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September 19, 2020

園長的話 – 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

五歲免學費補助申請表於上週五分發,本週四已全部交回,這是幾年來速度最快、需重寫、塗改數最少的紀錄,感謝家長的配合,讓負責的老師能夠較輕省的完成收件工作。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家長簽名的部分,有的太過藝術了,未能以端正字體來書寫,讓人清楚知道填寫者的名字,必須費眼力去看,是會被退件的。 補助款的申請,家長只要填寫申請表,幼兒園需要準備的事就不只一樣了,更何況教育局是彙整臺南市各園所的件數,他們也儘量在簡化繁瑣的流程和表格;各縣市政府審核後,還得送件到教育部,因為這是教育部的補助款,層層關卡,疏忽不得,從家長→園所→市教育局→教育部→撥款→到各幼兒園→發放給家長,工作才算結束。 十月送件,九月就需做準備,過程需要人力的處理和時間的等待,到完成得需二、三個月,家長才能領到錢。曾經有家長建議,補助款就直接抵扣新學期的學費,但政府的美意,規定是家長需拿到錢,感受到政府的善意才行,當然我們得配合政府的政策去執行。 我們常說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生活中有很多與人連結的事,不論是與家人或外人,是居家生活、工作、育樂或出門在外,都須要他人的配合才能成事;而我是不是別人心中那個配合、受歡迎、做事讓人放心的人?還是只是個會批評、有意見,卻沒有建設性建議的人? 大家因著性別、年齡、經驗、工作、成長背景、城鄉差距,對事的想法、看法、作法有所不一樣、有不同見解,也往往因著固執己見而有了爭執,因此如何取得共識,可是很重要的課題。 當大家經過討論,整合意見、達成共識後,就必須遵守共同的約定,執行一段時間後,再做檢討,修正、或調整。服從為負責之本 幼兒園就像一個小型的社會,小孩們聚集在一起,也常會有爭執、爭吵的情形發生,舉凡排隊、走路、拿物品、吃東西、玩遊戲等,都能夠吵。當然在老師的引導,一次次不厭其煩的教導,孩子們是會調整改變,不過要真正有果效,則需家園、親師合作,才能建立良好的品格與習慣。 下週一國家防災日,別輕忽演練的重要性,從小事著手,大事著眼,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祝  闔家平安  順心愉快  Mandy  園長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藉由重要的小事,展現真正的尊重

這些「申訴」內容,相信你也一定聽過:  老師,他們都不跟我玩。 老師,剛剛他們又亂叫我綽號。  老師,某某某很討厭,一直跑過來打斷我們玩。  老師,有人在吵架怎麼辦?  老師,他剛剛在走廊上跑,撞到某某某都沒有說對不起……  或是:媽媽,學校的營養午餐好難吃。  媽媽,我不想去上學。 媽媽,今天有人笑我跑得很慢。  媽媽,中午睡覺我都睡不著好無聊…… 令人哭笑不得的抱怨有時還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在家裡應付自己 的孩子就已經筋疲力盡,很難想像當學校裡一群孩子爭先恐後的告 狀,三頭六臂的老師要如何處理紛亂的局面,好讓每張臉都對回應心滿意足? 其實回頭一想,孩子的小學階段真是人生中最疲累但浪漫的時刻。他們開始掌握自己的能力,對世界抱有極高興趣,不斷展開對他人的探索互動,又在體驗過程中感到困惑不解,產生更多細緻的情緒感受,最重要的是,他們將父母和老師視為一種「公平」、「正義」的化身,滿心期待著我們對事件做出反應和評論,以維持他們心目中還存在著的人間烏托邦。  正是因為長大之後他們自然都會了解世間事物的複雜,也會驚覺老師與父母並非完美萬能,於是此時此刻的這份純然信任之心,就格外地需要被珍視對待,而我們如何詮釋處理每一件「小事」,就等於向他們示範我們對自己和對這世界的態度。  我們眼中的小事,可能是孩子的大事 有次提早去學校接妹妹,在操場上看著一群低年級的孩子自己努力排解糾紛,努力之後仍然無法和「滋事分子」達成共識,最後大夥兒嚴肅認真的做出結論:「那我們要去告訴老師。」  我心懷好奇地跟著移動,遠遠看見他們魚貫走進教室,派出代表跟老師說。教室裡的老師正埋頭改作業,聽完之後放下手中紅筆開口: 「真的是這樣嗎?那你把某某某叫過來,我們一起談一談,還有誰在現場的都一起過來說明。」老師的話像是打開開關般,孩子們遵照次序,一個個輪流發言,要是有人在別人發言時出聲反駁,老師也會制止,請他等待。 就這樣,一件小事處理了半個小時,最後在老師的見證下約法三章後散會,過沒多久,這群孩子又毫無嫌隙地立刻玩在一起。 我們眼中的小事,是孩子們生活中的大事。每件事都是一道閃紅燈,提醒著孩子在這裡需要停一下、想一下、思考一下、摸索一下、體驗一下、感受一下,這些零零碎碎的資訊,就是建構孩子們態度和價值觀的小小螺絲釘,慢慢地一個個鎖上、接上,然後在某一天某一個時刻裡,孩子們變成了他們自己。  當我們大手一揮、不耐吆喝的時候,就是將孩子拋棄在這道閃紅燈 前,沒有我們的陪伴協助,他們或許會拿捏不好速度、栽了個跟頭, 所有因此產生的不安憤怒的情緒,漸漸地變成記憶中的神經,也一起 滿布在身體每個角落。 孩子不會突然變了樣,之所以變了,是因為我們從未在小事裡覺察他們。  孩子不會生下就是如此,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從未在小事裡協助他們。小事之所以是小事,因為它頻繁發生又不會有立即危害,但或許我們應該更改對「小事」的定義-發生最頻繁的事情,才應該叫「人 生大事」。若我們都同意生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那麼千萬記得,若 我們都同意生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那麼千萬記得,對孩子而言也是如此。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