和新挑戰,感謝各位家長過去對仁和的肯定,希望未來也能繼續和我們一起為了孩子的成長共同努力。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終結寫作業戰爭!從最難的開始做起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寫作業與讀書習慣,是很多家長的問題。不分孩子年紀、不論課業難易,家長都可以鼓勵孩子建立固定的寫功課習慣,作為新學年成功的第一步。 每個新學年都充滿希望:嶄新的作業簿、乾淨的筆記本、井井有條的資料夾。但這種充滿希望的感覺往往維持不了多久,就在孩子抗拒寫作業的嚎啕大哭中被擊碎。 紐約家教中心創辦人艾比·弗賴雷克(Abby Freireich)和布萊恩·普 拉策(Brian Platzer)說,其實家長可以有技巧地引導孩子建立寫作業習慣。首先,引導孩子考慮一個固定的寫作業空間,書包和書櫃裡清理乾淨,不要堆放雜物,避免分心。 然後,建立每天晚上的待辦事項清單,將「寫作業」列為其中的必要事項,每天撥出固定時間寫作業。 許多學生一看到作業就覺得有壓力,他們的壓力主要來自兩方面:有拖拉習慣,或者覺得作業太多太難。家長可以採取以下策略,從小學起引導孩子建立好的寫功課習慣,如此一來,隨著孩子年紀漸長,他們需要的指導會越來越少。 孩子愛拖拉,家長這樣做 減少分心因子– 很多學生寫幾個句子,就滑一下手機,看看IG上有沒有什麼新圖片。這很不理想。學生寫作業的時候,手機或平板不可以放在附近。需要用電腦寫作業?可以,但這時候社群媒體應該要關閉。可以在家指定一個「3C產品區」,手機與平板不使用的時候要放在這裡。家長也要以身作則,手機不用的時候就收起來,不要一邊做事一邊滑手機。這對你自己也有好處!  堅持到底是關鍵-當孩子每天有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時間寫作業,他們會逐漸養成習慣,讀書習慣會漸入佳境。所以必須堅持,每天遵循一樣的規定,該寫作業時就要寫作業。 孩子抱怨作業太多太難,家長這樣做 事先計畫-家長可以示範給孩子看如何做計畫,讓孩子看看你如何安排時間,完成工作上的一連串任務。平常也可以讓孩子參與計畫跑腿行程、計畫家庭旅遊。然後指導他們依據相同的原則,用星期天計畫好下週的寫作業進度。 指導孩子把大型作業分成幾項小任務,然後計畫每項小任務需要完成的日期,標記在日曆上,然後根據計畫完成作業。 在低年級,這個任務很簡單:星期二讀完一本書,星期三寫讀書心得。到了中年級,這個任務就比較複雜了:安排足夠的時間做完科學實驗、足夠的時間完成海報、然後在科展上展示。越早學會計畫,孩子就能越早自動自發寫作業。  練習時間管理-引導孩子估計每項作業需要的時間。就算他們估計錯了,這個過程也可以幫助他們熟練時間管理  從最困難的作業開始-大部分孩子都會毫不猶豫地先完成最有趣、最簡單的作業。但家長應該引導他們先完成最困難的作業。否則,時間愈來愈晚,精神愈來愈差,難的作業變得更難。鼓勵孩子最先完成最難的作業,也可以給他們一種成就感,作業愈寫愈起勁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