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February 25, 2022

園長的話 – 打造健康的身體 迎接人生的挑戰

今年的冬天似乎特別冷也特別長,讓被置放在衣櫥裡的保暖禦寒衣服能夠有亮相的機會,不再被主人冷落,還有保暖的配件-圍巾、手套、帽子、鞋襪等,一樣樣被派上用場,哈哈~這些物品終於出頭天了,就像俗諺所說「戲棚跤徛久就是你的。」 天氣變化實在很大,今年入冬以來首波寒流在上週日報到,氣象局特別發布了低溫特報,最高18℃,最低只有12℃,對年長、年幼或體弱的人都是身體的一種考驗。春節期間,天氣還有點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沒想到這幾天是又濕又冷的天氣,有句天氣的俗諺「春天後母面,欲變一時間」,來形容春天的天氣多變,像是喜怒無常的繼母。 最近幾年氣候的變化與往年很不相同,還記得去年台灣還曾面臨缺水的問題,沒想到現在是雨水一直來,台南、高雄等中南部地區還算幸運,看氣象報導北部地區已經連續下好幾週了,連衣服都很難晾乾,這時候就有點慶幸我們是住在南部。 雖然天氣又濕又冷,但仁和的寶貝們精力依然旺盛,不論是課室的教學活動或室外的大肌肉遊戲,下雨或天冷都不受影響,雖然穿著厚重的衣服,但天冷心暖,仍然享受著規律的作息活動,一早來園,就急著和好朋友一起參與活動,果然印證童年是最快樂的這句話。 不過,大人的世界可就不是如此無憂無慮了,很多煩惱的事。單就人力方面而言,這一兩年台灣缺工情況十分嚴重,各行各業人手都不足,遇有人離開就補不上來,是疫情之故?少子的原因?或年輕人創業?還是網路工作?需勞力的工程或多或少都有延宕的狀況。 幼兒園也不例外,預計的幾項維修工程不僅無法如期完工,尚且需天氣的配合,原本廠商就缺工,又因安全的考量,有些需避開上課日在假日才能施工的,年輕的工作者假日要休息,得靠年長的師傅們,如此又更拖延,種種因素考驗著我們的耐心,真的是計畫跟不上變化。 校園前後門廣場的PU地面,不僅需在假日施工,還需天氣的配合;室內空間全面加裝滅菌燈,需水電行老闆親自來施工。 有個好消息,就是疫情似乎有放緩的跡象,連疫情指揮中心也放寬了防疫措施,之前大家擔心因為春節疫情升級,導致北部有幼兒園停課的狀況應該是不太會發生了,隨著各國疫情緩和,台灣應該也會逐漸回到正常的生活。 希望三月25日的親子運動會,家長能入園參與。健康是一切生活的基礎,沒有健康,名和利都是無根的浮萍,小朋友們從小就能快樂的運動,打造一個健康的身體,以後即使遇到各種人生的挑戰,都能更加有本錢來面對。 祝 週末假期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工廠無人做、老殘沒人顧 業者示警: 台灣5年內恐找不到移工

國際人力市場肉搏戰開打,等於撬開潘朵拉的盒子。台灣面對的現實是,大量引入移工已是過去式,隨著國內產業間搶奪移工成為常態,薪資不再是鐵板一塊,這也意味著過去將移工視為廉價勞動力、甚至是「免洗筷」的策略,到今天已經不可行。 台灣從發展中國家走入已開發國家,面對人力瓶頸,須重新思考人力政策,將移工當伙伴,從產業發展到家庭照顧,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改變1:重新思考人力政策-借鏡德國模式,把客工變國家人才負責勞動人力的勞動部,深切感受到沉重壓力。「台灣總勞動力缺口是事實,一定要用移工來補,」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署長蔡孟良感歎,十年前觀念較保守,認為移工會衝擊國人就業,因而採管制做法,隨著人口結構轉變,移工政策也要調整。 「現在缺的都是很辛苦的體力工作,都沒人做,產業怎麼生存?」蔡孟良說,企業要是關門,造成更多人失業,「引進移工反而是穩定就業,甚至可以創造就業,沒有不好。」 為維持台灣經濟穩定,蔡孟良坦承,不但未來將持續開放移工,留下優秀移工更是既定政策,最快明年上半年即可上路。 若移工能有條件變移民,為了達成資格,就有動機追求工作表現、提升工作技能,對產業和社會有益;尤其在取得永久居留資格後,原本居住在母國的親人能來台依親,解決移工思親之苦,雇主也能擁有長期穩定的勞動力,形成企業、移工、社會的三贏。 但要求得三贏,並非開放管制即可,德國的發展值得台灣借鏡。根據德國移民史學家研究,德國靠著大量移工,補足基層勞動力,當地人去做進步、開創性的工作,帶動德國經濟成果。 自二戰以來,德國因嚴重缺乏勞動力,大量透過國與國的交涉,自南歐、土耳其引進移工,一開始也是視為暫時勞動力,歷經數度修法,德國社會對移工愈來愈包容。 鑽研德國移民法、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助理教授張志偉解釋,德國2005年「新移民法」上路後,移工只要證明能融入德國社會,居留地位隨之增強。比方,通過德語認證、修完德國文化課程、具一定經濟基礎等,移工能獲得延長簽證、永久居留,甚至歸化成為德國公民。 張志偉以切身經驗舉例,當年他赴德國求學,第一年念語言學校,同學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外籍移工,而且大部份是拿政府的補貼來上課,顯示德國政府協助移工融入德國社會的積極角色。 如今,移工後裔不但是德國公民,甚至有的成為公務員。德國8千300萬人口裡,約2成具移民背景。 德國從「客工」走到「移民」的模式,逐漸變成先進國家紓解勞動力不足的對策。客工是指暫時的雇傭契約,到期會被遣返回國。顯然台灣要跨步向德國看齊,仍有一段長路要走。 目前,僅產業移工和長照機構的外籍看護適用勞基法,超過20萬的家庭看護,薪水低於基本工資。然而,康林國際總裁李超群直言,便宜的移工將不復見,「未來聘雇移工的成本和薪資只會上漲,不會減少。」 從移工輸出國到供應鏈聯盟,都在訴求「移工零付費」政策,原本移工跨國勞動,自行承擔的機票、體檢費、仲介費,一一回到雇主身上。「國際趨勢是使用者付費,」李超群說。 除了工資,台灣對移工的勞動保障,依舊落後。外籍看護住在雇主家裡,幾乎24小時待命,沒辦法休息,也無法主張加班費,甚至除了照顧工作,還要做家事,都是嚴重侵害移工權益。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