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uly 25, 2020

園長的話 – 畢業是另一個學習的開始

時間一天天的過,伴隨著畢業的腳步也近了,明天(週六)就是仁和第46屆畢業典禮。哇,46年了,好快,時間一下就過了。每到這個時候,是我們見證一批小朋友走過人生第一個畢業禮,感謝家長們的支持,讓仁和能參與、陪伴並見證寶貝們的人生大事。 大家都知道,由於疫情的關係今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來自於中國武漢肺炎病毒,藉由人的傳染、移動,讓疫情蔓延到全世界,這是仁和創園以來這麼長的時間,從沒見過的現象,也從沒想過世界會變成如此,影響之大無可言喻;全球很多國家目前仍深陷嚴峻的疫情中,許多學校不能開放上課,小朋友無法上學,年紀較大的孩子能以網路教學來補救,而絕大多數幼兒園階段的小孩,沒辦法進行靜態的網路教學,在沒有學校的情況下,很多家長只能選擇自行照顧,不僅父母們負擔增加,孩子也錯失學校教育成長的機會,非常的無奈。 想到這裡,就覺得生活在台灣的人民實在有夠幸福,各級學校也都能照常上課,過著正常的學校生活,舉辦期末的典禮;孩子們每天快樂的來上學,健康的學習、成長。雖然有些行業受到波及,但相較其他國家所受到的影響算是很小了;感謝台灣政府超前部署防疫的措施,讓疫情一開始就能掌控沒有擴散開來,感謝防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感謝那些犧牲賺錢機會,優先提供台灣本土口罩的公司,有你們真好。 學習是不間斷的,畢業也只是另一個學習的開始;九月以後,大班畢業生就要上小學了,展開另一個學習旅程,他們在仁和奠定的各項能力~語文、體能、社交、認知、美感、合作等,一定能順利的銜接。 隨著年歲的增長,責任感將是未來學習成長的關鍵之一,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很多事需依賴家長、老師,上小學後,自己要承當的責任就會愈來愈多、愈來愈重。 幼兒園階段,從小事著手,如物歸原處、自己的東西自己保管、自己整理書包等,從中讓孩子慢慢的培養責任感;而責任心的培養是一門終身的課題,有部英雄電影裡曾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其實反過來說也一樣,越有責任感的人,就越有能力,願我們都能培養出有責任感的孩子,父母放心。 畢業典禮,孩子人生的第一個畢業禮,我們重視與珍惜,為畢業生精心設計;從畢業生進場-薪火相傳一棒接一棒的傳承-致歡送詞、致謝詞以中英台來表達,謝親、師恩-頒獎-唱園歌-畢業歌等,讓每個孩子都有上台的機會,被看見、受肯定、建立信心;歡送詞、致謝詞的代表,典禮的司儀都是從說故事比賽中選出來的,他們雖然知道要比別人多付出,但都樂於參與,並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成果發表,透過表演,呈現學習的成果,孩子樂在表演中;週三、週四的彩排,他們安靜且專心的欣賞台上的演出,尤其是一開場大班的太鼓,鼓聲震撼全場,鴉雀無聲。 上台是需要很多勇氣的,以前的人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孩子們在台上有時會閃神,有時感到不知所措,這也是我們要給予孩子的成長體驗,體驗上台的感覺,訓練面對群眾的勇氣,孩子人生第一個畢業禮,有家人的陪伴,師長的鼓勵,將會是他們一生最美的回憶。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陪孩子面對畢業的感傷情緒

對於畢業與離別,每個孩子的感受大不同, 有人哭到淚眼汪汪,也有人無動於衷, 過與不及,都需要爸爸、媽媽引導他們適當的表達情緒。「畢業」對於孩子來說,有點懵懵懂懂的,特別是第一次要參加幼兒園哥哥、姐姐的畢業典禮的孩子,還不懂得珍重再見的感受。情緒,會因為欲望、信念、經驗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同一件事情,給每個人的感受並不一樣,不像考試有標準答案。 對於畢業與離別的感受,通常與個人的經驗有關。家裡有哥哥或姐姐的孩子,往往會顯得比較成熟,較懂得離情依依的氛圍,因為對他們來說,這可能不是第一次碰到的經驗。此外,有過離別經驗的孩子,例如:爸爸經常要出差,每隔幾個月就會消失一小段時間,他們因為有過「思念」與「等待」的感受,也較能體會離別時的感傷。 相反的,對於畢業還搞不清狀況的孩子,絕大多數是因為缺乏經驗,爸爸、媽媽不需要特別擔心。但有少部分孩子是因為情境察覺不成熟或比較自我中心,爸媽可能需要注意一下。前者是不能分辨當下的情境和氛圍,往往需要旁人提醒,例如:「大家都安靜了,你也要安靜,不要再說話了。」;後者是凡事只想到自己,無法察覺別人的感受,平常可以多和孩子玩觀察遊戲,引導他去猜想別人正在想什麼。 引導孩子正向看待「畢業」 回到我們的主題,對於離別過度感傷的孩子,我們應該如何引導他正向看待「畢業」這件事,可以使用三個小技巧: 1、去小學看一看 讓孩子知道,幼兒園的哥哥、姐姐畢業以後,會去小學就讀。除了口頭告知,也可以帶孩子去小學的校園走一走,讓他知道以後雖然看不到哥哥、姐姐,但他們並不是憑空消失,而是到小學去讀書、學習。 2、增加正向經驗 讓孩子知道,雖然哥哥、姐姐們離開了幼兒園,但以後大家仍然有機會再碰面。基本上,小學和幼兒園可能相距不遠,在路上自然會有碰面的機會,所以不用太難過。然而,如果孩子是越區就讀幼兒園,爸爸、媽媽可能就需要額外「安排」,讓孩子們可以有碰面的機會,通常只要一、兩次的巧遇,孩子就會漸漸釋懷,而不再難過了。 3、爸媽不能食言 對於「分離」特別敏感的孩子,在離別時往往會顯得較憂傷,對於說「再見」也顯得較有困難。這些孩子對於不確定的事情,往往會不停反覆詢問,其實不是孩子愛找麻煩,而是他們擔心「失去」。因此,爸爸、媽媽承諾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記得「說到做到」。比如 :接送孩子務必要準時,也是給予孩子安慰的一種方式。 「畢業」代表長大了,要開始另一階段的學習,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不妨告訴孩子,等到明年(或後年)自己上了小學,就可以再和哥哥、姐姐們見面。用長大的喜悅來替代離別的感傷,可以讓孩子更期待快點長大喔!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