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rch 2021

園長的話 – 好的體能是孩子發展的首要條件

週一大陸冷氣團南下,氣溫驟降,天空陰霾,日夜溫差大,禦寒衣物紛紛出籠,氣象報導各地均有降雨的機會,為久旱不雨的天氣帶來了好消息。  久旱不雨,讓水情嚴峻,不只影響民生用水,還有農作物的生長,就連原本氣勢磅礡的景點瀑布,只剩下涓涓細流;台中、苗栗於四月六日起將啟動「供5停2」分區供水的措施了,大家不得不正視缺水的問題,更希望老天能快快下雨。 雖然希望天快下雨,但卻很自私的想著~要等我們運動會過後再下哦,不然小朋友們會很失望的。天似乎能理解我們的心情,滿足小孩們的期待。 「運動感覺智能」是仁和幼兒園辦學的核心理念,四十七年來『仁和』一本初衷,因為很重要,所以堅持、堅持、再堅持。學齡前的孩子正值身心發展的關鍵時刻,需要以肢體發展作為基礎。從小養成運動的習慣,奠定好體能的基礎,是發展各項能力的首要條件。 藉著運動會,讓家長看到不同年齡展現不同身體的動能。幼班、小班的神氣活現,所需的體能動作就是爬、滾、翻、走、跑、跳等移動性技能動作;每一個年齡層,都有所需的體能刺激,透過專業的體能老師課程的規劃,讓小孩們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都有目標、有方向,且持續的成長;在仁和寬廣的校園與多樣性的體能器材,還有幼兒園秉持的體能精神,讓每一個小寶貝們在學前階段收穫滿滿。 中班的足球小子-足球運動,是仁和重視的運動項目之一。透過循序漸進的課程安排,讓孩子了解足球的技巧動作,例如停球、帶球、射門、傳球、移動、防守等技巧概念,這些基本動作成熟後,再讓他們透過比賽,增強並獲得更多的經驗與技能。 大班的牛轉乾坤-單槓動作,訓練全身的協調動作,透過不同動作的設計與組合,讓小朋友學會前、後、左、右、上、下等不同方向的訓練,操作次數的增加,讓他們的動作更加穩定,從訓練中讓孩子的前庭系統接收到不一樣的刺激與反應。 晨光活動大肌肉的時間,是仁和所最重視的,孩子透過巡迴體能,提升全身的協調感、高度刺激、兩側協調、大腿肌力、心肺功能、動作能力等,千變萬化的設計,讓他們在每次活動中,充滿了探索與挑戰,期待每個孩子,都能享受仁和為他們精心安排的晨光活動。  今天是仁和第47屆親子運動會。這兩週小朋友們在草場一起練習,藉此互相觀摩、學習,從一次次的練習中,更加熟練,了解秩序還有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增強自己的勇氣與信心。不同的運動項目,呈現不同的畫面,每個畫面都是珍貴的,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值得珍藏。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二至六歲幼兒體能活動

建構新一代 為幼兒健康灌溉 培育幼兒好比栽種幼苗,過程需要栽培者悉心照顧和提供有利的生長環境,才能茁壯成長,並結出豐碩的果子。在香港,每年約有十八萬的幼兒在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學習和成長。除了家庭,幼稚園及幼兒中心是幼兒另一個具影響力的孕育園地,在灌輸正確生活態度、促進幼兒健康和預防兒童肥胖的工作上,擔當著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體能活動不足 靜態活動太多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所發表的《關於體能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估計大約21% 至25% 的乳癌和大腸癌、27% 的糖尿病和大約30% 的心血管病主要因體能活動不足所致。 體能活動不足是引致患上非傳染病的主要行為風險因素之一,亦是超重及肥胖的主要原因。衞生署的「幼童健康生活調查2016/17」顯示,超過七成幼兒每天的體能活動時間少於180 分鐘,而幼兒每天使用電子屏幕產品的時間中位數為60 分鐘。 由此可見,本港幼兒缺乏體能活動及生活過於靜態的情況值得關注。 積極參與體能活動可為幼兒帶來不少正面影響,包括: 透過相關活動去認識身體不同部分的特徵和功能 配合身體動作與感知能力,對環境有更高的敏感度 鍛煉出良好的體格、感官機能和身體活動能力 培養意志力、信心和勇氣 建立保護自己的意識和能力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植樹節與空氣品質

最近空氣品質實在有夠差,教育局學輔校安科相關的空品簽收公文相對的也增多,提醒大家注意,並做好預防措施。 「空氣品質惡化、淪為隱匿殺手!」空氣中細懸浮微粒對人體健康影響甚鉅,為改善空氣品質與保障民眾健康,政府於2011年揭示「黃金十年,國家願景」之「永續環境」政策願景,以「綠能減碳、生態家園、災害防救」作為施政主軸。 104學年度起,全面啟動校園空氣品質旗幟宣導計畫;將空品旗幟分為綠、黃、紅、紫等4色;依序代表空氣品質正常、尚可、不良、危險,藉此提醒做好因應防護措施。學校每日要掛空品旗幟,放在門口或穿堂,讓大家容易看到的地方。 為何空氣品質會不好?除了防護以外,因應的措施又為何?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導致於帶來各方面的影響,是全體人類必須正視的問題。聯合國全球氣候變遷公約提出兩項主要策略:減緩與調適的策略。減緩策略是指藉由減少溫室氣體產生或將其捕捉貯存,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對大氣的影響。調適策略則是指調整人類社會運作方式,以適應氣候變遷所帶來不可避免的影響。 在植樹的月份,是我們深切反省的時刻,是否盡到自己的力量,來維護我們居住的環境? 3月12日植樹節當天,透過影片的觀看與實際種植樹苗的過程,問小朋友:「為何要種樹?種花?」「讓空氣好。」「環境漂亮」「我們可以吸氧氣」「讓地球更美麗」 在春暖花開大地回春之際,正是植樹的好時機,降低溫室效應節能減碳,應是普世的共識,人類不僅跟樹木,跟大自然都應該和諧相處,才能使生命得到照顧,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為保護地球盡一份心力。 仁和的孩子們,每天在有陽光、綠地的校園裡,與花草、樹木為舞,嬉戲在寬廣的園地裡,學習與朋友相親、和睦相處,為身體播下健康的種子,快樂的成長。 除了晨間活動外,每天上午10:50分到11:20分,三十分鐘的大肌肉活動,是孩子們的最愛,與朋友、班群一起進行身體的動能,透過不同活動、器材的刺激,促進肌耐力、大腿肌力等核心肌群的活動,讓身體更健康、更靈活。  下週五將舉辦第47屆親子運動會。這兩週小朋友們有更多一起練習、互動的機會,藉此互相觀摩、學習,從一次次的練習中,動動身體,了解身體的功能,學會了身體操作的技能,從運動中提升智能的開發,增進自己的體力與耐力,了解秩序還有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增強自己的勇氣與信心。不同的運動項目,呈現不同的畫面,每個畫面都是珍貴的,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   童年是人一生最珍貴的階段,因為珍貴,所以我們用心,不怕麻煩,熱心付出,在孩子生命的歷程中,畫上了許多美麗的色彩。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植樹節

植樹節是個具有環保與象徵意義的節日,在全世界多個國家都有植樹節,而植樹節的由來從美國開始,西元1872年的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園藝會議後,就出現所謂的植樹節,到了1883年,美國林業協會諾斯羅普委員會主席,開始全國的植樹節宣傳活動,藉此告訴美國人民樹木與林業對國家與環境的重要性,當然他的熱情傳遞到了其他國家,像是加拿大、澳洲與歐洲等地。  中華民國植樹節的由來 台灣的植樹節日期與國外不同,眼光深遠的 國父早就發現造林的重要性,他曾特別指出:「造林是民生建設重要項目」。所以,政府為感念 國父締造民國的偉大功績,便定3月12日 國父逝世紀念日為植樹節。每年一到這一天,全國擴大舉行造林植樹活動,以實際行動來遵行 國父遺訓。 林務局為推動全民植樹綠化理念,自民國92年(2003)起將每年立春日(國曆2月上旬)至3月12日訂為「植樹月」;期間由林務局、林務局各林區管理處、縣市政府、社區辦理下列四項主要活動: 社區植樹活動:以「社區」為中心,由林務局各林區管理處(或工作站)接受具自主性之社區,申請林務局經費補助所辦理之社區綠美化植樹活動。 區域植樹活動:以全台各地閒置國公有土地、農地、濱海地區、機關學校空地等為主,由林務局各林區管理處結合地方政府並邀集當地居民及企業團體共同辦理之植樹活動。 中樞紀念植樹活動: 由林務局主辦,於3月12日植樹節當天恭請總統、副總統及五院院長所舉辦之紀念植樹活動。 世界的植樹節 目前世界上至少有超過50個國家舉擁有類似植樹節的節日,但根據每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不同,各國的植樹節日期也不完全相同,制定植樹節的國家包含美國、墨西哥、澳洲、加拿大、德國、荷蘭、比利時、波蘭、葡萄牙、柬埔寨、巴西、中非共和國、捷克共和國、中國大陸、哥斯大黎加、埃及、印度、日本、伊朗、以色列、肯亞、盧森堡、馬其頓共合國、馬拉威、那米比亞、巴基斯坦、菲律賓、南非、斯里蘭卡、韓國、烏干達等。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聽力測驗

無意間看到公視播放高齡九十歲的寶島歌王文夏的演唱會,只見他筆直的站在舞台中央,連唱了三首歌,臉不紅氣不喘,尤其是演唱他的招牌曲-黃昏的故鄉,還不時的拉長音,中氣十足的,動聽的歌聲,讓觀眾們的拍手聲不絕於耳,實在令人感動,可說是空前的紀錄。 一個九十歲的長輩,不用人攙扶,在舞台上演唱,除了要有健康的身體,還需有敏銳的聽覺和保養得宜的嗓子,和語言表達能力,用了九十年的身體,保養功夫真是了得。  人類知覺感官最早發展的是聽覺,最晚消失的也是聽覺,在母胎中就已發達,出生後半歲就完成,是寶寶探索外界事物的媒介,是人類最早啟動的感官學習,也是語言發展的重要基礎,而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在人類所有的藝術潛能中,發展最早的便是音樂。在音樂中學習長大的孩子,格外具有敏銳的感受力,豐富的情感,長於表達,性格較為穩定。聽覺的重要可見一斑。 因為重要,所以嬰兒出生後24~60小時內,就需做聽力檢測,且要以聽力檢查的儀器,正確的診斷嬰兒的聽力正常與否,不能只以觀察的方式。 因為重要,所以衛生單位安排為學齡前年滿三歲的幼兒做聽力檢測。本週衛生所二位護理人員來園為106年次出生的小孩做聽力的篩檢,資深加上年輕的配搭,耐心的為小小孩們做測試。 準備好聽力篩檢儀器,測試前先進行說明~「我們來玩聲音的遊戲,等一下戴上耳機後,會有ㄅ一或ㄅㄨ的聲音從聽筒出來,聲音會愈來愈小聲的,當聽到聲音時舉手,這樣阿姨就知道你有聽到。」 說明加上示範、並一起玩了幾次後,接著分班一個個的進行測試,二位護理人員耐心的完成22位小孩的檢測,花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最後有四位小孩無法以手勢來表達是否聽到聲音,只好開轉介單,希望家長再帶到醫院做檢測。家長不可輕忽,若真的有需要,才能早期療育。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學說話的第一步:從「聽」開始

平時親朋好友間只要有幼兒出現,喜歡孩子的人總是忍不住想要靠近,正值牙牙學語階段,又不怕生的孩子最讓人無法招架。有的孩子語言發展正常,只是比較慢熟,大人應該給予尊重,並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和空間。有的孩子語言發展確實較緩慢,親友們想關心「他會講話嗎?這麼大了,應該會說話了吧」,但是又怕尷尬。到底兒童的語言發展能力是與生俱有的,還是受後天環境影響?  聽覺經驗是語言發展的關鍵! 蘇斯金博士是《父母的語言》的作者,她原本是一位小兒電子耳手術醫師,在她執業過程中,見證使用適合的聽覺輔具後能為聽損兒童帶來180度的大轉變。不過,面對年齡及聽覺條件相似的重度至極重度聽損兒童,電子耳手術後成效為何有天壤之別,讓她感到十分困惑,故決定投入研究尋找答案。 在研究過程中她發現即使是聽力正常的孩子,語言發展也有早,也有晚,學者們原本以為這是天生的條件問題,但透過許多的實證研究發現並不是,其實是孩子的聽覺經驗影響了他們的語言發展。 提升親子對話質量三大原則 蘇斯金博士目前致力於推廣「三千萬字計畫」,並提倡三大原則,來幫助家長改善家中的語言環境,透過質量更好的親子對話,來提升孩子的語言發展,甚至是大腦發展。這三大原則為「共情專注」、「多說一點」和「輪流說話」。 「共情專注」是最關鍵的原則,指大人需要學習關注孩子正在做什麼,並參與他專注的事物,透過口語互動回應孩子的帶領。而不是大人對著小孩拼命講話,而沒有在意他到底有沒有在聽。例如:孩子低頭盯著嬰兒車的輪子看,大人需要一起觀察那輪子,並將看到的事物用口語回饋給孩子,「輪子會轉,輪子轉轉 轉」。 「多說一點」指的不是不斷重複一模一樣的話,而是在與孩子對話過程中,針對孩子關注的人事物多一些描述,包括顏色、形狀、動作及感覺等。「車車的輪子會轉轉轉;推車車,輪子會轉轉轉;車車停,輪子也停。要再一次嗎?(停頓) 推車車,輪子轉轉轉;車車停,輪子也停。」 最後,為了讓孩子能多一些參與,家長要記得第三個原則「輪流說話」。家長每說完一小段話應停下來等待孩子的回應,可能他會微笑,發出一些聲音,或是他會試著推動車子讓輪子再轉一次。若孩子的專注力還在輪子上,家長可以再重複一次剛剛的話語,甚至再多一些延伸的話語。但也有可能孩子很快就轉向其他玩具或物品,提示家長該換主題了。 學者的研究證實家長花越多時間陪伴0-3歲的孩子,而且是以孩子為中心的陪伴,能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及日後的學習成就。反之,如果家長錯過這段黃金期,往後的補救雖然還是必要的,但將會是事倍功半。 如果孩子的聽力有問題,家長該如何促進聽損兒童的語言發展呢? 首先,除了應儘早帶孩子就醫確認其聽力損失程度及類型,並趕緊讓孩子配戴調整適宜的聽覺輔具矯正聽力,孩子的大腦才能接收清楚的聲音,此時家長再給予豐富的語言刺激,才能有效幫助孩子累積聆聽經驗。 此外,聽損兒童的家長也要留意,聽力正常的孩子隨時都能接收清楚的語音,但聽力受損的孩子僅有在正確配戴聽覺輔具時才能接收清楚的聲音,因此父母家人應記得讓孩子從小養成一睡醒就立刻配戴輔具,讓他清醒時能隨時清楚接收周遭的聲音與說話,來確保他隨時都能聽,隨時都在聽,且聽得清清楚楚,孩子的學習自然也就不受阻礙。反之,若孩子清醒的時間裡有時聽得清楚,有時不清楚,甚至聽不到聲音,都會剝奪其大腦學習的機會。因此即使小寶寶一整天有18個小時都在睡覺,那他唯一清醒的6小時便需要家長為他配戴助聽器,努力為他爭取能聽得到且聽得清楚,再搭配家人豐富的語言刺激,聽損兒童一樣能發展適齡的語言及言語能力。 實證研究讓我們看到過去20多年,隨著新生兒聽力篩檢的落實及普及,早期發現,早期介入讓聽損兒童的語言發展越來越接近同儕。這與蘇斯金博士的研究發現相吻合,讓聽損孩子清醒的時刻隨時配戴合適的聽覺輔具是一個好的開始,當他們擁有好的聽察覺能力之後,接下來便和所有的孩子相同,需要父母的陪伴,透過優質的親子互動供應他們豐富的聽覺經驗,不但能促進好的語言發展,對於孩子的大腦發展更是有利無害。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所學化為行動

「感謝學校舉辦防災教育館的戶外教學,回家後一再叮嚀我,在帶他們去一次,也教了我好多防災注意事項。」「經過防災教育館的訓練,芮侖回家後,檢視警報器,也說出門要關瓦斯,小小的防災意識,已經建立在她的心裡。」  「甯說:地震屋晃得好恐怖,上下左右搖;我們也討論了日本311大地震後引起的大海嘯,很多人車連房子都被大水沖走了…所以這也是要預防的;甯回家也問了家裡是否有煙霧偵測器?放在哪裡?她一直強調防火很重要,如何逃生?看來孩子們這次也是收穫滿滿呢!」 「就在防災參訪後,遇到家裡大樓火災警報,乃仁非常棒的和媽媽一起到戶外避難,還提醒爸媽不可搭電梯,後來證實虛驚一場;不過,孩子的表現真的非常棒!」「佑昕很喜歡上週的防災教育館,回家一直分享參觀的心得,還有檢查家裡的防災警報器跟滅火器,還問如何使用?」感謝家長將寶貝的分享,寫成文字,記錄在本子上,讓我們知道孩子是這麼的棒。 參觀防災教育館,從聽-看-操作的過程,加深小朋友對災害的意識與學習防災知識的興趣。誠如蒙特梭利的教育名言:我聽過,就忘了;我看見,就記得了;我做過,就理解了。將所學的化為行動,成為帶得走的能力。  2月21是世界母語日,因此節日的到來,仁和每年均會舉辦「本土語言分享會」。今年延到三月才舉辦,為了讓小孩們了解分享會為何延到三月?問:世界母語日是2月21日,那今天已是3月4日了,為什麼延後呢?小孩中總有金頭腦的,頭歪了一下說,因為「221那天是放假日-週日」那隔天222呢?「有地震演習」223?「大班參觀防災教育館」224?「中班參觀防災教育館」225?「小和幼班參觀防災教育館」,孩子們有著超強的記憶和概念。 母語又稱第一語言,為一個人出生以後,最早接觸、學習的語言。21世紀是台灣本土語言是否能繼續生存的關鍵時代。台灣本土語言流失的情形相當嚴重,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台灣已經被列入母語滅絕的危機地區。母語是族群文化的一種,是族群的身份證, 母語消失, 代表族群的滅亡。 多數小朋友不會說母語,因為在家裡,父母都以國語交談,有些連阿公、阿媽也如此,所以孩子學習母語的機會實在是太少了。 有鑒於此,仁和每學期配合大中小的教學主題或節日,選擇適合的囝仔歌,透過吟唸、歌唱的方式,提供孩子接觸與學習的機會,更藉著每年一次上台分享和台語說故事的機會,引發小孩們學習的興趣,進而會欣賞、會聽也會說。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世界母語日

世界母語日定為每年的2月21日,由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於1999年提出倡議,從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為國際母語日。目標是向全球宣傳保護語言的重要,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避免地球大部分語言的消失。 1948年,巴基斯坦政府把烏爾都語作為巴基斯坦唯一的官方語言,引發了東巴基斯坦民眾的抗議。在孟加拉語言運動中,有五名學生於1952年2月21日遭受軍警槍擊死亡。1956年,巴基斯坦憲法規定孟加拉語和烏爾都語同時作為官方語言。 1971年,孟加拉國脫離巴基斯坦獨立,並在達卡修建了「保護母語紀念碑」。 199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會議決定將每年的2月21日定為「國際母語日」。國際母語日自2000年以來每一年都會舉辦,以促進世界和平和語言多樣性,並保護所有母語。 聯合國大會第61屆會議於2007年5月17日通過了一項決議,宣布2008年為「國際語言年」,來突出語言多樣性對於促進文化多樣性及國際間相互理解的重要意義,該決議由居住在加拿大溫哥華的孟加拉人拉菲克·伊斯蘭(Rafiqul Islam)提出。他於1998年1月9日給科菲·安南寫了一封信,要求他通過宣布國際母語日來拯救世界語言免於滅絕。拉菲克提議將該日期定為2月21日,以紀念孟加拉語言運動。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