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20

【親子教養篇】地震

地震是地球表層或表層下的振動所造成的地面震動,可由自然現象如地殼運動、火山活動及隕石撞擊引起,亦可由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造成,不過歷史上主要的災害性地震都由地殼的突然運動所造成。   地震的影響力涵蓋岩石圈及水圈,當地震發生時,可能會連帶引發地表斷裂、大地震動、土壤液化、山崩、餘震、海嘯、甚至是火山活動,並影響人類的生存及活動。  地震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地殼在板塊運動的過程中累積應力,當地殼無法繼續累積應力時,地殼會破裂,釋放出地震波,使地面發生震動,地震可由地震儀透過對地震波的觀察來量測,地震規模表示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地震震度指地震在該地點造成的震動程度,地震的發生處稱為震源,其投影至地表的位置為震央。 並非世界上所有的地區都會發生地震。地震與火山分布一樣,主要集中在板塊相互作用的地區。 目前世界上主要分為三個頻繁發生地震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佔80%)、從地中海一路向東延伸至喜馬拉雅山區和印尼的歐亞地震帶、位於各大洋中洋脊的中洋脊地震帶。並不是所有地震都發生在以上三個地震帶,另外有一小部分大地震發生在板塊內部,主要集中在大的活動斷層帶及其附近地區,例如 1976年的中國河北唐山大地震。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培養孩子的生活規律與自理能力

 新學期的開始,新的氣象,歡迎加入仁和幼兒園這所辦學績優,47年來以孩子的心為心,用心經營、教育孩子,讓他們活躍在燦爛的陽光下,擁有健康的身與心,陪伴孩子們走在成長的路上,建立好品格、好習慣的良好根基。 對於第一次離開親愛的家人,踏入幼兒園的孩子,入園適應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是小孩,就連家長也需要適應孩子離開身邊,獨自一人面對陌生環境的過程。這都需要時間的累積,也考驗著幼兒園和老師的愛心與耐心。請家長相信園所的專業,放心的把您的心肝寶貝交給我們,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成長、適應、喜歡這個寬廣充滿歡樂的園地。總有一天,您可以感覺到孩子的變化,從哭鬧不止到跟您愉快的說再見。 問小朋友~為什麼要來幼兒園?因為~幼兒園比家裡大、有很多小朋友、有滑梯鞦韆、有游泳池、可以和朋友一起學習,唱歌玩遊戲。    為了讓孩子能夠適應園內生活,每天請準時送幼兒入園,儘量不要間斷;第一個月,為了穩定幼兒的情緒,下課後請按時早點接孩子回家,不要讓他們產生恐慌的心理。更不要對孩子說:「不聽話就送到幼兒園去」「我不要你了」等,如此會讓孩子對幼兒園產生反感。 很多家長十分關心,想了解孩子剛入園的情況,但是剛入園時,孩子因為分離的焦慮,不喜歡幼兒園,家長不要追問小孩「幼兒園好嗎?」「老師好嗎?」「老師喜歡你嗎?」等問題,往往會造成孩子更大的心理負擔。 除此之外,不要破壞孩子規律的生活。幼兒園一週五天生活很規律~定時用午餐、午休、起床;週休二日或放假日,父母打破了這些規律,孩子回到幼兒園時,需要重新適應好不容易建立的規律生活。自理能力的建立對小孩而言,可是很重要的能力,舉凡穿脫衣褲、吃飯、上廁所、刷牙、洗臉、洗手等,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孩子上幼兒園,對他們和家長而言,都是一個新的起點,希望在家園合作下,孩子們能健康、快樂的成長、茁壯! 祝  闔家平安  順心愉快                           Mandy  園長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當心寵壞孩子 – 少子化家長的通病

現代台灣父母因為經濟壓力或是觀念的改變,少子化現象越來越明顯,導致許多爸媽都把小孩寵上天了,無止盡的溺愛對幼兒來說真的是好的嗎?親子間的關係不應該是這樣的! 一.    難教?是你們寵出來的 1.    社會負面效應-家長們如果過度的溺愛,比較會養成任性、自私自大的孩子,不懂得體諒別人,以為世界繞著自己轉,就會導致產生社會問題。 2.    靠愛而非物質-親子間的聯繫應該是靠歸屬感、信任感為基礎來教育孩子,而不是一昧給予物質或是凡事都順從他們,這可不是良好的家庭關係。 3.    家長負起責任-不需要整天羨慕其他家的孩子,為什麼這麼乖、有教養又聽話,其實孩子的表現與父母親的教育息息相關,用對方法,用多少心力孩子給予多少回報。 4.    通融惡性循環-前面好幾次的放縱,會導致增加未來想要導正的困難性,只好再度的通融,就會形成一個惡性的循環,所以父母得在該教育的時後立即教育,不要輕忽每一次的行為。 二、過度溺愛孩子有何表現?  1、可能無法獨立-因為孩子只要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個眼神爸媽就    知道他們的需求,並且幫忙搞定,這樣小朋友會喪失很多能力, 也比較無法擁有靈活的思考。  2、自私自大心態-由於在家中都是孩子最大,最好的都是給小孩,使他們變得無法關心別人,缺少團體的概念及責任,到了與外人接 觸的時期就會產生一些問題。  3、金錢價值觀念-不把錢看在眼裡,不懂爸媽的辛勞,因為孩子們總是要什麼有什麼,錢不夠開口就有,這不僅會讓小孩對於金錢觀念有了偏差,更有可能害了長大後的他們。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豐富的兒福館之行

  目前除了少數新生早上來園仍會因分離焦慮的不安情緒而哭泣外,多數孩子是帶著笑容、歡喜心來到幼兒園,期待與朋友的互動、學習、做體能、玩遊戲、游泳等在家所無法獲得的體驗。    暑期班在規律的學校生活裡,每星期會特別安排一次外出活動,拓展與豐富小朋友的學習視野,讓他們有放鬆的感覺。 外出對小孩們而言很有吸引力,每每聽到明天有戶外活動時,即使有分離焦慮的小孩,都能克制自己轉移情緒,讓自己處在最佳的狀態,當天一早,也能跟上腳步以歡喜心和大家一起出遊。 週三兒福館之行,是一趟豐富之旅,大夥兒們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行前二次以書面通知家長注意事項外,也讓小孩們自己了解必須注意的事,有戴口罩、穿襪子、手帕以及身體的保健,生病就不能參加等,他們謹記在心,也都能配合遵守。 當日分乘三台遊覽車前往,九點二十分抵達,於館前路旁下車,在陽光照射下走在館前的廣場到兒福館的入口處,工作人員已在門口等候,孩子們依序排隊後,隨即拿出體溫計一個個量體溫~37.2、38、38.1、37.5….」 工作人員告訴老師~小朋友體溫都超標,無法進入;孩子們一臉的無奈(在幼兒園才量過,都正常),告訴工作人員剛才進到陰涼處,等會兒再量,果真虛驚一場,沒事。 又千交待萬叮嚀,要大家口罩戴好,不可露出鼻子,再介紹館內各區的設備;一切都沒問題後,才搭乘電梯到三樓的兒童館,由於館內不能攜帶東西,需將背包放置在空間不大的休息區後,在老師的帶領下,展開館內的探索活動。 中場稍事休息享用園長為大家準備的紅麴餅乾,再繼續未完的探索之旅。 規劃整天的行程,首先須克服吃和用餐的地方。由於兒童館午休是休管不開放,參觀者須離開,因此得花些功夫做協調與溝通。 開口詢問就有成事的機會,將需求誠懇的告訴對方,就沒有難成的事。感謝為我們服務的人,讓我們能順利且愉悅的完成這趟戶外教學參觀之旅。 祝  闔家平安 順心愉快 Mandy 園長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 – 你知道旅遊對孩子有哪些好處嗎?

隨著經濟的發展,現在的家庭基本上奔向了小康之家,生活無憂之外,還可以一家人外出旅遊一下,那麼,你知道,旅遊對孩子有哪些好處嗎?一起來看一下吧! 旅遊對孩子的好處:從旅行中學到很多知識 大家都知道這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確實是這個道理,每到一處,孩子接觸到實實在在的各地地理風貌、各地的風土人情,這是比讀書來的真實的多,讀書也可能會搞混,但是通過旅遊,孩子記得是再清楚不過了。 旅遊對孩子的好處:孩子增強體制質 帶著孩子外出旅行,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呼吸清新的空氣,這是平時我們在大都市中所感受不到了(尤其是現在各大城市霧霾嚴重)。在旅行中的登山爬坡、步行遊覽,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大肺活量,活動關節,鍛鍊肌肉,增進健康;孩子陶醉於大自然中,身心都獲得了歡娛和休息。 旅遊對孩子的好處:加強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 現在社會節奏的加快個父母工作壓力的增加,許多家庭的孩子基本都沒什麼時間去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更有勝者可能幾天都見不到孩子或沒時間陪孩子。父母帶孩子去旅行,是增強兩代人之間感情交流的好機會。通過旅行,孩子同父母日夜相處,直接感受到父母的關心、父母與孩子無拘無束地交談,無形中使孩子對父母更加親近,更樂意接受父母的教育。 旅遊對孩子的好處:使孩子變得更加開朗、樂觀 由於交通等各方面的因素,現在小孩對外的接觸面很小,放學後與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機會一般並不太多,可是外出遊玩就不一樣了,一是旅途中會遇到一些玩伴,二是目的地一般都會有玩伴。因此,一群來自不同地方的寶寶們在一起玩耍對寶寶的心理健康非常有益。旅遊對孩子的好處:提高感知能力 孩子的知識大多都是來源於書本或網絡,尤其是城市裡的孩子,而親子游會讓孩子親身體驗大自然中、社會中的各種事物,使書本中淺薄知識變成自己的真實感受,感知能力更好啦! 旅遊對孩子的好處:助於鍛鍊意志 旅行中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一些不再掌控之內的事情。這個時候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挑戰,當然孩子的意志力也會在解決難題中得到很好的鍛鍊哦! 旅遊對孩子的好處:激勵個人成長 外出旅行使孩子見到了全面的世界,這樣容易激發其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刺激探索慾望的滋生,而且會有更開放的心胸接受新事物和新觀念。旅遊經歷易激勵孩子的個人成長。 旅遊對孩子的好處:鍛鍊獨立能力 遊歷是增強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好機會。在外面不像在家裡面什麼都有,而且在旅行中孩子與家長之間是互幫互助的,這樣漸漸地你會發現孩子的獨立能力更強了哦! 旅遊對孩子的好處:可增強自信心 旅行中的各種難題給予了孩子挑戰同樣的也是一種機遇,遇到困難時孩子會學習如何應付周遭環境以及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信心哦!旅遊對孩子的好處:提高交流能力 旅行總是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在與不同的人交流的過程中孩子也會學習為人處世之道,與人的交流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暑期生活營

暑期生活營開課了,週一的校園熱鬧無比,有孩子的呼喊聲、歡笑聲,哭叫聲和雨聲,此起彼落的;老師們忙著招呼家長、小朋友,各個應接不暇的,想像章魚一樣能多幾隻手,將小孩們擁抱在身上。 多數舊生由家長送到門口後就能自行入園,快樂的和老師、朋友打招呼,少數因換班、換教室、換老師而顯得焦慮,尤其是幼幼班的小孩,不安的情緒藉由哭泣來抒發,此時的大人應能理解孩子,容許並安撫和擁抱來穩定小朋友的情緒;新生則不分年齡,雖然期待來幼兒園,但因親愛的家人父母要離開,而有了分離的焦慮感。 孩子因著要單獨面對陌生的人、事、物的害怕與壓力,是可被理解與接受的,大人們應該更有耐心且感同身受的接納與等待。 時間是最好的良藥,當孩子們心裡準備好了,迎接而來的將是那天真活潑又可愛的笑臉。 當然,第一天沒哭的小孩,不代表就不會哭,家長可是要有準備心,包容、理解、擁抱、同理他們,給孩子最少一個月的時間去調整他們的情緒,才能迎接美好的未來。 週二、週五游泳課(週二因雨改週三),在教練的帶領和老師們的守護,孩子們像小魚兒一樣,安全且自在的在水中玩水。 游泳前的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是必須教導且遵守的,除了生病的小孩,手腳有受傷、膿瘡的,游泳的時間不要攜帶泳具來園外,入泳池內的服裝與規則為~ a泳衣、泳帽、泳鏡、大浴巾;b.泳池內不能奔跑、嬉戲;c.不能在泳池內大小便、吐痰、噴口水;d.要聽從教練、老師的帶領。  泳池的水,每週更新;環境,每週清洗。水深,淺處35公分,深處55公分,設有一圓形轉盤可以扶手。 游泳的期程為端午節後,中秋節前,今年泳課上到九月底。 週四去騎士堡,不同的空間、環境,增強孩子探索的好奇心。 明天八月八日爸爸節,祝福每位爸爸身體健康、平安喜樂。 週六、日放假,下週一來園,小朋友又得重新面對挑戰,家長可得 有心理準備。   親、師、生一起加油囉! 祝 闔家平安 順心愉快  爸爸節快樂 「父親是兒女的榮耀。」 註:為體諒老師的辛勞,每週教學分享改為每二週(雙週)分發一次。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幼兒園入學年齡 過早與過晚的利與弊

當孩子到2、3歲時,家長就會考慮送孩子上幼兒園,那麼什麼年齡才是最佳的上學年齡呢?孩子應該幾歲開始接受幼兒園教育?過早上學與過晚上學會有什麼影響嗎? 從總體來看孩子進入幼兒園的年齡呈低齡化,很多家長在孩子2歲後就開始送孩子上幼兒圓,2歲的孩子已經能夠逐步的接受各種新鮮事物,同時2歲是孩子的行為習慣、性格、處事態度慢慢確定的時候,所以適當的教育,可以讓孩子養成更好的習慣、品格等。 【送孩子去幼兒園應考慮的四方面】 1、當為寶寶選定一家幼兒園,送寶寶上幼兒園時,家長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安排好接送寶寶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安排好自己的業餘生活,不至於不看護寶寶,自己空虛,時不時打電話問寶寶在園情況或者到幼兒園看寶寶。 成人的心理沒調節好,將影響寶寶的入園情緒,也干擾老師的正常教學。 2、幼兒園是教育機構,主要對寶寶起到教育的目的。如果是2歲以下的寶寶,主要是以看護為主,而幼兒園的教師大多比較年輕,有很多是沒有孩子的,因此看護的經驗不足。有時孩子拉了、尿了、衣襟濕了,老師缺乏看護寶寶的敏感性,不能及時發現,對寶寶的生活照顧難免不夠周全。 3、如果家庭中是隔輩帶寶寶,老人比較嬌慣孩子,不能正確指出寶寶的缺點和不足,將影響寶寶對是非的辨別能力,不利於良好習慣的養成。這時,最好送寶寶到幼兒園接受正規的教育。 有的家庭是保姆帶寶寶,教育的方法及觀念都比較落後,保姆的文化素質低,這樣會影響寶寶的個性發展。因此適合早送寶寶去幼兒園。有的家庭是全職媽媽帶寶寶,家庭成員比較簡單,寶寶缺乏必要的交往,比較孤獨,這樣的家庭也適合讓寶寶上幼兒園。 4、寶寶到了2歲,開始出現自我意識的萌芽,他開始喜歡社會交往,同時寶寶也能獨立行走、語言能力也有很大提高,能聽明白日常用語。他的控制能力具備,協調性也非常好。這時送寶寶去幼兒園,不會給幼兒園老師帶來過大的工作壓力,寶寶入園時機比較成熟。因此,當寶寶2歲後,並具備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時,父母也希望寶寶上幼兒園時,寶寶入園最為合適。 【過早或過晚入園的利與弊】 1.二歲左右寶寶入園 正面效應:適應速度比較快。 因為2歲左右的寶寶主動探索的需求非常大,幼兒園提供的非家庭之外的探索環境,通常能科學合理地滿足寶寶的探索心。 負面效應:容易造成寶寶與媽媽的情感疏離。因為2歲左右是母子分離焦慮期。如果親子關係奠定得不好,寶寶會出現非安全依戀行為,影響今後情商發展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祝福與感謝,像跳躍的音符

「一段最快樂童真的求學生涯,希望仁和幼兒園越來越好,更多小樹苗在園裡成長。真心感謝老師一年來記錄小朋友的點滴,對每個小朋友和家長來說,這是一段非常珍貴的回憶。」 「孩子表現的很好,有勇氣站上台,有自信地完成表演,相信是經過很多次的練習才有這樣的成果。重點他也樂在其中,對他來說,在仁和的日子是充滿美好的回憶,謝謝老師、園長讓孩子在充滿愛的地方成長!」 滿滿的祝福與感謝,像跳躍的音符,從字裡、話語中,透過視覺、聽覺,觸動著園長的心,雖然只是簡短的一句~謝謝,辛苦了~,卻是溫暖在心頭;家長藉由聯絡本,表達對幼兒園及老師的謝意,在畢業典禮暨成果發表會上,看到仁和的用心與老師們的付出。 畢典暨發表會當日,一早,雨水就澆灌大地,空氣顯得格外清新,有些許降溫的舒適感。大小朋友齊聚在仁和的活動室,參與並見證寶貝們人生的第一個畢業禮,那個溫馨與感動的畫面,是值得回味的。 有家長說:老大畢業時,好像沒這麼溫馨?這是一定要的啦,因為我們與時俱進,不斷的往前。 美麗的彩虹掛天空,眼映著紫靛藍綠黃橙紅,孩子的未來放心中,喜樂平安就在我生命中。 彩虹是神與我們立約的記號,代表一種祝福,期許孩子們未來的路充滿著祝福。 與寶貝們相處,有四年、三年、二年、一年,從入園時哭哭啼啼的模樣到如今,在仁和的園地裡成長、茁壯,學會了許多的本領,更有著健康的身體,帶著仁和師長、學弟、學妹們的祝福,準備邁向下一個學習的旅程。 神以恩典為仁和年歲的祝福,今年46歲,即將邁入47歲了;感謝一 路上支持我們的家長,每天來回在狹窄的巷弄裡,在少子化競爭激烈的今天,仁和依然是你們的首選,心中非常的感動。你們以孩子的心為心,明白他們所需,為寶貝選擇一所優質的園所,以不變應萬變(不變是起初辦學的理念),隨著時代的脈動向前行。 孩子們每天在園裡快樂的學習、健康的成長,如今天他們就要畢業 了,人生第一個畢業禮,是非常重要,所以園長用心的安排與設計,讓每一位孩子都能被看見、受肯定、建立信心,裝滿仁和師長們的祝福,邁上成長的路。 恭喜寶貝們,恭喜寶貝的爸媽們! 今日你以仁和為榮、他日仁和將以你為傲。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畢業是另一個學習的開始

時間一天天的過,伴隨著畢業的腳步也近了,明天(週六)就是仁和第46屆畢業典禮。哇,46年了,好快,時間一下就過了。每到這個時候,是我們見證一批小朋友走過人生第一個畢業禮,感謝家長們的支持,讓仁和能參與、陪伴並見證寶貝們的人生大事。 大家都知道,由於疫情的關係今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來自於中國武漢肺炎病毒,藉由人的傳染、移動,讓疫情蔓延到全世界,這是仁和創園以來這麼長的時間,從沒見過的現象,也從沒想過世界會變成如此,影響之大無可言喻;全球很多國家目前仍深陷嚴峻的疫情中,許多學校不能開放上課,小朋友無法上學,年紀較大的孩子能以網路教學來補救,而絕大多數幼兒園階段的小孩,沒辦法進行靜態的網路教學,在沒有學校的情況下,很多家長只能選擇自行照顧,不僅父母們負擔增加,孩子也錯失學校教育成長的機會,非常的無奈。 想到這裡,就覺得生活在台灣的人民實在有夠幸福,各級學校也都能照常上課,過著正常的學校生活,舉辦期末的典禮;孩子們每天快樂的來上學,健康的學習、成長。雖然有些行業受到波及,但相較其他國家所受到的影響算是很小了;感謝台灣政府超前部署防疫的措施,讓疫情一開始就能掌控沒有擴散開來,感謝防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感謝那些犧牲賺錢機會,優先提供台灣本土口罩的公司,有你們真好。 學習是不間斷的,畢業也只是另一個學習的開始;九月以後,大班畢業生就要上小學了,展開另一個學習旅程,他們在仁和奠定的各項能力~語文、體能、社交、認知、美感、合作等,一定能順利的銜接。 隨著年歲的增長,責任感將是未來學習成長的關鍵之一,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很多事需依賴家長、老師,上小學後,自己要承當的責任就會愈來愈多、愈來愈重。 幼兒園階段,從小事著手,如物歸原處、自己的東西自己保管、自己整理書包等,從中讓孩子慢慢的培養責任感;而責任心的培養是一門終身的課題,有部英雄電影裡曾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其實反過來說也一樣,越有責任感的人,就越有能力,願我們都能培養出有責任感的孩子,父母放心。 畢業典禮,孩子人生的第一個畢業禮,我們重視與珍惜,為畢業生精心設計;從畢業生進場-薪火相傳一棒接一棒的傳承-致歡送詞、致謝詞以中英台來表達,謝親、師恩-頒獎-唱園歌-畢業歌等,讓每個孩子都有上台的機會,被看見、受肯定、建立信心;歡送詞、致謝詞的代表,典禮的司儀都是從說故事比賽中選出來的,他們雖然知道要比別人多付出,但都樂於參與,並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成果發表,透過表演,呈現學習的成果,孩子樂在表演中;週三、週四的彩排,他們安靜且專心的欣賞台上的演出,尤其是一開場大班的太鼓,鼓聲震撼全場,鴉雀無聲。 上台是需要很多勇氣的,以前的人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孩子們在台上有時會閃神,有時感到不知所措,這也是我們要給予孩子的成長體驗,體驗上台的感覺,訓練面對群眾的勇氣,孩子人生第一個畢業禮,有家人的陪伴,師長的鼓勵,將會是他們一生最美的回憶。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陪孩子面對畢業的感傷情緒

對於畢業與離別,每個孩子的感受大不同, 有人哭到淚眼汪汪,也有人無動於衷, 過與不及,都需要爸爸、媽媽引導他們適當的表達情緒。「畢業」對於孩子來說,有點懵懵懂懂的,特別是第一次要參加幼兒園哥哥、姐姐的畢業典禮的孩子,還不懂得珍重再見的感受。情緒,會因為欲望、信念、經驗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同一件事情,給每個人的感受並不一樣,不像考試有標準答案。 對於畢業與離別的感受,通常與個人的經驗有關。家裡有哥哥或姐姐的孩子,往往會顯得比較成熟,較懂得離情依依的氛圍,因為對他們來說,這可能不是第一次碰到的經驗。此外,有過離別經驗的孩子,例如:爸爸經常要出差,每隔幾個月就會消失一小段時間,他們因為有過「思念」與「等待」的感受,也較能體會離別時的感傷。 相反的,對於畢業還搞不清狀況的孩子,絕大多數是因為缺乏經驗,爸爸、媽媽不需要特別擔心。但有少部分孩子是因為情境察覺不成熟或比較自我中心,爸媽可能需要注意一下。前者是不能分辨當下的情境和氛圍,往往需要旁人提醒,例如:「大家都安靜了,你也要安靜,不要再說話了。」;後者是凡事只想到自己,無法察覺別人的感受,平常可以多和孩子玩觀察遊戲,引導他去猜想別人正在想什麼。 引導孩子正向看待「畢業」 回到我們的主題,對於離別過度感傷的孩子,我們應該如何引導他正向看待「畢業」這件事,可以使用三個小技巧: 1、去小學看一看 讓孩子知道,幼兒園的哥哥、姐姐畢業以後,會去小學就讀。除了口頭告知,也可以帶孩子去小學的校園走一走,讓他知道以後雖然看不到哥哥、姐姐,但他們並不是憑空消失,而是到小學去讀書、學習。 2、增加正向經驗 讓孩子知道,雖然哥哥、姐姐們離開了幼兒園,但以後大家仍然有機會再碰面。基本上,小學和幼兒園可能相距不遠,在路上自然會有碰面的機會,所以不用太難過。然而,如果孩子是越區就讀幼兒園,爸爸、媽媽可能就需要額外「安排」,讓孩子們可以有碰面的機會,通常只要一、兩次的巧遇,孩子就會漸漸釋懷,而不再難過了。 3、爸媽不能食言 對於「分離」特別敏感的孩子,在離別時往往會顯得較憂傷,對於說「再見」也顯得較有困難。這些孩子對於不確定的事情,往往會不停反覆詢問,其實不是孩子愛找麻煩,而是他們擔心「失去」。因此,爸爸、媽媽承諾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記得「說到做到」。比如 :接送孩子務必要準時,也是給予孩子安慰的一種方式。 「畢業」代表長大了,要開始另一階段的學習,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不妨告訴孩子,等到明年(或後年)自己上了小學,就可以再和哥哥、姐姐們見面。用長大的喜悅來替代離別的感傷,可以讓孩子更期待快點長大喔!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