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September 2020

園長的話 – 從小做起安全教育

週一,921國家防災日,9點21分一到手機就鈴鈴作響,校園隨即進行地震與火災複合式災害的演練。 當播出地震音效時,校園裡不論是在室內或室外的師生,立即趴下,躲進桌底、柱子旁或牆角掩護並穩住;地震稍歇,師生立刻戴著防護帽,迅速離開教室,不到二分的時間,全都疏散到集合點-草場;接著班級老師馬上進行人數的清點,安撫小孩們的情緒,同時指揮官(園長)也下令成立緊急避難小組-搶救組、避難引導組、通報組,進行人員的統計,傷者的急救、包紮,失蹤小朋友的救助與滅火,並通報相關單位等,演練時的逼真,讓小朋友感受到地震的可怕是不容輕忽的,也知道練習與預防的重要,是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命的安全。 談到安全的議題,生活中的安全問題多到數不清,有交通、飲食、校園、運動、水..等,這些都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稍一不慎,就可能讓自己受到傷害。 以交通問題而言,它是你我生活的一部分,出家門就會碰到的問題。有許多的道路與行車的規範和標誌,但設計或規範再好,使用的人不遵守,也會形同虛設。以陸上的交通來說,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的用路人有大小客車、機車、腳踏車、行人等,大家都像趕飛機似的,呼嘯而過,若沒有速限,更是可怕,禮讓更不用說,想左右轉可得憑開車的功夫,難怪從國外回來的人不敢開車。  台南市區因大眾運輸工具少,停車也不易,以機車代步者眾多,許多路面不寬,沒設機車道,路旁又有停車格,機車只好穿梭在快車道上,險象環生,令人捏一把冷汗。 週二,下課接送小孩的時刻,後門老師傳來訊息,有兩台機車互撞,據了解同方向的兩車,一台要迴轉,另一台不知,因此互撞而倒地,其中一位是孕婦,一位載著兩個小孩;聽到時著實嚇了一大跳,連忙趕到後門一探究竟,又聽到救護車的鳴叫聲,是因懷孕媽媽擔心腹中的寶寶,安全起見叫救護車;還好載小孩的媽媽和兒女無大礙,於是園長陪同前往醫院。感謝,一切平安! 從小處著手。校園的地面,為了讓小朋友練習走路靠右邊、保持距離,地面貼有藍色、黃色的線;上下樓梯靠右邊、不推擠、不奔跑,貼有腳印,並以箭頭標示,隨時提醒;當他們在騎車時,提醒遵守,不可開快車、不可超車,注意安全。 活動室設有斑馬線、紅綠燈,是創辦人在創園時就規劃設計好的,希望小朋友在校園裡就能學習行的安全。從小做起,遵守規則,落實紮根,珍惜並愛護自己的身體與生命。 週四帶小朋友到孔廟文化園區參觀,事先的規畫、車輛的安排,人員的配置,都很用心,一切順暢,師生們快樂出門,平安的回到幼兒園。   祝  闔家平安  順心愉快 Mandy  園長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珍愛生命,遵守交通規則

朋友,生命誠可貴,對每個人來說,生命也只有一次,所以人們都百倍的愛惜生命,然而生命是茫茫人海中的個體,要使之生存,就要與周圍發生關係,有所依存。 “衣”、“食”、“住”、“行”,是人們生活中的四件大事,是生命得以存在的前提。  “行”就是交通。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時代的進步,交通與我們的生活已越來越密切了。不可否認,交通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也給我們帶來很大的不幸,而這不幸是不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交通安全知識的貧乏,交通安全意識的淡薄惹的禍。 交通安全知識的貧乏,交通安全意識的淡薄總是能讓我們看到聽到一幕幕血的教訓:有的因開快車,而失去了寶貴的生命,有的因車禍而至傷至殘,這悲劇讓他人帶來不幸,也給自己、家人帶來極大的痛苦。 上學期,我校就因有的同學不注意安全,或做騎車英雄在上學路上發生交通事故。其後果小到影響了學習,大到送進了醫院。據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提供的調查統計資料表明,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全國每天至少有10多名學生在車輪下喪生,30多名學生因交通事故受重傷致殘,相當每天傷亡一個班的學生。 中小學生交通事故增多,一方面是因為車輛驟增、道路狹窄、交通環境複雜等諸多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則是一部分學生交通安全意識不強,甚至缺少起碼的交通安全意識,其交通行為既不願,也不懂得受交通法規的約束,結果違章肇事。 交通法規是人們行車、走路應共同遵守的法律規範。中小學生從小就應該學習和掌握交通安全常識,養成遵守交通法規的良好習慣,自覺培養對自己生命安全、家庭幸福的責任心。 一樁樁車禍不僅給國家和社會造成了損失,給個人帶來了災難,而且給家庭帶來了痛苦。“前車之鑒,後事之師”,我們應該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按規定的路線方向行駛,不闖紅燈,不超速,不隨便橫穿馬路,讓我們養成文明騎車、文明乘車、文明走路的良好習慣,這樣才能確保我們生命的安全。人是離不開交通的,一離開交通,就會寸步難行。交通安全牽連著千家萬戶的幸福和歡樂,關係到每一位國民的健康,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

五歲免學費補助申請表於上週五分發,本週四已全部交回,這是幾年來速度最快、需重寫、塗改數最少的紀錄,感謝家長的配合,讓負責的老師能夠較輕省的完成收件工作。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家長簽名的部分,有的太過藝術了,未能以端正字體來書寫,讓人清楚知道填寫者的名字,必須費眼力去看,是會被退件的。 補助款的申請,家長只要填寫申請表,幼兒園需要準備的事就不只一樣了,更何況教育局是彙整臺南市各園所的件數,他們也儘量在簡化繁瑣的流程和表格;各縣市政府審核後,還得送件到教育部,因為這是教育部的補助款,層層關卡,疏忽不得,從家長→園所→市教育局→教育部→撥款→到各幼兒園→發放給家長,工作才算結束。 十月送件,九月就需做準備,過程需要人力的處理和時間的等待,到完成得需二、三個月,家長才能領到錢。曾經有家長建議,補助款就直接抵扣新學期的學費,但政府的美意,規定是家長需拿到錢,感受到政府的善意才行,當然我們得配合政府的政策去執行。 我們常說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生活中有很多與人連結的事,不論是與家人或外人,是居家生活、工作、育樂或出門在外,都須要他人的配合才能成事;而我是不是別人心中那個配合、受歡迎、做事讓人放心的人?還是只是個會批評、有意見,卻沒有建設性建議的人? 大家因著性別、年齡、經驗、工作、成長背景、城鄉差距,對事的想法、看法、作法有所不一樣、有不同見解,也往往因著固執己見而有了爭執,因此如何取得共識,可是很重要的課題。 當大家經過討論,整合意見、達成共識後,就必須遵守共同的約定,執行一段時間後,再做檢討,修正、或調整。服從為負責之本 幼兒園就像一個小型的社會,小孩們聚集在一起,也常會有爭執、爭吵的情形發生,舉凡排隊、走路、拿物品、吃東西、玩遊戲等,都能夠吵。當然在老師的引導,一次次不厭其煩的教導,孩子們是會調整改變,不過要真正有果效,則需家園、親師合作,才能建立良好的品格與習慣。 下週一國家防災日,別輕忽演練的重要性,從小事著手,大事著眼,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祝  闔家平安  順心愉快  Mandy  園長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藉由重要的小事,展現真正的尊重

這些「申訴」內容,相信你也一定聽過:  老師,他們都不跟我玩。 老師,剛剛他們又亂叫我綽號。  老師,某某某很討厭,一直跑過來打斷我們玩。  老師,有人在吵架怎麼辦?  老師,他剛剛在走廊上跑,撞到某某某都沒有說對不起……  或是:媽媽,學校的營養午餐好難吃。  媽媽,我不想去上學。 媽媽,今天有人笑我跑得很慢。  媽媽,中午睡覺我都睡不著好無聊…… 令人哭笑不得的抱怨有時還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在家裡應付自己 的孩子就已經筋疲力盡,很難想像當學校裡一群孩子爭先恐後的告 狀,三頭六臂的老師要如何處理紛亂的局面,好讓每張臉都對回應心滿意足? 其實回頭一想,孩子的小學階段真是人生中最疲累但浪漫的時刻。他們開始掌握自己的能力,對世界抱有極高興趣,不斷展開對他人的探索互動,又在體驗過程中感到困惑不解,產生更多細緻的情緒感受,最重要的是,他們將父母和老師視為一種「公平」、「正義」的化身,滿心期待著我們對事件做出反應和評論,以維持他們心目中還存在著的人間烏托邦。  正是因為長大之後他們自然都會了解世間事物的複雜,也會驚覺老師與父母並非完美萬能,於是此時此刻的這份純然信任之心,就格外地需要被珍視對待,而我們如何詮釋處理每一件「小事」,就等於向他們示範我們對自己和對這世界的態度。  我們眼中的小事,可能是孩子的大事 有次提早去學校接妹妹,在操場上看著一群低年級的孩子自己努力排解糾紛,努力之後仍然無法和「滋事分子」達成共識,最後大夥兒嚴肅認真的做出結論:「那我們要去告訴老師。」  我心懷好奇地跟著移動,遠遠看見他們魚貫走進教室,派出代表跟老師說。教室裡的老師正埋頭改作業,聽完之後放下手中紅筆開口: 「真的是這樣嗎?那你把某某某叫過來,我們一起談一談,還有誰在現場的都一起過來說明。」老師的話像是打開開關般,孩子們遵照次序,一個個輪流發言,要是有人在別人發言時出聲反駁,老師也會制止,請他等待。 就這樣,一件小事處理了半個小時,最後在老師的見證下約法三章後散會,過沒多久,這群孩子又毫無嫌隙地立刻玩在一起。 我們眼中的小事,是孩子們生活中的大事。每件事都是一道閃紅燈,提醒著孩子在這裡需要停一下、想一下、思考一下、摸索一下、體驗一下、感受一下,這些零零碎碎的資訊,就是建構孩子們態度和價值觀的小小螺絲釘,慢慢地一個個鎖上、接上,然後在某一天某一個時刻裡,孩子們變成了他們自己。  當我們大手一揮、不耐吆喝的時候,就是將孩子拋棄在這道閃紅燈 前,沒有我們的陪伴協助,他們或許會拿捏不好速度、栽了個跟頭, 所有因此產生的不安憤怒的情緒,漸漸地變成記憶中的神經,也一起 滿布在身體每個角落。 孩子不會突然變了樣,之所以變了,是因為我們從未在小事裡覺察他們。  孩子不會生下就是如此,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從未在小事裡協助他們。小事之所以是小事,因為它頻繁發生又不會有立即危害,但或許我們應該更改對「小事」的定義-發生最頻繁的事情,才應該叫「人 生大事」。若我們都同意生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那麼千萬記得,若 我們都同意生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那麼千萬記得,對孩子而言也是如此。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預防重於治療,超前佈署

921大地震,又稱集集大地震,是1999年9月21日上午1時47分15.9秒,發生於臺灣中部山區的地震,造成臺灣全島均感受到嚴重搖晃,共持續約102秒,是臺灣自從二次大戰後,傷亡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 2016台南永康的維冠大樓,在凌晨三點,因地震成為臺灣史上單一建築物倒塌,造成傷亡最慘重的災難事件。還有其他地區、國家,因地震發生的傷亡與損失,更是不計其數。 政府為提升全民防災意識及國家防災應變能力,在2000年,將9月21日設立為國家防災日;起初命為「災害防救日」,2002年改為國家防災日,期望能以國家層次的規模,推廣地震避難之知識與技能。  各級學校除了在當日進行演習外,事前還需擇日做一或二次的演練,幼兒園當然也不例外,雖然才剛開學未滿一個月,尚有小朋友還在適應團體生活,演練過程中,總會有幼小孩子因害怕而大哭,但都在老師的安撫下,平復了緊張的情緒。 演練過程中,有些較聰明的小孩會告訴同學說「這是假的,沒有地震啦!」動作也會因此趨緩,有不理會的表情;因此,我們會就孩子的疑慮和他們一起來討論。  問小朋友:「地震要來,會告訴我們嗎?」答:「不會」「那如果真的來了怎麼辦?」告訴小孩們,練習和準備的重要性,若甚麼都不知道,當災害來臨時,因為沒有知識、不懂、不了解,而無法保護自己,讓自己受傷或失去生命,就很可惜了。 練習就會,不練習就不會,至少要給自己機會,不可輕忽每一次的練習,讓自己更熟練,才能降低災害的風險。   預防重於治療,套句目前最夯的話語,就是超前佈署。 除了演練,知道當地震來臨時首要保護自己「趴下、掩護、穩住」抗震保命三步驟外,另外家庭防災卡的填寫,也是很重要,萬一發生事故時的緊急集合點及聯絡人和收容所,千萬不可輕忽,;有的家長不在意,填寫不齊全或空白,光是一張防災卡,花了好幾天的時間尚未全收齊,老師的時間都浪費在這些瑣事上,實在很可惜。   祝  闔家平安 順心愉快 Mandy 園長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地震

地震是地球表層或表層下的振動所造成的地面震動,可由自然現象如地殼運動、火山活動及隕石撞擊引起,亦可由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造成,不過歷史上主要的災害性地震都由地殼的突然運動所造成。   地震的影響力涵蓋岩石圈及水圈,當地震發生時,可能會連帶引發地表斷裂、大地震動、土壤液化、山崩、餘震、海嘯、甚至是火山活動,並影響人類的生存及活動。  地震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地殼在板塊運動的過程中累積應力,當地殼無法繼續累積應力時,地殼會破裂,釋放出地震波,使地面發生震動,地震可由地震儀透過對地震波的觀察來量測,地震規模表示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地震震度指地震在該地點造成的震動程度,地震的發生處稱為震源,其投影至地表的位置為震央。 並非世界上所有的地區都會發生地震。地震與火山分布一樣,主要集中在板塊相互作用的地區。 目前世界上主要分為三個頻繁發生地震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佔80%)、從地中海一路向東延伸至喜馬拉雅山區和印尼的歐亞地震帶、位於各大洋中洋脊的中洋脊地震帶。並不是所有地震都發生在以上三個地震帶,另外有一小部分大地震發生在板塊內部,主要集中在大的活動斷層帶及其附近地區,例如 1976年的中國河北唐山大地震。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培養孩子的生活規律與自理能力

 新學期的開始,新的氣象,歡迎加入仁和幼兒園這所辦學績優,47年來以孩子的心為心,用心經營、教育孩子,讓他們活躍在燦爛的陽光下,擁有健康的身與心,陪伴孩子們走在成長的路上,建立好品格、好習慣的良好根基。 對於第一次離開親愛的家人,踏入幼兒園的孩子,入園適應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是小孩,就連家長也需要適應孩子離開身邊,獨自一人面對陌生環境的過程。這都需要時間的累積,也考驗著幼兒園和老師的愛心與耐心。請家長相信園所的專業,放心的把您的心肝寶貝交給我們,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成長、適應、喜歡這個寬廣充滿歡樂的園地。總有一天,您可以感覺到孩子的變化,從哭鬧不止到跟您愉快的說再見。 問小朋友~為什麼要來幼兒園?因為~幼兒園比家裡大、有很多小朋友、有滑梯鞦韆、有游泳池、可以和朋友一起學習,唱歌玩遊戲。    為了讓孩子能夠適應園內生活,每天請準時送幼兒入園,儘量不要間斷;第一個月,為了穩定幼兒的情緒,下課後請按時早點接孩子回家,不要讓他們產生恐慌的心理。更不要對孩子說:「不聽話就送到幼兒園去」「我不要你了」等,如此會讓孩子對幼兒園產生反感。 很多家長十分關心,想了解孩子剛入園的情況,但是剛入園時,孩子因為分離的焦慮,不喜歡幼兒園,家長不要追問小孩「幼兒園好嗎?」「老師好嗎?」「老師喜歡你嗎?」等問題,往往會造成孩子更大的心理負擔。 除此之外,不要破壞孩子規律的生活。幼兒園一週五天生活很規律~定時用午餐、午休、起床;週休二日或放假日,父母打破了這些規律,孩子回到幼兒園時,需要重新適應好不容易建立的規律生活。自理能力的建立對小孩而言,可是很重要的能力,舉凡穿脫衣褲、吃飯、上廁所、刷牙、洗臉、洗手等,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孩子上幼兒園,對他們和家長而言,都是一個新的起點,希望在家園合作下,孩子們能健康、快樂的成長、茁壯! 祝  闔家平安  順心愉快                           Mandy  園長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當心寵壞孩子 – 少子化家長的通病

現代台灣父母因為經濟壓力或是觀念的改變,少子化現象越來越明顯,導致許多爸媽都把小孩寵上天了,無止盡的溺愛對幼兒來說真的是好的嗎?親子間的關係不應該是這樣的! 一.    難教?是你們寵出來的 1.    社會負面效應-家長們如果過度的溺愛,比較會養成任性、自私自大的孩子,不懂得體諒別人,以為世界繞著自己轉,就會導致產生社會問題。 2.    靠愛而非物質-親子間的聯繫應該是靠歸屬感、信任感為基礎來教育孩子,而不是一昧給予物質或是凡事都順從他們,這可不是良好的家庭關係。 3.    家長負起責任-不需要整天羨慕其他家的孩子,為什麼這麼乖、有教養又聽話,其實孩子的表現與父母親的教育息息相關,用對方法,用多少心力孩子給予多少回報。 4.    通融惡性循環-前面好幾次的放縱,會導致增加未來想要導正的困難性,只好再度的通融,就會形成一個惡性的循環,所以父母得在該教育的時後立即教育,不要輕忽每一次的行為。 二、過度溺愛孩子有何表現?  1、可能無法獨立-因為孩子只要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個眼神爸媽就    知道他們的需求,並且幫忙搞定,這樣小朋友會喪失很多能力, 也比較無法擁有靈活的思考。  2、自私自大心態-由於在家中都是孩子最大,最好的都是給小孩,使他們變得無法關心別人,缺少團體的概念及責任,到了與外人接 觸的時期就會產生一些問題。  3、金錢價值觀念-不把錢看在眼裡,不懂爸媽的辛勞,因為孩子們總是要什麼有什麼,錢不夠開口就有,這不僅會讓小孩對於金錢觀念有了偏差,更有可能害了長大後的他們。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