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22

園長的話 – 秋季感恩之旅

週四感恩節,一早就收到好幾則朋友發來感恩節快樂的圖卡,感到很暖心,也回傳這令人喜悅的訊息,踏著輕快的腳步,迎接一天的開始。 在這個值得感恩的日子,我們安排了一趟秋季旅遊,地點為府城一日遊,古蹟巡禮~赤嵌樓、安平古堡、億載金城;旅遊地點對小朋友而言不陌生,應該都去過好幾次了,但小孩們就是很開心、很期待,因為一起旅遊的是班上的同學,搭乘的是遊覽車,帶隊的是園長和老師,和平常不一樣,孩子們很珍惜,尤其是大班孩子。平時晚到的小孩,也難得起了個大早,在時間內就到園集合,個個臉上露出愉悅的笑容,期待有個快樂的旅遊日。 帶著一顆愉悅的心,大夥兒分成四台遊覽車,前往旅遊地點。一路上吟唱著「台南市府城,點心真出名,鼎邊銼、棺材板、擔仔麵、燒肉粽,安平古堡赤崁樓,億載金城看大砲。」 從計畫到執行,出遊人數一再更改,到行前二天還在調整,尤其是午餐的部分,台南點心最出名,走一趟安平,午餐當然要享用有名的小吃才是,於是接洽了老街的貴記小吃店,與店長前前後後通了好多次電話,不論是餐點內容、費用,並要求以班、以人數為單位來安排桌位,感謝貴記願意接待這群小小孩,讓我們中午能夠好好的坐下來,吹冷氣,享用餐食,一切進行順利。 感謝玟靚爺爺、奶奶特地送飲料和橘子到安平,給每一位大小孩,奶奶說:「園長最勇敢了,還願意帶小孩外出旅遊。」剛好遇到一團從高雄來的國小高年級生,由旅行社導遊帶隊,老師隨行在旁,導遊告訴園長說,下次可交給專業的導遊來帶隊,才會輕鬆。 哈哈~進廚房真的就不要怕廚房熱啦! 一整天的活動行程,小朋友都不喊累,充沛的體力,實在是太強了。每次的旅遊活動,都能開闊孩子的視野和學習的領域。這一代的孩子不缺乏戶外旅遊的經驗,因為週休二日幾乎都是親子旅遊日,家長很捨得花時間、花錢帶孩子外出,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很少待在家裡。旅遊當然有很多好處,但不知是否也因此造成孩子動不停、靜不下來的個性? 孩子們不缺旅遊、開闊視野的刺激,但缺少的是團體、團隊的經驗,團體中的禮讓、合作,在少子化的時代是孩子所需學習的,也是家長必須重視的。 「謝謝爸爸、媽媽、阿媽給我溫暖、給我生命,感恩節快到了,讓我陪伴在你們身邊,謝謝仁和幼兒園,讓我從一個調皮搗蛋的小孩學會守規矩,指引我小班慢慢成長,教導我讓我在學校快快樂樂生活,感恩老師教導,感恩辛苦的園長,仁和帶給我歡樂,也謝謝仁和的同學,因為有你們,我生活更充實,祝大家感恩節快樂。」 「謝謝老師陪伴我們長大,謝謝林阿姨每天煮好吃的飯菜給我們吃,謝謝Mandy園長每天都在活動室講可以學習的事給我們聽,謝謝爸爸、媽媽唸書給我們聽,栽培我們長大,煮飯給我們吃。」 「我要感謝爸爸、媽媽和哥哥都很愛我,我要謝謝冷氣,讓我不會熱熱,不會流汗;我要謝謝老師照顧我們,為我們上課,謝謝各位小朋友跟我一起玩。」….滿滿的感謝在孩子們的心裡,透過感恩卡的回饋,小孩口述、家長紀錄。 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禮拜四是美國人的感恩節,仁和覺得這是個很有意義的節日,除了安排旅遊活動外,透過節日所營造的氛圍,帶領寶貝進入感恩的情境裡,了解感恩的意義,落實在實際生活中,讓小朋友從小就能建立感恩感謝的心,終身受用無窮。 祝 假日愉快 平安 健康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提升幼兒世界觀 親子旅遊好處多

不少父母都有帶孩子外出旅行的經驗,這是一個創造回憶,提升親子關係和感情的方式。但是出門在外,一定要特別注意寶寶安全,避免發生意外,還要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並且準備急救用品,以備不時之需。 一、和幼兒一起旅行的好處 1. 知道世界之大 如果孩子總是待在家裡,他不會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妳可以先從離家比較近的城市開始,再帶孩子到國外走走。 2.真正連結彼此 越來越多的孩子花很長的時間待在電視和電腦前,親子之間少了真正的互動和連結。一起到戶外可以讓你們真正的享受只有彼此的生活。 3、更加了解彼此 如果大家都只忙碌著自己的事情,那是很難去了解彼此的。和孩子一起出遊妳可以更了解孩子的喜好,以及害怕什麼。 4、發現很多細節 孩子都是很敏銳的,所以他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妳沒注意的細節。和孩子一同出遊會迫使妳放慢速度,因此妳會發現很多細節。 5、擴大孩子視野 不同的城鄉或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和風情,帶孩子一同前往旅遊,可以擴大孩子的視野,孩子可能會發現值得他喜愛的新事物。 6、重燃冒險精神 幼兒都是喜歡冒險的。他們會藉由新的經驗去吸收各種新的冒險體驗。因此,當妳和他一起外出時,妳也可以重新燃起妳的冒險精神。 7、增加親子回憶 沒有什麼比和家人一同旅行的回憶更棒的了。創造共同的經歷回憶可以提升親子的感情,日後回憶時也是加溫的方式。 8、教導他們歷史 不論妳帶孩子去哪裡,一定都有當地的歷史可以講述給孩子聽,趁這個機會,妳可以灌輸孩子很多的知識,讓孩子淺移默化。 二、親子旅行應注意事項 1、事先規劃安排 出門在外可能會有很多的突發狀況,有可能會造成或大或小的危險。因此,最好事先規畫好路線、行程,避免發生不可預料的危險。 2、注意孩子安全 由於幼兒都很活潑好動,因此可能很容易走失或是發生意外。因此,妳應該要隨時注意孩子的安危,避免孩子發生意外。 3、準備急救措施 出門旅行難免可能會有吃壞東西,或是中暑等問題發生,因此,隨身攜帶一些基本的急救藥物,像是OK蹦、退燒藥等等。 4、滿足生理需求 有時候孩子可能顧著玩樂,忘了吃東西或是喝水、上廁所等基本生理需求。因此,妳應該要留意幼兒的行動,隨時幫他補充能量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養成安全好習慣

本週二進行每半年一次的娃娃車安全宣導活動,幫助孩子建立各項搭車的安全規範~如排隊上下車,行車中不隨意起來走動,車上不大聲喊叫,以免影響司機伯伯及車上的秩序;當不小心被關在車上時,該如何處理?孩子說拍窗、開窗大聲呼叫、按喇叭等,這些自救的常識,對大中班小朋友而言,已然牢記在心了。 隨著政府近幾年不斷的加強娃娃車的安全規範,包括車上需備有滅火器、醫藥箱,還需裝有行車紀錄器,錄製每天接送的紀錄且至少需保留二個月;車齡、座位、隨車老師、車子外觀,每半年一次的安全演練等等,都是希望能保障孩子們搭車的安全。 由於現代父母工作型態與生活習慣的改變,目前搭乘娃娃車的孩子很少,多數都是家長自行接送,因此每當上下學時間,幼兒園校門口機車、小客車的流量較多,家長接送時也會注意到安全,放慢車速,在有限的接送空間,彼此互相禮讓,讓接送安全順利。 大家都知道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但往往會為了趕時間,或者覺得騎車或開車都已經駕輕就熟,所以就自然而然把安全放在一邊,例如在路上騎車鑽死角,開車互不相讓等等,車禍往往就這樣發生了,每當電視上播出車禍的消息時,實在是怵目驚心。 其實注意安全是一種可以從小培養的習慣,以交通安全為例,仁和除了宣導活動外,校園走廊地面貼有藍色和黃色的線,就是希望小朋友能夠養成走路、上下樓梯靠右邊的習慣,不插隊、保持距離,以免相撞,透過生活經驗,培養孩子行的安全的好習慣。 很多時候只要事事提前個幾分鐘,給自己建立餘裕的習慣,有了餘裕,開車或騎車就能把注意力放在路況上,而不是被快遲到的緊張感填滿了腦袋,導致忽略了周遭發生的一切。有的人習慣把手錶的時間調快五至十分鐘,讓自己有多幾分鐘可以做準備,這也是不錯的辦法。 又如等紅燈時,可以離路口退一步;騎車時,不騎在大車後面死 角;牽車先回頭看等等,只要習慣建立後,不需太費力就能避免危 險。除了交通安全外,校園的安全還有課室、午休、用餐、上廁 所等等的安全課題需要注意的。 下週四舉辦秋季旅遊,搭乘乘遊覽車,無論是乘坐何種交通工具,安全都是很重要。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習慣,就能避免絕大部分危險因素,讓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的習慣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而不再只是一句口號。 祝 假日愉快 平安 健康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當心兒童行的安全

馬路如虎口,許多兒童意外事件是在馬路上發生的。爸媽不但要隨時留意孩子的安全,做好各種預防措施,也要教導孩子交通安全的觀念,才能使交通事故發生率降到最低。 曾發生國小學童清晨上學沒有注意紅燈,穿越馬路而被公車撞死事件,小孩行的安全再次受到矚目。 馬路如虎口 在交通擁擠的地帶,行駛的車輛通常不太有禮貌,又不守規矩,很少禮讓行人,所以兒童在過馬路時非常危險,家長應該要教導小朋友注意汽車的觀念。 此外兒童因為身高較矮的關係,在車子倒車時也很容易被撞到,家長要特別注意。 乘車安全不容輕忽 孩子除了在路上被撞,坐在車子中也會發生意外。有些大人對兒童的乘車安全並不十分重視,例如:應該讓孩子坐在後座,注意綁好安全帶﹔還要注意安全帶的尺寸是否適合較小的兒童、或幼兒乘車時是否備有兒童安全座等。 兒童身體小又輕,車禍發生受傷一定最重,如沒有綁安全帶可能整個飛出車外。有天窗的車子,常見到有兒童上半身都伸出車子的天窗,父母也不知道很危險,等於拿孩子的生命開玩笑。 機車載孩子人包鐵兒童也常乘坐在機車後座,一家大大小小三個到四個人共騎一輛機車,擠成一團上路,危險性都很高。應該盡量減少騎乘的人數,並選擇品質有保障的安全帽。 別讓孩子將滑板車滑上路滑板車愈來愈風行,許多3歲到12歲的孩子都溜得很好,但是如果孩子玩滑板車到公園、校園、空地以外的地方,就很危險。如果孩子很喜歡把滑板車、直排輪玩上路,除了會重罰之外,孩子穿梭在大街小巷與車爭道也很可能被撞到。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成功的教育不是學校老師的獨角戲

放學時間人來人往,爸媽來園接小孩,門口老師迅速的播報小朋友的名字,要回家嘍…,呼叫一次、二次、三次…,依然不見小孩的蹤影;正當要再呼叫時,辦公室對講機響起,老師說小孩大便在褲子裡,正在處理,請家長再等一下…. 這種情形經常會發生,但不一定是在下課後,也許是一早來園、上課中,或午休起床,對象不一定是小班、中大班也有可能,只要有狀況發生,老師就得放下手邊的教學或工作來處理,真是辛苦。 去年有位小朋友,從中班入園後,每天一早來園,固定就給老師一包黃金,到大班依然如此;學前階段,身體控制力尚未成熟,偶爾有狀況是情有可原,但常態性每天發生就太離譜了,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卻把麻煩帶給老師,沒想要改善,真是無奈,感謝帶班老師願意承擔、包容。 但這不是每位老師都可以接受,更不是老師應該承受的,尤其是現今的幼教老師,更加注重自己的權益,有的年輕老師遇到此狀況甚至會打電話請家長來處理,剛開始家長會怪老師沒愛心,但仔細想想,教導孩子如廁等基本自理能力,本來就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這是父母應該負起的責任。 越來越多幼兒園會要求孩子必須戒尿布、學會如廁、會擦屁股後才能入園。仁和並沒有強制這樣做,本意是互相體諒,如果不是太誇張,園方以及老師會盡量幫忙;但方便不能等於隨便,請爸媽們設身處地的想,幼兒園老師要教育、也要保育的工作,老師一個人面對十幾個小孩,如果還得把屎把尿的處理這些一再發生的突發狀況,那怎麼還會有時間和心力推動教學呢。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家裡的獨子,是家中備受父母、長輩寵愛關注的對象,原本應該孩子自己學會處理的事情,父母長輩都搶著做了,卻反而導致孩子缺少重要的自理能力,而把問題帶給幼兒園的老師。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自理能力的養成是父母得從孩子聽得懂就要開始教,不是時間一到,把孩子丟給學校老師就好,學校老師不 可能也無法替代父母家庭的教導。 轉眼間已是十一月中旬了,屈指算開學至今已三個半月,目前仍有小朋友早上來幼兒園還會大哭,照理小朋友應該已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才對,但還有一早來園會大哭的?真難理解?一般孩子會哭,探究原因不外乎是身體不舒服,沒睡飽、肚子餓或沒安全感;若這些問題都沒有,那家長就要再做觀察、了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花一點心力找出孩子可能情緒不穩或抗拒的原因。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成功的教育從來不是學校老師的獨角戲,必須是家長和老師作為合作夥伴,一起努力才有可能實現。 祝 假日愉快 平安 健康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比注音更重要的事

做為多年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常常會感受到來自父母們的焦慮,總覺得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上,希望幼兒園能「超前部署」,幫孩子面對國小後的課業挑戰。 有些家長很在乎注音符號的學習,希望有教材、有課本,看得見、摸得著,能清楚知道小孩在學什麼。就連最近來園參觀的家長,小朋友明年八月才入幼幼班,就問幼兒園有沒有教注音符號?有沒有寫字?擔心上國小會跟不上。家長說她的姪女上國小不到一個月,老師就考注音符號… 這種焦慮已經深入台灣父母的心,擔心小孩會跟不上,有的是注音、有的數學,孩子會了,父母不僅會安心,更有一種成就感,甚至成為和親友炫耀的話題;這不只是幼兒園才有的現象,連國中小,甚至高中以上,某種程度也是台灣社會過度重視學歷的原因之一。 但相對於與日後學習能力有關的閱讀習慣的建立,爸媽似乎不是很重視。 仁和推動親子共讀已多年,為了解推動的成效,園長會在學期末一本本的過目,達到指標的,會贈送小禮物一份,作為獎勵。 上學年我們調整親子共讀的量,由原來每週二本改為每週一本,週五發回,家長可利用週休二日進行共讀的分享;過程中發現重視的家長為數不少,但也有少數家長忽視,只讓小孩畫圖,實在可惜。 週三,班級各取二本紀錄本讓園長過目,檢視的過程發現「愛的小語」欄位空白的占多數,還有書名沒寫、日期也沒填的,顯然閱讀習慣的培養不是家長們關心的重點。 閱讀習慣的養成是需要花時間,習慣才會養成,而習慣的建立愈早 愈好,幼幼班最好。學前小孩識字少,字義理解力不足,需要家長、大人的幫忙,念著有圖的繪本,引領小孩進入繪本的花園,悠遊在其中,想像自己是繪本裡的人物,藉著文字的力量,來影響小孩,自我調整。透過共讀後的分享,了解並培養小孩的理解力和表達能力,增進親子關係。 閱讀很重要,它與學習能力有密切的關係。閱讀不足,學習任何課程都會有問題。 今日的幼兒生長在數位年代,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而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建立,宏觀的視野、規律的生活、良好的品格、社交能力,更重要的是擁有健康的身體,這些能力遠比認知、學注音符號、寫多少字來得更重要,更需花時間和心力。 仁和,讓您的孩子活躍在燦爛的陽光下,讓他們健康、開心的茁壯,建立未來的能力。 祝 假日愉快 平安 健康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閱讀該是件好玩的事。

「如果有一本書,告訴大人和剛剛上小學的孩子如何一起閱讀,這本書叫什麼名字才好呢?」我問幾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 庭想了一下,說:「閱讀躲在哪裡?」慈接著說:「閱讀真好玩。」另外兩個男孩則提供了:「閱讀遊樂園」和「閱讀金頭腦」。這些書名十足呈現小孩眼中的閱讀;我的看法其實也相去不遠。閱讀真不該躲起來,不論讀者是小孩或成人,閱讀都該是件好玩的事。 要讓孩子把閱讀看成在遊樂園裡的探索,可以從和孩子一起體驗圖畫書開始。圖畫書是圖像和文字一起說故事的作品,所以閱讀時不只是把字讀出來、把故事念一次;還要注意圖像說的故事,細細去體驗圖像本身的趣味與美妙。 怎麼體驗呢?可以試試以下的步驟: 先和孩子看看、摸摸整本書:感覺書的大小、紙質,看看封面、封底,認識作者與繪者,和孩子一起翻看整本書,任孩子一頁一頁看圖。 家長為孩子朗讀故事,從頭讀到尾。 重新把書翻看一次,這次讓孩子自己看圖說故事。 邀請孩子說說對這本書的想法。例如:喜歡這本書嗎?喜歡這個故事嗎?喜歡哪裡?小孩如果只給簡短模糊的回應,家長可以先說說自己喜歡的圖像、人物、某個情節或情節的變化,再問孩子「那你呢?」此外,還可以鼓勵孩子畫出對故事的感覺,或是和孩子一起,把好玩的部份演出來。 體驗的關鍵在於讓孩子全面領受整本書,自在探索感興趣的細節,在討論和分享時再整體想一次。千萬別把親子共讀變成閱讀測驗或灌輸大道理的功課,這樣孩子是不可能愛上閱讀的。 細細體驗,孩子才能領受圖文的美、情感、創意和想法,享受閱讀的樂趣。那一天,孩子貢獻出書名後,我又問:「閱讀到底躲在哪裡呢?」「書裡啊!」幾個孩子說。「那麼,要怎樣把閱讀找出來呢?」我再問。「翻開書啊!」孩子一副理所當然的表情。說得真好,就把書翻開吧! 文/蔡敏玲˙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教系教授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健康就是財富,預防勝於治療

秋天,季節的變換,天氣漸漸轉涼,早晚較為明顯,生病,咳嗽、發燒的孩子也變多了。 走過新冠疫情的侵襲,多數的人們對新冠病毒的抵抗力提高,但又被流感病毒打敗了。 台灣的流感季節大約是冬天開始,一直持續到春天,流感疫苗因為變異很大,每年都不一樣,而且流感疫苗施打後,需要兩週的時間才會有保護力,因此為了提早做準備,特別是針對學齡前幼兒,教育局於八月會先以公文詢問園所,是否有意願讓醫療團隊入園幫小孩施打? 入園施打當然會增加園所的工作與責任,有園所不想增加負擔,選擇不要。但園長認為只要是對小孩有益處的,給人方便也就方便了自己。因此有了流感注射服務,且已連續好幾年了。 週四是流感疫苗施打日,十月初調查,登記施打的小朋友近8成,當日只有6成小孩,因身體不適取消施打或已自行帶去施打的小孩有不少。 今年仍由已合作多年的侯世婷小兒科診所來園為小朋友們服務,彼此默契十足,不論是事前的準備名單的提供、施打的流程、人員的配置,班級先後順序的安排等,都非常流暢;加上小孩的配合,由大班小孩打頭陣,從身分的核對、醫師的聽診、檢查,到護理師的施打,小孩們的表現是一級棒的。 當護理師問:「打針會不會害怕,會哭嗎?」小朋友勇敢的回答:「不會」特別是大班哥哥、姐姐,有強棒在前面,排在後面的弟弟、妹妹也勇敢起來,打針時不用老師抱,自己面對挑戰;雖然有幾個中班小孩因害怕而啜泣,但也只是輕聲的哭了一下下而已。 小班、幼幼班年紀較小,由老師抱著施打,即使有哭也很溫柔。施打後,先在休息區稍事休息沒問題後,才進教室。對多數小孩而言,打針應該已很習慣,沒甚麼好害怕的。 感謝侯醫師親自帶領她的團隊來幼兒園,為小孩們的身體健康把關。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享受美好的生活。 健康就是財富,預防勝於治療,特別是過去兩年因為大家高度防範新冠,得過流感的人相對較少,多數人身體裡可能對於流感的抵抗力比較弱,事先施打疫苗,可以大幅降低風險,如果家中有人尚未施打的,也建議儘快去施打。 問小朋友健康的身體怎麼來?運動、吃飯、睡覺,答對了,一百分。然而正常的作息、均衡足夠的營養、每天至少三十分鐘的運動,看似簡單,但能持之以恆的,卻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 今天(五)萬聖節活動,西洋的鬼節,我們把它變成變裝秀活動,孩子們早已準備好發揮創意、想像力,變裝成心目中的偶像。 祝 假日愉快 平安 健康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基本概念 流行性感冒或流感,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病毒感染。爆發快速且散播範圍廣泛。每年全球大約有5%~10%成人受感染,約20%~30%小孩受感染,全球每年約300~500萬人因感染併發重症,29萬~65萬人死亡。 流感通常病發突然,對多數人來說,病毒持續7~10天後消失,大部分的人都會痊癒,但流感的高風險族群像是老年人、幼童或免疫系統弱的人,病情會更嚴重,甚至可能死於併發症。 流行性感冒非常普遍,影響年齡範圍不限。好發於秋、冬兩季,成年 人每年至少感染2~3次,孩童每年至少感染6~7次。但可透過減少接觸風險來控制,請和醫師討論相關資訊。 流行性感冒症狀 接觸流感病毒24~48小時後可能會出現流行性感冒症狀,症狀通常維 持4~7天,但咳嗽可能持續超過兩週。 以下是常見的流行性感冒症狀: 頭痛、高燒至40度、身體發冷、肌肉疼痛、虛弱、疲勞、鼻塞、喉嚨痛、持續性乾咳、呼吸不順、腹瀉、噁心及嘔吐 (多好發於兒童身上) 可能有些症狀未在上述提及,若對症狀有任何疑慮,都請諮詢醫師。若您是併發症高危險群,一但出現流感症狀就請立即諮詢醫師。若感染後出現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血痰、胸痛、意識改變、血壓低等,請儘速就醫,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以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第一時間注意到症狀,並於48小時內服用抗病毒藥物,可以減少疾病持續時間,並有助於預防更嚴重的疾病問題。 流行性感冒成因與感染途徑 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主要分為A、B、C和D四類。只有A型及B型流感病毒可以引起季節性流感流行。 A型流感最常見,可感染人、豬、馬、禽鳥、哺乳動物,此型病毒較容易發生變異,會造成大流行,包括豬流感(H1N1)及甲型禽流感(H5N1、H7N9等,都屬A型流感。B型及C型僅感染人,只會發生微變,B型會造成地區性流行,而C型較不會使人類產生症狀。 D型相較A、B和C型流感更罕見,且目前尚未發現傳人病例。 流感以飛沫和接觸為主要傳染途徑。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將帶有病毒的飛沫噴散至空氣中,若吸入瀰漫病毒的空氣,就會因此受感染。流感病毒可病毒可短暫存活於物體表面,一旦接觸到感染的物體或動物,故可藉由手沾染病毒再接觸口、鼻或眼睛而感染。此外吃下感染動物的肉也會造成流感。 流行性感冒高風險族群 流行性感冒有很多罹病的風險因素,若經常接觸有病毒的環境或本身免疫系統弱,罹患流感的風險就更高。以下是罹患流感的風險因素: 年齡:5歲以下的孩童,尤其是2歲以下孩童和65歲以上老年人。 生活條件:居住在療養院、軍營或其他密閉單位設施。 免疫系統下降:接受癌症治療、服用抗排斥藥物或皮質類固醇,以及罹患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或愛滋病毒),這些都會讓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免疫系統弱會更容易感染流感,增加罹患併發症的風險。 慢性疾病:氣喘、糖尿病或心臟方面等慢性問題,都會增加罹患流感 併發症的風險。懷孕:孕婦容易罹患流感併發症,尤其是懷孕第二期至第三期的時候。肥胖:身高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高達40或更高的肥胖人士,會增加罹患流感併發症的風險。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