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April 30, 2022

安全環境和良好的習慣

最近聽到一個令人難過的消息,園長有個教會會友四月初發生車禍,騎車自摔,導致顏面受傷、內臟嚴重受損、腦部出血,經過十幾天的住院觀察療傷,接下來還需進行顏面骨折的修護手術。 馬路如虎口,真的不是口號而已,每天上下班時刻,路上車水馬龍,快車道慢車道,滿滿的汽車、摩托車,車速很快,大家都趕著上下班,實在很危險,不禁要思考,我們所處的道路環境,對用路人開車、騎車、走路而言,是否安全? 根據交通部統計,台灣每天有8人死於交通事故,而且趨勢還逐漸上升,如果跟其他國家比較,北歐國家每10萬人約有2人死於交通事故,跟台灣同樣人口密集的日本為3.6人,台灣大約12人;比起最近讓大家緊張不已的疫情,交通事故造成的傷害其實還更可怕。 在路上,常看到有車子突然就停下來,併排停車,有的則停在路口轉角,有的是停在別人家門口,就是為了一時的方便,或者省一點停車費用,這些不良的用路習慣,導致別人的不便,也增加風險。 可是用路人也有話說,台灣都市的道路設計不良,停車位也少,又不像日本,強制車主必須先有停車位,因為車主很難找到停車位,繞了好久找不到,只好亂停,不良習慣建立後,越來越多人把錯誤的事情當正常現象,當然交通越來越危險。 在仁和校園裡,安全一向是我們的最高優先課題;除了校園的設計一開始就是以幼兒安全為考量外,教學上在孩子一入園就不時的提醒建立良好的安全習慣,如走路、上下樓梯靠右邊、不奔跑等,每學期舉辦交通安全宣導、消防安全宣導、地震宣導等系列教學。 除了宣導,演練更為重要,加強師生緊急應變能力,期望當遇到事故時,讓傷害降到最低,例如:地震防災演習、火災逃生演習、幼童專用車逃生演練等。 週三邀請崇善消防分隊葉先生來幼兒園做消防宣導,並開了一台消防車來,透過影像和影片,了解火災發生時如何應變? 火災發生時的口訣-小火快跑,濃煙關門;電器電線插頭的使用;火場的救星-住警器的重要性;CPR心肺復甦術-叫叫CD,最後體驗用消防水帶來滅火, 讓孩子們熟悉應變措施,在事件發生時就不會慌亂。 2-6 歲階段的幼兒,初次離家學習團體生活,身體及情緒都正在萌發,擁有安全的學習環境,建立良好的習慣,才能讓小朋友快樂平安的長大,外面的世界我們可能無法立刻改變,但從小培養安全習慣,重視環境安全,等小孩們長大時,相信他們的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好。 祝 周末假期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師齊手-識別災害、避開災害、減低災損

時時刺一下小孩的厚殼甲,讓他注意到殼甲外面的世界,思考、對應真實生活,是現代父母應有的角色。 《愛的生存遊戲》是一本由熟諳天象地理,講究科學管理的父親,與心思細密、耐心傾聽、反複思辨保護與不過度保護女兒的母親,聯手說小孩安全教育的書。  二○○八年因為主持教育部的幼兒防災遊戲書編制計畫,我開始認識災害管理學者單信瑜。在眾多「小孩子不必教他那麼多,告訴他(地震是)地牛翻身就好」「要編防災課本」喧嘩聲中,單委員提出:「小小孩更應該要教,但拜託不要變成制式教材。」讓人眼睛一亮,印象格外深刻。 台灣幼教界原來並不存在天然災害議題的。遊走幼教二十年之後,我才發現,壞人不見得一定會碰上,但是地震、水災,台灣每個人都避不掉。 談孩子的創造力發展、談品格、談人生規劃……但是,不保命,如何有未來發展呢? 我們愈來愈在意小孩,政府以及個人都愈來愈肯花錢在幼兒教育上。 官方注重教保活動課程發展,強調教保人員專業素養的提升,但是許多現場老師戰戰兢兢於發展特色課程、設計幼兒本位課程,面對與實施安全教育、防災教育時,卻有迷惑。有的老師以為一年一度或幾度的防災演練是官方規定,跟課程沒有關係,在規定時間依指示演出便是;有的老師努力蒐集各種防災資訊教育教材,卻苦於彙整以及不知如何融入主題課程。 其實,安全教育課程,正如食衣住行日常生活一般,是生活的一環,是幼兒園及幼兒家庭都可以,也應該進行的活動,也就是現行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綱要所說「自信、主動、能與人合作、對生活環境關心、有勇氣面對問題、有能力解決問題」的活動。可以是意外開展出來的活動,也可以是大人計畫性誘導的活動。例如本書針對小學生談的篇章序號「通學之路:打造上學黃金路線」,就是幼兒園可以依而炮製的「黃金路線」主題。 從幼兒每天上學路線的環境觀察開始,在幾個小孩的發表之後,設計一個名為「柯南辦案」的全班性校園環境觀察活動;或是在社區散步時間裡帶個名為「小問題大安全」的遊戲,提引小孩社區裡「哪些地方路有坑洞? 圍牆有裂縫? 陽台有花盆? 冷氣戶外機鐵架鏽蝕嚴重? 哪些店家招牌看起來很老舊?」等觀察重點,再延伸至小孩回家觀察居家、社區環境。 這樣的活動可以配搭地震、火災逃生路線演練,發展成「安全教育」主題課程,或是不拘主題,自成培育生活自理能力的一個環節。環環相扣,幼兒園應該有計畫地在二至四年期間裡,引導幼兒發展對於周遭異常現象的敏感度、觀察與分析的習慣,以及推理、解決問題的訓練。 幼兒家庭可以炮製本書的新聞聊天,跟孩子一起聊人禍天災,一起思考安全的意義與做法。 羅怡君說得好:「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點」。她以「刺蝟媽媽」自稱,以「穿山甲」譬喻女兒,雖然是一個母親的自省,但是,時時刺一下小孩的厚殼甲,讓他注意到殼甲外面的世界,思考、對應真實生活,是現代父母應有的角色。 沒有小孩傳衍的社會,稱不上富足;沒有適切教導孩子識別災害、避開災害、減低災損的社會,是不負責任的社會。還是老話:投資小孩,社會是最大贏家! 文/翁麗芳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