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August 6, 2022

家園同心,親師合作

110學年剛結束,新學年緊接在後,8月1日為111學年第一學期開學日,小小孩的哭叫聲劃破寂靜的早晨,老師們忙著接應… 校園裡有著小孩們的歡笑聲,夾雜著哭叫聲,好不熱鬧,每年新學期開始,總是會有些手忙腳亂,當小小孩來到一個陌生的新環境,分離焦慮的心以哭鬧來表達,家長雖感不捨,但總要放手,相信老師的專業,在這段適應期,時間是最好的良藥。 新入園的小朋友在老師專業的能力和經驗的安撫下,以及和舊生的帶動下,慢慢轉移分離焦慮的情緒,融入團體互動中,隨著時間一天天成長、進步。 除了孩子需要適應幼兒園新環境外,我們也要提醒家長,特別是家中第一個剛入園小孩的爸媽,「家園同心,親師合作」才是孩子教育成功的關鍵。 對於幼兒來說,老師和家長是主要陪伴、照顧者,也是孩子們學習模仿的主要對象,因此親師彼此合作、相互的鼓勵才能為孩子的教育立下好根基。 相信很多家長都體會到孩子上學前或放假時,長時間照顧小孩耗費精神和體力,很快就累癱了,根本就沒辦法好好做自己的事,尤其是這兩三年,因疫情學校停課更是有感,也能體會幼兒園老師的辛苦與專業,由衷的佩服老師。 幼兒園老師一個人要面對15或8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小孩,教育和保育工作須同時兼顧,班級經營、管理等,還得有超強的體力才行;可惜老師們不是超人,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人,他們也會感到灰心、無力的時候,需要家長的體貼與體諒,有時家長的一句「謝謝,辛苦了」就能給予老師們莫大的鼓勵。 仁和在台南深耕幼教多年,過去也曾經發生過極少數的家長,把老師當成服務業的從業人員,稍微不滿意就指摘甚至謾罵的態度來對待,例如孩子下課慢出來讓家長久等,家長認為老師沒有準時將孩子帶出來,是管理不當,便破口大罵,甚至衝進辦公室口出穢言,讓老師和園長非常驚嚇與傷心,還好當時有其他在場的家長勇敢的介入,才沒有發生其他意外。 教育不是服務業,何況即使是享受別人的服務時,也應該抱持感謝的心情,感謝對方的付出,而不是抱持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老師和家長更不是服務和被服務的關係,而應該是以教育孩子為目標的「夥伴關係」。 如果幼兒園只是單純提供托育的服務和被服務關係,那老師、幼兒園就無需為孩子的品格、習慣、社交等人格的養成投入心思了。 仁和的理念是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健康的成長,快樂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做好各項能力的準備,使之將來成為一個有「好品格」、「好習慣」、「會玩、會運動、有創意又會讀書」的孩子。 相信選擇來仁和的家長都是認同這樣的理念,在此感謝大家的支持與肯定,繼續支持仁和,期許我們也能繼續「家園同心,親師合作」一起陪伴我們的孩子走在學前的路上,建立美好的根基。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對「不想、害怕去上學的心情」給予同理協助,孩子會更有安全感

孩子會不喜歡、害怕上學,是因為對於環境和事物的不熟悉所導致,除了帶孩子先去熟悉學校等學習環境外、父母不如分享自己過去上學的小故事,除了解除孩子的焦慮外,也增加了孩子的爸媽的認識和感情。 史上最長暑假即將結束,該如何讓孩子好好收心,避免開學症候群、讓孩子與校園無縫接軌呢?《未來Family》請來多位專家,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給家長們務實建議,幼兒園新生最常發生的是分離焦慮問題,國小生則著重學習獨立,國中生應趁著暑假了解升學模式並探索個人興趣與天賦。只要多留心、用點小技巧,就能幫助孩子迅速適應上學生活。 小小孩上幼兒園親師合作、細心守護 ●給新生的建議: 對小小孩來說,上幼兒園不但要適應團體生活、還有學習上的挑戰,生活型態也不同,但小小孩的表達能力不好、也缺乏對情緒的覺察能力,此時,家長能否細心觀察、與老師充分合作溝通,就顯得格外重要。 1.帶著孩子先熟悉環境 幼兒園新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分離焦慮,擁有29年幼教經驗的台北市立信義幼兒園園長陳美君說,孩子從家庭生活進入團體生活,會緊張是必然的,父母不妨利用時間,帶孩子到學校附近走走、甚至進校園玩玩遊樂設施、聊聊未來的新生活,建立學校在孩子心中的正面形象。通常分離焦慮在一、兩週內就能改善。目前幼兒園也常常舉辦公開活動,可以多參加,讓孩子體驗團體生活,可參考教育局網頁上所公布的公立幼兒園對外活動。陳美君說,還能夠多跟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的同齡孩子來往,讓孩子練習交朋友,學習分享與等待。 2.在家練習生活自理 在幼兒園階段,孩子若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如自行如廁、自己吃飯等等,比較容易適應團體生活,也會比較有自信心;如果在開學前還沒培養好這些能力,家長也別急著特訓,曾擔任多年幼兒園老師的《育兒顧問到你家》作者大樹叔叔趙崇甫建議,可用漸進式的態度「邀請」孩子做這些事,例如邀請孩子坐馬桶,若孩子抗拒,家長就自己先坐給孩子看;要穿內褲還是穿尿布,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挑。倘若孩子還沒學會這些能力,陳美君提醒,家長別嚇孩子、千萬不要說「你這樣去學校,老師會罵人喔」之類的話,就讓老師帶領孩子慢慢學習、慢慢進步,只要有耐心,就會有好成果。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