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April 2022

安全環境和良好的習慣

最近聽到一個令人難過的消息,園長有個教會會友四月初發生車禍,騎車自摔,導致顏面受傷、內臟嚴重受損、腦部出血,經過十幾天的住院觀察療傷,接下來還需進行顏面骨折的修護手術。 馬路如虎口,真的不是口號而已,每天上下班時刻,路上車水馬龍,快車道慢車道,滿滿的汽車、摩托車,車速很快,大家都趕著上下班,實在很危險,不禁要思考,我們所處的道路環境,對用路人開車、騎車、走路而言,是否安全? 根據交通部統計,台灣每天有8人死於交通事故,而且趨勢還逐漸上升,如果跟其他國家比較,北歐國家每10萬人約有2人死於交通事故,跟台灣同樣人口密集的日本為3.6人,台灣大約12人;比起最近讓大家緊張不已的疫情,交通事故造成的傷害其實還更可怕。 在路上,常看到有車子突然就停下來,併排停車,有的則停在路口轉角,有的是停在別人家門口,就是為了一時的方便,或者省一點停車費用,這些不良的用路習慣,導致別人的不便,也增加風險。 可是用路人也有話說,台灣都市的道路設計不良,停車位也少,又不像日本,強制車主必須先有停車位,因為車主很難找到停車位,繞了好久找不到,只好亂停,不良習慣建立後,越來越多人把錯誤的事情當正常現象,當然交通越來越危險。 在仁和校園裡,安全一向是我們的最高優先課題;除了校園的設計一開始就是以幼兒安全為考量外,教學上在孩子一入園就不時的提醒建立良好的安全習慣,如走路、上下樓梯靠右邊、不奔跑等,每學期舉辦交通安全宣導、消防安全宣導、地震宣導等系列教學。 除了宣導,演練更為重要,加強師生緊急應變能力,期望當遇到事故時,讓傷害降到最低,例如:地震防災演習、火災逃生演習、幼童專用車逃生演練等。 週三邀請崇善消防分隊葉先生來幼兒園做消防宣導,並開了一台消防車來,透過影像和影片,了解火災發生時如何應變? 火災發生時的口訣-小火快跑,濃煙關門;電器電線插頭的使用;火場的救星-住警器的重要性;CPR心肺復甦術-叫叫CD,最後體驗用消防水帶來滅火, 讓孩子們熟悉應變措施,在事件發生時就不會慌亂。 2-6 歲階段的幼兒,初次離家學習團體生活,身體及情緒都正在萌發,擁有安全的學習環境,建立良好的習慣,才能讓小朋友快樂平安的長大,外面的世界我們可能無法立刻改變,但從小培養安全習慣,重視環境安全,等小孩們長大時,相信他們的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好。 祝 周末假期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師齊手-識別災害、避開災害、減低災損

時時刺一下小孩的厚殼甲,讓他注意到殼甲外面的世界,思考、對應真實生活,是現代父母應有的角色。 《愛的生存遊戲》是一本由熟諳天象地理,講究科學管理的父親,與心思細密、耐心傾聽、反複思辨保護與不過度保護女兒的母親,聯手說小孩安全教育的書。  二○○八年因為主持教育部的幼兒防災遊戲書編制計畫,我開始認識災害管理學者單信瑜。在眾多「小孩子不必教他那麼多,告訴他(地震是)地牛翻身就好」「要編防災課本」喧嘩聲中,單委員提出:「小小孩更應該要教,但拜託不要變成制式教材。」讓人眼睛一亮,印象格外深刻。 台灣幼教界原來並不存在天然災害議題的。遊走幼教二十年之後,我才發現,壞人不見得一定會碰上,但是地震、水災,台灣每個人都避不掉。 談孩子的創造力發展、談品格、談人生規劃……但是,不保命,如何有未來發展呢? 我們愈來愈在意小孩,政府以及個人都愈來愈肯花錢在幼兒教育上。 官方注重教保活動課程發展,強調教保人員專業素養的提升,但是許多現場老師戰戰兢兢於發展特色課程、設計幼兒本位課程,面對與實施安全教育、防災教育時,卻有迷惑。有的老師以為一年一度或幾度的防災演練是官方規定,跟課程沒有關係,在規定時間依指示演出便是;有的老師努力蒐集各種防災資訊教育教材,卻苦於彙整以及不知如何融入主題課程。 其實,安全教育課程,正如食衣住行日常生活一般,是生活的一環,是幼兒園及幼兒家庭都可以,也應該進行的活動,也就是現行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綱要所說「自信、主動、能與人合作、對生活環境關心、有勇氣面對問題、有能力解決問題」的活動。可以是意外開展出來的活動,也可以是大人計畫性誘導的活動。例如本書針對小學生談的篇章序號「通學之路:打造上學黃金路線」,就是幼兒園可以依而炮製的「黃金路線」主題。 從幼兒每天上學路線的環境觀察開始,在幾個小孩的發表之後,設計一個名為「柯南辦案」的全班性校園環境觀察活動;或是在社區散步時間裡帶個名為「小問題大安全」的遊戲,提引小孩社區裡「哪些地方路有坑洞? 圍牆有裂縫? 陽台有花盆? 冷氣戶外機鐵架鏽蝕嚴重? 哪些店家招牌看起來很老舊?」等觀察重點,再延伸至小孩回家觀察居家、社區環境。 這樣的活動可以配搭地震、火災逃生路線演練,發展成「安全教育」主題課程,或是不拘主題,自成培育生活自理能力的一個環節。環環相扣,幼兒園應該有計畫地在二至四年期間裡,引導幼兒發展對於周遭異常現象的敏感度、觀察與分析的習慣,以及推理、解決問題的訓練。 幼兒家庭可以炮製本書的新聞聊天,跟孩子一起聊人禍天災,一起思考安全的意義與做法。 羅怡君說得好:「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點」。她以「刺蝟媽媽」自稱,以「穿山甲」譬喻女兒,雖然是一個母親的自省,但是,時時刺一下小孩的厚殼甲,讓他注意到殼甲外面的世界,思考、對應真實生活,是現代父母應有的角色。 沒有小孩傳衍的社會,稱不上富足;沒有適切教導孩子識別災害、避開災害、減低災損的社會,是不負責任的社會。還是老話:投資小孩,社會是最大贏家! 文/翁麗芳

繼續閱讀 »

閱讀講座、續讀登記與防疫措施

【招生訊息】-招生簡章經教育局於4/18日核准,已於當日公布於 仁和網站,請家長詳閱,今日調查下學年中、小、幼班小朋友是否續讀,異動者名額將釋出給新生,請家長儘快登記。 【閱讀講座】-面對肺炎確診人數俱增,原定4月23日上午9:30-11:30舉辦的實體講座,經安全考量並期盼可以讓更多家長參加,擬改為線上互動的方式,時間延後一星期於4月30日下週六舉辦,請家長踴躍報名。 【新冠肺炎】-清明連假後,各地疫情升溫,確診人數激增,指揮中心滾動式的調整防疫措施、校園停課標準,請大家務必遵守規定,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落實實聯制,手部清消,保持社交距離(室外1米/人)。落實自我健康監測。醫院及住宿型長照機構禁訪至4/30日。

繼續閱讀 »

史博館春季旅遊

好不容易等到了春季旅遊,孩子們都非常的期待,卻因著日漸升溫的疫情,確診人數越來越多,從二位數、三位數到四位數,大家的擔心也隨之增加;旅遊要照常舉辦或取消?實在是兩難。 只好採取民主方式來決定。 首先是老師來表決,全體一致通過照常舉辦;接著是小朋友,贊成的坐下,只有三位原本不參加的,也全數通過,於是就朝舉辦的方向做準備。 在疫情期間長大的孩子們真的很可惜,童年只有一次,理應開心快樂的度過,因為防疫的因素,很多活動都取消或改期,他們的童年回憶,就是許多的口罩跟社交距離,想起來真令人心疼與不捨。 經過兩年多的防疫生活,很多人都已經習慣嚴防死守零確診,不過最近疫情發展已經不同了,最新的Omicron病毒看起來似乎比以前減弱很多,確診的人絕大多數是類似感冒的輕症,甚至無症狀,因此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開放,甚至取消許多防疫措施,把這個Omicron病毒類比成流感,我們的政府也逐漸改變以前的政策,希望達到漸進式的與病毒共存,畢竟如果再次像去年一樣,因為疫情停工、停課,影響層面實在太大了。 四月六日後,市政府公文佈達,提供各級學校新的防疫指引,其中針對校外教學地點,以不跨縣市為原則。 此次春季旅遊的計畫,老師們提供了許多景點,最後園長決定到位於安南區的歷史博物館,除了符合政府的規定外,還有館的內外空間都很大,沒有社交距離的擔憂,再者國立單位的防疫規格、標準也會比較高。 當決定照常舉辦時,大家一致決議以高標準的防疫規格來要求同行家長,因家長會近距離接觸小孩,且不是常態性的接觸者,所以必需完成三劑疫苗的施打,並於前一天進行快篩。 可想而知這樣的措施會造成部分家長的困擾,有的家長只施打兩劑,有的家長則是買不到快篩,導致無法同行,家長無法參與孩子的校外活動當然會很失望,我們也感到很遺憾,不過為了保護全體小朋友的安全與健康,這也是必要的措施。 運氣很好的是,21日當天,幾個原本預定參訪的外縣市團體在前一 天臨時取消,因此當天只有仁和的小朋友,讓原本擔心疫情的我們放心不少。 小朋友在史博館參觀了一整天,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和學習的領域,收穫滿滿,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看到孩子們滿足的笑容,安排活動的壓力與疲累就不在是問題了。 祝 周末假期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台灣歷史博物館

台灣歷史博物館位於安南區長和路,鄰近亞太國際棒球訓練中心,占地廣大,足足有20公頃,除了博物館建築外,與西拉雅遊客中心一樣,有著一大片綠色草原,環境寬敞舒適,很適合戶外活動。 再經過一年多的封館整修後,終於在2021年重新開館,新增了四個精彩特展與重新打造的兒童廳,室內外各式互動的裝置讓小朋友們愛不釋手,可愛的達悟族飛魚互動划船裝置、豐收彈珠台、洞穴探險等都十分趣,常態展用擬真的1:1場景模型,帶著大家回到早年台灣族群的大遷徙時代,從唐山過台灣的九死一生,到日據時代的文化色彩,精緻仿真的場景就像回到了當年的時空,原來在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上,收藏著這麼多故事。 經過重新打造的台灣歷史博物館兒童廳,分成三大區塊可以探險,可以搭乘時光列車穿越時空、互動裝置體驗生活技能還有戶外環境場景探險,每一區塊都很 用心,可以讓小朋友盡情地來場大冒險。 時光探險-兒童廳的時光車站推出了全新的影片體驗,可以在真的火車車廂內欣賞一段台灣近代史的演變動畫,車廂還會隨著景色震動,非常擬真。 進入車廂內找個喜歡的位置坐下,車廂會隨著前進的景色而晃動,就像真的坐上了時空列車,參與了台灣的時代變遷,很有意思!  互動體驗-這裡有各式互動裝置可以讓小朋友體驗,像是塗鴉後可以投影在牆上的繪畫、彈珠台、蓋房子、做衣服等等,每一項都很不錯。塗鴉後可以把作品投射到大牆上,讓自己的魚兒與鯨魚一起翱翔。 戶外探險-為了生活,人類因地制宜,學會了各種生存技巧,戶外探險區把種田、抓魚、打獵、洞穴探險等場景做成可以探險的小廣場,讓孩子穿梭在其中,探索著先人們的生活輪廓。 全新特展-隨著台灣歷史博物館重新開館,館方也推出四個全新的特展,這次的特展主題皆以社會議題為主軸,訴說著島民為了生存下去,在居住空間與生存環境上奮鬥的紀錄,因城市發展大興土木而被迫遷移家園,或是能源廢料囤放造成土地汙染,還有過去疫情的血淚紀錄史,歷史總是驚人的不斷重複,在房價居高不下的現今居住問題仍存在著,因為人性所謂的正義,也只不過是站在利益另一端時才會有的產物,只要貪婪還在,問題就不會消失,希望藉由社會議題的展出,能喚起更多的重視,讓這片土地越來越美好。 常設展-台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就像一本承載過去故事書,說著台灣的故事,從一座未開發的島嶼,到大移民時代的到來,島上族群大遷徙的衝突到共存,一直到現代民主化社會的演變過程,用1:1超擬真的模型,把當年的場景重建,就像是親身走入那段從地獄折返人間的年代,這也是台灣歷史博物館最迷人的區域。 當年唐山過台灣,黑水溝下無數的海上冤魂仍敵不上無法生存的環境,就算危險也堅持要到台灣放手一搏,這些成功渡海的移民們也是台灣早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擬真的場景讓人身歷其境,每一個展出都代表著一個年代,每個年代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 娛樂設備演進也成為展出的一部分,從櫥窗裡看著曾經伴隨成長的流行回憶,如今成為展出的文物,心中不禁有些感慨,周杰倫和5566正看著櫥窗外的你。 每一個年代的人,都有著自己的故事,生活在同一座島上的我們,能夠有座記錄著台灣歷史的博物館是一件幸福的事,當我們在看過去的故事的同時,也正在寫下新的故事,存好心,做好事,成為故事中值得尊敬的角色。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養成牙齒保健好習慣

「睡前和飯後,別忘刷牙和漱口;養成好習慣,健康陪伴我。」 又到了每半年一次的牙齒塗氟的時候,感謝美加美學呂醫師、林醫師帶領的團隊,在疫情期間仍安排時間,來園為孩子們服務。 每半年一次例行性的塗氟活動,也是檢視孩子牙齒狀況的好時機,如果沒認真刷牙,牙醫叔叔就會發現了。 國民健康局於96年開始補助未滿5歲兒童每半年一次塗氟,101年進一步推動送氟到幼兒園,特別開放牙醫師至幼兒園提供塗免費氟漆服務,讓家長省錢又省時,實在是非常方便,真的要替推動這項政策的官員們拍拍手。 孩子自己刷牙並不一定能刷乾淨,導致小小年紀就有很多蛀牙,有些家長會認為,反正孩子會換牙,在刷牙習慣的建立就會掉以輕心,其實這是不對的觀念,雖然孩子的乳牙會掉,但如果乳牙蛀牙太嚴重,也可能讓細菌侵入牙胚根管,而且換牙後如果口腔不清潔,還是會影響恆牙的生長。 前些時候新聞報導,根據衛服部資料,台灣學童蛀牙比例還是偏高,平均兩顆蛀牙,以各縣市來看,苗栗縣的學童蛀牙最嚴重,平均每人高達3.8顆,第二名台中3.28顆;台南在牙齒保健上成績相當不錯,是全國最低,平均只有0.49顆,跟台南喜歡吃甜食可能導致蛀牙的刻板印象相反。 仁和非常重視小孩們牙齒的保健,除了配合政府的塗氟政策外,在園時間,落實每天早午餐及下午點心後的刷牙與漱口,並不時了解與提醒,小孩們早上起床後是否有刷牙? 問:「今天早上有刷牙的請舉手?」「沒有刷牙的請起立。」約有十多位小孩站起來,大中小都有。提醒他們,早上起床一定要刷牙。 很多人誤以為,前一晚牙齒刷得很乾淨了,早上起床嘴巴一定很乾淨,吃完早餐後再刷牙更衛生。 不過,牙醫師提醒,雖然睡前刷乾淨,口腔沒有殘餘食渣,但還是會有脫落的黏膜上皮組織和口鼻分泌物,直接吃進去有點不衛生,最好還是要先刷牙再吃早餐。 如果睡前牙齒沒有刷乾淨,食物殘渣,加上我們的鼻咽管相通,口腔上皮黏膜組織脫落,再加上口鼻分泌物,經過一個晚上的繁殖,口內的細菌真 的很多很多。如果起床後還沒刷牙就吃早餐,真的有危險。 早上塗氟,下午進行班級代表的積木觀摩賽,主題是交通工具,有飛機、高鐵、輪船…創意無限。 每週三晨光積木時間,是孩子的最愛,大中小混齡聚集在活動室,互相學習、觀摩與合作,動手動腦玩創意,享受美好的時光。 「當我在積木區堆砌積木時,請別說我只是在「玩」。你知道嗎!我是在「玩」當中學習形狀與平衡的關係。誰知道,也許哪天我將成為建築師。」 祝 周末假期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解析積木的 6 大好處,父母引導是關鍵

三歲以前是大腦的發育黃金期,積木不僅好玩,它對孩子的身心發育有全方位的好處。 生理上的好處-6個月的孩子就可以玩積木了,只是把兩塊積木拼在一起對他們來說可能很難,但是沒關係,爸媽們陪他們把積木拿起、放下、搭建,這可以同時促進大肌肉運動技能和小肌肉的精細運動技能 (如手指和腕關節),還能促進手眼協調能力。 激發創造力-怎麽能在玩耍中促進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研究後發現,積木是能達到這個目的的最簡單的方式之一。沒有任何限定,孩子可以隨心所欲的設計、建設、實驗、尋找平衡、拆開重建,讓自己的想像力在天馬行空的跑來跑去,創造力很自然的就得到了鍛煉。 空間能力-爸媽們還記得中學時代學過的立體幾何嗎? 那些紙上都很難呈現的三維圖形是否曾經折磨過你? 空間能力是一個人的空間想像力和對三維世界的理解力,是一種特別的智能,玩積木可以顯著提高孩子的空間能力。 社交能力-積木是比較容易讓不同孩子玩在一起的東西。而且搭建積木很容易誘發合作機會。有研究發現,玩積木可以讓小朋友更喜歡與人交往,也變得更友善。定期參加積木小組活動的孩子們,社交能力的提高甚至超過那些進入社交培訓課程的孩子們。 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現代教養觀念裡,解決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每一個人走入社會以後,都會面臨各種問題,越是能夠解決問題的人,越是能夠向前走。玩積木就創造了一個小小的解決問題的局面,你要搭建一個什麼東西,需要用到哪些積木,或者給定一些積木如何搭建成品,而搭建的方式往往還不止一種,幾個小朋友一起玩,如何分工協作,這些都是解決問題的環節。 不要擔心挑戰孩子-讓孩子自由自在的搭建任何東西很重要,但父母也可以給寶寶指定一些任務,即使是比較複雜的構造,你可以幫助他一起做,這樣並不是在扼殺他的創造力。

繼續閱讀 »

【春季旅遊-戶外教學】

時間:04月21日星期四上午8:30至下午4時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 (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電話:06-3568889)交通:遊覽車參加對象:1.大.中.小.幼班小朋友。2.每班開放三位家人同行(請向班級老師報名)額滿截止。※費用:小朋友-160元(含車資、午餐)家 長-300元(含車資、入園費、午餐、保險費)請於下週三前繳交※報名後活動前二天不能參加者-小朋友、家長-退還入園費、午餐費、保險費※當天臨時不能參加者,退還入園費。*.沒參加的小朋友,當日請在家休息。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