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une 11, 2022

語言不僅是認識自己的方式,更是打開世界的鑰匙

故事分享賽進入最後階段-台語,在週四舉行,參賽者為大中班小朋友,大班有九位,中班二位,少了好幾位,因疫情停課沒上學而放棄;不過也有為了參賽而來上學的小孩。 5月19日英文故事分享賽後隔週,疫情升溫,5月23日政府宣布各級學校停課,許多小小孩跟著國中小的兄姊們停課,至今已三週,週四政府又宣布6月13日至17日停課。 此期間,幼兒園也曾考慮取消中文、台語故事比賽的念頭,但想到對有興趣參與的小朋友而言,會很失望;去年三級疫情停課期間,我們都不怕麻煩以線上方式來進行,今年此時有三分之二的小朋友來上學,更要舉辦才是,於是取消的念頭很快就不見了。 取消不舉辦,省時又省力。 感謝在此期間,我們仍能照著計畫進行,實在是恩典。 參賽的小朋友,上台落落大方,以平常較少使用、不孰悉的台語,說著流利的故事給大家聽,雖然只有一、二分鐘,但台上的一分鐘,可是費了許多的功夫才有的成果,除了小孩本身的動力,老師的鼓勵外,家長可是幕後最大的推手與功臣。 從英文、中文到台語的故事分享,參與的每位小朋友都用心的做準備,不論是自願或被指定,都能勇敢面對,從報名到上台的那一刻,就是一種自我訓練與負責的表現,不僅僅是對自己,還有對班級,對活動本身的尊重,是值得給予肯定的。 賽後,園長就小朋友所說的故事題材,和小朋友對話,園長說國語,小朋友以台語來回答,訓練他們聽與說的能力,大班小朋友表現很不錯呦。 語言表達是一種技能,需要操練,練習就會,不僅是認識自己的方式,更是打開世界的鑰匙,與孩子們分享,多學習一種語言,可以幫助自己和不同的人說話。 問小孩:和阿公、阿媽會用甚麼語言-台語;爸爸媽媽呢?國語或英文;和外國人呢?英文。 語言是文化保留重要的資產。政府這幾年一直推動母語教學,除了國語、台語和英文,也鼓勵孩子們學習各種母語,無論是原住民語、 客家話或越語、泰語等新住民語言,都是讓小孩們更加認識自己家人、文化或歷史的好方法。 任何一種語言都有獨特的文化與歷史意義,有時候光是一句常見的問候,代表的意義也不一樣,讓孩子從母語開始,認識多元文化,無論任何一種語言,就算只會幾句,都是很美好的事。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口語表達的重要性

所謂的口語表達,指的就是清楚表達的能力、簡報能力以及推銷自己的能力,更深入的說,就是敢於公開表達的自信與技巧。 當一個人的專業知識很充足,想法很厲害,一旦他無法與人溝通或是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別人就無法從他身上學到任何知識,也無法了解他到底有多厲害。所謂的口語表達,指的就是清楚表達的能力、簡報能力以及推銷自己的能力,更深入的說,就是敢於公開表達的自信與技巧。 美國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內基對於口語表達有深入的研究,他認為「演講不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技術,而且是人人都需要的一種技術。」也就是說,一個人是否具有口語表達的天分並不重要,只要是透過訓練和不斷的練習,這種公開表達的自信是可以被培養出來的。 這樣的自信,是一個人能夠擁有卓越公眾表達能力和團體溝通能力的基礎。當每個人都站在相同的起點時,口語表達的能力與自信,便是能讓你脫穎而出、在別人面前建立良好的印象的重要關鍵。 打擊上台恐懼症的四心法!  接受自己會緊張、會害怕的事實:在上台之前對自己承認「我現在很緊張」、「我不想上台去說話」之類的情緒,然後用肯定句鼓勵自己、為自己打氣。  深呼吸、練習微笑,準備通關密語:運用大量重覆性的語句,像「呼、吸、呼」或「張手、握拳」等等一邊做、一邊說,以及張開嘴誇張的練習嘴型,都可以稀釋掉腦子裡那些「不要怯場!要冷靜!」的念頭,這時候反而能夠真正冷靜下來,讓精神保持放鬆。  把台下聽眾視為風景,掃描一遍:在開場時與聽眾交換視線,以抓住聽眾的注意力;如果真的很緊張,也可以把聽眾當成風景的一部分,視線掃描過每一排的聽眾,但不用停留在某一位聽眾身上太久。 充分準備、提早到場,累積更多經驗:不管是演說的內容,或是掌握上台發表的節奏,都不可能一蹴可幾,想要上台說話時表現得從容自在,成功的不二法門,就是練習。可以事先到場感受一下站在台上的感覺,想像自己等一下能夠保持笑容,與聽眾充分連結,完成一場成功的演說或簡報,這些都能有效降低壓力帶來的緊張與恐懼。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