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21

【親子教養篇】讓寂靜校園恢復生機

一九六二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出版寂靜的春天一書,揭示人類過度使用DDT在農業上,破壞大自然生態,結果蟲鳴鳥叫、生氣蓬勃的春天突然變得沉寂,對人類社會環境可說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六十年後的今天,台灣的校園因為新冠疫情嚴峻導致學校停課,在校園內聽不到學生朗朗的讀書聲,也聽不到在運動場上的歡樂聲,偶爾只能聽到傳來例行的鐘聲。學生不在校園,即使再多響亮或優雅的鐘聲,也英雄無用武之地。此次自破壞了學校正常運作,就像早期的DD破壞了大自然生態。 校園有學生,學校才有生命力,只有學生能夠回到學校,接受實體教學,才能彰顯學校教育的功能。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或居家學習,絕不是教育的常態,而是不得已的應變措施,平心而論,線上教學對師生或家長都是很大的考驗,也不一定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疫情有趨緩跡象,重啟校園恢復校園常態將成為可能。學生停課一個多月,緊接而來是兩個月的暑假,期盼疫情早日平息下來,讓學生在暑假期間有機會回到學校感受校園的氣息,一則可稍加彌補線上教學之不足,二則亦可使校園恢復生機,找回校園原有的生命力。 文/國語日報社論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疫情下的衝擊

  原本已準備好端午過後恢復上課,又被打亂了! 居高不下的確診數字和死亡人數,使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再度宣布全國三級警戒延長,自六月十四日至二十八日,全國餐飲業一律外帶;更因學生確診人數累積達四百三十人,教育部長下令全國各級學校及兒童課照中心、補習班,停課到七月二日休業式,直接銜接暑假。在疫情未見趨緩的情況下,要求學校停辦、延辦暑期各項社團活動,或改為線上辦理。  疫情打亂了原本的生活作息,學生由原來學校的團體生活,變成獨自在家,透過電腦電視等3C產品,採線上學習的方式;許多公司開始採分流上班,或是讓員工遠距辦公,在家工作。 過去忙碌的生活,大家都停了下來;小孩則學校、安親班、補習班哪兒都去不成,大人、小孩都回到家裡,親子、夫妻相處時間變多了,過去沒能好好陪伴小孩,沒時間準備三餐的職業婦女,工作忙碌沒能在家吃晚餐的先生,大家都沒藉口,因著疫情改變了,彼此間有更多相處的時間,讓家人間的關係更親密,倒也是一種收穫。  疫情不僅奪走許多人的生命,更嚴重衝擊各行各業!學校因疫情停課,對私立幼兒園而言,衝擊很大,小孩沒來上課,無法收費,然政府規定,停課不停班,即使沒有小孩到園,員工還是要上班,照常領薪水。這個規定讓所有的經營者叫苦連天,到處陳情,希望政府正視問題的嚴重性,雖然教育部有紓困方案,但金額不多,杯水車薪。   停課不停學對仁和而言,不是口號,這段時間,我們盡心盡力,用心的錄製了教學主題影片,下週我們也錄製了以大肌肉活動為主的影片,供小朋友在家學習,動動身體,以在家容易取得的器材和空間,如球類、跳繩、紙箱、椅子等來操作。 不僅如此,計畫中的中英台故事分享會,因停課無法進行,為了讓參與的小孩有分享的機會,我們採線上方式進行,上週六是美語分享,透過視訊畫面,孩子們看見許久未見的同學、老師、園長,感到很興奮;明天6月12日是中文故事分享,大中小幼分三場進行。 祝  端午節快樂  平安  健康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防疫3級警戒全台停課不停學 孩童宅在家健康也不放假

為守護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於防疫期間提醒家長仍應遵守「宅在家」的防疫新生活,剛好是家長以身作則帶領孩子從事健康生活模式的機會。對抗疫情的同時,一起護眼少3C、防齲常潔牙、均衡飲食五蔬果、強健體能多運動之健康的育兒模式,家長多一分陪伴與關心,孩子會多1倍的幸福與滿足! 3010護眼原則 陪伴無可取代 街上家長拿著手機安撫幼兒或用餐配手機的景象屢見不鮮,台北市除提供學齡前兒童視力篩檢服務外,更提供國小1至6年級學童1年1次的專業視力檢查,協助家長未來孩子在視力發育尚未穩定之前,建立正確的護眼模式。另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針對幼兒使用螢幕產品規範,歸類出簡單且清楚的使用螢幕產品分齡指引 2歲以下孩子不接觸3C產品為原則。 2至3歲幼童使用時間建議控制在15分鐘內。 3至4歲幼童使用時間建議不超過30分鐘。 孩子4歲以後,使用螢幕產品時間1天不超過1小時,且每次使用「30」分鐘後需讓眼睛休息「10」分鐘。 提醒家長,把3C產品作為育兒的輔助工具,而非當成育兒保母,如此能更直接的陪伴寶貝、真實的互動和情感交流,對寶貝的成長才是難能可貴的喔! 甜蜜蜜陷阱 小心齲齒和小胖子 頻繁接觸3C螢幕產品,總是久坐、缺少運動並且甜食飲料樣樣來,容易產生肥胖及齲齒問題,爰此,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積極防治,台北市學齡前兒童口腔齲齒率由105年49.22%逐漸下降至109年38.54%,降幅2成多,根據台北市衛生局「109年台北市學齡前兒童整合性社區篩檢暨口腔衛生習慣趨勢分析」,針對台北市學齡前兒童口腔健康調查結果顯示,危險因子包含兒童含糖食物攝取頻率、含糖飲料攝取,而保護因子含定期塗氟與父母協助兒童潔牙等因素,以上因子與兒童齲齒有顯著相關,建議兒童使用之含氟牙膏之氟化物濃度應為1,000ppm以上,正確使用含氟牙膏,父母協助孩子在睡前潔牙,每次潔牙時間需達2分鐘以上。 防疫宅在家同時,別忘了注意孩子的健康,維持正常的健康體位必須從健康飲食、身體活動及充足睡眠三管齊下,天天五蔬果,多吃各種不同、多元化食物,不偏食,其中維生素A、B、C尤其重要,深黃色、深綠色蔬果都可多多攝取,並建立運動生活模式,並於每天進行至少60分鐘中度至重度體能活動,鼓勵養成規律生活習慣,避免晚睡及熬夜,每天至少睡眠8小時。 「防疫宅在家」同時,多多關心家中寶貝的健康,多點陪伴及互動,並且以身作則建立健康生活模式,平時對孩子的細心觀察也是很重要的,若發現孩子有疑似視力、口腔等不良症狀,待疫情趨緩後,儘速至醫療院所診斷及檢查。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防疫從本份做起

當台灣宣布防疫第三級警戒時,許多人的心是驚慌、是害怕的,不論病毒名稱是叫武漢肺炎,或是新冠肺炎,甚或是英國的變種病毒,還是新聞報導的印度變種病毒,這些病毒是我們這一代人類最大的挑戰。 在這過程中發現,過去人類都認為人是整個世界環境的主導者,但因著疫情發生愈來愈嚴重時,我們發現人的社會不過是被動的;我們常常說人是萬物之靈、人定勝天,話語裡聽得出人的自信與驕傲;但在此次的疫情中,我們深深感受,病毒的存在,讓人不能聚集,人與人之間必須保持距離;口罩不離嘴;各級學校停課,連帶的影響許多產業;在家不能趴趴走。三級防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大家已受不了了,讓人感到焦慮與不安,往日的驕傲與自信已不在了。 然而,因著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意外地讓地球空氣汙染降低、環境變乾淨了,看到藍天和白雲。過去常收到學輔校安科的空污公文,最近沒了,先前戴口罩是防空污,如今戴口罩是防病毒。都是戴口罩,卻有著不一樣的心情。 上週五召開教學研討會,六月大中小進入新的教學主題,大班-卡達,垃圾再生;中班閃電魚尼克-愛閱讀;小班-玩具夢工廠;班群老師備課的認真,讓園長好感動,她們不受疫情的影響,守著老師的本分。看著老師的分享,想著~若能錄製屬於我們的教學影帶,供小孩在家學習,該是件美事。於是,在班群們幕前與幕後的合作,成就了每天傳給家長的小單元。 抗疫,是臺灣的當務之急。此時刻,全體人民都應團結在一起,守自己的本分,做好各項防疫措施與規定。支持指揮官,給他力量,讓他能夠繼續帶領我們來抗疫,早日恢復往日的榮景。 祝 平安 健康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慎防線上學習傷害學生健康

新竹有一名國中生,因學校採線上教學,整天盯著電腦螢幕學習,結果不到兩週時間,兩眼近視從原本一百五十度,暴增到三百五十度,影響健康甚鉅。 學校採用線上教學,學生必須重新調整其學習方式和時間,適應新的學習環境,除了於課堂時間觀看電腦螢幕外,也必須利用課後時間上網查閱相關資料,以利完成學習作業,所以大幅增加學生上網時間。 根據很多文獻指出,學生上網時間過多,對於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睡眠時間和人際互動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基本上,學生從事線上學習,必須具有專注力。而年級越低,孩童的注意力越難持久,線上教學效果有限,即使年級高一點,整天緊盯著電腦螢幕,對視力也構成嚴重威脅,加上身體活動減少,不利於體適能。 隨著資訊通訊科技發展,即使疫情過後,學生未來有些時候還是會從事線上學習,因而必須格外正視此議題,學生未來要走的路仍是相當長遠,千萬不能讓學生為了進行線上學習,卻賠上自己的健康,將是得不償失的一件事。 對於學生從事線上學習,無論學校和家長都必須給予適當指導、引導和督導,讓孩子不要過度依賴電子和電腦產品,迷失於線上學習,傷害自己的健康。 文/國語日報社論篇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危機就是轉機,困境將是另類的祝福

居高不下的肺炎疫情蔓延整個台灣,每天確診的數字讓人看了心慌慌,忐忑不安。 疫情告急,週二下午,教育部再次發布公告,停課時間由原來的五月二十八日延長到六月十一日,連同週休和端午假期到六月十四日。六月十五日復課。延長停課,在預料之中。 記得去年此時,全世界有185國由於新冠疫情被迫停課,全球將近90%的學生因而無法上學,當時台灣為少數未停課的成功案例。 然而一年後,當全球開始普遍施打疫苗,學校逐步恢復後疫情時代的秩序時,台灣由原來防疫的模範生,一夕之間淪落到失控的局面,加入停課的行列。 停課事出突然,消息一發布,各方利害關係人因為所處區域的教學資源、學生年齡、家庭結構的不同,而呈現多元反應。 多數家長則憂喜參半,尤其是非都會區年幼孩子的父母憂多於喜,縱使認同防疫停課是國家政策,但在家裡使用線上學習需要電腦及網路,可家裡的高齡長輩不見得會使用,夫妻必須輪流請假在家待命。 而這項停課的政策,公文裡的注意事項寫著「幼兒園之家長因故無法在家照顧或幼兒無法進行居家學習者,幼兒園仍應安排人力,提供幼兒到園學習、照顧及用餐。」市教育局來電,家長若有需求,不得拒絕。 當然家長們基於安全與風險的考量,選擇讓寶貝們在家,不上學,只有六、七個小朋友來園。 上週四,有位婦人按門鈴,很不客氣的指責說「政府已經宣布停課了,你們為何還讓小朋友來幼兒園?」、「家長不是可以請防疫照顧假嗎?」…..費了一番功夫做解釋,「這是教育部的命命、規定,我們是要遵守的。」最後,婦人口中碎碎念,拖著她的菜籃子離開了。 防疫,人人有責,是個很嚴肅攸關你我健康與生命的問題,輕忽不得,大家一定要遵守政府的規定,在尚未全面施打疫苗之前,勤洗手、戴口罩、量體溫,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全民同心抗疫、切勿鬆懈,危機就是轉機,困境將是另類的祝福。 祝 平安 健康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在孩子身邊發呆的父母最成功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奧布拉多薇,在三月做了一場研究,找來一百多名父母,讓他們在旁邊看孩子玩,長達幾個小時從旁側拍紀錄,再從這些大量影片中,去一秒一秒的分析這些家長到底在做甚麼。這麼細節的研究,讓學者得到了一些驚人的發現。 最好別打斷孩子 學者說,雖然現代父母對孩子多是鼓勵,卻仍找機會要教育孩子。她舉例,有個媽媽在孩子旁邊看他玩了十三秒,停了五秒思考,然後竟突然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接著花了長達三十五秒的時間去「機會教育」孩子某一件事。 實驗顯示,像這樣常常打斷孩子的父母,他們孩子的專注力、自制力都會比較差,絕對不適一個好的教養方法。 那麼,甚麼才是比較好的教養方?法根據這研究的理論,顯然孩子在玩的時候,在旁邊放空、發呆、甚麼都不做的,會是最成功的父母。 這是一個相當超前的概念,在這之前,即使是歐美父母也會插手管孩子,但思想開放的歐美家長已經開始思考,應該讓甚麼都不懂的孩子「自己領導自己」,父母在旁邊陪伴,完全不開口、不中斷、不教、發呆就好。 說教倒不如陪伴 最近有幸參與一個來自澳洲昆士蘭大學家庭支援中心所設計的正向教養課程,這才發現,原來不只是東方父母,全球的父母都有一樣的問題-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手機不離手,比較大的孩子吵著和同學出去玩;無論甚麼年齡的孩子,都會時時吵著父母買些甚麼給他們。 以上的事情,父母要怎麼矯正?怎樣可以在不傷及孩子自尊且又有效的情況說「NO」? 原來,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矯正」,所謂不矯正,並不是真的甚麼都不做,而是當孩子提出一個要求,父母也必須當作是自己提出來的想法,接著陪孩子一起動腦來解決那個問題。 有時候,父母會做出讓孩子驚喜的決定;有時候,父母踩剎車不讓步。但既然不是壞事,就沒必要矯正。教養並非甚麼玄妙的哲學,全都是我們這些家長創造出來的,而那後面是種無盡的憂慮。 因此我解開了多年來的疑慮。二十年前,我曾為了一本關於國外常春藤名校的留學書,訪談了十八位名校博士生,想收集十八種不同的家長的教育方式。 沒想到,我聽到的全都是「我爸媽從小就放任我」、「我家都沒在管的」、「我小時候很自由自在的看小說呀」…..奇怪,怎麼可能?這完全顛覆了傳統概念,這些名校學生的父母應該要求很多,至少也給些無形的壓力吧?不顯然沒有。 回想自己小時候,父母都在上班,沒時間理我,我所做的,從來都沒有被父母監控、指正過。 當父母和我相處,都在做甚麼事呢?他們會和我談談工作上的故事,或許當年身為孩子的我,只是大人下班後的抒發對象,但那些故事卻讓我得到了一些「動力」–想想,我快樂童年所得到的全都是動力,從來都不是指正! 此時我家孩子又在大叫想玩Switch的遊戲,或許他會來跟我「凹」更多的時間看影集,更多零用錢買文具….。我一度想開口對孩子嚴正的說教一番,想一想,還是算了吧。 文/國語日報5/24家庭版

繼續閱讀 »
臺南市-台南-東區-仁和幼兒園-防疫

園長的話 – 全民合作動員防疫

兩週前,當全世界都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受苦時,只有台灣有如世外桃源一樣,除了戴口罩外,一般人的生活作息和疫情之前相差不大。沒想到5月初疫情突然開始蔓延,先是有機師隔離期間外出被查出確診,之後又一連串的擴散到旅館、台北萬華地區,短短幾天內,整個台灣幾乎都出現確診案例。 政府因為疫情發展太快,連續4天本土個案破百例,指揮官和教育部長連忙在5/18日下午宣佈,從5/19日起到5/28日全國各級學校及公私立幼兒園停止到校上課,且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補習班等各類教育機構亦同時配合停課,請所有學生停止前往在家學習。大專校院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改採線上教學,學生居家遠端學習不到校,線上教學為正式課程。 宣布就立刻執行,平常的生活一下子改變了,大家手忙腳亂壓力都很大,可是這項措施的確是必要的,從世界各國防疫經驗來看,在還沒施打疫苗之前,要阻止病毒蔓延的辦法,就只能盡量保持社交距離,進行隔離,避免群聚。 政府為了防治疫情宣佈停止到校上課,但確實有些爸爸媽媽工作上實在無法在家照顧小孩,因此仁和也遵照政府政策,開放校園讓有需求的小朋友來園,人數雖只有個位數,仍然依照平常的作息,一點也不馬虎,更要求小孩們做好防疫措施;只是平常熱鬧滾滾的校園,顯得有些冷清,同學多數沒來,他們難免感到落寞與不習慣。  新冠疫情雖然可怕,但不是無法克服,新聞報導已經有新一批的疫苗抵達台灣了,政府也持續努力替所有人民爭取更多疫苗,在疫苗全面施打之前,我們只能繼續忍耐,保持個人衛生習慣和戴口罩,遵守政府的防疫規定,若有必要來園,在入園前先掃描門口簡訊實聯制的QR code。 台灣因為有SARS的經驗,在疫情一開始時超前佈署,有著其他國家羨慕的防疫成績,當世界各國人民受到病毒侵襲,須居家隔離、封城、鎖國,學生無法到校上課,只能採線上教學時,台灣人可是過著無拘無束,自由趴趴走的生活;我們因為習慣了、放鬆了,卻忘了新冠病毒的可怕,導致病毒進入台灣;不過有句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經過這次的震撼教育,全民一起合作動員起來防疫,相信我們一定很快就能戰勝新冠疫情,恢復往日的榮景。 祝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冠狀病毒為何可怕?從病毒進化史探究竟

武漢肺炎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全球確診病例逐漸爬升,因此許多人開始好奇冠狀病毒是如何崛起的?向來擅長於講解歷史故事與國際情勢,解析冠狀病毒是如何從1名「弱雞」,進化到現在成為人心惶惶的病毒。 史上最早發現的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最早在1960年出現,但當時對人類並無影響,只有在其他哺乳類和鳥類之間傳染,整個20世紀只有2種冠狀病毒可傳染與人,分別是299E和OC43;但症狀頂多打噴嚏、咳嗽等小症狀,並不會因為感染而導致死亡,比起其他傳染疾病,如:梅毒、愛滋病等,根本微不足道。 第1個造成人類死亡的冠狀病毒 到了2002年11月,出現了第1個對人類有重大影響的冠狀病毒SARS,原本SARS只寄身在蝙蝠身上,但靠著果子狸當跳板成功入侵人體。當SARS病毒進入人體後,原本寄身在蝙蝠「修練」的它彷彿來到了天堂,開始吸收健康的細胞,並利用它開始複製病毒,以最快的速度在人體內擴散。但人類自己也有免疫系統,像一支軍隊般對抗入侵的病毒,而沒看過SARS的免疫系統開始發出抗體攻擊;但抗體與SARS不吻合的關係,無法有效對抗病毒,就開始高速運轉來進行攻擊,於是造成人類會有高燒、咳嗽與呼吸困難等症狀,最後呼吸衰竭,最後雖然已驅逐掉病毒,但也讓人體受到傷害、甚至死亡。在醫學上這樣的現象有專有名詞,叫細胞因子風暴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2009年的H1N1,都是主要致死的原因,由於SARS是病毒,使用抗生素也無法有效對抗,只能使用發燒藥、人工輔助呼吸、抗病毒藥物和高劑量的類固醇來減輕身體負擔,最主要還是要靠自身的免疫系統。經過17年後,到目前為止也尚未開發出對SARS有效的藥物及疫苗,即使痊癒了也會有肺部纖維化、骨質疏鬆與骨壞死等後遺症,是第1個被發現且對人類造成死亡的冠狀病毒,不得不重視。 第2個致死的冠狀病毒 2014至2015年也有2個冠狀病毒,分別是NL63與HKU1,但並不對人類造成威脅,甚至在維基百科都沒有出現過,使得人們對於冠狀病毒的威脅漸漸消弱。直到2012年出現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是第2種威脅人類生命的冠狀病毒,但由於症狀十分猛烈, SARS的死亡率是15%,MERS卻高達30%,但因為宿主死亡的太快,傳播能力不如SARS強,就這樣漸漸的消失。 武漢新型冠狀病毒 2019年底,武漢新型冠狀病毒來了,科學家稱呼它為nCoV(編按:WHO正名為COVID-19)、武漢肺炎或新型冠狀病毒,目前仍舊不清楚它怎麼來的,也不知道會不會異變或死亡率多少,並持續的影響全球。五大洲無一倖免,疫情十分嚴重,更令民眾感到焦慮與恐慌,進而出現口罩、衛生紙等民生用品搶購的現象。 對人類造成威脅的共同條件 飛沫傳染:要大規模傳播病毒,透過打噴嚏、流鼻水和講話等,飛沫傳染的效率是最高的。 潛伏期長:厲害的病毒並不會一開始就讓人類致死,必須潛伏一段時間,讓活蹦亂跳的病人神不知鬼不覺的傳染給周遭的人,這樣才能達到大規模傳播的目的。 快速異變:這些病毒都具有快速變異的能力,知道人們會研發疫苗來抑制,而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和DNA不同的是只有一根鍊條,所以可輕易的基因重組,簡單來說就是容易發生異變,提高研發疫苗的難度。 自然宿主:這些致死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皆為蝙蝠,而成為自然宿主必須滿足2個條件,第1是壽命長、第2是不怕病毒,這樣病毒才能在宿主體內長期存活並進化,加上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類動物,加上又有超音波的保護,成為病毒最好的修練地。 人類對抗病毒的歷史很長,且病毒無所不在,大多潛伏在人體中,直到免疫力下降時就會開始發病。全世界每年有30萬人死於流感,美國就有6600人、中國則有88000人,和冠狀病毒不同的是已經有疫苗可對抗,而冠狀病毒雖已研發出疫苗仍,仍建議平常多運動、多曬太陽、維持正常作息、營養均衡來增加免疫力,來避免病毒、流感的感染。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只有合作才能夠抑制疫情

當全球都籠罩在肺炎疫情的威脅下,台灣因超前佈署,防疫得當,民眾除了無法出國旅遊外,還能過著自由進出、上班上學的生活,是因為大家都能順從防疫中心-指揮官的決策令去執行。 但,原本令世界各國稱羨的台灣,近日因本土疫情危機再度擴大,指揮官陳時中定調已進入社區感染,並將疫情警戒提升至第二級到6月8日共4週,對於個人及外出、集會活動、營業場域、大眾運輸實施相關限制措施,各縣市政府也跟進公布最新防疫措施。 希望每個民眾人人都能配合執行。也許一些措施造成了不便,也攪亂了原有的行程和和秩序,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任誰都不樂見。 唯有全民合作,才能夠抑制疫情的擴散。 對付那肉眼看不見的病菌、病毒,個人的衛生習慣很重要-勤洗手、量體溫、戴口罩。 上週母親節,在疫情尚未延燒前,舉辦慶祝活動,親子們相聚在仁和,歡度美好的時刻,勇闖一個個關卡- 媽媽的手、椰子保齡球、種子全壘打、水中撈紋、推推擺擺、協力搬種子、種子便裝show、創意手作,在光華中學大姊姊們的帶領下,親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大合唱是壓軸好戲,一班班的小孩上台演唱拿手好歌「愛我們的家」,為了讓每班小孩都能被看見,站在舞台最前面,重複唱了九次;當唱到「青青的草地藍藍天,多美麗的世界…」,小孩們將自己親手製作的母親節禮物-手作花獻給最親愛的媽媽時,媽媽們感動得緊緊抱著小孩,久久不能自已,那是個感動的時刻與畫面,這正是我們希望營造的,有愛的、有機體的親子關係和家庭。 一個有機體的家就像一棵植物一樣,需要陽光、空氣、水的滋養才能長大。家庭也需要呵護和經營,才能充滿愛與溫暖。給孩子最大的愛,就是守護他們的心靈健康,只要用對方法,家庭關係就能輕鬆愉快,擁有幸福快樂的親子關係。 祝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