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May 29, 2021

園長的話 – 危機就是轉機,困境將是另類的祝福

居高不下的肺炎疫情蔓延整個台灣,每天確診的數字讓人看了心慌慌,忐忑不安。 疫情告急,週二下午,教育部再次發布公告,停課時間由原來的五月二十八日延長到六月十一日,連同週休和端午假期到六月十四日。六月十五日復課。延長停課,在預料之中。 記得去年此時,全世界有185國由於新冠疫情被迫停課,全球將近90%的學生因而無法上學,當時台灣為少數未停課的成功案例。 然而一年後,當全球開始普遍施打疫苗,學校逐步恢復後疫情時代的秩序時,台灣由原來防疫的模範生,一夕之間淪落到失控的局面,加入停課的行列。 停課事出突然,消息一發布,各方利害關係人因為所處區域的教學資源、學生年齡、家庭結構的不同,而呈現多元反應。 多數家長則憂喜參半,尤其是非都會區年幼孩子的父母憂多於喜,縱使認同防疫停課是國家政策,但在家裡使用線上學習需要電腦及網路,可家裡的高齡長輩不見得會使用,夫妻必須輪流請假在家待命。 而這項停課的政策,公文裡的注意事項寫著「幼兒園之家長因故無法在家照顧或幼兒無法進行居家學習者,幼兒園仍應安排人力,提供幼兒到園學習、照顧及用餐。」市教育局來電,家長若有需求,不得拒絕。 當然家長們基於安全與風險的考量,選擇讓寶貝們在家,不上學,只有六、七個小朋友來園。 上週四,有位婦人按門鈴,很不客氣的指責說「政府已經宣布停課了,你們為何還讓小朋友來幼兒園?」、「家長不是可以請防疫照顧假嗎?」…..費了一番功夫做解釋,「這是教育部的命命、規定,我們是要遵守的。」最後,婦人口中碎碎念,拖著她的菜籃子離開了。 防疫,人人有責,是個很嚴肅攸關你我健康與生命的問題,輕忽不得,大家一定要遵守政府的規定,在尚未全面施打疫苗之前,勤洗手、戴口罩、量體溫,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全民同心抗疫、切勿鬆懈,危機就是轉機,困境將是另類的祝福。 祝 平安 健康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在孩子身邊發呆的父母最成功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奧布拉多薇,在三月做了一場研究,找來一百多名父母,讓他們在旁邊看孩子玩,長達幾個小時從旁側拍紀錄,再從這些大量影片中,去一秒一秒的分析這些家長到底在做甚麼。這麼細節的研究,讓學者得到了一些驚人的發現。 最好別打斷孩子 學者說,雖然現代父母對孩子多是鼓勵,卻仍找機會要教育孩子。她舉例,有個媽媽在孩子旁邊看他玩了十三秒,停了五秒思考,然後竟突然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接著花了長達三十五秒的時間去「機會教育」孩子某一件事。 實驗顯示,像這樣常常打斷孩子的父母,他們孩子的專注力、自制力都會比較差,絕對不適一個好的教養方法。 那麼,甚麼才是比較好的教養方?法根據這研究的理論,顯然孩子在玩的時候,在旁邊放空、發呆、甚麼都不做的,會是最成功的父母。 這是一個相當超前的概念,在這之前,即使是歐美父母也會插手管孩子,但思想開放的歐美家長已經開始思考,應該讓甚麼都不懂的孩子「自己領導自己」,父母在旁邊陪伴,完全不開口、不中斷、不教、發呆就好。 說教倒不如陪伴 最近有幸參與一個來自澳洲昆士蘭大學家庭支援中心所設計的正向教養課程,這才發現,原來不只是東方父母,全球的父母都有一樣的問題-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手機不離手,比較大的孩子吵著和同學出去玩;無論甚麼年齡的孩子,都會時時吵著父母買些甚麼給他們。 以上的事情,父母要怎麼矯正?怎樣可以在不傷及孩子自尊且又有效的情況說「NO」? 原來,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矯正」,所謂不矯正,並不是真的甚麼都不做,而是當孩子提出一個要求,父母也必須當作是自己提出來的想法,接著陪孩子一起動腦來解決那個問題。 有時候,父母會做出讓孩子驚喜的決定;有時候,父母踩剎車不讓步。但既然不是壞事,就沒必要矯正。教養並非甚麼玄妙的哲學,全都是我們這些家長創造出來的,而那後面是種無盡的憂慮。 因此我解開了多年來的疑慮。二十年前,我曾為了一本關於國外常春藤名校的留學書,訪談了十八位名校博士生,想收集十八種不同的家長的教育方式。 沒想到,我聽到的全都是「我爸媽從小就放任我」、「我家都沒在管的」、「我小時候很自由自在的看小說呀」…..奇怪,怎麼可能?這完全顛覆了傳統概念,這些名校學生的父母應該要求很多,至少也給些無形的壓力吧?不顯然沒有。 回想自己小時候,父母都在上班,沒時間理我,我所做的,從來都沒有被父母監控、指正過。 當父母和我相處,都在做甚麼事呢?他們會和我談談工作上的故事,或許當年身為孩子的我,只是大人下班後的抒發對象,但那些故事卻讓我得到了一些「動力」–想想,我快樂童年所得到的全都是動力,從來都不是指正! 此時我家孩子又在大叫想玩Switch的遊戲,或許他會來跟我「凹」更多的時間看影集,更多零用錢買文具….。我一度想開口對孩子嚴正的說教一番,想一想,還是算了吧。 文/國語日報5/24家庭版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