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February 20, 2021

園長的話 – 春天來了

六天的連續假期很快的就過了,週三一早小朋友們開開心心的來上學,校園裡又充滿孩子歡樂的笑聲,大家互道恭喜、問安並分享過年出遊的情形~有的到知名景點玩;有的在附近走走;有的逛賣場;回外婆家的不少。因疫情之故,今年就地過年的很多。 過年的習俗,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一家人回娘家過年,懷著感謝與想念之情和父母親拜年。有姊妹的家庭,大人小孩聚在一起,談天說地,享受著姊妹、姊婿妹婿、表兄弟姊妹難得相處的歡樂時光,天南地北的閒聊,熱鬧滾滾。席開二桌、甚至三桌、四桌。此熱鬧的景像,隨著出生率的下降,將不再有了。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從去年到如今,尚在延燒,未見趨緩現象。世界衛生組織將它命名為Covid-19。CO代表的是冠狀,VI代表病毒,D代表疾病,19則是2019年發現。台灣因著政府的超前佈署,得以控制,人民目前還能夠過著自在的生活,可是要珍惜,確實遵守政府的防疫規定。 為了擔心疫情會隨著春節假期、寒假期間外出旅遊的接觸而增加,政府在年前宣布高中職以下的公立學校,假期延後到二月二十日,也是超前佈署的措施,不過也造成部分家長的困擾。 疫情對人們原有的生活習慣造成的影響,有-運動習慣的改變,從健身房到戶外;社交習慣的改變,從親吻-擁抱-握手-點頭到保持距離;消費習慣的改變,從實體購物到網購;旅遊習慣的改變,從國外-國內到就地;衛生習慣的改變,戴口罩、勤洗手、量體溫。 春節過後,天氣從寒冷的冬天,轉變為春暖花開、孕育生命的季節,大家褪去了厚重的冬衣,每個人看起來都神清氣爽的,感覺好舒服。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在和煦的陽光裡,跟我們打招呼;春天,在枝頭的櫻花樹梢頭,搖曳生姿。春天,是為未來一年做好準備、打好基礎的重要時刻。 祝 大家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説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説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説: 關於燈的傳説 傳説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産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説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産。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挂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