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y 2021

園長的話 – 危機就是轉機,困境將是另類的祝福

居高不下的肺炎疫情蔓延整個台灣,每天確診的數字讓人看了心慌慌,忐忑不安。 疫情告急,週二下午,教育部再次發布公告,停課時間由原來的五月二十八日延長到六月十一日,連同週休和端午假期到六月十四日。六月十五日復課。延長停課,在預料之中。 記得去年此時,全世界有185國由於新冠疫情被迫停課,全球將近90%的學生因而無法上學,當時台灣為少數未停課的成功案例。 然而一年後,當全球開始普遍施打疫苗,學校逐步恢復後疫情時代的秩序時,台灣由原來防疫的模範生,一夕之間淪落到失控的局面,加入停課的行列。 停課事出突然,消息一發布,各方利害關係人因為所處區域的教學資源、學生年齡、家庭結構的不同,而呈現多元反應。 多數家長則憂喜參半,尤其是非都會區年幼孩子的父母憂多於喜,縱使認同防疫停課是國家政策,但在家裡使用線上學習需要電腦及網路,可家裡的高齡長輩不見得會使用,夫妻必須輪流請假在家待命。 而這項停課的政策,公文裡的注意事項寫著「幼兒園之家長因故無法在家照顧或幼兒無法進行居家學習者,幼兒園仍應安排人力,提供幼兒到園學習、照顧及用餐。」市教育局來電,家長若有需求,不得拒絕。 當然家長們基於安全與風險的考量,選擇讓寶貝們在家,不上學,只有六、七個小朋友來園。 上週四,有位婦人按門鈴,很不客氣的指責說「政府已經宣布停課了,你們為何還讓小朋友來幼兒園?」、「家長不是可以請防疫照顧假嗎?」…..費了一番功夫做解釋,「這是教育部的命命、規定,我們是要遵守的。」最後,婦人口中碎碎念,拖著她的菜籃子離開了。 防疫,人人有責,是個很嚴肅攸關你我健康與生命的問題,輕忽不得,大家一定要遵守政府的規定,在尚未全面施打疫苗之前,勤洗手、戴口罩、量體溫,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全民同心抗疫、切勿鬆懈,危機就是轉機,困境將是另類的祝福。 祝 平安 健康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在孩子身邊發呆的父母最成功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奧布拉多薇,在三月做了一場研究,找來一百多名父母,讓他們在旁邊看孩子玩,長達幾個小時從旁側拍紀錄,再從這些大量影片中,去一秒一秒的分析這些家長到底在做甚麼。這麼細節的研究,讓學者得到了一些驚人的發現。 最好別打斷孩子 學者說,雖然現代父母對孩子多是鼓勵,卻仍找機會要教育孩子。她舉例,有個媽媽在孩子旁邊看他玩了十三秒,停了五秒思考,然後竟突然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接著花了長達三十五秒的時間去「機會教育」孩子某一件事。 實驗顯示,像這樣常常打斷孩子的父母,他們孩子的專注力、自制力都會比較差,絕對不適一個好的教養方法。 那麼,甚麼才是比較好的教養方?法根據這研究的理論,顯然孩子在玩的時候,在旁邊放空、發呆、甚麼都不做的,會是最成功的父母。 這是一個相當超前的概念,在這之前,即使是歐美父母也會插手管孩子,但思想開放的歐美家長已經開始思考,應該讓甚麼都不懂的孩子「自己領導自己」,父母在旁邊陪伴,完全不開口、不中斷、不教、發呆就好。 說教倒不如陪伴 最近有幸參與一個來自澳洲昆士蘭大學家庭支援中心所設計的正向教養課程,這才發現,原來不只是東方父母,全球的父母都有一樣的問題-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手機不離手,比較大的孩子吵著和同學出去玩;無論甚麼年齡的孩子,都會時時吵著父母買些甚麼給他們。 以上的事情,父母要怎麼矯正?怎樣可以在不傷及孩子自尊且又有效的情況說「NO」? 原來,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矯正」,所謂不矯正,並不是真的甚麼都不做,而是當孩子提出一個要求,父母也必須當作是自己提出來的想法,接著陪孩子一起動腦來解決那個問題。 有時候,父母會做出讓孩子驚喜的決定;有時候,父母踩剎車不讓步。但既然不是壞事,就沒必要矯正。教養並非甚麼玄妙的哲學,全都是我們這些家長創造出來的,而那後面是種無盡的憂慮。 因此我解開了多年來的疑慮。二十年前,我曾為了一本關於國外常春藤名校的留學書,訪談了十八位名校博士生,想收集十八種不同的家長的教育方式。 沒想到,我聽到的全都是「我爸媽從小就放任我」、「我家都沒在管的」、「我小時候很自由自在的看小說呀」…..奇怪,怎麼可能?這完全顛覆了傳統概念,這些名校學生的父母應該要求很多,至少也給些無形的壓力吧?不顯然沒有。 回想自己小時候,父母都在上班,沒時間理我,我所做的,從來都沒有被父母監控、指正過。 當父母和我相處,都在做甚麼事呢?他們會和我談談工作上的故事,或許當年身為孩子的我,只是大人下班後的抒發對象,但那些故事卻讓我得到了一些「動力」–想想,我快樂童年所得到的全都是動力,從來都不是指正! 此時我家孩子又在大叫想玩Switch的遊戲,或許他會來跟我「凹」更多的時間看影集,更多零用錢買文具….。我一度想開口對孩子嚴正的說教一番,想一想,還是算了吧。 文/國語日報5/24家庭版

繼續閱讀 »
臺南市-台南-東區-仁和幼兒園-防疫

園長的話 – 全民合作動員防疫

兩週前,當全世界都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受苦時,只有台灣有如世外桃源一樣,除了戴口罩外,一般人的生活作息和疫情之前相差不大。沒想到5月初疫情突然開始蔓延,先是有機師隔離期間外出被查出確診,之後又一連串的擴散到旅館、台北萬華地區,短短幾天內,整個台灣幾乎都出現確診案例。 政府因為疫情發展太快,連續4天本土個案破百例,指揮官和教育部長連忙在5/18日下午宣佈,從5/19日起到5/28日全國各級學校及公私立幼兒園停止到校上課,且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補習班等各類教育機構亦同時配合停課,請所有學生停止前往在家學習。大專校院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改採線上教學,學生居家遠端學習不到校,線上教學為正式課程。 宣布就立刻執行,平常的生活一下子改變了,大家手忙腳亂壓力都很大,可是這項措施的確是必要的,從世界各國防疫經驗來看,在還沒施打疫苗之前,要阻止病毒蔓延的辦法,就只能盡量保持社交距離,進行隔離,避免群聚。 政府為了防治疫情宣佈停止到校上課,但確實有些爸爸媽媽工作上實在無法在家照顧小孩,因此仁和也遵照政府政策,開放校園讓有需求的小朋友來園,人數雖只有個位數,仍然依照平常的作息,一點也不馬虎,更要求小孩們做好防疫措施;只是平常熱鬧滾滾的校園,顯得有些冷清,同學多數沒來,他們難免感到落寞與不習慣。  新冠疫情雖然可怕,但不是無法克服,新聞報導已經有新一批的疫苗抵達台灣了,政府也持續努力替所有人民爭取更多疫苗,在疫苗全面施打之前,我們只能繼續忍耐,保持個人衛生習慣和戴口罩,遵守政府的防疫規定,若有必要來園,在入園前先掃描門口簡訊實聯制的QR code。 台灣因為有SARS的經驗,在疫情一開始時超前佈署,有著其他國家羨慕的防疫成績,當世界各國人民受到病毒侵襲,須居家隔離、封城、鎖國,學生無法到校上課,只能採線上教學時,台灣人可是過著無拘無束,自由趴趴走的生活;我們因為習慣了、放鬆了,卻忘了新冠病毒的可怕,導致病毒進入台灣;不過有句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經過這次的震撼教育,全民一起合作動員起來防疫,相信我們一定很快就能戰勝新冠疫情,恢復往日的榮景。 祝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冠狀病毒為何可怕?從病毒進化史探究竟

武漢肺炎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全球確診病例逐漸爬升,因此許多人開始好奇冠狀病毒是如何崛起的?向來擅長於講解歷史故事與國際情勢,解析冠狀病毒是如何從1名「弱雞」,進化到現在成為人心惶惶的病毒。 史上最早發現的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最早在1960年出現,但當時對人類並無影響,只有在其他哺乳類和鳥類之間傳染,整個20世紀只有2種冠狀病毒可傳染與人,分別是299E和OC43;但症狀頂多打噴嚏、咳嗽等小症狀,並不會因為感染而導致死亡,比起其他傳染疾病,如:梅毒、愛滋病等,根本微不足道。 第1個造成人類死亡的冠狀病毒 到了2002年11月,出現了第1個對人類有重大影響的冠狀病毒SARS,原本SARS只寄身在蝙蝠身上,但靠著果子狸當跳板成功入侵人體。當SARS病毒進入人體後,原本寄身在蝙蝠「修練」的它彷彿來到了天堂,開始吸收健康的細胞,並利用它開始複製病毒,以最快的速度在人體內擴散。但人類自己也有免疫系統,像一支軍隊般對抗入侵的病毒,而沒看過SARS的免疫系統開始發出抗體攻擊;但抗體與SARS不吻合的關係,無法有效對抗病毒,就開始高速運轉來進行攻擊,於是造成人類會有高燒、咳嗽與呼吸困難等症狀,最後呼吸衰竭,最後雖然已驅逐掉病毒,但也讓人體受到傷害、甚至死亡。在醫學上這樣的現象有專有名詞,叫細胞因子風暴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2009年的H1N1,都是主要致死的原因,由於SARS是病毒,使用抗生素也無法有效對抗,只能使用發燒藥、人工輔助呼吸、抗病毒藥物和高劑量的類固醇來減輕身體負擔,最主要還是要靠自身的免疫系統。經過17年後,到目前為止也尚未開發出對SARS有效的藥物及疫苗,即使痊癒了也會有肺部纖維化、骨質疏鬆與骨壞死等後遺症,是第1個被發現且對人類造成死亡的冠狀病毒,不得不重視。 第2個致死的冠狀病毒 2014至2015年也有2個冠狀病毒,分別是NL63與HKU1,但並不對人類造成威脅,甚至在維基百科都沒有出現過,使得人們對於冠狀病毒的威脅漸漸消弱。直到2012年出現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是第2種威脅人類生命的冠狀病毒,但由於症狀十分猛烈, SARS的死亡率是15%,MERS卻高達30%,但因為宿主死亡的太快,傳播能力不如SARS強,就這樣漸漸的消失。 武漢新型冠狀病毒 2019年底,武漢新型冠狀病毒來了,科學家稱呼它為nCoV(編按:WHO正名為COVID-19)、武漢肺炎或新型冠狀病毒,目前仍舊不清楚它怎麼來的,也不知道會不會異變或死亡率多少,並持續的影響全球。五大洲無一倖免,疫情十分嚴重,更令民眾感到焦慮與恐慌,進而出現口罩、衛生紙等民生用品搶購的現象。 對人類造成威脅的共同條件 飛沫傳染:要大規模傳播病毒,透過打噴嚏、流鼻水和講話等,飛沫傳染的效率是最高的。 潛伏期長:厲害的病毒並不會一開始就讓人類致死,必須潛伏一段時間,讓活蹦亂跳的病人神不知鬼不覺的傳染給周遭的人,這樣才能達到大規模傳播的目的。 快速異變:這些病毒都具有快速變異的能力,知道人們會研發疫苗來抑制,而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和DNA不同的是只有一根鍊條,所以可輕易的基因重組,簡單來說就是容易發生異變,提高研發疫苗的難度。 自然宿主:這些致死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皆為蝙蝠,而成為自然宿主必須滿足2個條件,第1是壽命長、第2是不怕病毒,這樣病毒才能在宿主體內長期存活並進化,加上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類動物,加上又有超音波的保護,成為病毒最好的修練地。 人類對抗病毒的歷史很長,且病毒無所不在,大多潛伏在人體中,直到免疫力下降時就會開始發病。全世界每年有30萬人死於流感,美國就有6600人、中國則有88000人,和冠狀病毒不同的是已經有疫苗可對抗,而冠狀病毒雖已研發出疫苗仍,仍建議平常多運動、多曬太陽、維持正常作息、營養均衡來增加免疫力,來避免病毒、流感的感染。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只有合作才能夠抑制疫情

當全球都籠罩在肺炎疫情的威脅下,台灣因超前佈署,防疫得當,民眾除了無法出國旅遊外,還能過著自由進出、上班上學的生活,是因為大家都能順從防疫中心-指揮官的決策令去執行。 但,原本令世界各國稱羨的台灣,近日因本土疫情危機再度擴大,指揮官陳時中定調已進入社區感染,並將疫情警戒提升至第二級到6月8日共4週,對於個人及外出、集會活動、營業場域、大眾運輸實施相關限制措施,各縣市政府也跟進公布最新防疫措施。 希望每個民眾人人都能配合執行。也許一些措施造成了不便,也攪亂了原有的行程和和秩序,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任誰都不樂見。 唯有全民合作,才能夠抑制疫情的擴散。 對付那肉眼看不見的病菌、病毒,個人的衛生習慣很重要-勤洗手、量體溫、戴口罩。 上週母親節,在疫情尚未延燒前,舉辦慶祝活動,親子們相聚在仁和,歡度美好的時刻,勇闖一個個關卡- 媽媽的手、椰子保齡球、種子全壘打、水中撈紋、推推擺擺、協力搬種子、種子便裝show、創意手作,在光華中學大姊姊們的帶領下,親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大合唱是壓軸好戲,一班班的小孩上台演唱拿手好歌「愛我們的家」,為了讓每班小孩都能被看見,站在舞台最前面,重複唱了九次;當唱到「青青的草地藍藍天,多美麗的世界…」,小孩們將自己親手製作的母親節禮物-手作花獻給最親愛的媽媽時,媽媽們感動得緊緊抱著小孩,久久不能自已,那是個感動的時刻與畫面,這正是我們希望營造的,有愛的、有機體的親子關係和家庭。 一個有機體的家就像一棵植物一樣,需要陽光、空氣、水的滋養才能長大。家庭也需要呵護和經營,才能充滿愛與溫暖。給孩子最大的愛,就是守護他們的心靈健康,只要用對方法,家庭關係就能輕鬆愉快,擁有幸福快樂的親子關係。 祝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善用讚美與感謝,打造一個神隊友

就算在家庭裡,「愛」還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但「真誠的讚美」與「感謝對方的付出」,這可以形成是愛的具體實踐。找個時間,抱抱你的孩子、也抱抱你的人生伙伴,告訴他:我怎麼這麼幸運,這輩子能夠遇見你! 我們家的可樂果妹天生就是個狗腿精,甜死人的話語永遠都可以信手拈來。第一次從她嘴裡聽到「爸比是我們家的英雄」這種句子,說出口如此輕而易舉毫不費力,讓我捧腹大笑,但又為她拍手叫好(通常這招一出,接下來的要求無往不利)。 而水果姐姐,個性上比較老實,但也很會跟爸爸撒嬌:「比比我愛你」常掛在嘴上,對爸爸示愛超級自然。被兩個女兒這麼灌迷湯的爸爸,還有任何招架之力嗎?當然沒有,女兒這麼可愛!重點是,我也會不停的正增強他:「你是全天下最好的爸爸!」 「你是全天下最好的爸爸!」、「哇嗚我怎麼這麼幸運可以嫁給你!?」、「我真的超感謝你的ㄟ,為我們做了@!#$的事!」、「謝謝你對我的@$$%的支持,因為有你才有這一切!」…..這些話我可是不停的說著呢,因為發現效果非常強大,他也確實成為越來越好的爸爸,與越來越合適的人生伴侶。 教養專家都說,好孩子是被誇出來的。但何止「好孩子」是被誇出來的,這幾乎可以替代掉任何名詞,包括好學生、好幹部,當然更包括「好爸爸」。 從水果姐剛出生開始,新手父母都很怕軟綿綿的小嬰兒呀。我那時候就跟雙果爸說:「ㄟ,你手比較大,抓著小孩洗澡比較不滑,你去幫她洗澡。」 「手比較大」很好用,除了洗澡,還包括洗屁股、換尿布、擦乳液、穿衣服…。我總會不停的讚嘆他的大手、他高度的學習力,以及他對嬰兒的細膩。 這一切是真的嗎?爸爸真的有這麼棒嗎?那不是重點喔! 因為就算只做到了30分,還是可以誇到90分啊,再說我也是新手媽媽,也什麼都不會;若是能只出一張嘴讚美願意做的爸爸,讓我的焦慮可以減緩些、或讓我的媽媽事務可以減少些,這真的很划算啊! 從此一路孩子的成長,我確實感受到雙果爸爸對雙果姊妹的盡責、陪伴、用心,與滿滿的愛。我不忘用言語、文字表達感謝,或慫恿孩子親密的回報他。剛好兩個女兒都「眼色很好」,小女孩甜甜的撒嬌最能融化男子漢了。等孩子再大一點,他開始主動鼓勵我去做原本就喜歡的事,包括攝影、旅行跟寫作,我也可以短暫的離開家裡讓自己稍微充電。當然或許他是想以身作則啦,希望我別把教養一事看得太嚴重,也讓他去做他喜歡的運動與裁判工作。 但是,能在職場上有發揮、能花時間心力在所愛的事上、也能被寬容自己不擅長的部分,這一切都讓我相當感謝,也更能在許多事上更多的理解。當然並沒有滿分的家庭或親子(夫妻)關係,我們也在很多事上有功課,而且努力克服。但「好好的讚美」對方、「好好的感謝」對方,我真覺得這是「訓練」出神隊友的不二法門。 不過與其說練出一隻「神隊友」,不如說磨合出最適合自己的人生伙伴。磨合的過程,難免辛苦;而誇獎跟讚美,就是真心接納彼此的潤滑劑。當你的孩子看見你怎麼讚美另一半時,他將會學到怎麼讚美家人,甚至可相信也會學到未來怎麼肯定與支持自己的同伴,這一定有助於孩子的人際關係。就算在家庭裡,「愛」還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但「真誠的讚美」與「感謝對方的付出」,這可以形成是愛的具體實踐。找個時間,抱抱你的孩子、也抱抱你的人生伙伴,告訴他: 我怎麼這麼幸運,這輩子能夠遇見你!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愛我們的家」

「愛我們的家」,淺顯易懂的歌詞、朗朗上口的旋律,簡單表明家的重要,用音樂來分享,在愛的季節、感恩的節日裡吟唱,顯得格外的悅耳。「每個人愛它,家就有光彩;每個人付出,家就不孤獨…」孩子們邊唱、邊表演,融入歌詞的意境中,臉上發出閃閃的亮光,尤其是唱到「讓愛天天住你家,讓愛天天住我家」愈發的鏗鏘有力。小朋友以歌聲、以動作表達對家、對父母的愛意與謝意。   除了自己的家以外,把家的定義再延伸、擴大到幼兒園的每個班級,諾貝爾家、維也納家、達文西家…等,在這個家裡只有一位媽咪哦,而這個媽咪要負責照顧、教導家裡面十五個兄弟姊妹,從早上到下午,很辛苦的,所以要愛你的媽咪,要幫忙她,大家要相親相愛,分工合作,讓每個班級的家有光彩,有甜蜜。 再把家的定義擴大到幼兒園,仁和因為有每個可愛的小朋友和貼心的家長,倘若大家都能夠和睦相處,彼此尊重,互相幫補,那麼這個大家庭就會更加幸福、更加興旺。 母親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她付出與陪伴,對懷胎十月的孩子,不管孩子如何,她都願意付出。在我們生命一開始,第一個為我們付出的就是母親,也許她並不完美,但她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在我們還不懂甚麼叫親子關係之前,母親已經為我們付出許多;當然母親也有心情不好的時候,需要家人的幫忙,需要被人理解的時候,需要獨處有自己的時間,也許需要休息,身為家人的就應當留意。 母親知道,她不是一出生就知道如何當一位母親,但她為母則強,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感謝她、謝謝她為我們付出,感謝她為每個人的家無止盡的貢獻。 本週日就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願上帝賜福每一位母親,願每一位身為兒女的,都能夠把握機會孝順,向母親表達謝意,相信每一個出於愛的表達,將使母親的心得到安慰。 聖經記載:「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祝福媽媽們 母親節快樂。 祝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愛我們的家」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夫妻應該互相讚揚,互相扶持,互相尊重,這樣彼此才會更加幸福

第一件事:不要總拿別人丈夫的優點和自己丈夫的缺點對比 夫妻生活,重要的是彼此的互相信任,互相包容,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自己丈夫有些小缺點,小過錯,不要一昧數落,更不要總是拿別人丈夫和自己丈夫對比 因為誰也不喜歡跟別人比,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每個人的優缺點都不同,就像小時候媽媽總是拿鄰居家的孩子跟自己對比一樣,自己肯定很難過,為什麼總拿別人的強項來跟自己比,也許這在一定程度也能促進自己學習,可是感情不一樣。  尤其是夫妻生活,你總拿別人的丈夫和自己丈夫對比,很容易讓自己丈夫覺得你其實並不愛他,你一直都在告訴他你很多缺點,我嫌棄,時間長了就會傷了你男人的心,也寒了心。 第二件事:不要總是很強勢,甚至在外人面前落男人的面子 自尊心誰都有,人活在世上,面子總歸還是要有的,無論是做什麼工作,我們都應該尊重,何況是夫妻生活,加上男人都是愛面子的,而作為妻子的就應該懂得顧及男人的面子。 現在很多男人都不喜歡強勢的女人,因為太強勢的女人總是給人一種距離感,尤其是夫妻,當然也有一些男人喜歡這種女人,這種我拋開不說,但一般而言,女人總是很強勢,甚至在外人面前也不顧及自己丈夫面子,那麼是很傷男人心的,畢竟男人也希望自己的女人是小鳥依人那種,比較溫柔體貼。 第三件事:總是說自己男人「不行」 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即使是善意的謊言好,也許說者無意,但是聽者有心,那就可能就會讓聽者難過,也許你的話是沒錯,但很多時候鼓勵和讚許的話往往更加能讓一個人改變。 夫妻生活更是如此,夫妻就應該多點互相扶持,互相鼓勵,生活多少都會遇到一些不順心和人生低迷期,但只要夫妻同心,鼓勵自己的男人,這樣男人才會更有動力和上進心,倘若你總是說自己男人「不行」,不是賺錢不行,就是能力不行,尤其是這件事最傷男人了。 人都不喜歡自己的努力被人否認,夫妻生活更是如此,夫妻本就是同林鳥,更應該互相讚揚,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只有這樣彼此才會更加幸福。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下雨的聲音真好聽

久旱不雨,造成各地缺水問題嚴重,全國已有部份縣市實施限水措施,大家期待天快下雨。 終於聽見下雨的聲音了,昨晚下了整夜的雨,滴滴答答的雨聲,聽起來格外的悅耳,期待已久的甘霖終於大駕光臨,振奮人心。今晨雨仍繼續下著,路上交通雖打結,卻沒人抱怨,大家都耐著性子等待,多了份體貼的心,真好。    多數小孩已養成八點半前來園的好習慣,不因下雨而晚到。八點半的圓點,每天都有七成以上的小孩領取,呼應弟子規的朝起早,夜眠遲,每天要早起,不要熬夜;提醒小朋友,不要為了拿圓點沒睡飽,一定要睡足九到十個小時,扣掉午休的一小時,晚上至少要睡八到九小時;幾點上床呢?告訴小朋友,以起床的時間往前計算,若早上七點起床,睡九小時,最慢十點就要睡著,九點半得上床,沒睡飽,會沒精神,也會長不高。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已到了五月。五月,是愛的季節,溫馨的月份,也是偉大母親的節日,母親的子宮孕育著一個新的生命,她的愛是堅忍永不厭倦、溫柔永不會改變的,母親對子女的愛不灰心、不失望。有一猶太名言:「上帝無法到世界每一角落,所以創造了母親」;意思是母親能代表著上帝在世上的每一角落照顧世人,上帝的愛透過母親具體表現在世人的身上,透過母親塑造我們的人格與信仰,也希望透過母親的愛,使社會上人與人之間更和諧。 好媽媽不是完美的媽媽,而是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的媽媽。「青青的草地藍藍天,多美麗的世界,大手拉小手帶我走,我是媽媽的寶貝;我一天天長大,你一天天老,世界也變得更遼闊;從今往後讓我牽你帶你走,換你當我的寶貝。媽媽是我的寶貝」小朋友們一起唱著媽媽寶貝的歌,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接著又一起唱愛我們的家「每個人愛它,家就有光彩,每個人付出 家就不孤獨,每個人珍惜,家就有甜蜜,每個人寬恕,家就有幸福,讓愛天天住你家,讓愛天天住我家,不分日夜秋冬春夏,全心全意愛我們的家。」問小朋友:家裡有誰?阿公阿媽、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那大家住在一起要和和樂樂、相親相愛,分工合作,讓愛住在每個人的家裡哦! 下週五我們將舉辦母親節活動~遇見奈翠兒natural闖關活動,由光華中學幼保科主任帶領畢業班同學來園設關卡、當關主,難得的機會,您千萬不要錯過哦! 祝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夫妻不同的教養優勢,幫助孩子更成長

陪我玩,不要只是養我長大! 前些日子看了福山雅治主演的《我的意外爸爸》,內容探討兩種全然不同風格的父職角色,以及與孩子相處時,究竟什麼才是建立與維繫親子關係最重要的要素? 在這齣電影裡,強烈地告訴觀眾一件事,任何社會上有成就的男人,都很容易陷入一種迷思,那就是所謂「把家人照顧好」,就是給他們最好的經濟條件,抱持著「我的工作很忙、很有影響力、是更重要的事情,我可以用其他方式來補償孩子,雖然我沒有時間陪他們,但時間不是一切」的想法,於是,讓孩子住最好的房子、讀最好的學校、學最貴的才藝。 然而,在電影裡,這樣一位高社經地位、自認為給了孩子自己最滿意的栽培的雅痞爸爸,最後卻輸給了一位外表邋遢、經濟條件差、卻願意陪孩子玩得很瘋的水電工爸爸,孩子選擇了後者去信任、依賴。究竟,他被這位原先根本不放在眼裡的對手擊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對孩子而言,時間就是一切 《管教,要掌握鬆緊》的作者,校長爸爸黃登漢認為,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孩子要的不只是那些栽培與物質條件,孩子要的是「爸爸願意花時間跟我玩、陪我長大,而不止是賺很多錢、養我長大,偶爾才來關心我一下。」 孩子的成長速度很快,對他們而言,時間就是一切!在他們還小的時候如果沒有花時間多陪伴,等時間一過,孩子就長大了,而童年時期和父親的回憶幾乎是空白,感情自然也就淡得無話可說。 媽媽快抓狂,爸爸來幫忙!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楊康臨表示,在演講場合中常常發現,許多媽媽都會對爸爸在育兒教養、或家務處理過程中事不關己的態度感到相當不滿,然而爸爸卻普遍不認為自己有缺席過,「因為他們往往誤解和子女互動就是指導功課,參與家務就是付錢買單,在舊一代的爸爸心目中所認定的育兒和家務項目,和媽媽之間是有很大落差的,但我絕對相信現在年輕一代的爸爸,參與程度一定會比從前來得更高。」 校長爸爸黃登漢也提醒,希望新一代的年輕爸爸,能夠改變過去的舊想法,不要覺得自己工作賺錢很辛苦,就不管孩子的事,要回歸家庭中、發揮父職角色的功能,「很多爸爸會覺得沒關係,我太太把家裡照顧得很好,孩子的事就交給她做主就好!但是,你可以讓老婆做主,卻不能在教養裡缺席,因為你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也很大,你要知道自己的重要性。」 父母角色大不同 校長爸爸黃登漢認為,孩子的成長需要許多陪伴,即使媽媽是全職的家庭主婦、可以全心照顧孩子,但父母雙方所能提供的教養,仍然存在著兩性的差異,所提供孩子的養分也大為不同。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